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

關燈
令李師晦,有兄弟任江南官,與一僧往還。

    嘗入山采藥,暴風雨,避于桤樹。

    須臾大震,有物瞥然墜地,倏而晴朗。

    僧就視,乃一石,形如樂(“樂”原作“藥”,據明抄本改)器,可以懸擊。

    其上平齊如削,中有竅,其下漸闊而員,狀若垂囊。

    長二尺,厚三分,左小缺。

    色理如碎錦,光澤可鑒,叩之有聲。

    僧意其異物,置于樵中歸。

    櫃而埋于禅床下,為其徒所見,往往有知者。

    李生懇求一見,僧确然無言。

    忽一日,僧召李生,既至,執手曰:“貧道已力衰弱,無常将至。

    君前所求物,聊用為别。

    ”乃盡去侍者。

    引李生入卧内,撤榻掘地,捧匣受之而卒。

    (出《酉陽雜俎》) 伊阙縣令李師晦,有個兄弟在江南做官,同一個和尚有來往。

    曾經進山采藥,遇到暴風雨,在桤樹下避雨。

    不一會兒,風雨大震,有一物忽然落地,很快天晴日朗。

    和尚靠近落物去看,是一塊石頭,形狀象樂器,可以懸挂起來擊打。

    它的上面平滑整齊象刀削的一樣,中間有孔,它的下面逐漸變寬變圓,形狀象下垂的口袋。

    石頭長二尺,厚三分,左邊有一小的缺口。

    顔色和紋理象細碎的錦緞,光澤可以照人,敲打它有響聲。

    和尚猜想它是奇特的東西,放在木柴中帶回寺院,放入櫃中并埋在禅床下面。

    被他的徒弟看見,傳了出去,往往有知道的人。

    李生懇求見一見墜石,和尚堅持不說。

    忽然有一天,和尚呼喚李生來,不久李生到了,和尚握住李生的手說:“貧道已經精疲力竭,勾攝生魂的使者無常就要到了。

    你以前所求見的東西,姑且用作分别的紀念。

    ”于是,讓服侍他的人全退出去,帶領李生進入他的卧房内,撤掉床鋪,挖開地面,手棒木匣給予李生後死了。

     立石 萊子國海上有石人,長一丈五尺,大十圍。

    昔始皇遣此石人追勞山,不得,遂立。

    (出《酉陽雜俎》) 萊子國的海上有一個石人,高一丈五尺,有十圍那樣粗大。

    過去秦始皇帝派這個石人追趕勞山,沒有追到,就立在這裡了。

     孤石 築陽縣水中,有孤石挺出。

    其下澄潭,時有見此石根,如竹根,色黃。

    見者多兇,俗号承受石。

    (出《酉陽雜俎》) 築陽縣潭水中,有一孤石挺立出水面。

    它的下面潭水澄清。

    時常有人看見這孤石的根,象竹子的根,黃色。

    看見過石根的人,多半都不吉祥。

    人們都稱它承受石。

     網石 于季有(“有”《酉陽雜俎》續二作“友”)為和州刺史時,臨江有一寺,寺前魚釣所聚。

    有漁子,下網,舉之覺重,壞網,視之乃一石,如拳。

    因乞寺僧,置于佛殿中。

    石遂長不已,經年重四十斤。

    張司封員外入蜀時,親睹其事。

    (出《酉陽雜俎》) 于季有做和州刺史的時候,靠近江邊有一座寺廟,寺廟前是釣魚人聚集的地方。

    有一個打魚的人,向江中下網,起網時覺得很重,網破了,往網裡一看,是一塊石頭,大小象拳頭。

    于是乞求寺廟裡的和僧,把這塊石頭放置在佛殿當中。

    石頭就不停地長,過了一年,重達四十斤。

    張司封員外郎入蜀的時候,親眼看到了那件事。

     卵石 常侍崔元亮,在洛中,嘗閑步涉岸,得一石子,大如雞卵,黑潤可愛。

    玩之,行一裡,劃然而破,有鳥大如巧婦,飛去。

    (出《酉陽雜俎》) 常侍崔元亮,在洛中的時候,曾空閑散步來到河岸,撿得到一個石子,大小象雞蛋一樣,黑色,光潤可愛。

    崔元亮不時玩弄它,走了一裡路,石子突然破裂分開,内有小鳥,大小象巧婦鳥一樣,騰空飛走了。

     卧石 荊州永豐縣東鄉裡,有卧石一,長九尺六寸,其形似人,而舉體青黃隐起,狀若雕刻。

    境若旱,使祭而舉之,小雨小舉之,大雨大舉之。

    相傳此石忽見如此,本長九尺,今加六寸矣。

    (出《酉陽雜俎》) 荊州永豐縣的東鄉裡,有卧石一塊,長九尺六寸,它的形狀象人,但全身青色和黃色,微微突起,像雕刻的一樣。

    境内如果幹旱,讓人祭祀并舉起它,要小雨小舉它,要大雨大舉它。

    相傳這塊卧石忽然出現的時候是這樣,本來長隻有九尺,現在增加了六寸。

     僧化 天台僧,乾符中,自台山之東臨海縣界,得洞穴。

    同志僧相将尋之。

    初一二十裡,徑路低狹,率多泥塗。

    自外稍平闊,漸有山,山十許裡。

    見市肆居人,與世無異。

    此僧素習咽氣,不覺饑渴。

    其同行之僧饑甚,詣食市肆乞食,人或謂曰:“若能忍饑渴,速還無苦。

    或餐啖此地之食,必難出矣。

    ”饑甚,固求食焉。

    食畢,相與行十餘裡,路漸隘小,得一穴而出。

    餐物之僧,立化為石矣。

    天台僧出山逢人,問其所管,已在牟平海濱矣。

    (出《錄異記》) 有一個天台山和尚,在乾符年間,從天台山東面的臨海縣境内,找得一個洞穴。

    與他志向相同的一個和尚将與他互相協助探明洞穴。

    開始的一、二十裡,山洞低矮,小路狹窄,一般多是泥濘的路。

    從這往外稍平坦開闊,并逐漸有山。

    過山十餘裡,出現了市場、作坊和居民,和人世間沒有什麼不同。

    天台山和尚一向練咽氣之功,不覺得饑餓幹渴,而與他同行的和尚饑餓得很,到市場、作坊去乞食。

    人們有的對他說:“如果你能忍住饑渴,快返回去,沒有痛苦。

    如果吃了此地的食物,必然難出去呀。

    ”和尚饑餓厲害,堅持乞求食物。

    吃完後,共同走了十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