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三 寶四(雜寶上)

關燈
玉如意 吳孫權時,有掘得銅匣,長二尺七寸,以琉璃為蓋。

    又一白玉如意。

    所執處皆刻龍虎及蟬形。

    莫能識其由。

    使人問綜。

    綜,博物者也。

    曰:“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氣,平諸山阜,處處埋寶,以當王氣。

    ”此蓋是乎?(出《酉陽雜俎》) 東吳孫權的時候,有人從地下挖出一個銅匣,長二尺七寸,用琉璃做的蓋。

    還有一枚白玉如意。

    凡是用手拿的地方,都刻有龍、虎和蟬的形象。

    誰也不知這是為什麼。

    于是就派人去問綜。

    綜就是一位博學多識的人。

    他說:“過去秦始皇因為金陵有天子氣,平了許多山嶺,到處埋寶,用來鎮壓王氣。

    ”這種說法可能是對的吧? 七寶鞭 晉明帝單騎潛入,窺王敦營。

    敦覺,使騎追之。

    帝奔。

    仍以七寶鞭顧逆旅妪,扇馬屎。

    王敦追之人,見馬屎,以為帝去已遠。

    仍寶鞭,不複前追。

    (出《中說》,黃本作“出《世說》”) 晉明帝單槍匹馬潛入王敦的兵營窺探敵情,被王敦發覺,王敦就派騎兵追他。

    他在奔逃的路上,就用他的七寶鞭雇客棧裡的老婦把馬屎用扇子扇涼。

    王敦派來追趕他的人見馬屎都涼了,以為他已經跑遠了,又豔羨這寶鞭十分珍貴,便不再追他。

     犀導 晉東海蔣潛,嘗至不其縣。

    見林下踣一屍,已臭爛。

    烏來食之。

    辄見一小兒,長三尺許,來驅烏。

    烏乃起。

    如此非一。

    潛異之,乃就看之。

    見死人頭上著通天犀導,價數萬錢,乃拔取之。

    既去,衆烏争集,無複驅者。

    潛後以此導上晉武陵王。

    王薨。

    以襯衆僧。

    王武剛以九萬錢買之。

    後落褚太宰處。

    褚以饷齊故丞相豫章王。

    王死後。

    内人江夫人遂斷以為钗。

    每夜,辄見一兒繞床頭啼叫雲:“何為見屠割?必當相報:終不獨受枉酷。

    ”江夫人惡之。

    月餘遂薨。

    (出《續齊諧記》) 晉朝東海郡的蔣潛,有一次來到不其縣。

    見林下有一具屍體。

    屍體已經腐爛,烏鴉來啄食死人肉。

    總能看到一個三尺來高的小孩前來驅趕烏鴉,烏鴉才飛起。

    如此往複好幾次。

    蔣潛覺得奇怪,就走近去看。

    他看到死人頭上佩戴一枚通天犀導。

    價值數萬錢。

    他就拔取了這枚犀導。

    他走後,一群烏鴉争集而來,沒有人再來驅趕。

    後來蔣潛把這一犀導獻給晉武陵王。

    武陵王死後,此犀導又被施舍給僧人。

    王武剛用九萬錢把它買下。

    後來又落到褚太宰手裡。

    褚太宰又把它送給齊國前丞相豫章王。

    豫章王死後,其妻江夫人就把它弄斷做成钗。

    每天夜裡,總能聽見一個男孩繞床頭啼叫道:“你為什麼要殺害我?我一定要報複的!無論如何也不能忍受這樣的冤枉和殘酷!”江夫人對此又膩煩,又畏懼,一個多月以後就死了。

     玉清三寶 杜陵韋弇,字景昭。

    開元中,舉進士第,寓遊于蜀。

    蜀多勝地。

    會春末,弇與其友數輩,為花酒宴。

    雖夜不殆。

    一日,有請者曰:“郡南去十裡,有鄭氏亭,亭起苑中,真塵外境也。

    願偕去。

    ”弇聞其說,喜甚,遂與俱南。

    出十裡,得鄭氏亭。

    端空危危,橫然四峙,門用花辟,砌用煙矗。

    弇望之不暇他視。

    真所謂塵外境也。

    使者揖弇入。

    既入,見亭上有神仙十數,皆極色也。

    凝立若伫,半掉雲袂,飄飄然。

    其侍列左右者,亦十數。

    紋繡杳眇,殆不可識。

    有一人望弇而語曰:“韋進士來。

    ”命左右請上亭。

    斜欄層去,既上且拜。

    群仙喜曰:“君不聞劉阮事乎?今日亦如是。

    願奉一醉,将盡春色。

    君以為何如?”弇謝曰:“不意今日得為劉阮,幸何甚哉!然則次為何所?女郎又何為者?願一聞知。

    ”群仙曰:“我玉清之女也,居于此久矣。

    此乃玉清宮也。

    向聞君為下第進士,寓遊至此,将以一言奉請,又懼君子不顧,且贻其辱。

    是以假鄭氏之亭以命君。

    果副吾志。

    雖然,此仙府也。

    雖雲不可滞世間人,君居之,固無損耳。

    幸不以為疑。

    ”即命酒樂宴亭中,絲竹盡舉,飄然泠然,淩玄越冥,不為人間聲曲。

    酒既酣,群仙曰:“吾聞唐天子尚神仙。

    吾有新樂一曲,曰‘紫雲’,願授聖主。

    君唐人也,為吾傳之一進,可乎?”曰:“弇一儒也,在長安中,徒為區區于塵土間,望天子門且不可見之,又非知音者,曷能緻是?”群仙曰:“君既不能,吾将以夢傳于天子可也。

    ”又曰:“吾有三寶,将以贈君。

    能使君富敵王侯,君其受(“受”字原阙。

    據明抄本、許本補。

    )之!”乃命左右取其寶。

    始出一杯,其色碧而光瑩洞澈。

    顧謂弇曰:“碧瑤杯也。

    ”又出一枕,似玉微紅,曰紅蕤(“曰紅蕤”三字原作“麸”。

    據陳校本改。

    )枕也。

    又出一小函,其色紫,亦似玉,而瑩澈則過之,曰紫玉函也。

    已而皆授弇。

    弇拜謝别去。

    行未及一裡,回望其亭,茫然無有。

    弇異之,亦竟不知何所也。

    遂挈其寶還長安。

    明年下第,東遊至廣陵,因以其寶集于廣陵市。

    有胡人見而拜曰:“此天下之奇寶也。

    雖千萬年,人無得者。

    君何得而有?”弇以告之。

    因問曰:“此何寶乎?”曰:“乃玉清真三寶也。

    ”遂以數千萬為值而易之。

    弇由是建甲第,居廣陵中為豪士。

    竟卒于白衣也。

    (出《宣室志》) 杜陵人韋弇,字景昭,開元年間考進士,寄居在蜀地。

    蜀地名勝很多。

    恰是春末,韋弇和他的幾位朋友辦了一個花酒宴會。

    玩到半夜也不肯作罷。

    一天,有人來請他,說:“郡南十裡處,有個鄭氏亭。

    亭子建在花園裡,真正是世外佳境啊。

    請你和我一塊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