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 寶一
關燈
小
中
大
玄立即留居士住了下來。
這以後居士身體患病,全身的肉都被血浸泡着且很嚴重。
韋氏一家人全都厭惡他。
韋思玄曾經邀請幾位有道術的人共同吃飯,而居士沒有被邀參加。
飯菜已經準備好了,居士突然來到客人面前,把尿撒在筵席上,全都濕了。
來客很憤怒都站了起來。
韋氏家中的仆人也都過來罵他。
居士于是告辭離去。
走到廳堂,忽然不見。
韋思玄與諸位客人都很驚奇。
于是一看這尿,原來是紫金,并發出奇特明亮的光,真稱得上曆代所沒有的珍寶。
韋思玄又是驚奇又是感歎。
有人解釋說:這個居士是紫金精。
研究一下他的姓名也确實是紫金精。
辛就是西方庚辛金,而“銳”字“兌”從“金”,兌也是西方的正位。
按字義推測,我的解釋是符合其義的。
李員 進士李員,河東人也,居長安延壽裡。
元和初夏,一夕,員獨處其室。
方偃于榻,寐未熟,忽聞室之西隅有微聲,纖而遠,锵然若韻金石樂,如是久不絕。
俄而有歌者,其音極清越,泠泠然,又久不已。
員竊志其歌詞曰:“色分蘭葉青,聲比磬中鳴。
七月初七日,吾當示汝形。
”歌竟,其音阕。
員且驚且異。
朝日,命家童窮其迹,不能得焉。
是夕,員方獨處,又聞其聲,凄越且久,亦歌如前。
詞竟,員心知為怪也,默然異之。
如是凡數夕,亦聞焉。
後至秋,始六日,夜有甚雨,隤其堂之北垣。
明日,垣北又聞其聲,員驚而視之,于北垣下得一缶,僅尺餘,制用金成,形狀奇古,與金之缶甚異。
苔翳其光,隐然有文,視不可見,蓋千百年之器也。
叩之,則其韻極長。
即令滌去塵藓,方可讀之,字皆小篆書,乃崔子玉座右銘也。
員得而異之,然竟不知何代所制也。
(出《宣室志》) 進士李員,河東人,居住在長安延壽裡。
唐朝元和年間初夏的一天晚上,李員獨自在他的卧室裡,剛仰卧在床上,還沒睡熟,忽然聽見屋内西邊的角落有微弱的聲音,細小又象離得很遠,就好象撞擊金石樂器所産生的韻律,像這樣很長時間不斷。
一會兒又有人唱歌,歌聲極其清遠、清脆,又長時間不停。
李員暗暗記下了所唱的歌詞。
歌中唱道:“顔色和秋蘭青青的葉子不同,聲音敢與石磬比鳴。
七月初七這天,我要向你顯示出原形。
”歌唱完,音樂也停止了。
李員又驚又感到奇怪。
到了早晨,命仆人徹底查找聲音的蹤迹,可是找不到。
這天晚上,李員自己單獨在屋中,又聽見了那聲音,歌聲凄涼幽遠且時間很長,歌詞也同前次一樣。
歌詞唱完,李員心裡知道這是怪異,默默地驚奇,象這樣一連幾個晚上,都聽到了同樣的聲音。
以後到了秋天,開始的前六天,夜晚雨很大,使李員家廳堂北牆倒塌。
第二天,牆北面又聽見了那聲音。
李員吃驚地觀看,在北牆下得到了件樂器是缶,僅一尺多,用黃金制成,形狀奇特古怪,與一般的金缶很不同。
藓苔遮住了它的光亮,上面隐約有文字,但看不清楚,大概是千百年前的樂器。
用手敲打它,它的音韻特别悠長。
李員立即令人洗去它上面的泥土和藓苔,上面的字才可以閱讀。
字全都用小篆書寫,原來是崔子玉的座右銘。
李員得到了這件寶物感到很驚異,但始終不知它是哪個朝代制造的。
虞鄉道士 虞鄉有山觀,甚幽寂,有滌陽道士居焉。
大和中,道士嘗一夕獨登壇望。
見庭忽有異光,自井泉中發,俄有一物,狀若兔,其色若精金,随光而出,環繞醮壇。
久之,複入于井。
自是每夕辄見。
道士異其事,不敢告于人。
後因淘井,得一金兔,甚小,奇光爛然,即置于巾箱中。
時禦史李戎職于蒲津,與道士友善,道士因以遺之。
其後戎自奉先縣令為忻州刺史,其金兔忽亡去,後月餘而戎卒。
虞鄉有座山觀,非常幽靜清寂,有個滌陽道士住在這裡。
大和年間,道士曾在一天晚上獨自登上祭壇瞭望,見庭院中忽然有奇異的光,從水井中發出。
傾刻有一物,形狀象兔,它的顔色象精粹的黃金,随光而出,環繞祭壇,很長時間,又進入井中。
自這之後每天晚上就出現。
道士覺得這件事奇怪,不敢告訴别人。
以後由于淘井,得到一個金兔,很小,光亮奇特燦爛,道士立即将金兔放到巾箱中。
當時禦史李戎在蒲津任職,與道士友好,道士就把金兔送給了他。
這以後李戎從奉先縣令升為忻州刺史,那個金兔忽然失去,以後一個多月李戎死。
趙懷正 汴州百姓趙懷正,住光德坊。
大和三年,妻賀,常以女工緻镪。
(“镪”字原缺,據明抄本補。
)一日,有人攜石枕求售,賀一環獲焉。
趙夜枕之,覺枕中如風雨聲,因令妻及子各枕一夕,則無所覺。
趙枕辄複舊,或喧悸不得眠。
其子請碎視之,趙言:“脫碎之無所見,是棄一百之利也,待我死後,爾必破之。
”經歲餘,趙病死。
妻令毀視之,中有金銀各一铤,如模鑄者。
所函挺處,其模似預曾勘入,無絲發隙,不知從何而入也。
梃各長三寸餘,闊如巨指。
遂貨之,辦其殓及償債,不餘一錢。
賀今住洛惠節坊,段成式家人雇其紉針,親見其說。
(出《酉陽雜俎》) 汴州百姓趙懷正,住在光德坊。
那是大和三年的事。
趙懷正的妻子賀氏,經常做些針線活掙些錢。
一天,有個人帶着一石枕來賣,賀氏用一隻玉環換下了石枕。
趙懷正夜晚枕着石枕睡覺時,感覺到枕中好象有風雨聲。
于是讓妻子和兒子各枕一晚,他們都沒什麼感覺,趙懷正枕着又有原來聲音,有時喧鬧聲讓他心跳而睡不着覺。
他兒子請求他把石枕砸碎看裡面有什麼,趙懷正說:“如果砸碎它也不見裡面有什麼,這樣就白白丢棄了一百錢的利啊。
等我死後,你一定要把它砸碎。
”過了一年多,趙懷正得病而死。
他妻子讓兒子砸毀石枕看裡面到底有什麼。
石枕砸碎後,裡面有金銀各一錠,就象按模型澆注成的。
好象是事先量好了再鑄造一樣,金銀錠在裡面沒有頭發絲大的縫隙,不知金錠和銀錠是怎樣進入石枕中。
金錠和銀錠各長三寸多,寬如大姆指。
賀氏于是賣了金錠和銀錠,辦理了家中的喪事又償還了欠債,沒有剩下一個錢。
賀氏現住在洛陽惠節坊,段成式家裡的人雇她做針線活時,親耳聽見她說的。
金蛇 開成初,宮中有黃色蛇,夜則自寶庫中出,遊于階陛間,光明照耀,不可擒獲。
宮人擲珊瑚玦以擊之,遂并玦亡去。
掌庫者具以事告。
上命遍搜庫内,得黃金蛇而玦貫其首。
上熟視之,昔隋炀帝為晉王時,以黃金蛇贈陳夫人,吾今不知此蛇得自何處。
左右因視額下,有阿麼字。
上蹶然曰:“果不失朕所疑,阿麼即炀帝小字也。
”上之博學敏悟,率多此類。
遂命取玻璃連環,系蛇于玉彘之前足。
其後竟不複有所見,以彘食蛇也。
(出《杜陽雜編》) 開成初年,宮中有一條黃色的蛇,夜間便從寶庫中出來,在皇宮的台階間遊玩,光明照耀,而不能捉到。
皇宮中的人用珊瑚玦打蛇,于是蛇和玦都不見了。
掌管寶庫的人将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報告了皇上。
皇上命令把寶庫搜遍,得到一條黃金蛇而珊瑚玦則穿連在蛇頭上。
皇上仔細看這條蛇,說:“從前隋炀帝做晉王的時候,把黃金蛇贈送給陳夫人。
我現在不知道這條蛇是從哪裡來的?”殿下文武大臣于是看蛇額下,有“阿麼”兩字。
皇上急忙說:“果然不出我的猜疑,阿麼就是炀帝的小名。
”皇上真是學問淵博而聰明,還有許多和這相類似的事情。
于是皇上命人拿來玻璃連環,把蛇綁在玉豬的前腳上。
從這以後宮中就再也沒有看見蛇,這是因為豬吃蛇啊。
這以後居士身體患病,全身的肉都被血浸泡着且很嚴重。
韋氏一家人全都厭惡他。
韋思玄曾經邀請幾位有道術的人共同吃飯,而居士沒有被邀參加。
飯菜已經準備好了,居士突然來到客人面前,把尿撒在筵席上,全都濕了。
來客很憤怒都站了起來。
韋氏家中的仆人也都過來罵他。
居士于是告辭離去。
走到廳堂,忽然不見。
韋思玄與諸位客人都很驚奇。
于是一看這尿,原來是紫金,并發出奇特明亮的光,真稱得上曆代所沒有的珍寶。
韋思玄又是驚奇又是感歎。
有人解釋說:這個居士是紫金精。
研究一下他的姓名也确實是紫金精。
辛就是西方庚辛金,而“銳”字“兌”從“金”,兌也是西方的正位。
按字義推測,我的解釋是符合其義的。
李員 進士李員,河東人也,居長安延壽裡。
元和初夏,一夕,員獨處其室。
方偃于榻,寐未熟,忽聞室之西隅有微聲,纖而遠,锵然若韻金石樂,如是久不絕。
俄而有歌者,其音極清越,泠泠然,又久不已。
員竊志其歌詞曰:“色分蘭葉青,聲比磬中鳴。
七月初七日,吾當示汝形。
”歌竟,其音阕。
員且驚且異。
朝日,命家童窮其迹,不能得焉。
是夕,員方獨處,又聞其聲,凄越且久,亦歌如前。
詞竟,員心知為怪也,默然異之。
如是凡數夕,亦聞焉。
後至秋,始六日,夜有甚雨,隤其堂之北垣。
明日,垣北又聞其聲,員驚而視之,于北垣下得一缶,僅尺餘,制用金成,形狀奇古,與金之缶甚異。
苔翳其光,隐然有文,視不可見,蓋千百年之器也。
叩之,則其韻極長。
即令滌去塵藓,方可讀之,字皆小篆書,乃崔子玉座右銘也。
員得而異之,然竟不知何代所制也。
(出《宣室志》) 進士李員,河東人,居住在長安延壽裡。
唐朝元和年間初夏的一天晚上,李員獨自在他的卧室裡,剛仰卧在床上,還沒睡熟,忽然聽見屋内西邊的角落有微弱的聲音,細小又象離得很遠,就好象撞擊金石樂器所産生的韻律,像這樣很長時間不斷。
一會兒又有人唱歌,歌聲極其清遠、清脆,又長時間不停。
李員暗暗記下了所唱的歌詞。
歌中唱道:“顔色和秋蘭青青的葉子不同,聲音敢與石磬比鳴。
七月初七這天,我要向你顯示出原形。
”歌唱完,音樂也停止了。
李員又驚又感到奇怪。
到了早晨,命仆人徹底查找聲音的蹤迹,可是找不到。
這天晚上,李員自己單獨在屋中,又聽見了那聲音,歌聲凄涼幽遠且時間很長,歌詞也同前次一樣。
歌詞唱完,李員心裡知道這是怪異,默默地驚奇,象這樣一連幾個晚上,都聽到了同樣的聲音。
以後到了秋天,開始的前六天,夜晚雨很大,使李員家廳堂北牆倒塌。
第二天,牆北面又聽見了那聲音。
李員吃驚地觀看,在北牆下得到了件樂器是缶,僅一尺多,用黃金制成,形狀奇特古怪,與一般的金缶很不同。
藓苔遮住了它的光亮,上面隐約有文字,但看不清楚,大概是千百年前的樂器。
用手敲打它,它的音韻特别悠長。
李員立即令人洗去它上面的泥土和藓苔,上面的字才可以閱讀。
字全都用小篆書寫,原來是崔子玉的座右銘。
李員得到了這件寶物感到很驚異,但始終不知它是哪個朝代制造的。
虞鄉道士 虞鄉有山觀,甚幽寂,有滌陽道士居焉。
大和中,道士嘗一夕獨登壇望。
見庭忽有異光,自井泉中發,俄有一物,狀若兔,其色若精金,随光而出,環繞醮壇。
久之,複入于井。
自是每夕辄見。
道士異其事,不敢告于人。
後因淘井,得一金兔,甚小,奇光爛然,即置于巾箱中。
時禦史李戎職于蒲津,與道士友善,道士因以遺之。
其後戎自奉先縣令為忻州刺史,其金兔忽亡去,後月餘而戎卒。
虞鄉有座山觀,非常幽靜清寂,有個滌陽道士住在這裡。
大和年間,道士曾在一天晚上獨自登上祭壇瞭望,見庭院中忽然有奇異的光,從水井中發出。
傾刻有一物,形狀象兔,它的顔色象精粹的黃金,随光而出,環繞祭壇,很長時間,又進入井中。
自這之後每天晚上就出現。
道士覺得這件事奇怪,不敢告訴别人。
以後由于淘井,得到一個金兔,很小,光亮奇特燦爛,道士立即将金兔放到巾箱中。
當時禦史李戎在蒲津任職,與道士友好,道士就把金兔送給了他。
這以後李戎從奉先縣令升為忻州刺史,那個金兔忽然失去,以後一個多月李戎死。
趙懷正 汴州百姓趙懷正,住光德坊。
大和三年,妻賀,常以女工緻镪。
(“镪”字原缺,據明抄本補。
)一日,有人攜石枕求售,賀一環獲焉。
趙夜枕之,覺枕中如風雨聲,因令妻及子各枕一夕,則無所覺。
趙枕辄複舊,或喧悸不得眠。
其子請碎視之,趙言:“脫碎之無所見,是棄一百之利也,待我死後,爾必破之。
”經歲餘,趙病死。
妻令毀視之,中有金銀各一铤,如模鑄者。
所函挺處,其模似預曾勘入,無絲發隙,不知從何而入也。
梃各長三寸餘,闊如巨指。
遂貨之,辦其殓及償債,不餘一錢。
賀今住洛惠節坊,段成式家人雇其紉針,親見其說。
(出《酉陽雜俎》) 汴州百姓趙懷正,住在光德坊。
那是大和三年的事。
趙懷正的妻子賀氏,經常做些針線活掙些錢。
一天,有個人帶着一石枕來賣,賀氏用一隻玉環換下了石枕。
趙懷正夜晚枕着石枕睡覺時,感覺到枕中好象有風雨聲。
于是讓妻子和兒子各枕一晚,他們都沒什麼感覺,趙懷正枕着又有原來聲音,有時喧鬧聲讓他心跳而睡不着覺。
他兒子請求他把石枕砸碎看裡面有什麼,趙懷正說:“如果砸碎它也不見裡面有什麼,這樣就白白丢棄了一百錢的利啊。
等我死後,你一定要把它砸碎。
”過了一年多,趙懷正得病而死。
他妻子讓兒子砸毀石枕看裡面到底有什麼。
石枕砸碎後,裡面有金銀各一錠,就象按模型澆注成的。
好象是事先量好了再鑄造一樣,金銀錠在裡面沒有頭發絲大的縫隙,不知金錠和銀錠是怎樣進入石枕中。
金錠和銀錠各長三寸多,寬如大姆指。
賀氏于是賣了金錠和銀錠,辦理了家中的喪事又償還了欠債,沒有剩下一個錢。
賀氏現住在洛陽惠節坊,段成式家裡的人雇她做針線活時,親耳聽見她說的。
金蛇 開成初,宮中有黃色蛇,夜則自寶庫中出,遊于階陛間,光明照耀,不可擒獲。
宮人擲珊瑚玦以擊之,遂并玦亡去。
掌庫者具以事告。
上命遍搜庫内,得黃金蛇而玦貫其首。
上熟視之,昔隋炀帝為晉王時,以黃金蛇贈陳夫人,吾今不知此蛇得自何處。
左右因視額下,有阿麼字。
上蹶然曰:“果不失朕所疑,阿麼即炀帝小字也。
”上之博學敏悟,率多此類。
遂命取玻璃連環,系蛇于玉彘之前足。
其後竟不複有所見,以彘食蛇也。
(出《杜陽雜編》) 開成初年,宮中有一條黃色的蛇,夜間便從寶庫中出來,在皇宮的台階間遊玩,光明照耀,而不能捉到。
皇宮中的人用珊瑚玦打蛇,于是蛇和玦都不見了。
掌管寶庫的人将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報告了皇上。
皇上命令把寶庫搜遍,得到一條黃金蛇而珊瑚玦則穿連在蛇頭上。
皇上仔細看這條蛇,說:“從前隋炀帝做晉王的時候,把黃金蛇贈送給陳夫人。
我現在不知道這條蛇是從哪裡來的?”殿下文武大臣于是看蛇額下,有“阿麼”兩字。
皇上急忙說:“果然不出我的猜疑,阿麼就是炀帝的小名。
”皇上真是學問淵博而聰明,還有許多和這相類似的事情。
于是皇上命人拿來玻璃連環,把蛇綁在玉豬的前腳上。
從這以後宮中就再也沒有看見蛇,這是因為豬吃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