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
關燈
小
中
大
到了用箭射中的那條魚。
燕原山在岚州靜樂縣東北一百四十裡,那地方俗稱天池,其實叫作祁連汭。
丹水 懷州北有丹水,其源出長平山。
傳雲,秦殺趙卒,其水變赤,因以為名。
上在太原知其故,诏改為懷水。
(出《國史異纂》) 懷州北面有條河叫丹水,它的源頭出自長平山。
傳說,秦将章邯坑殺趙國降卒,這條河的水就變成了紅色,所以叫做丹水。
皇上在太原知道了其中的緣故,便下诏将丹水改名為懷水。
陸鴻漸 元和九年春,張又新始成名,與同恩生期于薦福寺。
又新與李德裕先至,憩西廊僧玄鑒室。
會才有楚僧至,置囊而息,囊有數編書。
又新偶抽一通覽焉,文細密,皆雜記,卷末又題雲《煮水紀》(“記”原作“處”,據明抄本改)。
太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遇陸處士鴻漸。
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赴郡。
抵揚子驿中,将食,李曰:“陸君善茶,蓋天下聞,揚子江南零水,又殊絕。
今者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信謹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取水,陸潔器以俟。
俄水至,陸以杓揚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者。
”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人,敢绐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
又以杓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
”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赍齊至岸,舟蕩半,懼其尠,挹岸水以增之。
處士之鑒,神鑒也,其敢隐欺乎!”李大驚賞,從者數十輩,皆大驚愕。
李因問陸,既如此,所經曆之處,水之優劣可判矣。
陸曰:“楚水第一,晉水最下。
”李因命口占而次第之。
(出《水經》) 唐元和九年春,張又新剛剛成名,便與同時中舉的人約定在薦福寺相聚,張又新和李德裕先到了,便到西廂房的和尚玄鑒的房中休息。
恰巧有個南方和尚走了進來,放下裝東西的口袋就躺下休息。
口袋裡有幾編書,張又新随手抽出一本從頭至尾地閱讀。
文字小而稠密,都是雜記。
書的末尾又題《煮水記》。
書上說,唐太宗掌朝時,封李季卿為湖州刺史。
李季卿在上任途中走到維揚,遇見到隐居的陸鴻漸。
李季卿對陸鴻漸的名字一向很熟悉,現在又見到了陸鴻漸本人,真有如老朋友見面一樣高興,于是二人一同前往郡城。
抵達揚子驿中,快要吃飯的時候,李季卿說:“陸君善于茶道,天下聞名,而揚子江南零水,又特别超乎尋常。
今天你的好茶道和這裡的好水,可以說是千年才遇上一次,為什麼要放過這次機會呢?”說完便命令誠實謹慎的軍士,提着水瓶操着小船,到南零深處去取水。
陸鴻漸将茶具擦拭幹淨在那裡等着。
時間不長水到。
陸鴻漸用勺子舀水說:“江水倒是江水,但不是南零水,好像江岸邊的水。
”取水的軍士說:“我劃船深入,遇見的有上百人,我敢欺哄嗎?”陸鴻漸不言語,把水倒向盆裡。
倒了一半,陸鴻漸急忙停住,又用勺子舀水說:“從這往下才是南零水。
”取水的軍士頓時很吃驚,跪下說:“我從南零懷抱水瓶到江岸,因船搖蕩而灑去一半。
我怕水少,就舀江岸邊的水把水瓶加滿。
這位處士的鑒别能力,真是神了,誰還敢隐瞞欺騙他嗎?”李季卿大為驚歎贊賞,跟從的幾十個人,都很驚愕。
李季卿于是問陸鴻漸說:“既然這樣,您所經過地地方,水的好壞就可以判斷了”。
他說,“楚水第一,晉水最下等”。
李季卿便讓陸鴻漸口述排列出各處水的等級。
零水 贊皇公李德裕,博達士。
居廊廟日,有親知奉使于京口,李曰:“還日,金山下揚子江中零水,與取一壺來。
”其人舉棹日,醉而忘之。
泛舟止石城下,方憶。
乃汲一瓶于江中,歸京獻之。
李公飲後,歎訝非常。
曰:“江表水味,有異于頃歲矣。
此水頗似建業石城下水。
”其人謝過不隐也。
(出《中朝故事》) 贊皇公李德裕,是個博學通達之人。
在朝廷做官的時候,他有個親信奉命出使京口,李德裕對那個人說:“你回來時,金山下揚子江中的零水,給我取回來一壺。
”那人乘船回來那天,因喝醉了酒而忘了取水的事。
船到石頭城下時,才想起來,就在江中打了一瓶水回到京城獻給了李德裕。
李公飲後,非常驚訝,就說:“江南水的味道,有異于幾年前了。
這水很象建業石頭城下的水。
”那人便向李德裕道歉,不再隐瞞自己的過錯。
龍門 龍門人皆言善遊,于懸水,接木(“木”《國史補》下作“水”。
)上下,如神。
然寒食拜埽,必于河濱,終為水溺死也。
(出《國史補》) 龍門人都說他們善于遊泳。
在瀑布中,抱着木頭上下,象神仙一樣,然而清明節祭拜掃墓,也一定要在河邊,還是有人終于被水淹死。
漏澤 漏澤,據郦元注水經雲,姚墟東有漏澤,方十五裡,綠水泓澄。
凡三大澤,曲際有阜,俗謂之妫亭。
側有三石穴,廣員三尺,而有通否,水自盈漏。
漏則數夕之中,傾竭陂澤中矣。
左右居人,識其将漏,預以水為曲拔(“水為曲拔”《水經注》卷二五作“木為曲洑”。
)物障穴口,魚鼈異鱗,不可勝載矣。
今按此澤漏,凡穴區别,所謂車箱漏、鼓漏、土漏、雞漏、豬漏。
春夏積水,秋冬漏竭,居人知之,不過三日之中俱盡。
在今兖州泗水縣治東七十裡。
(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七閩記》) 漏澤,據郦道元的《水經注》上說,姚墟東面有漏澤,方圓十五裡,綠水深廣清澈。
一共有三個大澤,彎曲的邊緣有座土山,當地稱它為妫亭。
旁邊有三個石洞,三尺寬,不管通與不通的,水都自然充滿又自然漏掉。
石洞在幾個晚上,便将澤中水全部漏幹。
在左右居住的人,知道它要漏的時候,預先用東西堵住洞口,捉到的魚鼈和别的水生物,用車都裝不下。
今現在按照這些漏穴的樣子,可以把它們區别開來,人們分别叫它們車箱漏、鼓漏、土漏、雞漏、豬漏。
澤中春夏積水,秋冬漏盡,居住在這裡的人都知道,不超過三天全都漏盡。
漏澤在現在的兖州泗水縣城東七十裡。
又 兖州東南接沂州界,有陂,周圍百裡而近。
恒值夏雨,側近山谷間流注所聚也,深可袤丈。
屬春雨,即魚鼈生焉。
或至秋晴,其水一夕悉陷其下而無餘。
故彼之鄉裡,或目之為漏陂,亦謂之陷澤。
其水将漏,即有聲,聞四遠數十裡分,若風雨之聚也。
先回旋若渦勢,然後淪入于穴。
村人聞之日,必具車乘及驢駝,竟拾其魚鼈,辇載而歸。
率一二歲陷,莫知其趨向及穴之深淺焉。
(出《玉堂閑話》) 兖州東南和沂州交界的地方,有個大水池,周圍有近百裡。
每年夏天的雨水,從附近山谷中流下來注入到這裡聚集而成,大約有一丈多深。
春天的雨水流入池中,立刻有魚鼈生長。
到了晴朗的秋天,池中的水一個晚上就全都滲進池底而一點不剩。
所以水池附近的住戶,有的人看到了水池漏水就叫它漏池,也有的人把它叫作陷澤。
池水要漏的時候,立即發出聲響,
燕原山在岚州靜樂縣東北一百四十裡,那地方俗稱天池,其實叫作祁連汭。
丹水 懷州北有丹水,其源出長平山。
傳雲,秦殺趙卒,其水變赤,因以為名。
上在太原知其故,诏改為懷水。
(出《國史異纂》) 懷州北面有條河叫丹水,它的源頭出自長平山。
傳說,秦将章邯坑殺趙國降卒,這條河的水就變成了紅色,所以叫做丹水。
皇上在太原知道了其中的緣故,便下诏将丹水改名為懷水。
陸鴻漸 元和九年春,張又新始成名,與同恩生期于薦福寺。
又新與李德裕先至,憩西廊僧玄鑒室。
會才有楚僧至,置囊而息,囊有數編書。
又新偶抽一通覽焉,文細密,皆雜記,卷末又題雲《煮水紀》(“記”原作“處”,據明抄本改)。
太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遇陸處士鴻漸。
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赴郡。
抵揚子驿中,将食,李曰:“陸君善茶,蓋天下聞,揚子江南零水,又殊絕。
今者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信謹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取水,陸潔器以俟。
俄水至,陸以杓揚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者。
”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人,敢绐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
又以杓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
”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赍齊至岸,舟蕩半,懼其尠,挹岸水以增之。
處士之鑒,神鑒也,其敢隐欺乎!”李大驚賞,從者數十輩,皆大驚愕。
李因問陸,既如此,所經曆之處,水之優劣可判矣。
陸曰:“楚水第一,晉水最下。
”李因命口占而次第之。
(出《水經》) 唐元和九年春,張又新剛剛成名,便與同時中舉的人約定在薦福寺相聚,張又新和李德裕先到了,便到西廂房的和尚玄鑒的房中休息。
恰巧有個南方和尚走了進來,放下裝東西的口袋就躺下休息。
口袋裡有幾編書,張又新随手抽出一本從頭至尾地閱讀。
文字小而稠密,都是雜記。
書的末尾又題《煮水記》。
書上說,唐太宗掌朝時,封李季卿為湖州刺史。
李季卿在上任途中走到維揚,遇見到隐居的陸鴻漸。
李季卿對陸鴻漸的名字一向很熟悉,現在又見到了陸鴻漸本人,真有如老朋友見面一樣高興,于是二人一同前往郡城。
抵達揚子驿中,快要吃飯的時候,李季卿說:“陸君善于茶道,天下聞名,而揚子江南零水,又特别超乎尋常。
今天你的好茶道和這裡的好水,可以說是千年才遇上一次,為什麼要放過這次機會呢?”說完便命令誠實謹慎的軍士,提着水瓶操着小船,到南零深處去取水。
陸鴻漸将茶具擦拭幹淨在那裡等着。
時間不長水到。
陸鴻漸用勺子舀水說:“江水倒是江水,但不是南零水,好像江岸邊的水。
”取水的軍士說:“我劃船深入,遇見的有上百人,我敢欺哄嗎?”陸鴻漸不言語,把水倒向盆裡。
倒了一半,陸鴻漸急忙停住,又用勺子舀水說:“從這往下才是南零水。
”取水的軍士頓時很吃驚,跪下說:“我從南零懷抱水瓶到江岸,因船搖蕩而灑去一半。
我怕水少,就舀江岸邊的水把水瓶加滿。
這位處士的鑒别能力,真是神了,誰還敢隐瞞欺騙他嗎?”李季卿大為驚歎贊賞,跟從的幾十個人,都很驚愕。
李季卿于是問陸鴻漸說:“既然這樣,您所經過地地方,水的好壞就可以判斷了”。
他說,“楚水第一,晉水最下等”。
李季卿便讓陸鴻漸口述排列出各處水的等級。
零水 贊皇公李德裕,博達士。
居廊廟日,有親知奉使于京口,李曰:“還日,金山下揚子江中零水,與取一壺來。
”其人舉棹日,醉而忘之。
泛舟止石城下,方憶。
乃汲一瓶于江中,歸京獻之。
李公飲後,歎訝非常。
曰:“江表水味,有異于頃歲矣。
此水頗似建業石城下水。
”其人謝過不隐也。
(出《中朝故事》) 贊皇公李德裕,是個博學通達之人。
在朝廷做官的時候,他有個親信奉命出使京口,李德裕對那個人說:“你回來時,金山下揚子江中的零水,給我取回來一壺。
”那人乘船回來那天,因喝醉了酒而忘了取水的事。
船到石頭城下時,才想起來,就在江中打了一瓶水回到京城獻給了李德裕。
李公飲後,非常驚訝,就說:“江南水的味道,有異于幾年前了。
這水很象建業石頭城下的水。
”那人便向李德裕道歉,不再隐瞞自己的過錯。
龍門 龍門人皆言善遊,于懸水,接木(“木”《國史補》下作“水”。
)上下,如神。
然寒食拜埽,必于河濱,終為水溺死也。
(出《國史補》) 龍門人都說他們善于遊泳。
在瀑布中,抱着木頭上下,象神仙一樣,然而清明節祭拜掃墓,也一定要在河邊,還是有人終于被水淹死。
漏澤 漏澤,據郦元注水經雲,姚墟東有漏澤,方十五裡,綠水泓澄。
凡三大澤,曲際有阜,俗謂之妫亭。
側有三石穴,廣員三尺,而有通否,水自盈漏。
漏則數夕之中,傾竭陂澤中矣。
左右居人,識其将漏,預以水為曲拔(“水為曲拔”《水經注》卷二五作“木為曲洑”。
)物障穴口,魚鼈異鱗,不可勝載矣。
今按此澤漏,凡穴區别,所謂車箱漏、鼓漏、土漏、雞漏、豬漏。
春夏積水,秋冬漏竭,居人知之,不過三日之中俱盡。
在今兖州泗水縣治東七十裡。
(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七閩記》) 漏澤,據郦道元的《水經注》上說,姚墟東面有漏澤,方圓十五裡,綠水深廣清澈。
一共有三個大澤,彎曲的邊緣有座土山,當地稱它為妫亭。
旁邊有三個石洞,三尺寬,不管通與不通的,水都自然充滿又自然漏掉。
石洞在幾個晚上,便将澤中水全部漏幹。
在左右居住的人,知道它要漏的時候,預先用東西堵住洞口,捉到的魚鼈和别的水生物,用車都裝不下。
今現在按照這些漏穴的樣子,可以把它們區别開來,人們分别叫它們車箱漏、鼓漏、土漏、雞漏、豬漏。
澤中春夏積水,秋冬漏盡,居住在這裡的人都知道,不超過三天全都漏盡。
漏澤在現在的兖州泗水縣城東七十裡。
又 兖州東南接沂州界,有陂,周圍百裡而近。
恒值夏雨,側近山谷間流注所聚也,深可袤丈。
屬春雨,即魚鼈生焉。
或至秋晴,其水一夕悉陷其下而無餘。
故彼之鄉裡,或目之為漏陂,亦謂之陷澤。
其水将漏,即有聲,聞四遠數十裡分,若風雨之聚也。
先回旋若渦勢,然後淪入于穴。
村人聞之日,必具車乘及驢駝,竟拾其魚鼈,辇載而歸。
率一二歲陷,莫知其趨向及穴之深淺焉。
(出《玉堂閑話》) 兖州東南和沂州交界的地方,有個大水池,周圍有近百裡。
每年夏天的雨水,從附近山谷中流下來注入到這裡聚集而成,大約有一丈多深。
春天的雨水流入池中,立刻有魚鼈生長。
到了晴朗的秋天,池中的水一個晚上就全都滲進池底而一點不剩。
所以水池附近的住戶,有的人看到了水池漏水就叫它漏池,也有的人把它叫作陷澤。
池水要漏的時候,立即發出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