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

關燈


    它先開花而後長葉。

    花要到盛夏才開。

    花謝時花瓣互相不離開就掉下來,經過一番旋轉才落到地上。

    它的花蕊上有綿,叫做娑羅棉。

    遇上善政它就繁茂,政令乖違它就枯凋。

    古老相傳說,這是肉齒和尚住持的靈迹。

    此縣界内有和尚山和尚廟,都得名于肉齒和尚。

     刺桐 蒼桐不知所謂,蓋南人以桐為蒼梧(“梧”原作“桐”,據明抄本、陳校本改),因以名郡。

    刺桐,南海至福州皆有之,叢生繁茂,不如(“如”原作“知”,據明抄本改)福建。

    梧州子城外,有三四株,憔悴不榮,未嘗見花。

    反用名郡,亦未喻也。

    (出《嶺南異物志》) 蒼桐不知指的是什麼植物,大概南方人把桐當成蒼梧了,于是就用它作了郡的名字。

    刺桐,從南海到福州都有,叢生。

    論繁茂各地都不如福建。

    梧州子城外,有三四棵,幹幹巴巴的,很不茂盛,不曾見它開花。

    反而用它作郡名,也不能說明什麼呀。

     黃漆樹 日濟國西南海中,有三島,各相去數十裡。

    其島出黃漆,似中夏漆樹。

    彼土六月,破樹腹,承取汁,以漆器物。

    若黃金,其光奪目。

    (出《洽聞記》) 日濟國的西南海域中,有三個小島,各相距幾十裡。

    那些島上出産黃漆。

    黃漆就像中國的漆樹。

    那地方到了六月,就把黃漆樹的樹身割破,收取樹汁,用它來漆器物。

    漆出來的器物像黃金那樣,金光閃閃,耀眼奪目。

     木蘭樹 七裡洲中,有魯斑刻木蘭為舟。

    舟至今在洲中。

    詩家所雲木蘭舟,出于此也。

    木蘭洲(“洲”原作“舟”,據《述異記》改)在浔陽江中,多木蘭樹。

    昔吳王阖闾,植木蘭于此,用構宮殿也。

    (出《述異記》) 七裡洲中,有一條魯班用木蘭木做的船。

    船至今還在洲中。

    詩人們詩中的“木蘭舟”,就是從這兒來的。

    木蘭洲在浔陽江中,木蘭樹很多。

    過去吳王阖闾在這裡栽了木蘭,用來建造宮殿。

     椰子樹 椰子樹,亦類海棕。

    實名椰子,大如瓯盂。

    外有粗皮,如大腹子;次有硬殼,圓而且堅,厚二三分。

    有圓好者,即截開頭,砂石摩之,去其皴皮,其爛斑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

    殼中有液數合,如乳,亦可飲之而動氣。

    (原阙出處,今見《嶺表錄異》) 椰子樹,也像海棕樹。

    果實名叫椰子,大如小盆。

    外邊有一層粗皮,就像大腹皮。

    粗皮下是一層硬殼,光圓而堅硬,二三分厚。

    有圓而好的,就把頭部截開,用沙石磨擦,去掉皴皮,蹭出斑斓的花紋,再用白銀裝飾一下,當水罐子用,珍奇而又可愛。

    殼中有液汁數盒,像乳汁,可以飲用,有提氣的藥效。

     菩提樹 (自此木下,凡二十三種木,并見《酉陽雜俎》) 菩提樹,出摩伽陁國,在摩诃菩提樹寺,蓋釋迦如來成道時樹。

    一名思惟樹。

    莖幹黃白,枝葉青翠,經冬不凋。

    至佛入滅日,變色凋落。

    過已還生。

    此日國王人民,大小作佛事,收葉而歸,以為瑞也。

    樹高四百尺,下有銀塔,周回繞之。

    彼國人四時常焚香散化,繞樹下作禮。

    唐貞觀中,頻遣使往,于寺設供,并施袈裟。

    至高宗顯慶五年,于寺立碑,以紀聖德。

    此樹有梵名二:一曰“賓撥梨婆力義”(明抄本作“力叉”),二曰“阿濕曷咃婆刀義”(明抄本“義”作“叉”)。

    《西域記》謂之“卑缽(“缽”原作“铨”,據《酉陽雜俎十八》改)羅”。

    以佛于其下成道,即以道為稱,故号“菩提婆刀叉”。

    漢翻為道樹。

    昔中天無憂王翦伐之,令事大婆羅門,積薪焚焉,熾焰之中,忽生兩樹。

    無憂王因忏悔,号灰菩提樹。

    遂周以石垣,至賞設迦王。

    複掘之,至泉,其根不絕。

    坑火焚之,溉(“溉”字原阙,據《酉陽雜俎》十八補)以甘蔗汁,欲(“欲”字原阙,據《酉陽雜俎》十八補)其焦爛。

    後摩揭陁國滿胄王,無憂之曾孫也,乃以千牛乳澆之。

    信宿,樹生如舊。

    更增石垣,高二丈四尺。

    玄奘至西域,見樹出石垣上二丈餘。

     菩提樹,出自摩伽陁國,在摩诃菩提樹寺。

    大概是釋迦牟尼如來成道之時的樹。

    又名思惟樹。

    莖和幹黃白色。

    枝葉青翠,四季常青,冬季也不凋落。

    到了僧人死亡的日子,它就變色凋落。

    過後再還生。

    這一天,從國王到百姓,大大小小都作佛事。

    然後拾取幾枚菩提樹葉回來,視為祥瑞之物。

    樹高四百尺,樹下有銀塔圍繞着。

    這個國家的人民一年四季經常在此樹下燒香散花,繞着大樹舉行儀式。

    唐貞觀年間,頻繁地派使臣前往,在寺中設供,并施舍袈裟。

    到了高宗顯慶五年,又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