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
關燈
小
中
大
地裡,偶爾也有站立着的。
另外,田地旁不遠處有口石井,井很深但沒有水。
有好事的人,手拿着火進入井中,井壁旁邊有橫道,不知道多遠多近。
道兩旁也都是石人。
熱石 新北市是景雲觀舊基,有一巨石,大如柱礎。
人或坐之蹋之,逡巡如火燒。
應心煩熱,因便成疾,往往緻死。
或雲,若聚火燒此石吼,即瞿塘山吼而水沸。
古老相傳耳。
又蜀州晉原縣山亭中,有二大石,各徑二尺已來,出地七八寸。
人或坐之,心痛往往不救。
又是落星石,東邊者,坐即靈者;西邊者,與諸石無異。
色并帶青白也。
(出《錄異記》) 新北市是景雲觀的舊址。
那裡有一個巨石,大小象柱子下面的石墩。
有人坐在上面或踩在上面,就象被火燒了一樣迅速退下來,弄得人心煩躁而發熱,于是便生成疾病,往往使人緻死。
有的人說,要是聚火燒得這個石墩吼叫,瞿塘山也立即吼叫而且水也開始沸騰。
這隻是古老的時候人們的互相傳說罷了。
另外,蜀州晉原縣的山亭中,有兩塊大石,每塊的直徑都在二尺以内,露出地面七八寸。
人坐在石上,心痛往往不能救治。
也是兩塊隕石。
東邊那塊石頭,是坐上就靈驗的石頭,西邊那塊,和别的石頭沒有不同。
兩塊石頭都帶有青白的顔色。
犬吠石 婺源縣有大黃石,自山墜于溪側,瑩徹可愛,群犬見而競吠之。
數日,村人不堪其喧,乃相與推緻水中。
犬又俯水而吠愈急,取而碎之。
犬乃不吠。
(出《稽神錄》) 婺源縣有塊黃色的大石頭,從山上墜落在山間的溪水旁,晶瑩透徹很是可愛。
一群狗見了就全都朝着石頭叫。
一連叫了幾天,村裡的人忍受不了狗叫的喧鬧聲,就一起将黃石推到溪水中。
狗又沖着水叫而且叫聲愈來愈急,村裡的人又将大黃石從水中取出砸碎,狗便不叫了。
甕形石 潘祚為鄱陽縣令,後連帶古城,其中隙荒數十畝。
祚嘗與家人望月于此,見城下草中有光,高數丈。
其間荊棘蒙密,不可夜行,即取弓射其處,以志之。
明日掘其地,得一甕,大腹小口,青石塞之。
祚命舁歸其家,發其口,不可開。
令擊碎之,乃一石,如甕之形,若冰凍之凝結者。
複碎而棄之,卒無所得。
(出《稽神錄》) 潘祚是鄱陽縣的縣令,以後又帶管了古城,古城的荒地有好幾十畝。
潘祚曾經和家裡人在古城望月,見城下草叢中有光亮,光芒高好幾丈。
發光的地方荊棘茂密,夜間不能行走,他就立即拿過弓箭射向發光的地方,用箭作為記号。
第二天挖掘發光的地方,挖到一隻陶甕,大肚小口,裡面裝滿了青色的石頭。
潘祚命人擡回家中,想打開甕口,但打不開,就令人将陶甕打碎,裡面是一塊石頭,和甕的形狀一樣,就像水凍成冰而凝結成的。
又把這石頭砸碎扔掉。
最終什麼也沒有得到。
三石 處(明抄本“處”作“虔”)州石人山,在泥水口,近有三石,形甚似人。
居中者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
(出鄧德明《南康記》) 處州有座石人山,在泥水河的入江口,山上相近有三石,形狀非常象人。
在中間的是君,左邊的叫夫人,右邊的叫女郎。
人石 昔有夫妻二人,将兒入山獵,其父落崖,妻子将下救之,并變為三石,因以為人石。
(出《周地圖記》) 過去有夫妻二人,帶領兒子進山打獵。
父親不幸從山崖上掉了下去,他妻子和兒子到崖下要救他,三人一起變成了三塊石頭,因此叫作人石。
金蠶 右千牛兵曹王文秉,丹陽人,世善刻石,其祖嘗為浙西廉使裴璩采碑。
于積石之下,得一自然圓石,如球形,式如砻斫,乃重疊如殼相包。
斫之至盡,其大如拳。
複破之,中有一蠶,如蛴螬,蠕蠕能動。
人不能識,因棄之。
數年,浙西亂,王出奔至下蜀,與鄉人夜會,語及青蚨還錢事。
佐中或雲,人欲求富,莫如得石中金蠶畜之。
則寶貨自緻矣。
問其形狀,則石中蛴螬也。
(出《稽神錄》) 右千牛兵曹王文秉,丹陽人。
他家世代善于刻石。
他的祖父曾經為浙西廉使裴璩開采碑石,在堆積的石塊中,得到一塊自然形成的圓形石頭,形狀象皮球,象是人工削磨的樣子。
外面重疊好象包着一層殼。
把外殼都削掉,剩下的象拳頭那樣大。
再把它打破,裡面有一條蠶,象金龜子的幼蟲,能蠕動。
人們都不認識它是什麼,于是把它扔掉了。
幾年之後,浙西發生動亂,王文秉出逃到下蜀。
有一天和家鄉的人夜晚聚會,說到借錢還錢的事時,陪伴他的人中有人說:“人要尋求富貴,不如得到石中的金蠶畜養着,财寶金錢就會自然來到。
王文秉問過金蠶的形狀後,才知道那就是石頭中的金龜子的幼蟲。
坡沙飛坡 永昌年,太州敷水店南西坡,白日飛四五裡,直塞赤水。
坡上桑畦麥壟,依然仍舊。
(出《朝野佥載》) 唐永昌年間,太州敷水店南的西坡,白天飛出去四五裡路,一直堵落到赤水河中。
坡上的桑田麥地,依然還是原來的樣子。
鳴沙 靈州鳴沙縣有沙,人馬踐之,辄鈖然有聲。
持至他處,信宿之後,無複有聲。
(出《國史異纂》) 靈州鳴沙縣有個地方的沙子,人或馬踏上,就發出金屬般的響聲。
把這裡的沙子拿到别的地方,随便在哪裡放一夜之後,再踏便不再有聲。
另外,田地旁不遠處有口石井,井很深但沒有水。
有好事的人,手拿着火進入井中,井壁旁邊有橫道,不知道多遠多近。
道兩旁也都是石人。
熱石 新北市是景雲觀舊基,有一巨石,大如柱礎。
人或坐之蹋之,逡巡如火燒。
應心煩熱,因便成疾,往往緻死。
或雲,若聚火燒此石吼,即瞿塘山吼而水沸。
古老相傳耳。
又蜀州晉原縣山亭中,有二大石,各徑二尺已來,出地七八寸。
人或坐之,心痛往往不救。
又是落星石,東邊者,坐即靈者;西邊者,與諸石無異。
色并帶青白也。
(出《錄異記》) 新北市是景雲觀的舊址。
那裡有一個巨石,大小象柱子下面的石墩。
有人坐在上面或踩在上面,就象被火燒了一樣迅速退下來,弄得人心煩躁而發熱,于是便生成疾病,往往使人緻死。
有的人說,要是聚火燒得這個石墩吼叫,瞿塘山也立即吼叫而且水也開始沸騰。
這隻是古老的時候人們的互相傳說罷了。
另外,蜀州晉原縣的山亭中,有兩塊大石,每塊的直徑都在二尺以内,露出地面七八寸。
人坐在石上,心痛往往不能救治。
也是兩塊隕石。
東邊那塊石頭,是坐上就靈驗的石頭,西邊那塊,和别的石頭沒有不同。
兩塊石頭都帶有青白的顔色。
犬吠石 婺源縣有大黃石,自山墜于溪側,瑩徹可愛,群犬見而競吠之。
數日,村人不堪其喧,乃相與推緻水中。
犬又俯水而吠愈急,取而碎之。
犬乃不吠。
(出《稽神錄》) 婺源縣有塊黃色的大石頭,從山上墜落在山間的溪水旁,晶瑩透徹很是可愛。
一群狗見了就全都朝着石頭叫。
一連叫了幾天,村裡的人忍受不了狗叫的喧鬧聲,就一起将黃石推到溪水中。
狗又沖着水叫而且叫聲愈來愈急,村裡的人又将大黃石從水中取出砸碎,狗便不叫了。
甕形石 潘祚為鄱陽縣令,後連帶古城,其中隙荒數十畝。
祚嘗與家人望月于此,見城下草中有光,高數丈。
其間荊棘蒙密,不可夜行,即取弓射其處,以志之。
明日掘其地,得一甕,大腹小口,青石塞之。
祚命舁歸其家,發其口,不可開。
令擊碎之,乃一石,如甕之形,若冰凍之凝結者。
複碎而棄之,卒無所得。
(出《稽神錄》) 潘祚是鄱陽縣的縣令,以後又帶管了古城,古城的荒地有好幾十畝。
潘祚曾經和家裡人在古城望月,見城下草叢中有光亮,光芒高好幾丈。
發光的地方荊棘茂密,夜間不能行走,他就立即拿過弓箭射向發光的地方,用箭作為記号。
第二天挖掘發光的地方,挖到一隻陶甕,大肚小口,裡面裝滿了青色的石頭。
潘祚命人擡回家中,想打開甕口,但打不開,就令人将陶甕打碎,裡面是一塊石頭,和甕的形狀一樣,就像水凍成冰而凝結成的。
又把這石頭砸碎扔掉。
最終什麼也沒有得到。
三石 處(明抄本“處”作“虔”)州石人山,在泥水口,近有三石,形甚似人。
居中者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
(出鄧德明《南康記》) 處州有座石人山,在泥水河的入江口,山上相近有三石,形狀非常象人。
在中間的是君,左邊的叫夫人,右邊的叫女郎。
人石 昔有夫妻二人,将兒入山獵,其父落崖,妻子将下救之,并變為三石,因以為人石。
(出《周地圖記》) 過去有夫妻二人,帶領兒子進山打獵。
父親不幸從山崖上掉了下去,他妻子和兒子到崖下要救他,三人一起變成了三塊石頭,因此叫作人石。
金蠶 右千牛兵曹王文秉,丹陽人,世善刻石,其祖嘗為浙西廉使裴璩采碑。
于積石之下,得一自然圓石,如球形,式如砻斫,乃重疊如殼相包。
斫之至盡,其大如拳。
複破之,中有一蠶,如蛴螬,蠕蠕能動。
人不能識,因棄之。
數年,浙西亂,王出奔至下蜀,與鄉人夜會,語及青蚨還錢事。
佐中或雲,人欲求富,莫如得石中金蠶畜之。
則寶貨自緻矣。
問其形狀,則石中蛴螬也。
(出《稽神錄》) 右千牛兵曹王文秉,丹陽人。
他家世代善于刻石。
他的祖父曾經為浙西廉使裴璩開采碑石,在堆積的石塊中,得到一塊自然形成的圓形石頭,形狀象皮球,象是人工削磨的樣子。
外面重疊好象包着一層殼。
把外殼都削掉,剩下的象拳頭那樣大。
再把它打破,裡面有一條蠶,象金龜子的幼蟲,能蠕動。
人們都不認識它是什麼,于是把它扔掉了。
幾年之後,浙西發生動亂,王文秉出逃到下蜀。
有一天和家鄉的人夜晚聚會,說到借錢還錢的事時,陪伴他的人中有人說:“人要尋求富貴,不如得到石中的金蠶畜養着,财寶金錢就會自然來到。
王文秉問過金蠶的形狀後,才知道那就是石頭中的金龜子的幼蟲。
坡沙飛坡 永昌年,太州敷水店南西坡,白日飛四五裡,直塞赤水。
坡上桑畦麥壟,依然仍舊。
(出《朝野佥載》) 唐永昌年間,太州敷水店南的西坡,白天飛出去四五裡路,一直堵落到赤水河中。
坡上的桑田麥地,依然還是原來的樣子。
鳴沙 靈州鳴沙縣有沙,人馬踐之,辄鈖然有聲。
持至他處,信宿之後,無複有聲。
(出《國史異纂》) 靈州鳴沙縣有個地方的沙子,人或馬踏上,就發出金屬般的響聲。
把這裡的沙子拿到别的地方,随便在哪裡放一夜之後,再踏便不再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