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 寶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卷第四百二寶三
隋侯燕昭王漢高後後漢章帝梁武帝火珠鲸魚目珠池少城珠青泥珠徑寸珠寶珠水珠李勉李灌上清珠守船者嚴生張文珗衛慶鬻餅胡
隋侯
隋侯行,見大蛇被傷而治之。
後銜珠以報。
其珠徑寸,純白,夜有光明,如月之照。
一名隋侯珠,一名明月珠(出《搜神記》)
隋侯在路上行走,發現一條大蛇被傷,就為它治療。
這條蛇傷好之後,就用嘴銜來一顆珍珠報答他。
這顆珍珠直徑有一寸,純白色,夜間發光,像月光一樣。
這顆珍珠一名隋侯珠,一名明月珠。
燕昭王 燕昭王坐握日台,時有黑鳥白頸,集王之所。
銜洞光之珠,圓徑一尺。
此珠色黑如漆,而懸照于雲日,百神不能隐其精靈。
此珠出陰泉之底。
泉在寒山之北,圓水之中。
言波瀾常圓轉而流。
有黑蚌,飛翔而來去于五山。
黃帝、務成子遊寒山,得黑蚌在高坐之上,故知驗矣。
昭王時,其國來獻。
王取寶璋水,洗其泥沙而歎曰:“懸日月已來。
”見黑蚌生珠,已八九千回。
此蚌千歲一生,珠漸輕細。
昭王常懷握此珠,當盛暑之月,體自輕涼。
号曰銷暑招涼珠焉。
(出王子年《拾遺記》) 燕昭王坐在握日台上,有一些白脖頸的黑色大鳥飛來,停落在王所。
那鳥銜來一顆明澈發光的珍珠。
珍珠圓徑一尺,色黑如漆,把它懸挂于空中,各種鬼神都不能隐蔽其本來面目。
此珠出自陰泉之底。
陰泉在寒山之北,圓水之中。
據說圓水裡的水常常圓轉而流。
圓水裡有黑蚌,來往飛翔于五山之中。
黃帝、務成子遊寒山的時候,曾在高坐之上得到過黑蚌,所以人們才知道黑蚌的靈驗。
燕昭王時,那産黑蚌的方國來進獻。
燕昭王取寶璋之水,将黑蚌洗淨,歎道:“我将有可以懸挂的小太陽小月亮啦!”發現黑蚌生珠,已經有八九千回了。
這種蚌一千年一生珠,它産的珠子漸漸減小。
燕昭王經常懷揣和把玩這顆珍珠,時值酷暑盛夏,體膚微有涼感。
故而名曰消暑招涼珠。
漢高後 漢高後時,下書求三寸珠。
仙人朱仲,在會稽市販珠,乃獻之。
賜金百斤。
魯元公主私以金七百斤,從仲求珠。
複獻四寸者。
(出《列仙傳》) 漢高後時,下诏書征求直徑夠三寸的大珍珠。
有個名叫朱仲的仙人,在會稽那地方做珍珠買賣,就獻上一顆。
漢高後賜給他黃金百斤。
魯元公主私下用七百斤黃金的代價,向朱仲謀求大珍珠,朱仲便獻給她一個直徑有四寸長的。
後漢章帝 後漢章帝元和元年,明珠出館陶,大如李,有明耀。
三年,明月珠出豫章海濱(“濱”原作“昏”,據明抄本、陳校本改)。
大如雞子,圓四寸八分。
(出《列仙傳》) 後漢章帝元和元年,在館陶發現了一顆明珠,像李子那麼大,能發光。
元和三年,在豫章海濱發現一顆明月珠,像雞蛋那麼大,圓長四寸八分。
梁武帝 梁大同中,驟雨殿前,有雜色寶珠。
梁武有喜色。
虞寄上《瑞雨頌》。
(出《酉陽雜俎》)
梁大同年間,一場大暴雨夾着雜色珍珠落在殿前。
梁武帝非常高興。
管理山澤的官便獻上一首《瑞雨頌》。
火珠 貞觀初,林邑獻火珠。
狀如水精。
雲:于羅刹國得。
其人朱發黑身,獸牙鷹爪。
(出《國史異纂》) 貞觀初年,林邑獻給皇上一顆火珠。
火珠的樣子很像水精。
說此珠是從羅刹國弄來的。
羅刹國的人,紅頭發,黑皮膚,齒如獸牙,手似鷹爪。
鲸魚目 南海有珠,即鲸目瞳。
夜可以鑒,謂之夜光。
凡珠有龍珠,龍所吐也。
蛇珠,蛇所吐也。
南海俗雲:“蛇珠千枚,不及一玫瑰。
”言蛇珠賤也。
玫瑰亦珠名。
越人俗雲:“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
”越俗以珠為上寶,生女謂之珠娘,生男名珠兒。
吳越間俗說:“明珠一斛,貴如玉者。
”合浦有珠市。
(出《述異記》) 南海産有珍珠,就是鲸魚的瞳仁兒。
這種珍珠夜間可以照出人影,叫做夜光珠。
大凡珍珠有龍珠,是龍吐的;有蛇珠,是蛇吐的。
南海有這樣的俗語:“蛇珠上千枚,不如一玫瑰。
”這是說蛇珠不值錢。
“玫瑰”也是一種珍珠的名稱。
越人有這樣的的俗語:“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顆龍珠。
”越人有以珠為上寶的習俗,生女孩叫“珠娘”,生男孩就叫“珠兒”。
吳越一帶的俗語說:“明珠一斛,其價如玉。
”合浦有專門買賣珍珠的集市。
珠池 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
每年刺史修貢,自監珠戶入池采,以充貢賦。
耆舊傳雲,太守貪則(“則”原作“即”,據明抄本改)珠遠(“遠”原作“送”,據明抄本改)去。
皆采老蚌,剖而取珠。
池在海上,疑其底與海通,又池水極深,莫測也。
珠如豌豆大,常珠也,如彈丸者,亦時有得。
徑寸照室之珠,但有其說,不可遇也。
又取小蚌肉,貫之以篾,曝乾,謂之珠母。
容桂率将脯燒之,以薦酒也。
肉中有細珠,如粱粟,乃知珠池之蚌,随其大小,悉胎中有珠矣。
(出《嶺表錄異》) 廉州邊海裡有一個島嶼,島上有一個大池,叫做珠池。
每年刺史征收貢賦,都親自監督采珠戶到珠池中采來繳納。
據老年人傳說,如果太守貪婪,那麼珍珠就會遠離而去,難以采到。
采上來的都是老蚌,把蚌剖開從中取珠。
珠池在海邊,人們都懷疑池底與海是相通的。
但是池水極深,不可探測。
池中所産的珍珠,像豌豆那麼大的,是普通的珍珠;像彈丸那麼大的,也時常可能采到;直徑一寸能照亮屋子的珍珠,卻隻有其說,不可遇到。
另外,把小蚌的肉取出,用竹篾穿起來曬幹,叫做珠母,容桂一帶一般都用它炒菜下酒。
見到肉中有米粒大小的珍珠的蚌,便知它是産自珠池。
珠池裡的蚌無論大小,全都胎中有珠。
少城珠 蜀石筍街,夏中大雨,往往得雜色小珠。
俗謂地當海眼,莫知其故。
蜀僧惠嶷曰:“前史說,蜀少城飾以金璧珠翠,桓溫惡其太侈,焚之。
合在此地。
合拾得小珠,時有孔者。
”得非是乎?(出《酉陽雜俎》) 蜀地的石筍街,夏季裡大雨過後,往往拾到雜色小珍珠。
一般人說這地方可能是海眼,但是誰也不清楚天上下珍珠的原因。
蜀僧惠嶷說:“據史書記載,蜀地的少城是用金璧珠翠裝飾的,桓溫嫌它太奢侈,就把它燒了。
少城舊址應當就在此地。
所以能拾得小珠,并且時常有帶眼兒的。
”莫非正象像說的這樣吧? 青泥珠
後銜珠以報。
其珠徑寸,純白,夜有光明,如月之照。
一名隋侯珠,一名明月珠(出《
這條蛇傷好之後,就用嘴銜來一顆珍珠報答他。
這顆珍珠直徑有一寸,純白色,夜間發光,像月光一樣。
這顆珍珠一名隋侯珠,一名明月珠。
燕昭王 燕昭王坐握日台,時有黑鳥白頸,集王之所。
銜洞光之珠,圓徑一尺。
此珠色黑如漆,而懸照于雲日,百神不能隐其精靈。
此珠出陰泉之底。
泉在寒山之北,圓水之中。
言波瀾常圓轉而流。
有黑蚌,飛翔而來去于五山。
黃帝、務成子遊寒山,得黑蚌在高坐之上,故知驗矣。
昭王時,其國來獻。
王取寶璋水,洗其泥沙而歎曰:“懸日月已來。
”見黑蚌生珠,已八九千回。
此蚌千歲一生,珠漸輕細。
昭王常懷握此珠,當盛暑之月,體自輕涼。
号曰銷暑招涼珠焉。
(出王子年《拾遺記》) 燕昭王坐在握日台上,有一些白脖頸的黑色大鳥飛來,停落在王所。
那鳥銜來一顆明澈發光的珍珠。
珍珠圓徑一尺,色黑如漆,把它懸挂于空中,各種鬼神都不能隐蔽其本來面目。
此珠出自陰泉之底。
陰泉在寒山之北,圓水之中。
據說圓水裡的水常常圓轉而流。
圓水裡有黑蚌,來往飛翔于五山之中。
黃帝、務成子遊寒山的時候,曾在高坐之上得到過黑蚌,所以人們才知道黑蚌的靈驗。
燕昭王時,那産黑蚌的方國來進獻。
燕昭王取寶璋之水,将黑蚌洗淨,歎道:“我将有可以懸挂的小太陽小月亮啦!”發現黑蚌生珠,已經有八九千回了。
這種蚌一千年一生珠,它産的珠子漸漸減小。
燕昭王經常懷揣和把玩這顆珍珠,時值酷暑盛夏,體膚微有涼感。
故而名曰消暑招涼珠。
漢高後 漢高後時,下書求三寸珠。
仙人朱仲,在會稽市販珠,乃獻之。
賜金百斤。
魯元公主私以金七百斤,從仲求珠。
複獻四寸者。
(出《列仙傳》) 漢高後時,下诏書征求直徑夠三寸的大珍珠。
有個名叫朱仲的仙人,在會稽那地方做珍珠買賣,就獻上一顆。
漢高後賜給他黃金百斤。
魯元公主私下用七百斤黃金的代價,向朱仲謀求大珍珠,朱仲便獻給她一個直徑有四寸長的。
後漢章帝 後漢章帝元和元年,明珠出館陶,大如李,有明耀。
三年,明月珠出豫章海濱(“濱”原作“昏”,據明抄本、陳校本改)。
大如雞子,圓四寸八分。
(出《列仙傳》) 後漢章帝元和元年,在館陶發現了一顆明珠,像李子那麼大,能發光。
元和三年,在豫章海濱發現一顆明月珠,像雞蛋那麼大,圓長四寸八分。
梁武帝 梁大同中,驟雨殿前,有雜色寶珠。
梁武有喜色。
虞寄上《瑞雨頌》。
(出《
梁武帝非常高興。
管理山澤的官便獻上一首《瑞雨頌》。
火珠 貞觀初,林邑獻火珠。
狀如水精。
雲:于羅刹國得。
其人朱發黑身,獸牙鷹爪。
(出《國史異纂》) 貞觀初年,林邑獻給皇上一顆火珠。
火珠的樣子很像水精。
說此珠是從羅刹國弄來的。
羅刹國的人,紅頭發,黑皮膚,齒如獸牙,手似鷹爪。
鲸魚目 南海有珠,即鲸目瞳。
夜可以鑒,謂之夜光。
凡珠有龍珠,龍所吐也。
蛇珠,蛇所吐也。
南海俗雲:“蛇珠千枚,不及一玫瑰。
”言蛇珠賤也。
玫瑰亦珠名。
越人俗雲:“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
”越俗以珠為上寶,生女謂之珠娘,生男名珠兒。
吳越間俗說:“明珠一斛,貴如玉者。
”合浦有珠市。
(出《述異記》) 南海産有珍珠,就是鲸魚的瞳仁兒。
這種珍珠夜間可以照出人影,叫做夜光珠。
大凡珍珠有龍珠,是龍吐的;有蛇珠,是蛇吐的。
南海有這樣的俗語:“蛇珠上千枚,不如一玫瑰。
”這是說蛇珠不值錢。
“玫瑰”也是一種珍珠的名稱。
越人有這樣的的俗語:“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顆龍珠。
”越人有以珠為上寶的習俗,生女孩叫“珠娘”,生男孩就叫“珠兒”。
吳越一帶的俗語說:“明珠一斛,其價如玉。
”合浦有專門買賣珍珠的集市。
珠池 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
每年刺史修貢,自監珠戶入池采,以充貢賦。
耆舊傳雲,太守貪則(“則”原作“即”,據明抄本改)珠遠(“遠”原作“送”,據明抄本改)去。
皆采老蚌,剖而取珠。
池在海上,疑其底與海通,又池水極深,莫測也。
珠如豌豆大,常珠也,如彈丸者,亦時有得。
徑寸照室之珠,但有其說,不可遇也。
又取小蚌肉,貫之以篾,曝乾,謂之珠母。
容桂率将脯燒之,以薦酒也。
肉中有細珠,如粱粟,乃知珠池之蚌,随其大小,悉胎中有珠矣。
(出《嶺表錄異》) 廉州邊海裡有一個島嶼,島上有一個大池,叫做珠池。
每年刺史征收貢賦,都親自監督采珠戶到珠池中采來繳納。
據老年人傳說,如果太守貪婪,那麼珍珠就會遠離而去,難以采到。
采上來的都是老蚌,把蚌剖開從中取珠。
珠池在海邊,人們都懷疑池底與海是相通的。
但是池水極深,不可探測。
池中所産的珍珠,像豌豆那麼大的,是普通的珍珠;像彈丸那麼大的,也時常可能采到;直徑一寸能照亮屋子的珍珠,卻隻有其說,不可遇到。
另外,把小蚌的肉取出,用竹篾穿起來曬幹,叫做珠母,容桂一帶一般都用它炒菜下酒。
見到肉中有米粒大小的珍珠的蚌,便知它是産自珠池。
珠池裡的蚌無論大小,全都胎中有珠。
少城珠 蜀石筍街,夏中大雨,往往得雜色小珠。
俗謂地當海眼,莫知其故。
蜀僧惠嶷曰:“前史說,蜀少城飾以金璧珠翠,桓溫惡其太侈,焚之。
合在此地。
合拾得小珠,時有孔者。
”得非是乎?(出《酉陽雜俎》) 蜀地的石筍街,夏季裡大雨過後,往往拾到雜色小珍珠。
一般人說這地方可能是海眼,但是誰也不清楚天上下珍珠的原因。
蜀僧惠嶷說:“據史書記載,蜀地的少城是用金璧珠翠裝飾的,桓溫嫌它太奢侈,就把它燒了。
少城舊址應當就在此地。
所以能拾得小珠,并且時常有帶眼兒的。
”莫非正象像說的這樣吧? 青泥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