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 寶三

關燈
置辦了裝裹,葬他于淮水之濱。

    秘密地把寶珠放在胡人口中離開。

    到達揚州之後,住在目旗亭。

    忽然間與許多胡人住到一處。

    旁邊有一個年輕胡人,模樣很像死去的那個胡人。

    李勉就詢訪那小夥,果然與死胡人說的差不多。

    細一打聽,他居然是已故胡人的兒子。

    李勉将埋葬那胡人的地點告訴年輕胡人,年輕胡人号泣一頓之後,掘開墳墓取遺骨而去。

     李灌 李灌者,不知何許人。

    性孤靜,常次洪州建昌縣。

    倚舟于岸,岸有小蓬室,下有一病波斯。

    灌憫其将盡,以湯粥給之。

    數日而卒。

    臨絕,指所卧黑氈曰:“中有一珠,可徑寸,将酬其惠。

    ”及死,氈有微光溢耀。

    灌取視得珠。

    買棺葬之,密以珠内胡口中。

    植木志墓。

    其後十年,複過舊邑。

    時楊憑為觀察使,有外國符牒。

    以胡人死于建昌逆旅,其粥食之家,皆被梏訊經年。

    灌因問其罪,囚具言本末。

    灌告縣寮,偕往郭墦伐樹。

    樹已合拱矣。

    發棺視死胡,貌如生,乃于口中探得一珠還之。

    其夕棹舟而去,不知所往。

    (出《獨異記》) 又《尚書故實》載兵部員外郎李約,葬一商胡,得珠以含之。

    與此二事略同。

     李灌,不知他是什麼地方人,性情孤僻好靜,常住洪州建昌縣。

    他常年橫舟岸邊。

    岸上有小茅屋為家,鄰中有一位生病的波斯人。

    李灌可憐這位波斯人将不久于人世,熱湯熱水地侍奉他。

    幾天之後他就死了。

    臨死時,他指着他所鋪的黑氈說:“這裡面有一顆珍珠,直徑一寸,送給你作為報答。

    ”等他死了,氈子有微光閃耀。

    李灌從中得到那珍珠。

    他買棺木将波斯人埋葬了,秘密地将珠子放在死胡人的口中,在墓邊栽了一棵樹當記号。

    十年之後,又過舊邑。

    當時楊憑是這裡的觀察使,有外國的通牒。

    因為胡人死在建昌的客棧裡,那些曾向胡人施舍的人家,都被拷問了一年。

    李灌就問這些人有什麼罪,囚犯們詳細地說了事情的始末。

    李灌把真相告訴了縣僚,并領他們到了埋葬波斯人的地方。

    他當年栽的小樹已經很大。

    打開棺材看那死胡人。

    死胡人的面容和活人一樣。

    于是從死胡人口中取出寶珠,當天晚上乘船而去,不知去了哪裡。

     另外,《尚書故實》記載兵部員外郎李約,埋葬一個行商的胡人,也曾把珍珠放在死者口中,與這事大體相同。

     上清珠 肅宗為兒時,常為玄宗所器。

    每坐于前,熟視其貌,謂武惠妃曰:“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

    ”因命取上清玉珠,以绛紗裹之,系于頸。

    是開元中罽賓國所貢。

    光明潔白,可照一室。

    視之則仙人玉女,雲鶴绛節之形,搖動于其中。

    及即位,寶庫中往往有神光耀(“耀”原作“異”,據明抄本改)日。

    掌庫者具以事告。

    帝曰:“豈非上清珠耶?”遂令出之。

    绛紗猶在。

    因流泣。

    遍示近臣曰:“此我為兒時,明皇所賜也。

    ”遂令貯之以翠玉函,置之于卧内。

    四方忽有水旱兵革之災,則虔懇祝之,無不應驗也。

    (出《酉陽雜俎》) 唐肅宗小時候,常受到唐玄宗的重視。

    唐玄宗常常坐在肅宗面前,仔細地觀察他的相貌,然後對武惠妃說:“這孩子的相貌與衆不同,日後也是我家一個有福的天子。

    ”于是玄宗讓人把自己的上清玉珠拿來。

    上清玉珠用紫紗包着。

    玄宗親手把它系到肅宗的脖子上。

    這是開元年間罽賓國所進的貢品。

    光明潔白,能把全屋照亮。

    仔細一看,則有仙子玉女、雲鶴绛節的影象在裡邊搖動。

    等到肅宗即位以後,寶庫中往往有神光閃耀。

    管庫的人就向肅宗禀報了。

    肅宗說:“大概是上清珠吧?”于是令人把上清珠取出來。

    紫紗還在。

    于是肅宗熱淚盈眶,讓近臣們都來觀看,說:“這是我小時候,明皇賜給我的。

    ”于是命人把它珍藏在一個翠玉匣子裡,放在自己的床榻前。

    不管哪裡突然間發生了水、旱或戰亂之災,肅宗就虔誠地向上清珠祈禱,沒有不靈驗的。

     守船者 蘇州華亭縣,有陸四官廟。

    元和初,有鹽船數十隻于廟前。

    守船者夜中雨過,忽見廟前光明如火,乃窺之。

    見一物長數丈,大如屋梁,口弄一團火,或吞之。

    船者不知何物,乃以竹篙遙擲之。

    此物驚入草,光遺在地。

    前視之,乃一珠徑寸,光耀射目。

    此人得之,恐光明為人所見,以衣裹之。

    光透出。

    因思寶物怕穢,乃脫亵衣裹之,光遂不出。

    後無人知者。

    至揚州胡店賣之,獲數千缗。

    問胡曰:“此何珠也?”胡人不告而去。

     蘇州華亭縣,有一座陸四官廟。

    元和初年,有幾十隻鹽船停泊在廟前。

    夜半一場雨過,守船的忽然發現廟前光明如火,就偷偷地窺視,見一個長數丈大如屋梁的東西用口玩弄一團火。

    守船的不知這是何物,就把一根竹篙投過去。

    那東西受驚逃入草叢中,發光的東西留在原處。

    上前一看,原來是一顆珍珠,直徑一寸,光耀奪目。

    這個人得了寶珠,怕别人發現,就用衣服把寶珠包起來。

    但是光亮仍然能透出來。

    想到寶物怕污穢,就脫下内衣來包它,果然包住了。

    以後沒有人發現它。

    他拿到揚州胡人開的珍寶店裡去賣,賣了好幾千缗錢。

    他問胡人這是什麼珠,胡人沒有告訴他。

     嚴生 馮翊嚴生者,家于漢南,嘗遊岘山,得一物。

    其狀若彈丸,色黑而大,有光,視之潔徹,若輕冰焉。

    生持以示于人。

    或曰:“珠也。

    ”生因以彈珠名之,常置于箱中。

    其後生遊長安,乃于春明門逢一胡人,叩焉而言:“衣橐中有奇寶,願有得一見。

    ”生即以彈珠示之。

    胡人捧之而喜曰:“此天下之奇貨也,願以三十萬為價。

    ”曰:“此寶安所用?而君厚其價如是哉!”胡人曰:“我西國人。

    此乃吾國之至寶,國人謂之清水珠。

    若置于濁水,泠然洞徹矣。

    自亡此寶,且三歲,吾國之井泉盡濁,國人俱病。

    故此越海逾山,來中夏以求之。

    今果得于子矣。

    ”胡人即命注濁水于缶,以珠投之。

    俄而其水澹然清瑩,纖毫可辨。

    生于是以珠與胡,獲其價而去。

    (出《宣室志》) 馮翊郡的嚴生,家在漢南,曾經在遊岘山的時候得到一樣東西。

    這東西狀如彈丸,色黑,比彈丸大,發光,看上去光潔清徹,像冰塊一樣。

    嚴生把它拿給人看,有人說這是一枚珍珠。

    嚴生就給它起名叫“彈珠”,平常放到箱子裡。

    以後嚴生遊長安,在春明門遇到一個胡人,那胡人拉住他說:“您身上帶有奇寶,能讓我看看嗎?”嚴生就把珠拿出來給他看。

    胡人高興地說:“這是天下的奇貨呀,我願意出三十萬錢買它!”嚴生說:“這寶貝有何用,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