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

關燈
大多都很美麗。

    鄉裡有人知道了,認為美色不利于時運,就用巨大的石塊把井填上了。

    填井之後,雖然也不時有端莊的女孩出生,但七竊和四肢大多不完全。

    奇怪!(州邊界有一條流水,從雙角山發源,在容州邊彙合成為綠珠江。

    像歸州有昭君村似的,村子因美人出生于此而命名)! 臨沅井 葛稚川雲,餘祖鴻胪少時,嘗為臨沅令。

    雲,此縣有名家,世壽考,或出百歲,或八九十。

    後徙去,子孫轉多夭折。

    他人居其故宅,後累世壽考。

    由此乃覺是宅所為,而不知其何故。

    疑其井水朱赤,乃試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數十斛,去井數尺。

    此丹砂汁因泉漸入井,是以飲其水而得壽。

    況乃餌煉丹砂而服之乎!(出《抱樸子》) 葛維川說,他曾任大鴻胪的祖父年輕時,曾經做過臨沅縣令。

    聽他祖父說,臨沅縣有一戶有名的家庭,家中的人世代長壽,有的超過一百歲,有的八九十歲。

    後來遷移到别處,這家的子孫因轉換了地方多半過早地死去。

    别的人住了他家原來的房子,以後世代都長壽。

    從這件事來看就覺得是住宅所造成的,但不知道這裡面有什麼原因。

    見他家的井水發紅,就試在井的左右挖掘,挖到了古人埋下的丹砂幾百鬥,離井幾尺遠。

    這些丹砂的汁液憑借泉水漸漸流入井中,因此飲這口井的水才得以長壽。

    何況煉制後的丹砂吃下去呢! 火井 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

    在蜀都者,時以竹闆木投之以取火。

    諸葛丞相往觀視後,火轉盛熱,以盆著井上煮鹽,得鹽。

    後人以家燭火投井中,即滅息,至今不複燃也。

    (出《博物志》) 有一處火井,長寬各五尺,深二三丈。

    住在蜀國都城的人,時常用竹子木闆和木棍投入井中以取火。

    諸葛亮丞相前去觀察後,火勢轉旺而更熱。

    用盆放到井上煮鹽水能得到食鹽。

    後來有人把家中的蠟燭火扔到井中,火井立即熄滅,到現在也不再燃燒。

     鹽井 陵州鹽井,後漢仙者沛國張道陵之所開鑿。

    周回四丈,深五百(“五百”二字原缺,據明抄本補)四十尺。

    置竈煮鹽,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

    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

    萬歲通天二年,右補阙郭文簡奏賣水,一日一夜,得四十五萬貫。

    百姓貪其利,人用失業。

    井上又有玉女廟。

    古老傳雲,比十二玉女,嘗與張道陵指地開井,遂奉以為神。

    又俗稱井底有靈,不得以火投及穢污。

    曾有汲水,誤以火墜,即吼沸湧。

    煙氣沖上,濺泥漂石,甚為可畏。

    或雲,泉脈通東海,時有敗船木浮出。

    (出《陵州圖經》) 陵州的鹽井,是東漢仙人沛國的張道陵在那裡開鑿的。

    井口周長有四丈,井深五百四十尺。

    在井邊安置爐竈用井水煮鹽,三分之二送入官府,三分之一進了百姓家。

    因為有利可圖,所以這裡的人越聚越多,因人越聚越多,所以形成了城鎮。

    武則天稱帝後的萬歲通天二年,右補阙郭文簡上奏請求出賣井水。

    一天一夜,就賣水得錢四十五萬貫。

    百姓貪圖井水的利益,人用失業。

    鹽井上面還有一座玉女廟,古老的傳說說:廟中的十二個玉女,曾經為張道陵指引開井的地點,于是把她們奉為神。

    當地的人又說井底有靈,不能往井下扔火和髒東西。

    曾有人去打水,一失手把火墜落下去,立即發出吼聲并沸騰起來,煙氣往上沖,泥土飛濺,連石頭都被水卷了起來,非常可怕。

    有人說,井水的泉脈通東海。

    時常有破敗的船木從井水中浮出。

     禦井 善和坊舊禦井,故老雲,非可飲之井,地卑水柔,宜用灌。

    開元中,以駱駝數十,馱入大内,以給六宮。

    (出《國史補》) 善和坊有一口舊禦井。

    過去的人說,這口井的水不能飲用。

    因地勢低而水柔軟,适宜作洗滌之水。

    開元年間,用幾十頭駱駝,把這水馱進皇宮,以供六宮洗滌之用。

     王迪 唐貞元十四年,春三月,壽州随軍王迪家井,忽然沸溢,十日又竭。

    見井底有聲,如嬰兒之聲。

    至四月,兄弟二人盲,又一人死。

    家事狼狽之應驗。

    (出《祥異集驗》) 唐朝貞元十四年,陽春三月,壽州随軍王迪家中的井,忽然沸騰水滿流出井外,十天後又一點水都沒有。

    聽見井底有聲音,象是嬰兒的哭聲。

    到了四月,王迪的兄弟有兩個瞎了眼睛,又有一個死了。

    從他家中困頓窘迫之狀可以看出,這口井有神且靈驗。

     賈耽 賈耽在滑台城北,命鑿八角井,以鎮黃河。

    于是潛使人于鑿所偵之。

    有一老父來觀,問曰:“誰人鑿此井也?”吏曰:“相公也。

    ”父曰:“大好手,但近東近西近南近北也。

    ”耽問之,曰:“吾是井大夫也。

    ”(出《玉泉子》) 賈耽在滑台城的北面,令人開鑿八角井,以鎮制黃河。

    他暗中派人在鑿井的地方觀察。

    有一位老人前來觀看,問道:“這井是誰開的?”小吏回答說是賈耽。

    老人說:“真是行家裡手,隻是東西南北距離都太小了。

    ”賈耽問老人是誰,老人說:“我是井大夫。

    ” 八角井 景公寺前街中,舊有巨井,俗呼為八角井。

    唐元和初,有公主夏中過,見百姓方汲,命從婢以銀棱碗,就井承水。

    誤墜井,經月餘,碗出于渭河。

    (出《酉陽雜俎》) 景公寺前的大街當中,很早以前就有一口大井,當地人都叫它八角井。

    唐朝元和初年,有位公主夏天時從井邊路過,見百姓在井中打水,便命跟從的丫環用銀棱碗,去井裡取水。

    丫環不小心将銀棱碗掉到井裡,過了一個多月,銀棱碗出現在渭河。

     李德裕 李德裕在中書,常飲常州惠山井泉,自毗陵至京,緻遞鋪。

    有僧人詣谒,德裕好奇,凡有遊其門,雖布素,皆引接。

    僧谒(“谒”原作“曰”,據明抄本改)德裕,曰:(“曰”字原缺,據明抄本補)“相公在位,昆蟲遂性,萬彙得所。

    水遞事亦日月之薄蝕,微僧竊有感也。

    敢以上谒,欲沮此可乎?”德裕颔頤之曰:“大凡為人,未有無嗜欲者。

    至于燒汞,亦是所短。

    況三惑博藆弋奕之事,弟子悉無所染。

    而和尚有不許弟子飲水,無乃虐乎?為上人停之,即三惑馳騁,怠慢必生焉。

    ”僧人曰:“貧道所谒相公者,為足下通常州水脈,京都一眼井,與惠山寺泉脈相通。

    ”德裕大笑:“真荒唐也。

    ”僧曰:“相公但取此井水。

    ”曰:“井在何坊曲?”曰:“在昊天觀常住庫後是也。

    ”德裕(“德裕”二字原作“但”,據明抄本改)以惠山一罂,昊天一罂,雜以八缻一類,都十缻,暗記出處,遣僧辨析。

    僧因啜嘗,取惠山寺與昊天,餘八乃同味。

    德裕大奇之,當時停其水遞,人不告勞,浮議弭焉。

    (出《芝田錄》) 李德裕任宰相的時候,經常飲用常州惠山井中的泉水,泉水要從毗陵經驿站傳遞送到京城。

    有個和尚到李德裕的住處去拜見他。

    李德裕好接觸奇異之事,凡是有人雲遊到他門前,雖然是布衣素服,全都引進接見。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