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

關燈
桂州。

    蜀地也有。

     夏州槐 夏州唯一郵,有槐樹數株。

    鹽州或要葉,行牒求之。

     夏州隻有一個郵亭,亭前有幾棵槐樹。

    鹽州有人想要槐樹葉,就以書信相求。

     赤白柽 赤白柽出涼州,大者無,灰傷人(“灰傷人”原作“炭人以”,據明抄本改)。

    灰汁煮銅,可以為銀。

     赤白柽出在涼州,沒有很大的,其灰可以傷人。

    用其灰汁煮銅,可以變銅為銀。

     楷木 蜀中有木類柞。

    衆木榮時,如枯枿。

    隆冬方蔭芽布陰。

    蜀人呼為楷木。

     蜀地有一種樹類似柞樹。

    其它草木繁榮之時,它就像枯萎似的。

    數九隆冬它倒發芽布蔭。

    蜀人稱它是楷木。

     楮 殼田久廢,必生構(“構”字原阙,據明抄本、陳校本補)。

    葉有瓣。

    大曰楮,小曰構。

     闆結的田地長期荒廢,一定會長出構來。

    構的葉有瓣。

    大的叫楮,小的叫構。

     文理木 (凡八種并見《酉陽雜俎》)宗廟文木 宗廟地中生赤木,人君禮各得其宜也。

     宗廟的地中央長出紅色樹木來,這是人、君、禮各方面相宜的征兆。

     文木簡 齊建元初,延陵季子廟,舊有湧井,井北忽有金石聲,掘深二丈,得沸泉。

    泉中得木簡,長尺,廣一寸二分。

    隐起字曰:“廬山道士張陵再拜谒。

    ”木堅而白,字色黃。

     南齊建元初年,延陵季子廟裡,本來有一口井,井北忽然間有金石之聲,于是人們就對那裡挖掘,挖到兩丈深,挖出一眼沸泉,從泉中得到一束木簡,長一尺,寬一寸二分,上面的字是:“廬山道士張陵再拜谒。

    ”木簡的木質堅硬而且白,字是黃色的。

     古文柱 齊建元二年夏,廬陵長溪水沖擊山麓崩,長六七尺。

    下得柱千餘根,皆十圍,長者一丈,短者八九尺。

    頭題古文,字不可識。

    江淹以問王儉。

    儉雲:“江東不閑隸書,秦漢時柱也。

    ” 南齊建元二年夏,廬陵長溪水把山麓沖垮了一段,長六七尺。

    從下面得到一千多根柱子,都是十圍粗。

    長的一丈,短的八九尺。

    柱頭上題寫着古文,字不能認。

    江淹帶着這一問題去請教王儉。

    王儉說:“江東不熟悉隸書,這是秦漢時期的柱子。

    ” 三字薪 齊永明九年,秣陵安時寺,有古樹,伐以為薪。

    木理自然有“法天德”三字。

     南齊永明九年,秣陵安時寺裡的一棵古樹,被砍倒做了燒柴。

    人們發現這棵樹的紋理自然形成了“法天德”三個字。

     天尊薪 唐都官員外陳修古言,西川一縣,不記名,吏因換獄卒木為薪,有天尊形像存焉。

     唐都官員外陳修古講,西川有一個縣,不記得縣名了,縣吏因為換獄卒的木頭當柴燒,發現木柴上有天尊的形象。

     太平木 異木。

    唐大曆中,成都百姓郭遠,因樵,獲瑞木一莖。

    理成字曰:“天下太平”。

    诏藏于秘閣。

     唐大曆年間,成都百姓郭遠,因為上山打柴,得到一根祥瑞的木頭,那上面的紋理形成四個字:“天下太平”。

    皇帝下诏書把這根木頭藏到秘閣裡。

     天王槐 長安持國寺,寺門前有槐樹數株。

    金監買一株,令所使巧工解之。

    及入内回,工言木無他異。

    金大嗟惋,令膠之。

    曰:“此不堪矣。

    但使爾知予工也。

    ”及别理解之,每片一天王,塔戟成就焉。

     長安持國寺的門前有幾棵槐樹。

    金監買下一棵,讓他手下的能工巧匠們分割它。

    等到割切到樹身之内,工匠說這棵樹和其它樹沒什麼兩樣。

    金監很是惋惜,讓工匠們把樹膠合起來,說:“這樣切割是不行了,僅是讓你們見識見識我的功夫罷了。

    ”等到他另外辨别紋理分割槐樹,每片上都有一個天王像,塔和戟也都是木紋生就的。

     色陵木 台山有色陵木,理如绫窠。

    百姓取為枕,呼為色陵枕。

     台山有色陵木,紋理像绫子構成的巢穴,當地百姓把它做成枕頭,稱為“色陵枕”。

     馬文木 鳳翔知客郭璩,其父曾主作坊。

    将解一木,其間疑有鐵石,鋸不可入。

    遂以新鋸,兼焚香祝之,其鋸乃行。

    及破,木文有二馬形,一黑一赤,相齧,其口鼻鬃尾,蹄腳筋骨,與生無異。

    (出《聞奇錄》) 鳳翔佛寺中主管接待客人的僧人郭璩,他父親曾是一個作坊的主人。

    有一回他分割一塊木頭,鋸不進去。

    他懷疑木中有鐵石。

    于是他換了一把新鋸,又燒香禱告,鋸才漸漸鋸進去。

    等到鋸開,見木紋生成兩個馬形圖案,一黑一紅,互相齧咬,它們的口、鼻、鬃、尾、蹄、腳、筋、骨,與活馬沒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