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五 寶六(錢、奇物附)
關燈
小
中
大
就收費,一百錢一人次,賺錢無數。
紫米 元和八年,大轸國貢碧麥紫米。
上異之,翼日,出示術士白元佐、李元戢。
碧麥粒大于中華之麥,表裡皆碧,香氣如粳米。
食之令人體輕,久則可以禦風。
紫米有類巨勝,炊一升,得飯一鬥。
食之令人髭發缜黑,顔色不老。
(出《杜陽雜編》) 元和八年,大轸國進貢進的是碧麥和紫米。
皇上覺得奇怪,第二天就拿出來給術士白元佐和李元戢看。
碧麥的顆粒比中國麥粒大些,裡外全是碧色,香味和粳米差不多,食用之後可以減輕人的體重,長時間食用可以禦風。
紫米有些像胡麻,一升米可以做出十升飯,食用之後可以令人須發又密又黑,青春長駐,顔色不老。
嘉陵江巨木 阆州城臨嘉陵江。
江之浒有烏陽巨木,長百餘尺,圍将半焉。
漂泊搖撼于江波者,久矣,而莫知奚自。
阆之耆舊相傳雲:堯時泛洪水而至。
亦靡據焉。
襄漢節度使勃海高元裕,大和九年,自中書舍人牧阆中。
下車未幾,亦嘗見之,固以為異矣。
忽一日,津吏啟事曰:“江中巨木,由來東首。
去夜無端,翻然西顧。
”高益奇之,即與賓僚徑往觀焉。
因廣召舟子,洎軍吏群民輩,則以大索羁而出之。
初無艱阻,随拖登岸。
太半之後,屹而不前,雖千夫百牛。
莫能引之。
人力既竭,複如前時。
自是日曝風吹,僵然沙上。
或則寺僧欲以為窣堵波之獨柱,或則州吏請支分剞劂,以備衆材。
高以奇偉異常,皆莫之許。
每拟還之于江,但慮勞人,逡巡未果。
開成三年上元日,高準式行香于開元觀,僚吏畢至。
高欲因衆力,得共牽複其木焉。
及至,則又廣備縻索,多聚勇力。
将作氣引拽之際,而巨木因依假籍,若自轉移,輕然已複于江矣。
拒江尚餘尺許,歘然驚迸。
百支巨索,皆如斬截。
其木則沿洄汨沒,徑去絕江。
上及中流,寂然遂隐。
高遣善泅者數輩,遽往觀之。
江水清澈,毫發可見。
善遊者熟視而回,皆曰:“水中别有東西二木,巨細與斯木無異。
适自岸而至者,則南北叢焉(“焉”原作“馬”,據明抄本、許本改)。
”高顧坐客,靡不駭愕。
自是則不複得而見矣。
有頃,高除谏議大夫。
制到,詳其授官之日,即高役功之辰也。
向使斯旬朔未獲移徙,高之新命既至,則那複留意乎轉遷,俾之仍舊。
(出《集異記》) 阆州城靠近嘉陵江。
江的邊上有一根烏陽大木頭。
大木頭長一百多尺,粗細将近總長的一半。
這木頭在水上漂蕩沖撞已經多年了,誰也不知它是哪裡來的。
阆州的老年人相傳說,是堯帝的時候發大水,把這根木頭沖到這裡來的。
也沒有什麼根據的。
襄漢節度使渤海人高元裕,大和九年從中書舍人遷任阆州牧,來到不久就見過這根大木頭,覺得很稀罕。
忽然有一天,江邊的官吏又來報告說,那江中的大木頭,從來都是頭向東,昨夜無緣無故地翻然向西了,高元裕便更加驚奇。
他立即就和同僚們徑直趕到江邊觀看。
于是就廣泛召集擺船的,再吸收一些軍吏群民,用大繩子挂住那大木頭往岸上拽。
一開始還沒什麼阻礙,随着大夥的一拖,那木頭就出水登岸了。
但是出水大半以後,它就屹立在那裡不動了。
即使是一千個人一百頭牛,也不能拽動它。
人們的力氣竭盡之後,它就又恢複原樣了。
從此,它便在風吹日曬之下,僵卧在沙灘上。
有的和尚想要把這根大木頭做成大柱子,有的州吏想把大木頭鋸開,做木雕的原材料。
高元裕因為此木奇偉異常,所以全沒同意。
他常打算把大木頭送還到江裡去。
但是考慮到要許多勞力,就猶猶豫豫一直沒有定下來。
開成三年正月十五日,高元裕依照先例到開元觀燒香,同僚官吏全部到了,高元裕想趁人多力衆共同拉動那木頭。
于是就又弄來不少大繩子,召集了不少有力氣的人,準備把大木頭送還江中。
就在大家将一鼓作氣拉它的時候,它卻借着衆人的聲勢,好像自己轉移,很輕易地就又回到水裡去了。
在它離江水還有一尺來遠的時候,轟然一聲巨響,上百條大繩子全都迸斷,像斬斷一樣。
那大木頭則沿着漩渦沉沒了。
江面上立刻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寂靜。
高元裕派了幾個善潛水的人下到水底觀瞧。
江水很清澈,一根頭發也看得清。
善潛水的人們在水底觀察了許久才出來,都說:“水裡另有東西方向兩根木頭,大小和剛才下去的那根沒什麼兩樣,剛才下去的那根南北向摞在那兩根木頭上。
高元裕環視在座的人們,沒有不驚駭的。
從此那木頭再也沒人看見。
過了些日子,高元裕出任谏議大夫。
皇命送到之日,就是高元裕動身赴任之時。
如果前幾天那大木頭沒有被弄回江中,高元裕的新命令送到之後,他就會留意于自己的升遷,使那大木頭仍然躺在那裡。
江淮市人桃核 水部員外郎杜涉,嘗見江淮市人,桃核扇量米(“米”原作“來”,據明抄本改),止容一升。
言于九嶷山溪中得。
(出《集異記》) 水部員外郎杜涉,曾經看到一個江淮一帶的買賣人,用桃核的半張殼量米,正好能裝一升,說是從九嶷山的山溪中拾到的。
玉龍膏 安南有玉龍膏,南人用之,能化銀液。
說者曰:“此膏不可持北來。
苟有犯者,則禍且及矣。
”大和中,韓約都護安南,得其膏。
及還,遂持以歸。
人有謂曰:“南人傳此膏不可持以北,而公持去。
得無有悔于後耶?”約不聽,卒以歸焉。
後約為執金吾。
是歲京師亂,約以附會鄭注,竟赤其族。
豈玉龍膏之所歸禍乎?由士南去者不敢持以北也。
(出《宣室志》)
安南有一種叫做玉龍膏的東西,南方人使用它,能把銀子化成液體。
說這事的人說:“這種藥膏不可拿到北方來。
如果有人違犯了,那麼禍事就要發生了。
”大和年間,韓約在安南做都護,得到了這種藥
紫米 元和八年,大轸國貢碧麥紫米。
上異之,翼日,出示術士白元佐、李元戢。
碧麥粒大于中華之麥,表裡皆碧,香氣如粳米。
食之令人體輕,久則可以禦風。
紫米有類巨勝,炊一升,得飯一鬥。
食之令人髭發缜黑,顔色不老。
(出《杜陽雜編》) 元和八年,大轸國進貢進的是碧麥和紫米。
皇上覺得奇怪,第二天就拿出來給術士白元佐和李元戢看。
碧麥的顆粒比中國麥粒大些,裡外全是碧色,香味和粳米差不多,食用之後可以減輕人的體重,長時間食用可以禦風。
紫米有些像胡麻,一升米可以做出十升飯,食用之後可以令人須發又密又黑,青春長駐,顔色不老。
嘉陵江巨木 阆州城臨嘉陵江。
江之浒有烏陽巨木,長百餘尺,圍将半焉。
漂泊搖撼于江波者,久矣,而莫知奚自。
阆之耆舊相傳雲:堯時泛洪水而至。
亦靡據焉。
襄漢節度使勃海高元裕,大和九年,自中書舍人牧阆中。
下車未幾,亦嘗見之,固以為異矣。
忽一日,津吏啟事曰:“江中巨木,由來東首。
去夜無端,翻然西顧。
”高益奇之,即與賓僚徑往觀焉。
因廣召舟子,洎軍吏群民輩,則以大索羁而出之。
初無艱阻,随拖登岸。
太半之後,屹而不前,雖千夫百牛。
莫能引之。
人力既竭,複如前時。
自是日曝風吹,僵然沙上。
或則寺僧欲以為窣堵波之獨柱,或則州吏請支分剞劂,以備衆材。
高以奇偉異常,皆莫之許。
每拟還之于江,但慮勞人,逡巡未果。
開成三年上元日,高準式行香于開元觀,僚吏畢至。
高欲因衆力,得共牽複其木焉。
及至,則又廣備縻索,多聚勇力。
将作氣引拽之際,而巨木因依假籍,若自轉移,輕然已複于江矣。
拒江尚餘尺許,歘然驚迸。
百支巨索,皆如斬截。
其木則沿洄汨沒,徑去絕江。
上及中流,寂然遂隐。
高遣善泅者數輩,遽往觀之。
江水清澈,毫發可見。
善遊者熟視而回,皆曰:“水中别有東西二木,巨細與斯木無異。
适自岸而至者,則南北叢焉(“焉”原作“馬”,據明抄本、許本改)。
”高顧坐客,靡不駭愕。
自是則不複得而見矣。
有頃,高除谏議大夫。
制到,詳其授官之日,即高役功之辰也。
向使斯旬朔未獲移徙,高之新命既至,則那複留意乎轉遷,俾之仍舊。
(出《集異記》) 阆州城靠近嘉陵江。
江的邊上有一根烏陽大木頭。
大木頭長一百多尺,粗細将近總長的一半。
這木頭在水上漂蕩沖撞已經多年了,誰也不知它是哪裡來的。
阆州的老年人相傳說,是堯帝的時候發大水,把這根木頭沖到這裡來的。
也沒有什麼根據的。
襄漢節度使渤海人高元裕,大和九年從中書舍人遷任阆州牧,來到不久就見過這根大木頭,覺得很稀罕。
忽然有一天,江邊的官吏又來報告說,那江中的大木頭,從來都是頭向東,昨夜無緣無故地翻然向西了,高元裕便更加驚奇。
他立即就和同僚們徑直趕到江邊觀看。
于是就廣泛召集擺船的,再吸收一些軍吏群民,用大繩子挂住那大木頭往岸上拽。
一開始還沒什麼阻礙,随着大夥的一拖,那木頭就出水登岸了。
但是出水大半以後,它就屹立在那裡不動了。
即使是一千個人一百頭牛,也不能拽動它。
人們的力氣竭盡之後,它就又恢複原樣了。
從此,它便在風吹日曬之下,僵卧在沙灘上。
有的和尚想要把這根大木頭做成大柱子,有的州吏想把大木頭鋸開,做木雕的原材料。
高元裕因為此木奇偉異常,所以全沒同意。
他常打算把大木頭送還到江裡去。
但是考慮到要許多勞力,就猶猶豫豫一直沒有定下來。
開成三年正月十五日,高元裕依照先例到開元觀燒香,同僚官吏全部到了,高元裕想趁人多力衆共同拉動那木頭。
于是就又弄來不少大繩子,召集了不少有力氣的人,準備把大木頭送還江中。
就在大家将一鼓作氣拉它的時候,它卻借着衆人的聲勢,好像自己轉移,很輕易地就又回到水裡去了。
在它離江水還有一尺來遠的時候,轟然一聲巨響,上百條大繩子全都迸斷,像斬斷一樣。
那大木頭則沿着漩渦沉沒了。
江面上立刻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寂靜。
高元裕派了幾個善潛水的人下到水底觀瞧。
江水很清澈,一根頭發也看得清。
善潛水的人們在水底觀察了許久才出來,都說:“水裡另有東西方向兩根木頭,大小和剛才下去的那根沒什麼兩樣,剛才下去的那根南北向摞在那兩根木頭上。
高元裕環視在座的人們,沒有不驚駭的。
從此那木頭再也沒人看見。
過了些日子,高元裕出任谏議大夫。
皇命送到之日,就是高元裕動身赴任之時。
如果前幾天那大木頭沒有被弄回江中,高元裕的新命令送到之後,他就會留意于自己的升遷,使那大木頭仍然躺在那裡。
江淮市人桃核 水部員外郎杜涉,嘗見江淮市人,桃核扇量米(“米”原作“來”,據明抄本改),止容一升。
言于九嶷山溪中得。
(出《集異記》) 水部員外郎杜涉,曾經看到一個江淮一帶的買賣人,用桃核的半張殼量米,正好能裝一升,說是從九嶷山的山溪中拾到的。
玉龍膏 安南有玉龍膏,南人用之,能化銀液。
說者曰:“此膏不可持北來。
苟有犯者,則禍且及矣。
”大和中,韓約都護安南,得其膏。
及還,遂持以歸。
人有謂曰:“南人傳此膏不可持以北,而公持去。
得無有悔于後耶?”約不聽,卒以歸焉。
後約為執金吾。
是歲京師亂,約以附會鄭注,竟赤其族。
豈玉龍膏之所歸禍乎?由士南去者不敢持以北也。
(出《
說這事的人說:“這種藥膏不可拿到北方來。
如果有人違犯了,那麼禍事就要發生了。
”大和年間,韓約在安南做都護,得到了這種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