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四 寶五(雜寶下)

關燈
軍戲曰:“道者獨知有尚書乎?更有何寶,願得一觀。

    ”皇甫具述救甲之意。

    且言藥出海東,今餘一針,力差不及巾,可令一身無塵。

    監軍拜請曰:“獲此足矣。

    ”皇甫即于巾上抽與之。

    針色如金。

    監軍乃紮巾試之,驟于塵中,唯身及馬鬃尾無塵。

    高與監軍旦具禮往谒,将請其道要(“要”原作“霎”,據明抄本、陳校本改)。

    一夕忽失所在。

    (出《酉陽雜俎》) 高瑀在蔡州。

    有個叫甲知的軍将,因為折欠幾百萬的錢款而逃避了。

    逃到外縣離州二百多裡,高瑀下令囚禁甲知,開始查辦他。

    甲知憂愁窘迫,寝食不安,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他的朋友們于是就為他設酒宴借以消愁。

    座間有客十幾人。

    其中有一個被稱為處士的。

    姓皇甫,名玄真。

    穿一身白衣。

    白的像天鵝的羽毛,相貌極是倜傥儒雅。

    人們對這位皇甫先生極盡敬佩贊勉之辭。

    皇甫先生隻是微笑說:“這不過是小事一樁。

    ”宴罷人散之後,皇甫先生留了下來。

    他對甲知說:“我曾經遊東海,在那裡得到兩件寶物。

    憑這兩件寶物,該能夠為你解除此難。

    ”甲知感謝不盡,要為他準備車馬。

    他全都拒絕,步行前往。

    他走得很快,當晚就到了蔡州,住進旅店裡。

    第二天一早他就去拜見高瑀。

    高瑀一見到他的處士風度,不知不覺地就生出幾分敬意來。

    他對高瑀說:“我到尚書府上來,是特地向尚書請求饒過甲知性命的。

    ”高瑀說:“甲知欠官府的錢,又不是欠我個人的錢。

    公事公辦,我幫得了他嗎?”皇甫玄真請高瑀揮退左右,說:“我在新羅得到一條巾子,能辟塵,想要獻上它贖甲知的性命。

    說着他伸手從懷中取出巾子交給高瑀。

    高瑀剛抓到巾子,就覺得體内清涼爽快,大驚道:“這不是做人臣的所能得到的,是無價之寶,甲知的性命,用它換是綽綽有餘的!”皇甫先生讓高瑀試驗一下,看避塵巾是否靈驗。

    第二天,就在城外設宴。

    當時天已久旱,塵埃極甚。

    騎馬從城中跑到城外,高瑀看自己馬尾馬鬃及左右飛騎幾人居然一塵不染。

    監軍使發覺了,便問高瑀道:“為什麼唯獨尚書不染灰塵呢?難道是遇上了世外異人得到什麼無價之寶了?”高瑀不敢隐瞞,如實說給監軍。

    監軍堅決要拜見處士。

    高瑀隻好陪他一塊去。

    見到皇甫玄真,監軍開玩笑道:“難道皇甫先生隻知道有尚書嗎?還有什麼寶貝,拿出來看看行嗎?”皇甫玄真詳細述說救甲知的意思。

    還說遊東海時得到一巾一針,針還在手,但是針不如巾,隻能讓一人之身不染灰塵。

    監軍拜謝說:“能得到這針也就足了。

    ”皇甫玄真就從巾上抽下針來遞給監軍。

    監軍馬上開始試驗。

    他騎飛奔馳,塵埃飛揚,但是他身與馬鬃馬尾都無塵土。

    第二天早晨。

    高瑀與監軍帶着禮物去見皇甫先生,要向他請教一些道術方面的要領。

    皇甫先生卻于一夜之間不知去向了。

     浮光裘(有目無文) 重明枕 有海外國貢重明枕。

    長一尺二寸,高六寸。

    潔白類于水精。

    中有樓台之形,四面有十道士,持香執簡,循環無已。

    謂之行道真人。

    其镂木丹青,真人之首簪帔,無不悉具。

    仍通瑩焉。

    (出《廣德神異錄》) 海外某一個國家進貢一個重明枕,長一尺二寸,高六寸,就像水精那樣潔白。

    中間雕刻了樓台亭閣,四面雕刻了十個道士。

    道士有的拿着香,有的捧着書簡,循環不止。

    這叫“行道真人”。

    那雕刻和繪畫。

    連道士頭上的玉簪和霞帔,都非常逼真。

    誠乃通體晶瑩。

     三寶村 扶風縣之西南,有三寶村。

    故老相傳雲,建村之時,有胡僧謂村人曰:“此地有寶氣,而今人莫得之,其啟發将自有時耳。

    ”村人曰:“是何寶也?”曰:“此交趾之寶,數有三焉。

    ”故因以三寶名其村,蓋識其事。

    開成元年春,村中民夜夢一丈夫者,黑簪帻,被廣袂之衣,腰佩長劍,儀狀峻古。

    謂民曰:“吾嘗仕東漢。

    當光武時,與飛将馬公,同征交趾,嘗得南人之寶。

    其後馬公遭謗,以為多掠南貨,盡載以歸。

    光武怒,将命索其家。

    吾懼且及禍,故埋于此地。

    ”言未訖而寤。

    民即以所夢具告于鄰伍中。

    是歲仲夏夕,雲月陰晦,有牧豎望見西京原下,炯然有光,若曳練焉,久而不滅。

    牧豎驚告其父,即馳往視之。

    其光愈甚,至明夕亦然。

    于是裡人數輩,夜尋其光,俯而觀之。

    其光在土而出,若焰薪火。

    裡人乃相與植準以表之。

    其明日,攜锸具,窮表之下,深約丈餘,得一金龜。

    長二寸許,制度奇妙,代所未識。

    又得寶劍一,長二尺有四寸。

    又得古鏡一,徑一尺餘。

    皆塵迹蒙然。

    裡人得之,遂持以詣縣。

    時縣令沛國劉随得之。

    發硎其劍,淡然若水波之色,雖利如切玉,無以加焉。

    其長二尺四寸者,蓋古以八寸為尺,乃古三尺。

    其鏡皆文迹繁會,有異獸環繞鏡鼻,而年代綿邈,形理無缺。

    乃命磨瑩,其清若上水之潔。

    真天下之奇寶也。

    縣令劉君曰:“此為古之珍玩,宜歸王府。

    可與天球和璧,焜燿于上庠。

    ”遂緘膠其事。

    聞岐陽帥。

    願表獻天子。

    時陳君亦節度岐隴,得而愛之,因有其寶。

    由是人無知者。

    (出《宣室志》) 扶風縣的西南,有個村子叫三寶村。

    據老年人傳說,建村的時候,有一個胡人和尚對村民說:“這地方有寶氣,但是現在的人得不到它。

    它的出現将有一定的時機。

    ”村人問道:“是什麼寶?”胡僧說:“這是交趾的寶物,數量是三件。

    ”因此,就以“三寶”為村名了。

    開成元年的春天,村中有人夜裡做夢,夢見一個成年男子,頭戴黑色頭巾,身披大袖子衣裳,腰間佩一把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