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四 寶五(雜寶下)
關燈
小
中
大
劍,儀表很是古雅。
他對村民說:“我曾經在東漢的時候做過官,光武皇帝時,和飛将軍馬公一起征讨交趾。
那時候曾得到南方人的寶物。
後來,馬公遭到诽謗,認為他掠奪了許多南方的财物,全運回家中。
光武皇帝大怒,要派人抄他的家。
我怕禍及自己,就把自己得到的寶物埋到這裡。
”話還沒說完,夢已經醒了。
這人就把夢見的情形和鄰居們講了。
這年五月的一個晚上,烏雲遮月,天色灰暗,一個牧童望見西京原下,煥發出光芒,像當空一條白練垂挂在那裡,久久不滅。
牧童吃驚地告訴他的父親,爺兒倆就跑去看,那光更亮。
第二天晚上也這樣。
于是村裡幾個人湊到一起,趁夜去尋找那光。
一看,那光是從地裡發出的,像燃燒的柴火。
人們便在這裡豎了一個記号。
到了天明,大家帶着鍬鎬而來,從立有記号的地方往下挖,果然,挖了一丈多深,就挖出來三件寶貝。
一是一隻金龜,長二寸左右做法奇妙,從未見過;二是一把寶劍,長二尺四寸;三是一面古鏡,直徑一尺還多。
三樣東西都塵迹斑斑,陳舊不堪。
村人們就帶着這些東西來到縣裡。
當時的縣令沛國的劉随收到了這些東西。
他把劍放到磨石上一磨,那劍立刻就呈現出水波一樣的光色來,寒氣逼人。
它長二尺四寸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古人是以八寸為一尺,二尺四寸就是古代的三尺。
那鏡子花紋圖案繁多,有異獸的圖形環繞鏡鼻。
年代久遠,保存完好。
磨光之後,同樣潔如清水,果真是天下之奇寶。
縣令劉随說:“這些東西是古代珍玩,是應該入王府的,那樣便可以與天球合璧生輝,在大學講堂上照耀後人。
于是就書寫文書上報,要把寶物獻給天子。
當時陳君亦在岐隴任節度使,他得見幾樣寶物之後,特别喜歡。
以後怎樣,就無人知道了。
火玉 會昌元年,扶餘國貢三寶:“曰火玉”,曰“澄明酒”,及“風松石”。
火玉色赤,長半寸,上尖下圓。
光照數十步。
積之可以燃鼎。
置之室内,冬則不複亦挾纩。
宮人常用。
澄明酒,亦異方所貢也。
色紫如膏,飲之令人骨香。
風松石方一丈,瑩澈如玉。
其中有樹,形若古松偃蓋,飒飒焉而涼飚生于其間。
至盛夏,上令置于殿内,稍秋氣飕飕,即令徹去。
(出《宣室志》) 會昌元年,扶餘國貢入三樣寶物:一樣叫“火玉”;一樣叫“澄明酒”;還有一樣是“風松石”。
火玉色紅,長半寸,上尖下圓。
發光能照出幾十步遠。
把火玉積攢起來,可以燒開鍋。
放到屋裡,冬天就不用往衣服裡絮棉花了。
宮裡的人常用這種東西。
也是方國所獻,澄明酒,也是方國新獻,紫色,膏狀,喝起來讓人感到骨頭都有香味了。
風松石方圓一丈,玉一樣晶瑩清澈。
那上面有樹。
它的形狀像一棵古松仰向天空,飒飒地涼風生于其間。
到了盛夏,皇上就把它放到殿内,消暑納涼。
到了秋季,寒氣一來,就讓把它撤出去。
馬腦櫃 武宗好神仙術,遂起望仙台,以崇朝禮。
更修隆真室,舂百寶屑以塗地。
瑤楹金拱,銀欄玉砌,晶瑩炫耀,看之不足。
内設玳瑁之帳,火齊之床。
焚龍光之香,薦無憂之酒。
此皆他國所獻也。
帝每齋戒沐浴,召道士趙歸真以下,用探希夷之理。
由是室内生靈芝二株,皆如紅玉。
更遇渤海貢馬腦櫃,方三尺,深色如茜,所作工巧,無以為比。
帝用貯神仙之書,置之帳側。
紫瑰盆,量容半斛,内外通瑩,其色純紫,厚可一寸,舉之則若鴻毛。
帝嘉其光潔,遂處于仙室,以和藥餌。
後王才人擲玉環,誤缺其半菽,上猶歎惜久之。
(出《杜陽雜編》) 唐武宗喜好神仙之術,所以就建了望仙台。
還修了隆真室。
舂百寶為屑用來塗地,用瑤做柱子,用金子做拱門,用銀子做門檻,用玉砌牆。
瑩光閃爍,百看不厭。
屋裡裝有用玳瑁做的帳子,用火齊做的床。
焚燒的是“龍光”香,飲用的是“無憂”酒。
這些東西都是外國貢獻來的。
武宗常齋戒沐浴,召道士趙歸真來探讨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道理。
從此室内長出兩棵靈芝來,全都像紅玉一般。
還趕上渤海國貢進馬腦櫃。
這櫃三尺正方,顔色很深,像茜色,做工之精巧無以倫比。
皇上用這櫃裝神仙之書,放在床頭,紫瑰盆,容量可達半斛,内外通體晶瑩,純紫色,厚有一寸,重量輕如鴻毛。
皇上喜愛它的光潔,就把它放在仙室,用它和藥吃。
後來王才人扔玉環,将紫瑰盆打掉了半個豆粒那麼大一塊兒,皇上還喟歎惋惜了挺長時間呢。
岑氏 臨川人岑氏,嘗遊山。
溪水中見二白石,大如蓮實,自相馳逐。
捕而獲之,歸置巾箱中。
其夕,夢二白衣美女,自言姊妹,來侍左右。
既寤,蓋知二石之異也。
恒結于衣帶中。
後至豫章,有波斯胡人,邀而問之:“君有寶乎?”曰:“然。
”即出二石示之。
胡人求以三萬為市。
岑雖寶之而無用,得錢喜,即以與之。
以錢為生資,遂緻殷贍。
而恨不能問其石與其所用雲耳。
(出《稽神錄》) 臨川有個姓岑的人,有一次遊山,看見溪水中有兩塊大如蓮子的白色石頭,自相追逐奔跑。
岑氏就把兩塊白石捉住了。
回家把它放在箱子裡。
那大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兩個穿白衣服的美女,自言她們是姐妹,侍立在他的左右。
夢醒之後,大概知道這兩塊白石不尋常,就總藏在衣帶中。
後來他到了豫章,有一個波斯胡人攔住他問:“你有寶貝帶在身上嗎?”他說:“是的。
”說完他就把二石掏出來給胡人看。
胡人要用三萬為價購買。
岑氏雖然珍愛二石,但是留着也沒用,就賣了。
他用這錢做謀生的本錢,就逐漸緻富了。
但他一直為沒有問那石頭的名字和用處而遺憾。
他對村民說:“我曾經在東漢的時候做過官,光武皇帝時,和飛将軍馬公一起征讨交趾。
那時候曾得到南方人的寶物。
後來,馬公遭到诽謗,認為他掠奪了許多南方的财物,全運回家中。
光武皇帝大怒,要派人抄他的家。
我怕禍及自己,就把自己得到的寶物埋到這裡。
”話還沒說完,夢已經醒了。
這人就把夢見的情形和鄰居們講了。
這年五月的一個晚上,烏雲遮月,天色灰暗,一個牧童望見西京原下,煥發出光芒,像當空一條白練垂挂在那裡,久久不滅。
牧童吃驚地告訴他的父親,爺兒倆就跑去看,那光更亮。
第二天晚上也這樣。
于是村裡幾個人湊到一起,趁夜去尋找那光。
一看,那光是從地裡發出的,像燃燒的柴火。
人們便在這裡豎了一個記号。
到了天明,大家帶着鍬鎬而來,從立有記号的地方往下挖,果然,挖了一丈多深,就挖出來三件寶貝。
一是一隻金龜,長二寸左右做法奇妙,從未見過;二是一把寶劍,長二尺四寸;三是一面古鏡,直徑一尺還多。
三樣東西都塵迹斑斑,陳舊不堪。
村人們就帶着這些東西來到縣裡。
當時的縣令沛國的劉随收到了這些東西。
他把劍放到磨石上一磨,那劍立刻就呈現出水波一樣的光色來,寒氣逼人。
它長二尺四寸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古人是以八寸為一尺,二尺四寸就是古代的三尺。
那鏡子花紋圖案繁多,有異獸的圖形環繞鏡鼻。
年代久遠,保存完好。
磨光之後,同樣潔如清水,果真是天下之奇寶。
縣令劉随說:“這些東西是古代珍玩,是應該入王府的,那樣便可以與天球合璧生輝,在大學講堂上照耀後人。
于是就書寫文書上報,要把寶物獻給天子。
當時陳君亦在岐隴任節度使,他得見幾樣寶物之後,特别喜歡。
以後怎樣,就無人知道了。
火玉 會昌元年,扶餘國貢三寶:“曰火玉”,曰“澄明酒”,及“風松石”。
火玉色赤,長半寸,上尖下圓。
光照數十步。
積之可以燃鼎。
置之室内,冬則不複亦挾纩。
宮人常用。
澄明酒,亦異方所貢也。
色紫如膏,飲之令人骨香。
風松石方一丈,瑩澈如玉。
其中有樹,形若古松偃蓋,飒飒焉而涼飚生于其間。
至盛夏,上令置于殿内,稍秋氣飕飕,即令徹去。
(出《宣室志》) 會昌元年,扶餘國貢入三樣寶物:一樣叫“火玉”;一樣叫“澄明酒”;還有一樣是“風松石”。
火玉色紅,長半寸,上尖下圓。
發光能照出幾十步遠。
把火玉積攢起來,可以燒開鍋。
放到屋裡,冬天就不用往衣服裡絮棉花了。
宮裡的人常用這種東西。
也是方國所獻,澄明酒,也是方國新獻,紫色,膏狀,喝起來讓人感到骨頭都有香味了。
風松石方圓一丈,玉一樣晶瑩清澈。
那上面有樹。
它的形狀像一棵古松仰向天空,飒飒地涼風生于其間。
到了盛夏,皇上就把它放到殿内,消暑納涼。
到了秋季,寒氣一來,就讓把它撤出去。
馬腦櫃 武宗好神仙術,遂起望仙台,以崇朝禮。
更修隆真室,舂百寶屑以塗地。
瑤楹金拱,銀欄玉砌,晶瑩炫耀,看之不足。
内設玳瑁之帳,火齊之床。
焚龍光之香,薦無憂之酒。
此皆他國所獻也。
帝每齋戒沐浴,召道士趙歸真以下,用探希夷之理。
由是室内生靈芝二株,皆如紅玉。
更遇渤海貢馬腦櫃,方三尺,深色如茜,所作工巧,無以為比。
帝用貯神仙之書,置之帳側。
紫瑰盆,量容半斛,内外通瑩,其色純紫,厚可一寸,舉之則若鴻毛。
帝嘉其光潔,遂處于仙室,以和藥餌。
後王才人擲玉環,誤缺其半菽,上猶歎惜久之。
(出《杜陽雜編》) 唐武宗喜好神仙之術,所以就建了望仙台。
還修了隆真室。
舂百寶為屑用來塗地,用瑤做柱子,用金子做拱門,用銀子做門檻,用玉砌牆。
瑩光閃爍,百看不厭。
屋裡裝有用玳瑁做的帳子,用火齊做的床。
焚燒的是“龍光”香,飲用的是“無憂”酒。
這些東西都是外國貢獻來的。
武宗常齋戒沐浴,召道士趙歸真來探讨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道理。
從此室内長出兩棵靈芝來,全都像紅玉一般。
還趕上渤海國貢進馬腦櫃。
這櫃三尺正方,顔色很深,像茜色,做工之精巧無以倫比。
皇上用這櫃裝神仙之書,放在床頭,紫瑰盆,容量可達半斛,内外通體晶瑩,純紫色,厚有一寸,重量輕如鴻毛。
皇上喜愛它的光潔,就把它放在仙室,用它和藥吃。
後來王才人扔玉環,将紫瑰盆打掉了半個豆粒那麼大一塊兒,皇上還喟歎惋惜了挺長時間呢。
岑氏 臨川人岑氏,嘗遊山。
溪水中見二白石,大如蓮實,自相馳逐。
捕而獲之,歸置巾箱中。
其夕,夢二白衣美女,自言姊妹,來侍左右。
既寤,蓋知二石之異也。
恒結于衣帶中。
後至豫章,有波斯胡人,邀而問之:“君有寶乎?”曰:“然。
”即出二石示之。
胡人求以三萬為市。
岑雖寶之而無用,得錢喜,即以與之。
以錢為生資,遂緻殷贍。
而恨不能問其石與其所用雲耳。
(出《稽神錄》) 臨川有個姓岑的人,有一次遊山,看見溪水中有兩塊大如蓮子的白色石頭,自相追逐奔跑。
岑氏就把兩塊白石捉住了。
回家把它放在箱子裡。
那大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兩個穿白衣服的美女,自言她們是姐妹,侍立在他的左右。
夢醒之後,大概知道這兩塊白石不尋常,就總藏在衣帶中。
後來他到了豫章,有一個波斯胡人攔住他問:“你有寶貝帶在身上嗎?”他說:“是的。
”說完他就把二石掏出來給胡人看。
胡人要用三萬為價購買。
岑氏雖然珍愛二石,但是留着也沒用,就賣了。
他用這錢做謀生的本錢,就逐漸緻富了。
但他一直為沒有問那石頭的名字和用處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