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

關燈
頗覺輕健。

    堯卿為吏,貪猥殘虐。

    畢師铎之難,投所居後閣井中死。

    師铎求得類堯卿者殺之。

    後有得其故居者,竊知其屍在井中,取而得之。

    舉體皆腐壞,而藏府有成金者。

    (出《積神錄》) 楊子留後吳堯卿家,有一個雇用很久的老長工。

    有一天,老長工拿來一個可容納好幾升米的大桃核獻給堯卿。

    堯卿知道這不是個尋常之物,就将桃核稍稍磨了磨,掏裡邊的桃仁吃。

    吃完之後,他覺得渾身輕捷有力。

    堯卿做官貪婪殘暴。

    畢師铎發起的那場災難,把他投到宅後的一口井裡整死了。

    畢師铎是求一個和堯卿一樣殘暴的人把他殺死的。

    後來有人得到了堯卿的故居,才知道他的屍體在井中。

    把屍體撈上來一看,全身都腐壞了,而髒腑裡有成型的金器。

     韶子 初甯縣裡有石榆子,一名山棗,又時呼為韶子也。

    (出《南越志》) 初甯縣裡有一種叫做“石榆子”的東西,一名“山棗”,又時常叫做“韶子”。

    羅浮甘子(二種) 羅浮甘子,唐開元中,始有山僧種于南樓寺。

    其後進獻。

    幸蜀奉天之歲,皆不結實。

    (出《國史補》) 唐開元年間,有山僧将羅浮甘子種到南樓寺,以後把它獻進宮廷。

    皇上巡幸蜀地奉天的那一年,所有的羅浮甘子全都沒有結果。

     天寶甘子 唐天寶十年,上謂幸臣曰:“近于宮内種甘子數株,今秋結實一百五十顆,與江南蜀道所進不異。

    ”宰臣賀表曰:“雨露所均,混天區而齊被。

    草木有性,憑地氣而潛通。

    故得資江外之珍果,為禁中之華實。

    ”相傳雲,玄宗幸蜀年,羅浮甘子不實。

    嶺南有蟻,大于秦中馬蟻,結巢于甘樹。

    實時,幸循其上,故甘皮薄而滑。

    往往甘實在巢中,冬深取之。

    味數倍于常者。

    (出《酉陽雜俎》) 唐天寶十年,皇上對一個幸臣說:“近年在宮内種了幾棵甘子,今秋結了一百五十顆果子。

    這些果子與江南和蜀地所進貢的沒有不同。

    ”宰臣祝賀說:“雨露均勻的年月,滿天下都在這雨露的滋潤之下。

    草木有靈性,憑借着地氣而于地下溝通。

    所以才能将江南的珍異之果變為宮中的華美之實。

    ”相傳說,唐玄宗巡幸蜀地的那一年,羅浮甘子不結果。

    嶺南有一種螞蟻,比秦中的螞蟻大,在甘樹上築巢。

    甘樹結果的時候,螞蟻循着甘樹上上下下,所以甘皮薄而光滑。

    往往有一些甘子果掉在螞蟻巢中,冬深之後取出來,味道要比通常的甘子好上不知多少倍! 北方棗 北方荒中,有棗林焉。

    其高五十丈,敷張枝條數裡餘。

    疾風不能偃,雷電不能摧。

    其子長六七寸,圍過其長。

    熟色如朱。

    乹之不縮。

    氣味潤澤,殊于常棗。

    食之可以安驅益氣。

    故方書雲:“此棗枝條,盛于常棗,亦益氣安軀。

    ”赤松子雲。

    北方大棗味有殊,既可益氣又安軀。

    ”(出《神異記》) 北方大荒之中,有一片棗樹林。

    棗樹高五十丈,一棵樹的枝條就能鋪陳好幾裡地。

    疾風不能使它傾斜;雷電不能把它摧毀。

    它的果實長六七寸,粗細超過長短。

    果實成熟之後是朱紅色的。

    即使曬幹了,個頭也不縮小。

    而且氣味溫潤,與通常的棗大不相同。

    吃了可以安軀益氣。

    所以方書說:“此棗枝條,比通常的棗樹茂盛,也益氣安軀。

    ”赤松子說:“北方的大棗味道特殊,既可益氣又能安軀。

    ” 西王母棗 邺華林苑中西王母棗,冬夏有葉,九月生花,臘月乃熟。

    三子一尺。

    又有圭(明抄本“圭”作“羊”)角棗(“棗”字原阙,據明抄本補)。

    亦三子一尺。

    (出《洽聞記》) 邺華林苑中的西王母棗,冬夏都生長。

    九月開花,到了臘月,棗子就熟了。

    三顆棗子的長度加起來,正好是一尺。

    另外,有一種叫“圭角棗”的棗子,也是三個棗子一尺長。

     仙人棗 晉時。

    太倉南有翟泉,西有華林園,園有仙人棗。

    長五寸。

    核細如針。

    (出《酉陽雜俎》) 晉朝時,太倉的南面有翟泉,太倉的西面有華林園,華林園中有仙人棗。

    仙人棗長五寸。

    它的核像針一般細。

     仲思棗 信都獻仲思棗四百枝。

    棗長四五寸,紫色(原本“紫”上有“國”字,“色”下有“細”字,據明抄本删),皮(“皮”原作“又”,據明抄本改)皺細核。

    實(“實”字原阙,據明抄本補)肥有味,賢于青州棗。

    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

    亦名仙棗。

    時海内唯有數樹。

    (出《大業拾遺》) 信都獻來四百枝仲思棗。

    棗長四五寸,紫色,皮皺,核細。

    果肉肥厚,味道鮮美,比青州棗還好。

    北齊的時候,有個叫仲思的仙人得到此棗,就開始種植它。

    也叫它仙棗。

    那時海内隻有幾棵這樣的棗樹。

     波斯棗 波斯棗出波斯國。

    波斯呼為窟莽。

    樹長三四丈,圍五六尺。

    葉如土藤,不凋。

    二月生花。

    狀如蕉。

    花有兩甲,漸漸開罅,中有十餘房。

    子長二尺(明抄本“尺”作“寸”),黃白色,有核。

    熟則紫黑,狀類幹棗。

    味甜如饴,可食。

    (出《酉陽雜俎》) 波斯棗出在波斯國。

    波斯人叫它“窟莽”。

    樹高三四丈。

    樹圍五六尺。

    葉像土藤葉,四季不凋。

    二月開花。

    花似芭蕉花。

    花有兩片甲,漸漸綻開縫隙,裡邊有十多個花房。

    棗子二寸長,黃白色,有核。

    棗子成熟之後就是紫黑色的了,樣子像幹棗,味道甘甜如糖,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