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
關燈
小
中
大
卷第三百九十八石(坡沙附)
石
黃石馬肝石石鼓采石青石石文石連理太白精古鐵铧走石石橋石磨 釜濑石魚墜石立石孤石網石卵石卧石僧化隕石目岩石駝石柱石響石女藏珠化石松化自然石熱石犬吠石甕形石三石人石金蠶坡沙飛坡鳴沙石
黃石
帝堯時,有五星自天而隕。
一是土之精,墜于谷城山下。
其精化為圯橋老人,以兵書授張子房。
雲:“讀此當為帝王師,後求我于谷城山下,黃石是也。
”子房佐漢功成,求于谷城山下,果得黃石焉。
子房隐于商山,從四皓學道。
其家葬其衣冠(原本“冠”下有“于”字,據明抄本删)黃石焉。
古者常見墓上黃氣高數十丈。
後赤眉所發,不見(“見”原作“發”,據明抄本改)其屍,黃石亦失,其氣自絕。
(出《錄異記》) 帝堯時代,有五顆星從天上墜落下來。
其中有一顆是土星的精氣,墜落在谷城山的山腳下。
它的精氣變化成圯橋老人,他把一部兵書授給張子房,并且說:“讀了這部書能給帝王掌管軍隊。
以後要找我就到谷城山的山腳,那裡的黃石就是我。
”張子房輔助漢王完成功業之後,到谷城山的山腳尋找圯橋老人,果然在那裡得到了黃石。
後來張子房隐居在商山,跟随時稱商山四皓的東園公、用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學習道術。
張子房死後,他的家人把他的服裝和黃石埋葬了。
古代的人常常看見他的墳墓上有幾十丈高的黃色霧氣。
後來,他的墳墓被赤眉軍挖掘,沒有看見他的屍體,黃石也失掉了,那種黃色的霧氣自然的斷絕了。
馬肝石 元鼎五年,郅支國貢馬肝石百斤。
長以水銀養,内于玉函中,金泥封其上。
其國人長四尺,唯餌馬肝石。
此石半青半白,如今之馬(“今之馬”三字原作“金”,據明抄本改)肝。
舂(“舂”原作“石”,據明抄本改)碎之,以和九轉丹,吞之一丸,彌年不饑渴。
以之拭發,白者皆黑。
帝嘗坐群臣于甘泉殿,有發白者,以此拭之,應手皆黑。
是時公卿語曰:“不用作方伯,唯願拭馬肝石。
”此石酷烈。
不雜丹砂,唯可近發。
(出《洞冥記》) 西漢元鼎五年,郅支國進貢馬肝石一百斤。
馬肝石長時間用水銀保養,放在玉石做的匣子中,它的上面用金泥封嚴。
郅支國的人身長四尺,隻吃馬肝石。
這種石半黑半白,像現在的馬肝。
搗碎它,用它和成九轉丹,吃下一丸,長年不饑不餓。
用它擦拭頭發,白的都變成黑的。
皇帝曾經和群臣在甘泉殿上坐,其中有頭發白的人,用它擦拭頭發,手過之處都變成黑的了。
當時王公大臣有一句諺語說:“不用做一方的長官,隻願意擦拭馬肝石。
”這種石頭藥性猛烈,不能與丹砂混合,隻可以接近頭發。
石鼓 吳郡臨江半岸崩,出一石鼓,槌之無聲。
武帝以問張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
”于是如其言,果聲聞數裡。
(出《錄異記》) 吳郡臨江的堤岸有一半崩塌,出現一面石鼓。
用木槌敲打它沒有聲音。
武帝因而詢問張華。
張華說:“可以取來蜀中的桐木,雕刻成魚的形狀,敲打它就會響了。
”于是按照張華說的做了,果然在幾裡之外都可以聽到石鼓的聲音。
采石 石季龍立河橋于雲昌津,采石為中濟。
石無大小,下辄随流,用工五百餘萬,不成。
季龍遣使緻祭,沉璧于河。
俄而所沉璧流于渚上。
地震,水波騰上津所。
樓殿傾壞,壓死者百餘人。
(出《錄異記》) 石季龍在雲昌渡口建一座河橋。
采石作為河口渡頭之用。
石頭無論是大是小,扔下去就随水流走。
用工五百多萬,沒有成功。
石季龍派遣使者到那裡祭祀,把璧投入河中,不一會兒投入水中的璧漂流到河中的水洲上。
大地震動,河水的波濤上下翻騰湧上渡口,渡口上面的樓台殿閣傾倒毀壞,被壓死的有一百多人。
青石 唐顯慶四年,魚人于江中網得一青石,長四尺,闊九寸,其色光潤,異于衆石。
懸而擊之,鳴聲清越,行者聞,。
莫不駐足。
都督滕王表送,納瑞府。
(出《豫章記》) 唐朝顯慶四年,有一個打魚的人在大江中用網打上來一塊青石,長四尺,寬九寸。
它的顔色光亮柔潤,和各種石都不同。
把青石懸挂起來敲打它,發出的響聲清脆悠揚,走路的人聽到它,沒有不停住腳步的。
都督滕王上奏章運送京師,收進瑞府。
石文 昌松瑞石文,初李襲譽為涼州刺史,奏昌松有瑞石,自然成字。
凡千一十字。
其略曰,高皇海宇字李九王八千太平天子李世王千年太子治書燕山人士國主尚任谔獎文通千古大王五王七王十王鳳手才子武文貞觀昌大聖四方上下萬古忠孝為喜,勅禮部郎中柳逞,馳驿檢覆,并同所奏。
(出《錄異記》) 石連理 永昌年中,台州司馬孟诜奏:“臨海水下馮義,得石連理樹三株,皆白石。
”(出《洽聞記》) 唐朝永昌年間,台州司馬孟诜上奏表章:“臨海郡水下馮義,得到三株石連理樹,都是白色的石頭。
” 太白精 金星之精,墜于中南圭峰之西,因号為太白山,其精化為白石,狀如玉美,時有紫氣覆之。
天寶中,玄宗立玄元廟于長安大甯裡臨淄舊邸,欲塑玄元像。
夢神人曰:“太白北谷中有玉石,可取而琢之,紫氣見處是也。
”翌日,令使
一是土之精,墜于谷城山下。
其精化為圯橋老人,以兵書授張子房。
雲:“讀此當為帝王師,後求我于谷城山下,黃石是也。
”子房佐漢功成,求于谷城山下,果得黃石焉。
子房隐于商山,從四皓學道。
其家葬其衣冠(原本“冠”下有“于”字,據明抄本删)黃石焉。
古者常見墓上黃氣高數十丈。
後赤眉所發,不見(“見”原作“發”,據明抄本改)其屍,黃石亦失,其氣自絕。
(出《錄異記》) 帝堯時代,有五顆星從天上墜落下來。
其中有一顆是土星的精氣,墜落在谷城山的山腳下。
它的精氣變化成圯橋老人,他把一部兵書授給張子房,并且說:“讀了這部書能給帝王掌管軍隊。
以後要找我就到谷城山的山腳,那裡的黃石就是我。
”張子房輔助漢王完成功業之後,到谷城山的山腳尋找圯橋老人,果然在那裡得到了黃石。
後來張子房隐居在商山,跟随時稱商山四皓的東園公、用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學習道術。
張子房死後,他的家人把他的服裝和黃石埋葬了。
古代的人常常看見他的墳墓上有幾十丈高的黃色霧氣。
後來,他的墳墓被赤眉軍挖掘,沒有看見他的屍體,黃石也失掉了,那種黃色的霧氣自然的斷絕了。
馬肝石 元鼎五年,郅支國貢馬肝石百斤。
長以水銀養,内于玉函中,金泥封其上。
其國人長四尺,唯餌馬肝石。
此石半青半白,如今之馬(“今之馬”三字原作“金”,據明抄本改)肝。
舂(“舂”原作“石”,據明抄本改)碎之,以和九轉丹,吞之一丸,彌年不饑渴。
以之拭發,白者皆黑。
帝嘗坐群臣于甘泉殿,有發白者,以此拭之,應手皆黑。
是時公卿語曰:“不用作方伯,唯願拭馬肝石。
”此石酷烈。
不雜丹砂,唯可近發。
(出《洞冥記》) 西漢元鼎五年,郅支國進貢馬肝石一百斤。
馬肝石長時間用水銀保養,放在玉石做的匣子中,它的上面用金泥封嚴。
郅支國的人身長四尺,隻吃馬肝石。
這種石半黑半白,像現在的馬肝。
搗碎它,用它和成九轉丹,吃下一丸,長年不饑不餓。
用它擦拭頭發,白的都變成黑的。
皇帝曾經和群臣在甘泉殿上坐,其中有頭發白的人,用它擦拭頭發,手過之處都變成黑的了。
當時王公大臣有一句諺語說:“不用做一方的長官,隻願意擦拭馬肝石。
”這種石頭藥性猛烈,不能與丹砂混合,隻可以接近頭發。
石鼓 吳郡臨江半岸崩,出一石鼓,槌之無聲。
武帝以問張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
”于是如其言,果聲聞數裡。
(出《錄異記》) 吳郡臨江的堤岸有一半崩塌,出現一面石鼓。
用木槌敲打它沒有聲音。
武帝因而詢問張華。
張華說:“可以取來蜀中的桐木,雕刻成魚的形狀,敲打它就會響了。
”于是按照張華說的做了,果然在幾裡之外都可以聽到石鼓的聲音。
采石 石季龍立河橋于雲昌津,采石為中濟。
石無大小,下辄随流,用工五百餘萬,不成。
季龍遣使緻祭,沉璧于河。
俄而所沉璧流于渚上。
地震,水波騰上津所。
樓殿傾壞,壓死者百餘人。
(出《錄異記》) 石季龍在雲昌渡口建一座河橋。
采石作為河口渡頭之用。
石頭無論是大是小,扔下去就随水流走。
用工五百多萬,沒有成功。
石季龍派遣使者到那裡祭祀,把璧投入河中,不一會兒投入水中的璧漂流到河中的水洲上。
大地震動,河水的波濤上下翻騰湧上渡口,渡口上面的樓台殿閣傾倒毀壞,被壓死的有一百多人。
青石 唐顯慶四年,魚人于江中網得一青石,長四尺,闊九寸,其色光潤,異于衆石。
懸而擊之,鳴聲清越,行者聞,。
莫不駐足。
都督滕王表送,納瑞府。
(出《豫章記》) 唐朝顯慶四年,有一個打魚的人在大江中用網打上來一塊青石,長四尺,寬九寸。
它的顔色光亮柔潤,和各種石都不同。
把青石懸挂起來敲打它,發出的響聲清脆悠揚,走路的人聽到它,沒有不停住腳步的。
都督滕王上奏章運送京師,收進瑞府。
石文 昌松瑞石文,初李襲譽為涼州刺史,奏昌松有瑞石,自然成字。
凡千一十字。
其略曰,高皇海宇字李九王八千太平天子李世王千年太子治書燕山人士國主尚任谔獎文通千古大王五王七王十王鳳手才子武文貞觀昌大聖四方上下萬古忠孝為喜,勅禮部郎中柳逞,馳驿檢覆,并同所奏。
(出《錄異記》) 石連理 永昌年中,台州司馬孟诜奏:“臨海水下馮義,得石連理樹三株,皆白石。
”(出《洽聞記》) 唐朝永昌年間,台州司馬孟诜上奏表章:“臨海郡水下馮義,得到三株石連理樹,都是白色的石頭。
” 太白精 金星之精,墜于中南圭峰之西,因号為太白山,其精化為白石,狀如玉美,時有紫氣覆之。
天寶中,玄宗立玄元廟于長安大甯裡臨淄舊邸,欲塑玄元像。
夢神人曰:“太白北谷中有玉石,可取而琢之,紫氣見處是也。
”翌日,令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