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
關燈
小
中
大
寺裡立了碑,用來記述聖德。
此樹有兩個梵語名稱。
一個是“賓撥梨婆力義”;一個是“阿濕曷咃婆刀義”。
《西域記》稱它是“卑缽羅”。
因為佛在它下面成道,就把道作為它的稱呼,所以它的号是“菩提婆刀義”。
漢時翻譯為“道樹”。
過去中天無憂王剪伐菩提樹枝,命令寺中的大婆羅門架柴生火焚燒,結果火焰之中忽然生出兩棵小樹。
無憂王因此而忏悔,号之為“灰菩提樹”,又在周圍砌起了石牆。
到了賞設迦王,又挖此樹,挖到黃泉,它的根也沒斷絕。
在坑中點火燒它,再澆上甘蔗的漿液,想要使它焦爛。
後來的摩揭陁國滿胄王,也就是無憂王的曾孫,就用一千頭牛的奶澆灌它。
兩夜之後,菩提樹又煥然一新,蔥茏如舊。
又加高了石牆,高二丈四尺。
唐玄奘當年到達西域時,見菩提樹高出石牆兩丈多。
婆羅樹 巴陵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随伐随長。
外國僧見曰:“此婆羅也。
”元嘉初,出一花如蓮。
唐天寶初,安西進婆羅枝。
狀言:“臣所管四鎮,有拔汗那,最為密近。
木有婆羅樹,特為奇絕,不庇凡草,不止惡禽。
聳幹無慚于松栝,成陰不愧于桃李。
近差官拔汗那,使令采得前件樹枝二百莖。
如得托根長樂,擢穎建章,布葉垂陰,鄰月中之丹桂;連枝接影。
對天上之白榆。
” 巴陵有一座寺廟,和尚寝房的床下,忽然長出一棵小樹來,把它砍了它還長,随砍随長。
一個外國和尚見了說:“這是婆羅樹。
”元嘉初年,婆羅樹開出一朵花,像蓮花。
唐天寶初年,安西貢進婆羅樹枝。
呈狀說:“為臣所管四個鎮子,有個叫拔汗那的人和為臣最為親密。
我們這裡有一種樹叫婆羅樹,甚為奇絕。
樹下不生長凡草,樹上不栖息惡鳥。
樹幹高聳不亞于松柏;給人的片片樹蔭不亞于桃李。
現在派拔汗那讓他采得到了這種樹的樹枝二百根。
如果這些樹枝能在京城生根發芽,由小到大地成長下去,那就一定能夠布葉垂蔭,上鄰月中的丹桂,連枝接影,遙對天上的白榆。
” 獨梪樹 獨梪樹。
頓丘南有應足山。
山上有一樹。
高十丈餘。
皮青滑,似流碧。
枝幹上聳。
子若五彩囊,葉如亡子鏡。
世名之“仙人獨梪樹”。
獨梪樹。
頓丘的南面有應足山。
山上有一棵樹。
樹高十丈有餘。
樹皮青色而光滑,像流動的碧玉。
樹幹高聳向上。
果實象五彩的口袋。
樹葉像亡子鏡。
世人叫它仙人獨梪樹。
波斯皂莢樹 波斯皂莢,出波斯國,呼為忽野詹默。
拂林呼為阿梨去伐。
樹長三四丈,圍五六尺。
葉似拘綠而短小,經寒不凋。
不花而實。
其莢長二尺,中有隔,隔内各有一子。
大如指,赤色,至堅硬。
中黑如墨。
甜如饴。
可啖,亦宜藥用。
波斯皂莢,出自波斯國,本國叫它“忽野詹默”。
拂林人叫它“阿梨去伐”。
樹高三四丈。
樹圍五六尺。
葉子像拘綠但是較短小,冬天也不落。
此樹不開花就結籽。
莢長二尺左右,中間有隔,每隔内有一籽。
籽大如手指,紅色,極其堅硬,中間墨一樣黑,吃起來甜如糖漿,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
木龍樹 徐之高冢城南,有木龍寺。
寺有三層磚(“磚”原作“轉”,據明抄本改)塔,高丈餘。
塔側生一大樹,萦繞至塔頂。
枝幹交橫,上平,容十餘人坐。
枝杪四向下垂,如百子帳。
莫有識此木者。
僧呼為龍木。
梁武曾遣人圖寫焉。
徐之高墓城南,有一座木龍寺。
寺中有一座三層的磚塔。
塔高一丈多。
塔旁長出一棵大樹,上下萦繞,直到塔頂。
樹的枝幹交橫,上面平,可以坐下十幾個人。
大枝小枝四面下垂,像百子帳。
沒有人認識它是什麼樹。
和尚們叫它龍木。
梁武帝曾經派人畫過它。
貝多樹 貝多,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丈”原作“尺”,據明抄本、陳校本改)經冬不凋。
此樹有三種:一者多羅婆力義(明抄本“義”作“叉”)多。
二者多梨婆力義(明抄本“義”作“叉”)貝多,三者部婆力義(明抄本“義”作“叉”)多羅多梨。
并書其,。
部阇一色。
取其皮書之。
“貝多”是梵語,漢翻為“葉”。
“貝多婆力義”(明抄本義作叉。
)者漢言“樹葉”也。
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
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
《嵩山記》稱貝多葉似枇杷,并謬。
交趾近出貝多枝,材(“材”原作“林”,據明抄本、陳校本改)中第一。
貝多,出自摩伽陀國,高六七丈,四季常青,入冬不凋。
此樹有三種。
一種是多羅婆力義多;一種是多梨婆力義貝多;一種是部婆力義多羅多梨。
寺中的和尚用這三種樹的樹皮寫字,并且用樹葉書寫
此樹有兩個梵語名稱。
一個是“賓撥梨婆力義”;一個是“阿濕曷咃婆刀義”。
《西域記》稱它是“卑缽羅”。
因為佛在它下面成道,就把道作為它的稱呼,所以它的号是“菩提婆刀義”。
漢時翻譯為“道樹”。
過去中天無憂王剪伐菩提樹枝,命令寺中的大婆羅門架柴生火焚燒,結果火焰之中忽然生出兩棵小樹。
無憂王因此而忏悔,号之為“灰菩提樹”,又在周圍砌起了石牆。
到了賞設迦王,又挖此樹,挖到黃泉,它的根也沒斷絕。
在坑中點火燒它,再澆上甘蔗的漿液,想要使它焦爛。
後來的摩揭陁國滿胄王,也就是無憂王的曾孫,就用一千頭牛的奶澆灌它。
兩夜之後,菩提樹又煥然一新,蔥茏如舊。
又加高了石牆,高二丈四尺。
唐玄奘當年到達西域時,見菩提樹高出石牆兩丈多。
婆羅樹 巴陵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随伐随長。
外國僧見曰:“此婆羅也。
”元嘉初,出一花如蓮。
唐天寶初,安西進婆羅枝。
狀言:“臣所管四鎮,有拔汗那,最為密近。
木有婆羅樹,特為奇絕,不庇凡草,不止惡禽。
聳幹無慚于松栝,成陰不愧于桃李。
近差官拔汗那,使令采得前件樹枝二百莖。
如得托根長樂,擢穎建章,布葉垂陰,鄰月中之丹桂;連枝接影。
對天上之白榆。
” 巴陵有一座寺廟,和尚寝房的床下,忽然長出一棵小樹來,把它砍了它還長,随砍随長。
一個外國和尚見了說:“這是婆羅樹。
”元嘉初年,婆羅樹開出一朵花,像蓮花。
唐天寶初年,安西貢進婆羅樹枝。
呈狀說:“為臣所管四個鎮子,有個叫拔汗那的人和為臣最為親密。
我們這裡有一種樹叫婆羅樹,甚為奇絕。
樹下不生長凡草,樹上不栖息惡鳥。
樹幹高聳不亞于松柏;給人的片片樹蔭不亞于桃李。
現在派拔汗那讓他采得到了這種樹的樹枝二百根。
如果這些樹枝能在京城生根發芽,由小到大地成長下去,那就一定能夠布葉垂蔭,上鄰月中的丹桂,連枝接影,遙對天上的白榆。
” 獨梪樹 獨梪樹。
頓丘南有應足山。
山上有一樹。
高十丈餘。
皮青滑,似流碧。
枝幹上聳。
子若五彩囊,葉如亡子鏡。
世名之“仙人獨梪樹”。
獨梪樹。
頓丘的南面有應足山。
山上有一棵樹。
樹高十丈有餘。
樹皮青色而光滑,像流動的碧玉。
樹幹高聳向上。
果實象五彩的口袋。
樹葉像亡子鏡。
世人叫它仙人獨梪樹。
波斯皂莢樹 波斯皂莢,出波斯國,呼為忽野詹默。
拂林呼為阿梨去伐。
樹長三四丈,圍五六尺。
葉似拘綠而短小,經寒不凋。
不花而實。
其莢長二尺,中有隔,隔内各有一子。
大如指,赤色,至堅硬。
中黑如墨。
甜如饴。
可啖,亦宜藥用。
波斯皂莢,出自波斯國,本國叫它“忽野詹默”。
拂林人叫它“阿梨去伐”。
樹高三四丈。
樹圍五六尺。
葉子像拘綠但是較短小,冬天也不落。
此樹不開花就結籽。
莢長二尺左右,中間有隔,每隔内有一籽。
籽大如手指,紅色,極其堅硬,中間墨一樣黑,吃起來甜如糖漿,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
木龍樹 徐之高冢城南,有木龍寺。
寺有三層磚(“磚”原作“轉”,據明抄本改)塔,高丈餘。
塔側生一大樹,萦繞至塔頂。
枝幹交橫,上平,容十餘人坐。
枝杪四向下垂,如百子帳。
莫有識此木者。
僧呼為龍木。
梁武曾遣人圖寫焉。
徐之高墓城南,有一座木龍寺。
寺中有一座三層的磚塔。
塔高一丈多。
塔旁長出一棵大樹,上下萦繞,直到塔頂。
樹的枝幹交橫,上面平,可以坐下十幾個人。
大枝小枝四面下垂,像百子帳。
沒有人認識它是什麼樹。
和尚們叫它龍木。
梁武帝曾經派人畫過它。
貝多樹 貝多,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丈”原作“尺”,據明抄本、陳校本改)經冬不凋。
此樹有三種:一者多羅婆力義(明抄本“義”作“叉”)多。
二者多梨婆力義(明抄本“義”作“叉”)貝多,三者部婆力義(明抄本“義”作“叉”)多羅多梨。
并書其,。
部阇一色。
取其皮書之。
“貝多”是梵語,漢翻為“葉”。
“貝多婆力義”(明抄本義作叉。
)者漢言“樹葉”也。
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
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
《嵩山記》稱貝多葉似枇杷,并謬。
交趾近出貝多枝,材(“材”原作“林”,據明抄本、陳校本改)中第一。
貝多,出自摩伽陀國,高六七丈,四季常青,入冬不凋。
此樹有三種。
一種是多羅婆力義多;一種是多梨婆力義貝多;一種是部婆力義多羅多梨。
寺中的和尚用這三種樹的樹皮寫字,并且用樹葉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