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
關燈
小
中
大
聲響可傳到四周幾十裡遠,就象狂風暴雨會聚在一起到來一樣。
池水先旋轉,然後沉入池底的洞穴中。
村裡的人聽見水池發出要漏的聲響那天,必定準備好車輛以及驢和背囊趕來,拾盡池中的魚鼈,裝滿車載滿背囊而回。
池水大緻一二年滲漏一次,不知道水的去向,以及洞穴的深淺。
重水 凡物有水,水由土地。
故江東宜绫紗,宜紙鏡,水故也。
蜀人織錦初成,必濯于江水,然後紋彩煥發。
鄭人荥水釀酒,近邑水重。
斤兩與遠郊數倍(出《國史補》) 凡是有水的地方,水質由于土質和地理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江東适宜紡紗織绫,适宜造紙制鏡,皆水質的緣故。
蜀中的人織成錦緞後必須在江水中洗,上面的花紋和色彩才能煥發。
鄭人用荥水釀酒,距城鎮近的地方的水就重,斤兩與距城鎮遠的地方相比重幾倍。
湘水 湘水至清,深五六丈,下見底,碎石若樗蒲子,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
(出羅含《湘川記》) 湘水特别清,水深五六丈,能看見下面的水底。
水底的碎石象樗蒲子一樣多采,白沙象霜雪一樣玉潔,赤岸象朝霞一樣鮮紅。
暴水 青城山,因滞雨崖崩,暴水大至,在丈人觀後,高百餘丈,殿當其下,将憂摧壞。
俄有墜石如岸,堰水向東,竟免漂陷。
觀中常汲溪水,以供日食,甚以為勞。
自此暴水出處,常有流泉,直注廚内,其味甘香,冬夏不絕。
(出《錄異志》) 青城山,因雨水積阻而使山崖崩塌,又猛又急的大水因沒有了阻擋而沖了過來。
到達丈人觀後面,大水有一百多丈高,觀中的大殿在水的下面,将有摧毀大殿的危險。
頃刻間有一條巨石墜落下來象堤岸一樣,攔截大水向東流去,終于免除了大患。
以前觀中常年從小河裡打水,用來供給日常飲食。
每日打水很是勞累,從這次大水流過的地方,常有流動的泉水,一直流到廚房裡。
泉水味道甜香,冬夏不絕。
仙池 渝州仙池,在州西南江津縣界,岷江南岸。
其池周回二裡,水深八尺,流入岷江。
古老傳者,有仙人姓然,名獨角,以其頭有角,故表其名。
自揚州來居此。
池邊起樓,聚香草置樓下。
獨角忽登樓,命仆夫燒其樓,獨角飛空而去,因名仙池。
見有石岩一所,向岷江而見在。
(出《渝州圖經》) 渝州有個仙池,在渝州西南江津縣界内,岷江南岸。
這個仙池周長二裡,水深八尺,池水流入岷江。
古老的傳說中說:有一位仙人姓然,名獨角,因為他頭上有角,所以用來表示他的名字。
仙人從揚州來住在這裡,在池邊蓋起一座樓,收集了很多香草在樓下。
有一天然獨角忽然登上樓去,命令仆人燒掉這座樓,他從樓上飛向天空而離去。
因此把這個水池取名叫仙池。
現有石岩一處,朝岷江方向就能看見它立在那裡。
渝州灘 渝州城灘,在州西南三十裡。
江津縣東北沿流八十裡,岷江水中,波浪沸騰,乍停乍發,多覆舟之患。
古老傳,昔有仙居和來為巴州刺史,過此灘舟翻,溺水而死。
和女與兄途(“途”原作“圖”,據明抄本改)行,女有兩兒,方稚齒,乃分金珠作二錦囊,纓緻兒頸。
然後乘船至父沒處,叫聲投水。
凡六日。
與兄夢雲:“二十一日,與父俱出。
”兄令人守之。
至期,果然俱浮江水而出,今碑在城灘側。
(出《渝州圖經》) 渝州的城灘,在州西南三十裡。
江津縣東北,沿水流八十裡長,岷江水波浪翻騰,一浪剛停又起一浪,有許多翻船的悲劇發生。
古老的傳說中說:過去有個叫居和的仙人來做巴州刺史,經過這個水灘時船翻了,居和被水淹沒而死。
居和的女兒和她哥哥步行奔來。
居和的女兒有兩個孩子,都很小,于是她把金珠分作兩個錦袋,用絲線系在兩個孩子的脖頸上。
然後乘船到她父親淹死的地方,呼叫了幾聲就投身到水中。
過了六天,她給哥哥托夢說:“二十一日,我和父親一起從水中出來”。
她哥哥便令人守在江邊。
到了那一天,父女二人果然從江水中漂浮出來。
現在他們的墓碑在城灘的旁邊。
清潭 新康縣西百裡,有清潭,在章浦。
溪源極深,常有白龍藏此中。
天旱,令人取豬羊糞擲潭中,即有大雨暴水。
至今有驗。
(出《錄異記》) 新康縣西面約一百裡遠的地方,有個清潭,在章浦。
這個溪水之源特别深,常有白龍藏身在潭中。
天旱時,如果讓人取來豬羊的糞便扔入潭中,立即就會下起大雨,到現在還很靈驗。
驅山铎 宜春界鐘山,有峽(“峽”原作“破”,據明抄本、許本、黃本改。
)數十裡,其水即宜春江也,回環澄澈,深不可測。
曾有漁人垂釣,得一金鎖。
引之數百尺,而獲一鐘,又如铎形。
漁人舉之,有聲如霹靂,天晝晦,山川振動。
鐘山一面,崩摧五百餘丈,漁人皆沉舟落水。
其山摧處如削,至今存焉。
或有識者雲,此即秦始皇驅山之铎也。
(出《玉堂閑話》) 宜春的邊界鐘山,有一條幾十裡長的山峽。
山峽中的水就是宜春江,江水宛轉清澈,深不可測。
曾經有個打魚的人在江中釣魚,釣到一隻金鎖。
牽引到幾百尺遠,又獲得了一口鐘,它好象大鈴的形狀。
打魚的人把它舉起來,有響聲象霹雷,天空由晴朗變得晦暗,山川振動,鐘山的一面,崩塌了五百多丈,打魚的人都因船沉而落入水中。
鐘山崩塌的地方象刀削的一樣,到現在還那樣。
有見識的人說,這就是秦始皇驅山的大鈴。
井烏山龜 烏山下無水。
魏末,有人掘井五丈,得一石函。
函中得一龜,大如馬蹄。
積炭五堆于函旁。
複掘三丈,遇磐石,下有水流猶湖然。
遂鑿石穿,水北流甚駃。
俄有一船,觸石而至。
匠人窺船上,得一杉木闆,刻字曰:“吳赤烏二年八月十日子義之船。
”(出《酉陽雜俎》) 烏山腳下沒有水。
魏末,有人挖井挖到五丈深,得到一個石匣子,從石匣中得到一隻龜,像馬蹄一樣大。
有五堆炭堆積在石匣旁。
又挖了三丈,遇到了磐石,磐石下面有水流動,像是湖泊。
于是穿透磐石,見水向北流得很快。
不一會兒有一隻船,船頭觸到磐石而停住。
打井的人向船上看,見到一塊杉木闆,上面刻的字是:吳赤烏二年八月十日子義之船。
綠珠井 綠珠井在白州雙角山下。
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倫為交趾采訪使,以圓珠三斛買之。
梁氏之居,舊井存焉。
耆老傳雲,汲飲此水者,誕女必多美麗。
裡闾有識者,以美色無益于時,遂以巨石填之。
迩後雖時有産女端嚴,則七竅四肢多不完全。
異哉(州界有一流水,出自雙角山,合容州畔為綠珠江。
亦猶歸州有昭君村,村蓋取美人生當名矣)!(出《嶺表錄異》) 綠珠井在白州雙角山下。
從前有一戶姓梁人家的女兒長得很美。
石季倫做交趾采訪使的時候,用圓珠三十鬥買下了梁家的女兒。
梁家居住的地方,舊井還在。
聽老人講,喝了這井水的人,生下的女兒必定
池水先旋轉,然後沉入池底的洞穴中。
村裡的人聽見水池發出要漏的聲響那天,必定準備好車輛以及驢和背囊趕來,拾盡池中的魚鼈,裝滿車載滿背囊而回。
池水大緻一二年滲漏一次,不知道水的去向,以及洞穴的深淺。
重水 凡物有水,水由土地。
故江東宜绫紗,宜紙鏡,水故也。
蜀人織錦初成,必濯于江水,然後紋彩煥發。
鄭人荥水釀酒,近邑水重。
斤兩與遠郊數倍(出《國史補》) 凡是有水的地方,水質由于土質和地理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江東适宜紡紗織绫,适宜造紙制鏡,皆水質的緣故。
蜀中的人織成錦緞後必須在江水中洗,上面的花紋和色彩才能煥發。
鄭人用荥水釀酒,距城鎮近的地方的水就重,斤兩與距城鎮遠的地方相比重幾倍。
湘水 湘水至清,深五六丈,下見底,碎石若樗蒲子,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
(出羅含《湘川記》) 湘水特别清,水深五六丈,能看見下面的水底。
水底的碎石象樗蒲子一樣多采,白沙象霜雪一樣玉潔,赤岸象朝霞一樣鮮紅。
暴水 青城山,因滞雨崖崩,暴水大至,在丈人觀後,高百餘丈,殿當其下,将憂摧壞。
俄有墜石如岸,堰水向東,竟免漂陷。
觀中常汲溪水,以供日食,甚以為勞。
自此暴水出處,常有流泉,直注廚内,其味甘香,冬夏不絕。
(出《錄異志》) 青城山,因雨水積阻而使山崖崩塌,又猛又急的大水因沒有了阻擋而沖了過來。
到達丈人觀後面,大水有一百多丈高,觀中的大殿在水的下面,将有摧毀大殿的危險。
頃刻間有一條巨石墜落下來象堤岸一樣,攔截大水向東流去,終于免除了大患。
以前觀中常年從小河裡打水,用來供給日常飲食。
每日打水很是勞累,從這次大水流過的地方,常有流動的泉水,一直流到廚房裡。
泉水味道甜香,冬夏不絕。
仙池 渝州仙池,在州西南江津縣界,岷江南岸。
其池周回二裡,水深八尺,流入岷江。
古老傳者,有仙人姓然,名獨角,以其頭有角,故表其名。
自揚州來居此。
池邊起樓,聚香草置樓下。
獨角忽登樓,命仆夫燒其樓,獨角飛空而去,因名仙池。
見有石岩一所,向岷江而見在。
(出《渝州圖經》) 渝州有個仙池,在渝州西南江津縣界内,岷江南岸。
這個仙池周長二裡,水深八尺,池水流入岷江。
古老的傳說中說:有一位仙人姓然,名獨角,因為他頭上有角,所以用來表示他的名字。
仙人從揚州來住在這裡,在池邊蓋起一座樓,收集了很多香草在樓下。
有一天然獨角忽然登上樓去,命令仆人燒掉這座樓,他從樓上飛向天空而離去。
因此把這個水池取名叫仙池。
現有石岩一處,朝岷江方向就能看見它立在那裡。
渝州灘 渝州城灘,在州西南三十裡。
江津縣東北沿流八十裡,岷江水中,波浪沸騰,乍停乍發,多覆舟之患。
古老傳,昔有仙居和來為巴州刺史,過此灘舟翻,溺水而死。
和女與兄途(“途”原作“圖”,據明抄本改)行,女有兩兒,方稚齒,乃分金珠作二錦囊,纓緻兒頸。
然後乘船至父沒處,叫聲投水。
凡六日。
與兄夢雲:“二十一日,與父俱出。
”兄令人守之。
至期,果然俱浮江水而出,今碑在城灘側。
(出《渝州圖經》) 渝州的城灘,在州西南三十裡。
江津縣東北,沿水流八十裡長,岷江水波浪翻騰,一浪剛停又起一浪,有許多翻船的悲劇發生。
古老的傳說中說:過去有個叫居和的仙人來做巴州刺史,經過這個水灘時船翻了,居和被水淹沒而死。
居和的女兒和她哥哥步行奔來。
居和的女兒有兩個孩子,都很小,于是她把金珠分作兩個錦袋,用絲線系在兩個孩子的脖頸上。
然後乘船到她父親淹死的地方,呼叫了幾聲就投身到水中。
過了六天,她給哥哥托夢說:“二十一日,我和父親一起從水中出來”。
她哥哥便令人守在江邊。
到了那一天,父女二人果然從江水中漂浮出來。
現在他們的墓碑在城灘的旁邊。
清潭 新康縣西百裡,有清潭,在章浦。
溪源極深,常有白龍藏此中。
天旱,令人取豬羊糞擲潭中,即有大雨暴水。
至今有驗。
(出《錄異記》) 新康縣西面約一百裡遠的地方,有個清潭,在章浦。
這個溪水之源特别深,常有白龍藏身在潭中。
天旱時,如果讓人取來豬羊的糞便扔入潭中,立即就會下起大雨,到現在還很靈驗。
驅山铎 宜春界鐘山,有峽(“峽”原作“破”,據明抄本、許本、黃本改。
)數十裡,其水即宜春江也,回環澄澈,深不可測。
曾有漁人垂釣,得一金鎖。
引之數百尺,而獲一鐘,又如铎形。
漁人舉之,有聲如霹靂,天晝晦,山川振動。
鐘山一面,崩摧五百餘丈,漁人皆沉舟落水。
其山摧處如削,至今存焉。
或有識者雲,此即秦始皇驅山之铎也。
(出《玉堂閑話》) 宜春的邊界鐘山,有一條幾十裡長的山峽。
山峽中的水就是宜春江,江水宛轉清澈,深不可測。
曾經有個打魚的人在江中釣魚,釣到一隻金鎖。
牽引到幾百尺遠,又獲得了一口鐘,它好象大鈴的形狀。
打魚的人把它舉起來,有響聲象霹雷,天空由晴朗變得晦暗,山川振動,鐘山的一面,崩塌了五百多丈,打魚的人都因船沉而落入水中。
鐘山崩塌的地方象刀削的一樣,到現在還那樣。
有見識的人說,這就是秦始皇驅山的大鈴。
井烏山龜 烏山下無水。
魏末,有人掘井五丈,得一石函。
函中得一龜,大如馬蹄。
積炭五堆于函旁。
複掘三丈,遇磐石,下有水流猶湖然。
遂鑿石穿,水北流甚駃。
俄有一船,觸石而至。
匠人窺船上,得一杉木闆,刻字曰:“吳赤烏二年八月十日子義之船。
”(出《酉陽雜俎》) 烏山腳下沒有水。
魏末,有人挖井挖到五丈深,得到一個石匣子,從石匣中得到一隻龜,像馬蹄一樣大。
有五堆炭堆積在石匣旁。
又挖了三丈,遇到了磐石,磐石下面有水流動,像是湖泊。
于是穿透磐石,見水向北流得很快。
不一會兒有一隻船,船頭觸到磐石而停住。
打井的人向船上看,見到一塊杉木闆,上面刻的字是:吳赤烏二年八月十日子義之船。
綠珠井 綠珠井在白州雙角山下。
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倫為交趾采訪使,以圓珠三斛買之。
梁氏之居,舊井存焉。
耆老傳雲,汲飲此水者,誕女必多美麗。
裡闾有識者,以美色無益于時,遂以巨石填之。
迩後雖時有産女端嚴,則七竅四肢多不完全。
異哉(州界有一流水,出自雙角山,合容州畔為綠珠江。
亦猶歸州有昭君村,村蓋取美人生當名矣)!(出《嶺表錄異》) 綠珠井在白州雙角山下。
從前有一戶姓梁人家的女兒長得很美。
石季倫做交趾采訪使的時候,用圓珠三十鬥買下了梁家的女兒。
梁家居住的地方,舊井還在。
聽老人講,喝了這井水的人,生下的女兒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