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 寶三

關燈
這麼多錢?”胡人說:“我是西域人。

    此珠是我國的至寶,國人叫它清水珠。

    如果把它放到渾水裡,水就會澄清。

    自從丢失此寶,将近三年了,我國的井泉全都渾濁了,國人都病了,所以才翻山過海來中國找它,現在果然從你這裡找到了它。

    ”胡人立即讓人打來一盆渾水,把珠子扔進去。

    不大一會兒,水就變得清亮明徹,纖毫可辨。

    嚴生于是把珠子賣給胡人,獲三十萬而去。

     張文珗 張文珗牧弘農日,捕獲伐墓盜十餘輩,中有一人,請間言事。

    公因屏吏獨問。

    對曰:“某願以他事贖死。

    盧氏縣南山堯女冢,近亦曾聞人開發,獲一大珠并玉碗,人亦不能計其直。

    餘寶器極多,世莫之識也。

    ”公因遣吏按驗,即冢果有開處。

    旋獲其盜,考訊與前言無異。

    及牽引其徒,稱皆在商州冶務中。

    時商牧名卿也。

    州移牒,公緻書,皆怒而不遣。

    竊知者雲,珠玉之器,皆入京師貴人家矣。

    後自京東出,過盧氏,複問邑中,具如所說。

    (出《尚書故實》) 張文珗做弘農令的時候,曾捉到十多個盜墓賊。

    其中有一個要求單獨和張文珗說話。

    張縣令就讓其他退下,單獨審問。

    那人說:“我願意立功贖罪。

    盧氏縣南山堯帝女兒墓,最近聽說被人盜了,盜去一顆大珍珠,還有一隻玉碗,這兩樣東西都是無價之寶。

    還盜去許多其它寶物,都是當世少有人知的。

    ”張文珗于是就派人去查驗,堯女墓果然被盜。

    張文珗很快便把盜墓者捕獲歸案,拷問的結果與前者說的完全一緻。

    等到讓盜墓者供出他的同夥時,他說同夥都在商州的冶務中。

    當時商州由一個名字叫卿的人掌管。

    張文珗派人帶着公文和他的親筆書信前去交涉,人家很生氣,不肯把案犯和贓物送來。

    暗中知情的人說,那些珠玉之器,全都到了京城富貴之家了。

    後來張文珗從京東出來,路過盧氏縣,又向人們打聽這事,人們也都這麼說。

     衛慶 衛慶者,汝墳編戶也。

    其居在溫泉。

    家世遊堕,至慶,乃服田。

    嘗戴月耕于村南古項城之下,倦憩荒陌。

    忽見白光焰焰,起于隴畝中,若流星。

    慶掩而得之,遂藏諸懷。

    曉歸視之,乃大珠也。

    其徑寸五分,瑩無纖翳。

    乃裹以缣囊,緘以漆匣。

    曾示博物者。

    曰:“此合浦之寶也,得蓄之,縱未貴而當富矣。

    ”慶愈寶之,常置于卧内。

    自是家産日滋,飯牛四百蹄,墾田二千畝,其餘絲案他物稱是。

    十年間,郁為富家翁。

    至乾符末,慶忽疾,雖醫巫并進,莫有征者。

    逾月,病且亟。

    忽聞枕前铿然有聲,慶心動,使開匣。

    珠有璺若縷,色如墨矣。

    數日而卒,珠亦亡去。

    自是家日削。

    子複不肖,貨鬻以供蒲酒之費,未釋服,室已如懸磬矣。

    (出《三水小牍》) 衛慶,是汝墳人。

    他的住處在溫泉。

    家世逐漸衰落,到了衛慶的時候,就淪為種田人了。

    有一次,他披星戴月在村南古項城下耕地,累了的時候停下來休息,忽然看見田地裡白光閃閃,像流星一樣。

    他抓到那東西揣到懷裡。

    天亮回到家裡取出來一看,原來是顆大珍珠。

    直徑一寸五分,晶瑩勻淨,沒有一點雜質。

    他用細絹把珠子包起來,裝進一個漆匣子裡。

    他曾把珠子拿給一個對寶物有研究的人看,那人說:“這是合浦那地方産的珍珠,擁有它,即使不做大官也會發大财的。

    ”于是衛慶就更加珍視它,平常總把它放在卧室内。

    從此,他的家産一天比一天增多。

    養牛一百多頭,墾田兩千多畝,其它物品也日見豐富,令人叫好。

    十年的工夫,他就變成一個富翁。

    到了乾符末年,衛慶忽然病了。

    雖然既求巫又求醫,但是總不見好。

    一個月之後,病得更重。

    有一天忽然聽到枕頭铿然有聲,衛慶心裡一動,急忙讓人打開珠匣。

    一看,寶珠裂痕累累,色如墨黑。

    幾天後他便死去,珠子也不翼而飛。

    從此,家境日衰。

    再加上他的子孫不肖,變賣家産換酒喝,還沒脫下喪服,家裡就一貧如洗了。

     鬻餅胡 有舉人在京城,鄰居有鬻餅胡。

    無妻。

    數年,胡忽然病。

    生存問之,遺以湯藥。

    既而不愈。

    臨死告曰:“某在本國時大富,因亂,遂逃至此。

    本與一鄉人約來相取,故久于此,不能别适。

    遇君哀念,無以奉答,其左臂中有珠,寶惜多年,今死無用矣,特此奉贈。

    死後乞為殡瘗。

    郎君得此,亦無用處。

    今人亦無别者。

    但知市肆之間,有西國胡客至者,即以問之,當大得價。

    ”生許之。

    既死,破其左臂,果得一珠。

    大如彈丸,不甚光澤。

    生為營葬訖,将出市,無人問者。

    已經三歲。

    忽聞新有胡客到城,因以珠市之。

    胡見大驚曰:“郎君何得此寶珠?此非近所有,請問得處。

    ”生因說之。

    胡乃泣曰:“此是某鄉人也。

    本約同問此物,來時海上遇風,流轉數國,故僣五六年。

    到此方欲追尋,不意已死。

    ”遂求買之。

    生見珠不甚珍,但索五十萬耳。

    胡依價酬之。

    生诘其所用之處。

    胡雲:“漢人得法,取珠于海上,以油一石,煎二鬥,其則削。

    以身入海不濡,龍神所畏,可以取寶。

    一六度也。

    (出《原化記》) 有一個舉人住在京城裡,鄰居中有一個賣餅的胡人。

    胡人無妻。

    數年以後,胡人忽然病了。

    舉人常去看他,并送些熱水、草藥給他。

    但是他一直沒好。

    臨死的時候他告訴舉人說:“我在本國的時候很有錢,因為戰亂就逃到這裡來。

    本來和一個同鄉約定一起來的,同鄉到現在沒到,所以我隻能等在這裡,不能到别處去。

    遇到您這樣體恤我,我沒有什麼報答您,左胳膊皮下有顆珠子,珍惜了多年,如今死去也就用不着了,就送給您吧。

    我死後請把我埋葬。

    您得此珠,也沒啥用,此地人也再沒有識貨的,一旦聽說有胡人到此,您就拿着珠子去問他,應該能賣個好價錢。

    ”舉人同意了。

    胡人死了之後,舉人剖開他的左胳膊,果然取出一顆珍珠。

    珍珠大如彈丸,不怎麼光澤。

    舉人把胡人埋葬之後,把珠子拿出去賣,根本沒人問。

    三年之後,忽聽新近有胡人到來,舉人就前去賣珠。

    那胡人見到珠子大吃一驚說:“您是怎麼得到這寶珠的?這不是此處所能有的,是從哪弄來的?”舉人于是将實情相告。

    胡人流淚說道:“那個人是我的同鄉啊!我們本來約定同來尋這寶物,但是我在海上遇上大風,流轉好幾個國家,所以延誤了五六年。

    到此之後剛要追尋,不料他已故去。

    ”于是胡人提出了買珠的要求。

    舉人見珠子不太名貴,隻要了五十萬。

    胡人依價付錢。

    舉人問他此珠有何用。

    胡人說:“漢人能做一種法術,把珠子拿到海上去,用一石油煎它,煎二鬥油之後,它就變成一把曲刀。

    拿着這把曲刀下海身上不濕,龍神害怕,可以獲取珠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