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三 寶四(雜寶上)

關燈
悉封閉,以待項羽。

    羽并将以東。

    後不知所在。

    (出《西京雜記》) 漢高祖初進鹹陽宮的時候,走遍所有的府庫。

    庫裡的金玉珠寶,多得無法說全。

    最讓他驚異的,有五支玉燈,此燈高七尺五寸,下面是一條蟠龍,用口銜燈。

    把燈點燃,蟠龍的鱗甲就全都會動,煥然閃光就像群星充滿屋子。

    還有銅鑄的十二個人,都三尺高,擺在一張席上。

    每人持一種樂器,或琴,或築,或笙,或竽。

    個個華彩一身,就像活人。

    席下有兩根銅管,上邊的管口離地數尺,從席後伸出來。

    其中一根管是空的,一根管裡裝有一根繩子,手指那麼粗。

    讓一個人吹空管,一個人扭動那繩子,就會琴築笙竽一齊鳴奏,和真人所奏的音樂沒什麼兩樣。

    玉琴長六尺,上邊有十三根弦,二十六條系琴弦的繩子,全都用金、銀、琉璃、瑪瑙、玫瑰等寶物裝飾而成,刻名叫做“玙璠之樂”。

    玉笛長二尺三寸,有六孔,吹奏起來就能出現車馬山林,怪石嶙嶙。

    吹完也就不再出現。

    刻名叫“昭華之管”。

    有一面方形鏡子,寬四尺,高五尺九寸,裡外通明。

    人直接來照,影像就是倒的;用手捂着心來照,就能看見腸胃五髒,清清楚楚,沒有遮礙。

    體内有病的人,就捂着心口來照,一定能知道病在什麼部位。

    另外,女子有邪心,一照就膽張心跳。

    秦始皇常用來照宮中美人,凡膽張心跳的,就一律處死。

    漢高祖把這些寶物全都封存,等待項羽前來。

    項羽将這些寶物全都帶走了。

    以後不知這些寶物哪裡去了。

     珊瑚 漢宮積草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

    上有四百六十三條。

    是南越王趙佗所獻,号曰烽火樹。

    夜有光,常欲然。

    (出《西京雜記》) 又郁林郡有珊瑚市,海客市珊瑚處也。

    珊瑚碧色,一株株數十枝,枝間無葉。

    大者高五六尺,尤小者尺餘。

    蛟人雲,海上有珊瑚宮。

    漢元封二年,郁林郡獻珊瑚婦人,帝命植于殿前,謂之女珊瑚。

    忽柯葉甚茂,至靈帝時樹死,鹹以為漢室将衰之征也。

    (出《述異記》) 又柫箖國海,去都城二千裡,有飛橋。

    渡海而西,至且蘭國。

    自且蘭有積石,積石南有大海。

    海中珊瑚生于水底。

    大船載鐵網下海中,初生之時,漸漸似菌。

    經一年,挺出網目間,變作黃色,支格交錯。

    小(“小”原作“高”,據明抄本改)者三尺,大者丈餘。

    三年色青。

    以(“以”原作“似”,據明抄本改)鐵鈔發其根,于舶上為絞車,舉鐵網而出之。

    故名其所為珊瑚洲。

    久而不采,卻蠹爛糜朽。

    (出《洽聞記》) 漢宮的積草池中有珊瑚一株,高一丈二尺,一幹三枝。

    上面有四百六十三個枝條。

    這是南越國王趙佗獻來的。

    名叫“烽火樹”。

    夜間發光,總像要燃燒的樣子。

     郁林郡有珊瑚市,是下海人賣珊瑚的地方。

    這裡的珊瑚呈碧綠色,一株株各有幾十個枝杈,枝間沒有葉。

    大的高五六尺,小的隻有一尺多。

    善于潛水的人說,海裡有個珊瑚宮殿。

    漢元封二年的時候,郁林郡獻來一個珊瑚婦人。

    皇帝讓人把它擺放在殿前,稱它為“女珊瑚”,一時間居然枝繁葉茂。

    到靈帝時,這株珊瑚樹便死了。

    人們都認為這是漢室将要衰敗的征兆。

     柫箖國靠大海,離都城兩千裡,有飛橋。

    渡海向西,到且蘭國。

    且蘭國有積石山,積石山南有大海。

    海中珊瑚生于水底。

    用大船把鐵網投入海中,珊瑚初生像竹筍,一年左右的時間,它就從網眼挺出來,變成黃色,枝桠交錯。

    小的三尺左右,大的一丈有餘。

    三年以後變成青色。

    用鐵器斬斷它的根部,在船上準備一個絞車,把鐵網絞上來,珊瑚便采上來了。

    所以這裡名叫“珊瑚洲”。

    長時間不采,珊瑚就會朽爛。

     四寶宮 武帝為七寶床、雜寶按屏風、雜寶帳,設于桂宮。

    時人謂之四寶宮。

    (出《拾遺錄》) 武帝做了“七寶”床、“雜寶”按屏風、“雜寶”帳,都放在桂宮裡。

    當時人們稱桂宮為“四寶”宮。

     延清室 董偃常卧延清之室,以畫石為床,蓋石文如畫也。

    石體盛輕,出郅支國。

    上設紫琉璃帳,火齊屏風,列靈麻之燭,以紫玉為盤。

    如屈龍,皆雜寶飾之。

    視者于戶外扇偃。

    偃曰:“玉石豈須扇而後清涼耶?”侍者屏扇,以手摹之,方知有屏風也。

    偃又以玉精為盤,貯冰于膝前。

    玉精與冰同潔徹,侍者言以冰無盤,必融(“融”原作“翮”,據明抄本改)濕席,乃和玉盤拂之。

    落階下,冰玉俱碎。

    偃更以為樂。

    此玉精千塗國所貢也,武帝以此賜偃。

    哀平之世,民皆猶有此器,而多殘破。

    王莽之世,不複知所在。

    (出《拾遺錄》) 董偃常卧于延清室,用畫石做床。

    之所以叫“畫石”,大概石的花紋像畫。

    這種石頭體大而輕,出自郅支國。

    床上有紫色的琉璃帳幔,有用火齊寶石做的屏風,排列着用靈麻做的蠟燭,還有用紫玉做的盤子。

    床似一條彎曲的龍,全都用雜色寶物裝飾起來。

    侍者在窗外給董偃扇風。

    董偃說:“難道玉石也需要扇風之後才清涼嗎?”侍者收攏扇子,用手一摸,才知道有屏風。

    董偃又用玉精做的盤子,盤子裡盛滿冰塊放在膝前。

    玉精與冰都是潔白透明的物品,侍者見了忙說:“冰塊不用盤盛着,一定會化了濕席的!”說着他急忙伸手一拂,玉盤與冰全都落地摔碎。

    董偃便開懷大笑。

    這種玉精是千塗國貢進的,漢武帝又賜給董偃。

    哀帝建平年間,百姓家還都有這種器物,但多半已經殘破。

    王莽的時候,不再知道哪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