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五 寶六(錢、奇物附)
關燈
小
中
大
卷第四百五寶六(錢、奇物附)
錢
淯陽童子文德皇後岑文本王清建安村人徐仲寶邢氏林氏曹真
奇物
徐景中牟鐵錐毒槊集翠裘謝靈運須開元漁者楊妃襪紫米嘉陵江巨木 江淮市人桃核玉龍膏段成式李德裕夏侯孜嚴遵仙槎
錢
淯陽童子
晉義熙十二載,淯陽縣群童子,浴于淯水。
忽見側有錢出,如流沙,因競取之。
手滿,放随流去。
又以衣盛裹,各有所得。
又見流線中有一銅車,小牛牽之,勢甚奔迅。
兒等奔逐,掣得一輪。
徑可五寸,豬鼻,毂有六輻,通然青色。
缸内黃脫,狀如恒運。
于時沈敞(“敞”原作“敝”,據陳校本改)守南陽,求得此物,然莫測之。
(出《洽聞記》)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淯陽縣的一群兒童,在淯河裡洗澡,忽然發現身邊有錢湧出,像流沙一樣。
于是孩子們就争搶着撈取那些錢,手撈滿之後,許多錢順流而去。
他們又用衣服裹錢,各有所得。
又看到流錢中有一輛小銅車,由一頭小牛拉着,在水中跑得很快。
孩子們追趕上去,拽下來一個車輪。
車輪的直徑有五寸,豬形鼻,毂上裝有六根輻條,全是青色。
從插軸的圓孔看,像是長久運轉的樣子。
當時沈敞是南陽太守。
他弄到此物,但是沒有弄清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文德皇後 錢有文如甲迹者,因文德皇後也。
武德中,廢五铢錢,行開通元寶(應為“開元通寶”——編譯作者注)錢。
此四字及書,皆歐陽洵所為也。
初進樣日,後掐一甲迹,因是有之。
(出《譚賓錄》) 有一種錢的圖案像指甲掐出的痕迹似的,那是因為文德皇後而形成的。
武德年間,廢止五铢錢的流通,開始使用“開元通寶”錢。
這四字的書寫,是歐陽洵完成的。
當初将設計圖樣送給皇帝審查時,文德皇後在那上面掐出了一道指甲印兒,因此鑄錢的時候把指甲印兒也鑄出來了。
岑文本 唐貞觀中,岑文本下朝,多于山亭避暑。
日午時,寤初覺,忽有扣山亭院門者。
藥豎報雲,上清童子元寶,故此參奉。
文本性素慕道,束帶命入。
乃年二十已下道士,儀質爽邁,衣服纖異。
冠淺青圓角冠,衣淺青圓用帔,履青圓頭履。
衣服輕細如霧,非齊绔魯缟之比。
文本與語。
乃曰:“仆上清童子,自漢朝而果成。
本生于吳,已得不凝滞之道,遂為吳王進入,見漢帝。
漢帝有事,擁遏教化,不得者無不相問。
仆嘗與方圓行下,皆得通暢。
由是自著(明抄本無“著”字,當下文為句),文、武二帝,迄至哀帝,皆相眷。
王莽作亂,方出外方,所至皆沐人憐愛。
自漢成帝時,遂厭人間,乃屍解而去。
或秦或楚,不常厥居。
聞公好道,故此相谒耳。
”文本诘以漢魏齊梁間君王社稷之事,了了如目睹。
因言史傳間,屈者虛者亦甚多。
文本曰:“吾人冠帔,何制度之異?”對曰:“夫道在于方圓之中,仆外服圓而心方正,相時之儀也。
”又問曰:“衣服皆輕細,何土所出?”對曰:“此是上清五铢服。
”又問曰:“比聞六铢者天人衣,何五铢之異?”對曰:“尤細者則五铢也。
”談論不覺日晚,乃别去。
才出門而忽不見。
文本知是異人。
乃每下朝,即令伺之,到則話論移時。
後令人潛送,詣其所止。
出山亭門,東行數步,于院牆下瞥然而沒。
文本命工力掘之,三尺至一古墓。
墓中無餘物,惟得古錢一枚。
文本方悟,上青童子是青銅;名元寶,錢之文也;外圓心方,錢之狀也;青衣銅衣也;五铢服亦錢之文也;漢時生于吳,是漢朝鑄五铢錢子吳王也。
文本雖知之,而錢帛日盛,至中書令。
十年,忽失古錢所在,文本遂薨。
(出《傳異志》) 唐貞觀年間,岑文本下了朝多半都在山亭避暑。
一日午時,剛睡醒,忽聽得有人在山亭院門外敲門。
藥童報告說,是上清童子元寶求見。
岑文本平素喜歡道教,一聽是道士求見,就急忙束帶讓他進來。
進來的居然是一個不滿二十歲的小道士,儀态氣質超凡脫俗,真可謂仙風道骨,衣服也與衆不同。
戴淺青色圓角道士帽,披淺青色圓角帔,穿青色圓頭鞋。
小道士的衣服輕細如霧,有名的齊绔魯缟也不能與它相比。
岑文本和他說話。
他便說:“我是上清童子,從漢朝時就修成正果。
本來生于吳地,修得不凝滞之道之後,就被吳王送進京城,見到漢帝。
漢帝有私心,阻塞教化,困惑不解的都求教于我。
我嘗與方圓走下去,全能夠通暢。
所以自文武二帝,直到哀帝,都喜歡我。
王莽作亂,我才到了外地,到哪裡都受到人們的喜愛。
從漢成帝時起,我就開始讨厭人間了,就屍解而去,或秦地或楚地,不一定在哪落腳。
聽說你好道教,所以來拜見你。
”岑文本向道士問些漢魏齊梁之間君王社稷的事,道士有問必答,對答如流,事事都像他親眼見過。
他對岑文本說,史傳之中,受委屈被冤枉了的以及虛有個好名聲其實并不好的很多。
岑文本說:“人的穿戴為什麼不同呢?”道士回答說:“道就在方圓之中。
我的外形是圓的,但是心是方正的。
這是相時的準則呀!”岑文本又問:“你身上穿的衣服都很輕細,是什麼地方出産的?”道士回答說:“這是上清五铢服。
”岑文本又問:“聽說六铢服是天上人穿的衣服,它和五铢服有什麼不同?”道士回答說:“更輕細的就是五铢服。
”他們談着談着,不覺很快談到日晚,道士就告别回去了。
他剛出門就忽然不見了,岑文本便知道他不是個平常人。
每次下朝,岑文本都讓人等候那道士,道士一來,他們就談論個沒完沒了。
後來又讓人暗中跟蹤他,看他究竟到什麼地方去。
結果是他出山亭門,往東走不幾步,在牆下就眼睜睜地不見了。
岑文本讓人就地挖掘,挖三尺挖到一個古墳墓。
墓中沒有别的東西,隻有一枚古錢。
岑文本頓然大悟。
“上清童子”是“青銅
忽見側有錢出,如流沙,因競取之。
手滿,放随流去。
又以衣盛裹,各有所得。
又見流線中有一銅車,小牛牽之,勢甚奔迅。
兒等奔逐,掣得一輪。
徑可五寸,豬鼻,毂有六輻,通然青色。
缸内黃脫,狀如恒運。
于時沈敞(“敞”原作“敝”,據陳校本改)守南陽,求得此物,然莫測之。
(出《洽聞記》)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淯陽縣的一群兒童,在淯河裡洗澡,忽然發現身邊有錢湧出,像流沙一樣。
于是孩子們就争搶着撈取那些錢,手撈滿之後,許多錢順流而去。
他們又用衣服裹錢,各有所得。
又看到流錢中有一輛小銅車,由一頭小牛拉着,在水中跑得很快。
孩子們追趕上去,拽下來一個車輪。
車輪的直徑有五寸,豬形鼻,毂上裝有六根輻條,全是青色。
從插軸的圓孔看,像是長久運轉的樣子。
當時沈敞是南陽太守。
他弄到此物,但是沒有弄清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文德皇後 錢有文如甲迹者,因文德皇後也。
武德中,廢五铢錢,行開通元寶(應為“開元通寶”——編譯作者注)錢。
此四字及書,皆歐陽洵所為也。
初進樣日,後掐一甲迹,因是有之。
(出《譚賓錄》) 有一種錢的圖案像指甲掐出的痕迹似的,那是因為文德皇後而形成的。
武德年間,廢止五铢錢的流通,開始使用“開元通寶”錢。
這四字的書寫,是歐陽洵完成的。
當初将設計圖樣送給皇帝審查時,文德皇後在那上面掐出了一道指甲印兒,因此鑄錢的時候把指甲印兒也鑄出來了。
岑文本 唐貞觀中,岑文本下朝,多于山亭避暑。
日午時,寤初覺,忽有扣山亭院門者。
藥豎報雲,上清童子元寶,故此參奉。
文本性素慕道,束帶命入。
乃年二十已下道士,儀質爽邁,衣服纖異。
冠淺青圓角冠,衣淺青圓用帔,履青圓頭履。
衣服輕細如霧,非齊绔魯缟之比。
文本與語。
乃曰:“仆上清童子,自漢朝而果成。
本生于吳,已得不凝滞之道,遂為吳王進入,見漢帝。
漢帝有事,擁遏教化,不得者無不相問。
仆嘗與方圓行下,皆得通暢。
由是自著(明抄本無“著”字,當下文為句),文、武二帝,迄至哀帝,皆相眷。
王莽作亂,方出外方,所至皆沐人憐愛。
自漢成帝時,遂厭人間,乃屍解而去。
或秦或楚,不常厥居。
聞公好道,故此相谒耳。
”文本诘以漢魏齊梁間君王社稷之事,了了如目睹。
因言史傳間,屈者虛者亦甚多。
文本曰:“吾人冠帔,何制度之異?”對曰:“夫道在于方圓之中,仆外服圓而心方正,相時之儀也。
”又問曰:“衣服皆輕細,何土所出?”對曰:“此是上清五铢服。
”又問曰:“比聞六铢者天人衣,何五铢之異?”對曰:“尤細者則五铢也。
”談論不覺日晚,乃别去。
才出門而忽不見。
文本知是異人。
乃每下朝,即令伺之,到則話論移時。
後令人潛送,詣其所止。
出山亭門,東行數步,于院牆下瞥然而沒。
文本命工力掘之,三尺至一古墓。
墓中無餘物,惟得古錢一枚。
文本方悟,上青童子是青銅;名元寶,錢之文也;外圓心方,錢之狀也;青衣銅衣也;五铢服亦錢之文也;漢時生于吳,是漢朝鑄五铢錢子吳王也。
文本雖知之,而錢帛日盛,至中書令。
十年,忽失古錢所在,文本遂薨。
(出《傳異志》) 唐貞觀年間,岑文本下了朝多半都在山亭避暑。
一日午時,剛睡醒,忽聽得有人在山亭院門外敲門。
藥童報告說,是上清童子元寶求見。
岑文本平素喜歡道教,一聽是道士求見,就急忙束帶讓他進來。
進來的居然是一個不滿二十歲的小道士,儀态氣質超凡脫俗,真可謂仙風道骨,衣服也與衆不同。
戴淺青色圓角道士帽,披淺青色圓角帔,穿青色圓頭鞋。
小道士的衣服輕細如霧,有名的齊绔魯缟也不能與它相比。
岑文本和他說話。
他便說:“我是上清童子,從漢朝時就修成正果。
本來生于吳地,修得不凝滞之道之後,就被吳王送進京城,見到漢帝。
漢帝有私心,阻塞教化,困惑不解的都求教于我。
我嘗與方圓走下去,全能夠通暢。
所以自文武二帝,直到哀帝,都喜歡我。
王莽作亂,我才到了外地,到哪裡都受到人們的喜愛。
從漢成帝時起,我就開始讨厭人間了,就屍解而去,或秦地或楚地,不一定在哪落腳。
聽說你好道教,所以來拜見你。
”岑文本向道士問些漢魏齊梁之間君王社稷的事,道士有問必答,對答如流,事事都像他親眼見過。
他對岑文本說,史傳之中,受委屈被冤枉了的以及虛有個好名聲其實并不好的很多。
岑文本說:“人的穿戴為什麼不同呢?”道士回答說:“道就在方圓之中。
我的外形是圓的,但是心是方正的。
這是相時的準則呀!”岑文本又問:“你身上穿的衣服都很輕細,是什麼地方出産的?”道士回答說:“這是上清五铢服。
”岑文本又問:“聽說六铢服是天上人穿的衣服,它和五铢服有什麼不同?”道士回答說:“更輕細的就是五铢服。
”他們談着談着,不覺很快談到日晚,道士就告别回去了。
他剛出門就忽然不見了,岑文本便知道他不是個平常人。
每次下朝,岑文本都讓人等候那道士,道士一來,他們就談論個沒完沒了。
後來又讓人暗中跟蹤他,看他究竟到什麼地方去。
結果是他出山亭門,往東走不幾步,在牆下就眼睜睜地不見了。
岑文本讓人就地挖掘,挖三尺挖到一個古墳墓。
墓中沒有别的東西,隻有一枚古錢。
岑文本頓然大悟。
“上清童子”是“青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