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 寶二(金玉附)
關燈
小
中
大
,别灑掃一室,令其宿止。
至深夜,章生潛身入室内,略不聞聲息,遂升榻就之。
其婦人身體如冰,生大驚,命燭照之,乃是銀人兩頭,可重千百斤。
一家驚喜,然恐其變化,即以炬炭燃之,乃真白金也。
其家至今巨富,群從子弟婦女,共五百餘口。
每日三(“日三”原作“三日”,據明抄本改)就食,聲鼓而升堂。
江西郡内,富盛無比。
(出《玉堂閑話》) 宜春郡民章乙,他家以“孝”和“義”聞名遐迩,幾輩子沒分家,各堂房親屬都吃一個竈做出來的飯。
他所居住的别墅,亭屋水竹什麼都有。
他的子弟們都喜歡收藏書籍,喜歡與方士、高僧、儒生結交往來。
賓客到來,全都歡迎接納。
一天傍晚,忽有一位婦人,年輕貌美,打扮得很漂亮,與一位小婢女一起,上門來要求留宿。
章家的婦人們,欣然上前迎接,擺酒宴招待,直到夜深才完。
章家一個小子弟,以文為業,年輕而聰明俊秀,見這婦人有姿色,就囑咐他的乳娘另打掃了一間屋子,讓婦人和小婢睡下。
到深夜,他偷偷潛入室内,一點聲息也沒聽到,于是他就上床撲到婦人身上。
那婦人的身體冰涼,章生大驚,點燃蠟燭一照,原來是兩個銀人,重量有千百來斤。
一家人全都驚喜異常。
但是怕有變化,就用火燒那兩個銀人,竟是真正的白銀無疑。
章家至今是巨富,各房子弟婦女共五百多人,每天三頓飯要擊鼓升堂。
在江西郡内,這一家的富足昌盛是無比的。
張彥 巴巫間民,多積黃金。
每有聚會,即于席上羅列三品,以誇尚之。
雲安民有李仁表者,施澤金台盤,以此相高。
亂離之後,州将皆武人,競于貪虐。
蜀将張彥典忠州,暴惡尤甚。
将校苦之,因而作叛,連及黨與數千家。
張攫其金銀,莫知紀極。
後于蜀中私第别構一堂,以貯其金。
忽一旦,屋外有火煙頻起,駭入驗之,乃無延爇之處。
由是疑焉,及開箧視之,悉已空矣。
即向時火煙,乃金化矣。
(出《北夢瑣言》)
巴巫一帶的百姓,多數都積有黃金。
每當有聚會,就在席上羅列許多東西,來顯示自己的富貴。
雲安有個叫李仁表的人,用大量的黃金做善事,以擡高自己的聲望。
發生離亂之後,州府裡将官都是習武之人,一個比一個貪婪暴虐。
蜀将張彥主管忠州,更厲害。
他手下的将校怨恨他,因此叛變起義,株連到同夥數千家。
張彥趁機将州中的金子攫為己有,也不知道數量有多少。
後來他在蜀中家裡專構一室,用來貯藏這些金子。
忽然有一天,屋外火煙之光閃閃。
他吃了一驚,跑到藏金子的屋裡查看,卻沒有着火的地方。
因此産生懷疑,就打開箱子查看,發現箱子全都空了。
剛才他看到的煙和火,就是金子變的。
康 氏 僞吳楊行密,初定揚州,遠坊居人稀少,煙火不接。
有康氏者,以傭賃為業,僦一室于太平坊空宅中。
康晨出未返,其妻生一子。
方席藁,忽有一異人,赤面朱衣冠,據門而坐。
妻驚怖,叱之乃走。
如舍西,踣然有聲。
康适歸,欲至家,路左忽有錢五千、羊半邊、尊酒在焉。
伺之久,無行人,因持之歸。
妻亦告其所見,即往舍西尋之,乃一金人,仆于草間,亦曳之歸。
因烹羊飲酒,得以周給。
自是出必獲利,日以富贍。
而金人留為家寶。
所生子名曰平。
平長,遂為富人。
有李浔者,為江都令,行縣至新甯鄉,見大宅,即平家也。
其父老為李言如此。
(出《稽神錄》) 僞吳的楊行密,當初定居在揚州。
遠離住宅區,人家稀少,煙火不接。
有一個姓康的人,以出賣勞動力為生,在太平坊租了間空房子居住。
有一天姓康的早晨出去沒有回來,他的妻子生下一個男孩。
孩子剛生下來,就有一個很奇怪的人,紅臉紅衣紅帽,靠着門坐在那裡。
康妻又驚又怕,沒好聲地把他趕走。
那人走到屋西側,“咕咚”一聲摔倒了。
趕巧這時候姓康的回來了。
将要到家的時候,忽見路邊有五千錢、半邊羊和一尊酒。
他等了許久,也不見有人來,就把這些東西拿回家中。
妻子也把她剛才看到聽到的告訴了他,他就到屋西去找那個怪人,一看,原來是個金人倒在草中。
他把金人也拉回家去,于是烹羊飲酒,吃喝全都有了。
從此,他每次出門一定能得到好處,漸漸富足起來。
他把金人留做傳家之寶。
其妻所生的那個孩子,取名叫康平。
康平一長大就是個富人。
有個叫李浔的人,是江都縣的縣令,他因事來到新甯鄉,見到一所大宅院,就是康平家。
這裡的父老鄉親為李縣令講了上面這個故事。
豫章人 天複中,豫章有人治舍,掘地,得一木匮。
發之,得金人十二頭,各長數寸,皆古衣冠,首戴十二辰屬,數款(明抄本數款作款刻)精麗,殆非人功。
其家寶祠之,因以緻福。
時兵革未定,遂為戍将劫取之。
後不知所終。
(出《稽神錄》) 天複年間,豫章那裡有人蓋房子,挖地時挖出來一個小木匣。
打開一看,裡邊有十二個金人,各都幾寸長,全是古人的衣帽打扮,頭戴十二生肖的屬相,各種姿勢,精妙美麗,簡直不是人工能做的。
這家把這些金人當寶貝供起來,因而得福。
當時兵慌馬亂,戍守當地的将領搶走了這些金人。
以後就不知怎麼樣了。
陳 浚 江南陳浚尚書,自言其諸父在鄉裡,好為詩。
裡人謂之陳白舍,人比之樂天也。
性疏簡,喜賓客。
嘗有二道士,一黃衣,一白衣,詣其家求宿。
舍之廳事。
夜間,聞二客床壞,訇然有聲。
久之,若無人者。
秉燭視之,見白衣卧于壁下,乃銀人也;黃衣不複見矣。
自是緻富。
(出《稽神錄》) 江南的陳浚尚書,自己說他的叔叔大爺們在鄉間都喜歡作詩。
同鄉人都叫他陳白舍,拿他與白樂天相比。
他性情豪爽,熱情好客。
曾經有兩個道士,一個穿黃衣,一個穿白衣,到他家求宿。
他家便讓二位道士住在廳堂裡。
夜間,聽到二位道士的床塌了,發出很大的響聲。
過了一會兒,又靜得像沒有人似的。
拿着蠟燭進去查看,見穿白衣的躺在壁下,是一個銀人;穿黃衣的不知哪裡去了。
從此他們家富了。
建安村人 建安有人村居者,常使一小奴。
出入城市,經舍南大冢。
冢傍恒有一黃衣兒,與之較力為戲。
其主遲之,奴以實告。
觇之信然。
一日,挾撾而住,伏于草間。
小奴至,黃衣兒複出。
即起擊之,應手而踣,乃金兒也。
因持以歸,家自是富。
(出《稽神錄》) 建安年間有個住在鄉村的人,平常使喚一個小孩為奴。
小奴來來往往到城裡買東西,要經過屋南的大墳墓。
墳旁經常有一個穿黃衣服的小孩,和他比力氣玩耍。
小奴的主人問他為什麼往往回來晚了,小奴便把實情告訴了主人。
主人偷偷地去看了看,的确像小奴說的那樣。
有一天,主人帶着武器前
至深夜,章生潛身入室内,略不聞聲息,遂升榻就之。
其婦人身體如冰,生大驚,命燭照之,乃是銀人兩頭,可重千百斤。
一家驚喜,然恐其變化,即以炬炭燃之,乃真白金也。
其家至今巨富,群從子弟婦女,共五百餘口。
每日三(“日三”原作“三日”,據明抄本改)就食,聲鼓而升堂。
江西郡内,富盛無比。
(出《玉堂閑話》) 宜春郡民章乙,他家以“孝”和“義”聞名遐迩,幾輩子沒分家,各堂房親屬都吃一個竈做出來的飯。
他所居住的别墅,亭屋水竹什麼都有。
他的子弟們都喜歡收藏書籍,喜歡與方士、高僧、儒生結交往來。
賓客到來,全都歡迎接納。
一天傍晚,忽有一位婦人,年輕貌美,打扮得很漂亮,與一位小婢女一起,上門來要求留宿。
章家的婦人們,欣然上前迎接,擺酒宴招待,直到夜深才完。
章家一個小子弟,以文為業,年輕而聰明俊秀,見這婦人有姿色,就囑咐他的乳娘另打掃了一間屋子,讓婦人和小婢睡下。
到深夜,他偷偷潛入室内,一點聲息也沒聽到,于是他就上床撲到婦人身上。
那婦人的身體冰涼,章生大驚,點燃蠟燭一照,原來是兩個銀人,重量有千百來斤。
一家人全都驚喜異常。
但是怕有變化,就用火燒那兩個銀人,竟是真正的白銀無疑。
章家至今是巨富,各房子弟婦女共五百多人,每天三頓飯要擊鼓升堂。
在江西郡内,這一家的富足昌盛是無比的。
張彥 巴巫間民,多積黃金。
每有聚會,即于席上羅列三品,以誇尚之。
雲安民有李仁表者,施澤金台盤,以此相高。
亂離之後,州将皆武人,競于貪虐。
蜀将張彥典忠州,暴惡尤甚。
将校苦之,因而作叛,連及黨與數千家。
張攫其金銀,莫知紀極。
後于蜀中私第别構一堂,以貯其金。
忽一旦,屋外有火煙頻起,駭入驗之,乃無延爇之處。
由是疑焉,及開箧視之,悉已空矣。
即向時火煙,乃金化矣。
(出《
每當有聚會,就在席上羅列許多東西,來顯示自己的富貴。
雲安有個叫李仁表的人,用大量的黃金做善事,以擡高自己的聲望。
發生離亂之後,州府裡将官都是習武之人,一個比一個貪婪暴虐。
蜀将張彥主管忠州,更厲害。
他手下的将校怨恨他,因此叛變起義,株連到同夥數千家。
張彥趁機将州中的金子攫為己有,也不知道數量有多少。
後來他在蜀中家裡專構一室,用來貯藏這些金子。
忽然有一天,屋外火煙之光閃閃。
他吃了一驚,跑到藏金子的屋裡查看,卻沒有着火的地方。
因此産生懷疑,就打開箱子查看,發現箱子全都空了。
剛才他看到的煙和火,就是金子變的。
康 氏 僞吳楊行密,初定揚州,遠坊居人稀少,煙火不接。
有康氏者,以傭賃為業,僦一室于太平坊空宅中。
康晨出未返,其妻生一子。
方席藁,忽有一異人,赤面朱衣冠,據門而坐。
妻驚怖,叱之乃走。
如舍西,踣然有聲。
康适歸,欲至家,路左忽有錢五千、羊半邊、尊酒在焉。
伺之久,無行人,因持之歸。
妻亦告其所見,即往舍西尋之,乃一金人,仆于草間,亦曳之歸。
因烹羊飲酒,得以周給。
自是出必獲利,日以富贍。
而金人留為家寶。
所生子名曰平。
平長,遂為富人。
有李浔者,為江都令,行縣至新甯鄉,見大宅,即平家也。
其父老為李言如此。
(出《稽神錄》) 僞吳的楊行密,當初定居在揚州。
遠離住宅區,人家稀少,煙火不接。
有一個姓康的人,以出賣勞動力為生,在太平坊租了間空房子居住。
有一天姓康的早晨出去沒有回來,他的妻子生下一個男孩。
孩子剛生下來,就有一個很奇怪的人,紅臉紅衣紅帽,靠着門坐在那裡。
康妻又驚又怕,沒好聲地把他趕走。
那人走到屋西側,“咕咚”一聲摔倒了。
趕巧這時候姓康的回來了。
将要到家的時候,忽見路邊有五千錢、半邊羊和一尊酒。
他等了許久,也不見有人來,就把這些東西拿回家中。
妻子也把她剛才看到聽到的告訴了他,他就到屋西去找那個怪人,一看,原來是個金人倒在草中。
他把金人也拉回家去,于是烹羊飲酒,吃喝全都有了。
從此,他每次出門一定能得到好處,漸漸富足起來。
他把金人留做傳家之寶。
其妻所生的那個孩子,取名叫康平。
康平一長大就是個富人。
有個叫李浔的人,是江都縣的縣令,他因事來到新甯鄉,見到一所大宅院,就是康平家。
這裡的父老鄉親為李縣令講了上面這個故事。
豫章人 天複中,豫章有人治舍,掘地,得一木匮。
發之,得金人十二頭,各長數寸,皆古衣冠,首戴十二辰屬,數款(明抄本數款作款刻)精麗,殆非人功。
其家寶祠之,因以緻福。
時兵革未定,遂為戍将劫取之。
後不知所終。
(出《稽神錄》) 天複年間,豫章那裡有人蓋房子,挖地時挖出來一個小木匣。
打開一看,裡邊有十二個金人,各都幾寸長,全是古人的衣帽打扮,頭戴十二生肖的屬相,各種姿勢,精妙美麗,簡直不是人工能做的。
這家把這些金人當寶貝供起來,因而得福。
當時兵慌馬亂,戍守當地的将領搶走了這些金人。
以後就不知怎麼樣了。
陳 浚 江南陳浚
裡人謂之陳白舍,人比之樂天也。
性疏簡,喜賓客。
嘗有二道士,一黃衣,一白衣,詣其家求宿。
舍之廳事。
夜間,聞二客床壞,訇然有聲。
久之,若無人者。
秉燭視之,見白衣卧于壁下,乃銀人也;黃衣不複見矣。
自是緻富。
(出《稽神錄》) 江南的陳浚尚書,自己說他的叔叔大爺們在鄉間都喜歡作詩。
同鄉人都叫他陳白舍,拿他與白樂天相比。
他性情豪爽,熱情好客。
曾經有兩個道士,一個穿黃衣,一個穿白衣,到他家求宿。
他家便讓二位道士住在廳堂裡。
夜間,聽到二位道士的床塌了,發出很大的響聲。
過了一會兒,又靜得像沒有人似的。
拿着蠟燭進去查看,見穿白衣的躺在壁下,是一個銀人;穿黃衣的不知哪裡去了。
從此他們家富了。
建安村人 建安有人村居者,常使一小奴。
出入城市,經舍南大冢。
冢傍恒有一黃衣兒,與之較力為戲。
其主遲之,奴以實告。
觇之信然。
一日,挾撾而住,伏于草間。
小奴至,黃衣兒複出。
即起擊之,應手而踣,乃金兒也。
因持以歸,家自是富。
(出《稽神錄》) 建安年間有個住在鄉村的人,平常使喚一個小孩為奴。
小奴來來往往到城裡買東西,要經過屋南的大墳墓。
墳旁經常有一個穿黃衣服的小孩,和他比力氣玩耍。
小奴的主人問他為什麼往往回來晚了,小奴便把實情告訴了主人。
主人偷偷地去看了看,的确像小奴說的那樣。
有一天,主人帶着武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