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 草木五
關燈
小
中
大
。
上賜绫一十匹。
後樹長成,漸至三百顆。
每年進之,号曰朱柰。
至今存。
德貝(“貝”原作“具”,據明抄本改)博等州,取其枝接,所在豐足。
人以為從西域浮來,礙渚而住矣。
(出《朝野佥載》)
唐朝貞觀年間,頓丘縣有一個賢德的人,在黃河裡的一個小島上拾菜,拾到了一棵樹栽子,手指那麼大。
他把它拿回去栽好莳弄它。
三年之後,這棵小樹結了五顆果子。
果子的味道、樣子都像柰,又像林檎。
果子多汁,又酸又甜,很好吃。
他把果子送到縣上,縣上又送到州,因為它味道奇特,就獻給了皇上。
皇上賜绫十匹。
後來這棵樹漸漸長大,果子可以結到三百顆,每年都進貢,名叫“朱柰”。
朱柰至今還有。
德、貝、博等州,用它的枝條嫁接,産量大增。
人們認為這是從西域漂來的,被小島子擋住了。
文林果 唐永徽中,魏郡臨黃王國村人王方言,嘗于河中灘上,拾得一小樹栽,埋之。
及長,乃林檎也。
實大如小黃瓠,色白如玉,間以珠點。
亦不多,三數而已,有如缬。
實為奇果。
光明瑩目,又非常美。
紀王慎為曹州刺史,有得之獻王。
王貢于高宗,以為朱柰,又名五色林檎,或謂之聯珠果。
種于苑中。
西城老僧見之雲:“是奇果亦名林檎。
”上大重之,賜王方言文林郎,亦号此果為文林郎果。
俗雲頻婆果。
河東亦多林檎,秦中亦不少。
河西諸郡。
亦有林檎。
皆小于文林果。
(出《洽聞記》) 唐永徽年中,魏郡臨黃王國村人王方言,有一次在河中的沙灘上拾到一小棵樹栽子。
他就把它栽上了。
長大一看,原來是一棵林檎。
這棵林檎結的果個頭挺大,一個個都像黃色小葫蘆。
果肉白如美玉,間雜有圓點。
圓點并不多,三兩個而已,恰似彩結,實在是奇果。
樣子好看,味道又美。
紀王慎是曹州刺史。
有人把弄到的果獻給王,王又把它獻給高宗。
高宗認為是朱柰,又名叫“五色林檎”,有的人叫它“聯珠果”。
皇上命人把它種在花園裡,西城的一位老和尚見了說:“這是奇果,也叫林檎。
”皇上很重視這件事,賜王方言“文林郎”的官職,也把果子叫做“文林郎果”。
此果一般叫做“頻婆果”。
河東也多有林檎,秦中也不少。
河西各郡,也有林檎。
不過它們都小于文林果。
聖柰 河州鳳林關有靈岩寺。
每七月十五日,溪穴流出聖柰,大如盞。
以為常。
(出《洽聞記》) 河州鳳林關有一座靈岩寺。
每年七月十五日,就能從溪穴中流出來一些聖柰,像小酒杯那麼大。
人們習以為常。
木桃 桃之大者木桃。
詩雲.“投我以木桃”是也。
(出《述異記》) 桃中最大的是木桃。
《詩經》說“投我以木桃”就是證明。
東方村桃 東方村有桃樹。
其子徑三尺二寸。
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壽。
食核中仁,可以治嗽。
小桃溫潤,既嗽人食之即止也。
(出《神異經》) 東方村有一棵桃樹。
它結的果子直徑三尺二寸長。
用它的核熬湯喝,可以延年益壽。
吃它核中的仁,可以治咳嗽。
小桃溫潤,咳嗽時吃了它就能止住。
仙桃 出郴州蘇耽仙壇。
有人至心求之者,桃落壇上。
或至五六顆。
形似石塊,赤黃色。
破之,如有核三重。
研飲之,愈衆疾。
尤治邪氣。
(出《酉陽雜俎》) 有一個極虔誠地到彬州蘇耽仙壇去求藥的人,桃子落到壇上。
有時候一次就落下來五六顆。
桃子形似石塊,赤黃色。
把這桃子砸破,見裡面似乎有三重核。
把它研細飲下,能治百病。
治邪氣尤其有效。
勾桃 邺華林苑勾桃子,重三斤,或二斤半。
亦有名梨者。
比衆果氣味甘美,入口消釋,人間有名果。
季龍作蝦蟆車,四箱廣一丈,深一丈,合土載中植之,則無不生也。
(出《洽聞記》) 邺華林苑的勾桃子,重三斤,有的二斤半。
也有叫它梨的。
它比其它水果的氣味都要甘美,入口就化了,真是人間的名果。
季龍做了一輛蝦蟆車,車箱寬一丈,深一丈,在這裡邊裝土去把這種桃樹拉回來栽植,沒有栽不活的。
一石桃 吐谷渾桃,大如石甕。
(出《洽聞錄》) 吐谷渾桃,像石甕那麼大。
偏桃 偏桃出波斯國,波斯呼為婆淡。
樹長五六丈,圍四五尺,葉似桃而闊大。
三月開花,白色。
花落結實,狀如桃子而形偏。
其肉苦澀,不堪啖。
核中仁甘甜。
西域諸國并珍之。
(出《酉陽雜俎》) 偏桃出在波斯國。
波斯叫它“婆淡”。
樹高五六丈,樹圍四五尺,葉像桃但比桃葉寬大,三月開花,白色,花落之後結果。
果的樣子像桃,但是比桃偏。
它的果肉又苦又澀,不能吃。
核中的仁兒甘甜。
西域各國都很珍視這種桃子。
王母桃 王母桃,洛陽華林園内有之。
十月始熟。
形如括簍。
俗語曰:“王母甘桃,食之解勞。
”亦名西王母桃。
(出《酉陽雜俎》) 王母桃,洛陽的華林園裡有,十月才成熟。
形狀像紮束着口的簍子。
俗語說:“王母甜桃,王母甜桃,吃了之後,解除疲勞。
”此桃也叫“西王母桃”。
食核桃 楊子留後吳堯卿家,有傭賃者。
役之既久。
一日,持一大桃核,可容數升,以獻堯卿。
堯卿知其異,稍磨之取食。
食盡,
上賜绫一十匹。
後樹長成,漸至三百顆。
每年進之,号曰朱柰。
至今存。
德貝(“貝”原作“具”,據明抄本改)博等州,取其枝接,所在豐足。
人以為從西域浮來,礙渚而住矣。
(出《
他把它拿回去栽好莳弄它。
三年之後,這棵小樹結了五顆果子。
果子的味道、樣子都像柰,又像林檎。
果子多汁,又酸又甜,很好吃。
他把果子送到縣上,縣上又送到州,因為它味道奇特,就獻給了皇上。
皇上賜绫十匹。
後來這棵樹漸漸長大,果子可以結到三百顆,每年都進貢,名叫“朱柰”。
朱柰至今還有。
德、貝、博等州,用它的枝條嫁接,産量大增。
人們認為這是從西域漂來的,被小島子擋住了。
文林果 唐永徽中,魏郡臨黃王國村人王方言,嘗于河中灘上,拾得一小樹栽,埋之。
及長,乃林檎也。
實大如小黃瓠,色白如玉,間以珠點。
亦不多,三數而已,有如缬。
實為奇果。
光明瑩目,又非常美。
紀王慎為曹州刺史,有得之獻王。
王貢于高宗,以為朱柰,又名五色林檎,或謂之聯珠果。
種于苑中。
西城老僧見之雲:“是奇果亦名林檎。
”上大重之,賜王方言文林郎,亦号此果為文林郎果。
俗雲頻婆果。
河東亦多林檎,秦中亦不少。
河西諸郡。
亦有林檎。
皆小于文林果。
(出《洽聞記》) 唐永徽年中,魏郡臨黃王國村人王方言,有一次在河中的沙灘上拾到一小棵樹栽子。
他就把它栽上了。
長大一看,原來是一棵林檎。
這棵林檎結的果個頭挺大,一個個都像黃色小葫蘆。
果肉白如美玉,間雜有圓點。
圓點并不多,三兩個而已,恰似彩結,實在是奇果。
樣子好看,味道又美。
紀王慎是曹州刺史。
有人把弄到的果獻給王,王又把它獻給高宗。
高宗認為是朱柰,又名叫“五色林檎”,有的人叫它“聯珠果”。
皇上命人把它種在花園裡,西城的一位老和尚見了說:“這是奇果,也叫林檎。
”皇上很重視這件事,賜王方言“文林郎”的官職,也把果子叫做“文林郎果”。
此果一般叫做“頻婆果”。
河東也多有林檎,秦中也不少。
河西各郡,也有林檎。
不過它們都小于文林果。
聖柰 河州鳳林關有靈岩寺。
每七月十五日,溪穴流出聖柰,大如盞。
以為常。
(出《洽聞記》) 河州鳳林關有一座靈岩寺。
每年七月十五日,就能從溪穴中流出來一些聖柰,像小酒杯那麼大。
人們習以為常。
木桃 桃之大者木桃。
詩雲.“投我以木桃”是也。
(出《述異記》) 桃中最大的是木桃。
《詩經》說“投我以木桃”就是證明。
東方村桃 東方村有桃樹。
其子徑三尺二寸。
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壽。
食核中仁,可以治嗽。
小桃溫潤,既嗽人食之即止也。
(出《神異經》) 東方村有一棵桃樹。
它結的果子直徑三尺二寸長。
用它的核熬湯喝,可以延年益壽。
吃它核中的仁,可以治咳嗽。
小桃溫潤,咳嗽時吃了它就能止住。
仙桃 出郴州蘇耽仙壇。
有人至心求之者,桃落壇上。
或至五六顆。
形似石塊,赤黃色。
破之,如有核三重。
研飲之,愈衆疾。
尤治邪氣。
(出《酉陽雜俎》) 有一個極虔誠地到彬州蘇耽仙壇去求藥的人,桃子落到壇上。
有時候一次就落下來五六顆。
桃子形似石塊,赤黃色。
把這桃子砸破,見裡面似乎有三重核。
把它研細飲下,能治百病。
治邪氣尤其有效。
勾桃 邺華林苑勾桃子,重三斤,或二斤半。
亦有名梨者。
比衆果氣味甘美,入口消釋,人間有名果。
季龍作蝦蟆車,四箱廣一丈,深一丈,合土載中植之,則無不生也。
(出《洽聞記》) 邺華林苑的勾桃子,重三斤,有的二斤半。
也有叫它梨的。
它比其它水果的氣味都要甘美,入口就化了,真是人間的名果。
季龍做了一輛蝦蟆車,車箱寬一丈,深一丈,在這裡邊裝土去把這種桃樹拉回來栽植,沒有栽不活的。
一石桃 吐谷渾桃,大如石甕。
(出《洽聞錄》) 吐谷渾桃,像石甕那麼大。
偏桃 偏桃出波斯國,波斯呼為婆淡。
樹長五六丈,圍四五尺,葉似桃而闊大。
三月開花,白色。
花落結實,狀如桃子而形偏。
其肉苦澀,不堪啖。
核中仁甘甜。
西域諸國并珍之。
(出《酉陽雜俎》) 偏桃出在波斯國。
波斯叫它“婆淡”。
樹高五六丈,樹圍四五尺,葉像桃但比桃葉寬大,三月開花,白色,花落之後結果。
果的樣子像桃,但是比桃偏。
它的果肉又苦又澀,不能吃。
核中的仁兒甘甜。
西域各國都很珍視這種桃子。
王母桃 王母桃,洛陽華林園内有之。
十月始熟。
形如括簍。
俗語曰:“王母甘桃,食之解勞。
”亦名西王母桃。
(出《酉陽雜俎》) 王母桃,洛陽的華林園裡有,十月才成熟。
形狀像紮束着口的簍子。
俗語說:“王母甜桃,王母甜桃,吃了之後,解除疲勞。
”此桃也叫“西王母桃”。
食核桃 楊子留後吳堯卿家,有傭賃者。
役之既久。
一日,持一大桃核,可容數升,以獻堯卿。
堯卿知其異,稍磨之取食。
食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