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

關燈
入谷求之。

    山下人雲:“旬日來(“來”原作“未”,據明抄本改),嘗有紫氣,連日不散。

    ”果于其下掘獲玉石,琢為玄元像,高二丈(“丈”原作“尺”,據明抄本改)許,又為二真人二侍童,及李林甫、陳希烈之形,高六尺以來。

    (出《錄異記》) 金星的精氣,墜落在中南圭峰的西側,于是稱名為太白山。

    它的精氣變化成白石,樣子象玉一樣美,經常有紫色的霧氣覆蓋着它。

    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在長安大甯裡臨淄舊邸建立玄元廟,想雕塑玄元的像。

    唐玄宗夢見神人對他說:“太白山北面的山谷中有玉石,可以取回來雕塑成玄元像,出現紫色霧氣的地方就是有玉石之處。

    第二天,玄宗派使者進山谷尋找。

    山下的人說:“近十天來,常有紫色霧氣出現,連日不散。

    ”果然在紫色霧氣的下面挖掘到了玉石,雕琢成玄元像,高兩丈左右。

    又做了兩個得道之人和兩個侍童,以及李林甫、陳希烈的形象,高六尺。

     古鐵铧 天寶中,玄宗以三門河道險厄,漕轉艱阻,乃令旁北山,鑿石為月河,以避湍急,名曰天寶河。

    歲省運夫五十餘萬,又無覆溺淹滞之患,天下稱之。

    其河東西徑直,長五裡餘,闊四五丈,深二丈三丈至五六丈,皆鑿堅石。

    匠人于堅石之下,得古鐵铧,長三尺餘,上有“平陸”兩字,皆篆文也。

    玄宗異之,藏于内庫。

    遂命改河北縣為平陸縣,旌其事也。

    (出《開天傳信記》) 天寶年間,唐玄宗因三門河道險要阻塞,漕運受阻,于是命令依傍北山,開鑿山石彎為月芽形河道,而避開湍急水流,名字叫天寶河。

    每年可以節省運輸民工五十多萬,又沒有船翻沉沒滞留不通的憂慮,天下的人都稱贊這件事。

    那條河東西筆直,長五裡多,寬四、五丈。

    深二、三丈到五、六丈,都是開鑿堅硬的岩石。

    匠人在堅硬的岩石下面,得到了一個古代的鐵铧。

    長三尺多,上面有“平陸”兩個字,都是篆文,唐玄宗覺得它很奇特,收藏在皇宮的庫房裡。

    于是命令改河北縣為平陸縣,以表彰得到古鐵铧那件事。

     走石 寶曆元年乙巳歲,資州資陽縣清弓村山,有大石,可三間屋大,從此山下。

    忽然吼踴,下山越澗,卻上坡,可百步。

    其石走時,有鋤禾人見之。

    各手執鋤,趕至止所,其石高二丈。

    (出《朝野佥載》) 唐寶曆元年乙巳年,資州資陽縣清弓村的山上,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大約有三間屋子那樣大。

    巨石從這座山上滾下來,忽然吼叫跳躍,下山過澗,還能上坡,大約有一百步。

    那巨石跑動的時候,有幾個鏟地的人看見了它,他們各自手拿鋤頭,趕到巨石停止的地方。

    那巨石高有兩丈。

     石橋 趙州石橋甚工,磨垅密緻,如削焉。

    望之如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上有勾欄,皆石也,勾欄并為石獅子。

    龍朔年中。

    高麗諜者盜二獅子去,後複募匠修之,莫能相類者。

    至天後大足年,默啜破趙定州,賊欲南過。

    至石橋,馬跪地不進,但見一青龍卧橋上,奮迅而怒,賊乃遁去。

    (出《朝野佥載》) 趙州石橋非常精巧,石頭之間的接縫非常均勻細緻,象用刀削的樣子。

    從遠處看它,石橋就象月初出雲的彎月,汲飲澗水的長虹。

    石橋上面有欄杆,都是石頭的。

    欄杆上并列着雕刻的石獅子。

    唐龍朔年間,高麗國國偵探消息的人盜走了兩個石獅子。

    後來又招工匠修建石獅子,卻不能與原來的相似。

    到了武則天皇後稱帝的大足年間,高麗國默啜攻克趙州定州,賊人想過橋南進。

    到了石橋,馬跪在地上不往前走,隻見一條青龍趴伏在橋上,看見賊人,精神振奮,行動迅速,并且憤怒以待,賊人于是悄悄地逃走了。

     石磨 吳興故彰縣東三十裡,有梅溪山。

    山根直豎一石,可高百餘丈,至青而團,如兩間屋大。

    四面鬥絕,仰之于雲外,無登陟之理。

    其上複有盤石,正員如車蓋,恒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号為石磨。

    轉駃則年豐,遲則歲儉。

    欲知歲之豐儉,以石磨候之,無差焉。

    (出《續齊諧記》) 吳興故彰縣東面三十裡處,有一座梅溪山,山腳下筆直地豎立着一根石柱,大約高有一百多丈,完全是黑色而且呈圓形,有兩間屋子大。

    周圍都是陡峭的絕壁,仰面看好象高出雲外,沒有攀登的可能。

    它的上面又有一塊盤石,呈正圓形,象車蓋一樣,象磨一樣不停轉動,發出的聲音象風雨聲。

    當地人把它叫作石磨。

    石磨轉得快,這一年就豐收;石磨轉得慢,這一年就欠收。

    想要知道年歲的豐欠,用石磨來觀測,是沒有差錯的。

     釜濑 夷道縣有釜濑,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鬥,形色亂真,唯實中耳。

    (出《酉陽雜俎》) 夷道縣有釜濑,那石大的像鍋那樣大,小的像鬥那樣大,形狀和顔色和真的一樣,隻是中間是實的罷了。

     石魚 衡陽相鄉縣,有石魚山,山石黑,色理若生雌黃。

    開發一重,辄有魚形,鱗鳍首尾,有若畫焉,長數寸,燒之作魚腥。

    (出《酉陽雜俎》) 衡陽相鄉縣,有一座石魚山,山的石頭是黑色的,顔色和紋理像雌黃石。

    開采發掘一層之後,就出現了魚的形狀,鱗鳍頭尾,就像畫上的一樣,長有幾寸,用火燒它便出來魚的腥味。

     墜石 伊阙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