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

關燈
卷第三百九十七山(溪附) 山 玉笥山大翮山山精石雞山新豐山慶山甕峰誇父山插竈河山石斛終南乳洞古鐵鎖崖山聖鐘山嵩梁山石鼓山射的山怪山鳴铙山贛台上霄峰 麥積山鬥山觀大竹路 溪 溪毒山 玉笥山 漢武帝好仙,于玉笥山頂上,置降真壇大還丹竈。

    道士晝夜祈禱,天感其誠,乃降白玉笥,置壇上。

    武帝遣使取之,至其壇側,飄風大震,卷玉笥而去。

    因此則為玉笥山焉。

    (出《玉笥山錄》) 漢武帝好仙,在玉笥山頂上設置了降真壇大還丹竈。

    道士晝夜不停地祈禱,上天被他的至誠所感動,就降下一個白玉笥放在壇上。

    漢武帝派人去取它,剛到壇的旁邊,忽然來了一陣大旋風,把玉笥給卷走了。

    因此取名叫玉笥山。

     大翮山 上郡人王次仲,少有異志,變倉颉舊文為今隸書。

    秦始皇時,官務煩多,以次仲所易文,簡便于事,因而召之。

    凡三徵不緻。

    次仲懷道履真,窮數術之妙。

    始皇怒其不恭,令檻車送之,次仲行次。

    忽化為大鳥,出車外,翻飛而去。

    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巒有大翮小翮之名矣。

    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北六十裡,有大翮小翮山。

    山上神名大翮。

    廟東有溫湯水口,溫湯療治萬病。

    泉所發之麓,俗謂之土亭山。

    北水熱甚諸湯,療病者,要須别消息用之。

    (出《水經》) 王次仲是上郡人,少年時就有不同于别人的志向,把倉颉的舊文字改變為現今的隸書。

    秦始皇的時候,官務繁多,用次仲所改變的文字,辦事就簡便多了。

    因而召他進宮。

    王次仲心裡有着追求真知的思想,窮究天文、占蔔的奧妙。

    三次征召他都沒來,始皇十分惱怒,認為他對皇帝不恭敬,下令用囚禁押解犯人的車把他送到京城,次仲正走着,忽然變成一隻大鳥飛出囚車而去,落下兩根翎在那座山上,因此其山峰有大翮山小翮山的名字。

    魏《土地記》說:“在沮陽城東北六十裡,有大翮山和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

    廟的東面有溫泉,溫泉水能治療各種疾病。

    湧出溫泉的山,百姓叫它土亭山。

    山北面湧出的溫泉水的溫度比其他泉水都高。

    治病的人,要弄清楚各泉的情況再去應用。

    ” 山精 吳天門張蓋,冬月,與村人共獵。

    見大樹下有蓬庵,似寝息處,而無煙火。

    有頃,見一人,身長七尺,毛而不衣,負數頭死猿。

    蓋與語不應,因将歸,閉空屋中。

    十餘日,複送故處。

     又孫皓時,臨海得毛人。

    《山海經》雲:“山精如人,面有毛。

    ”此(“此”字下原空阙一字,明字作将字。

    )山精也。

    故《抱樸子》曰:“山之精,形如小兒而獨足。

    足向後,喜來犯人。

    其名蚑,知而呼之,即當自卻耳。

    (“耳”原作“再”,據明抄本改)一名曰超空,亦可兼呼之。

    ” 又有山精,或如鼓,赤色一足,其名曰渾。

     又或如人,長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

     又或如龍,有五赤色角,名曰飛龍。

    見之,皆可呼其名,不敢為害。

    玄中記。

    山精如人,一足,長三四尺。

    食山蟹,夜出晝藏。

    (出《異苑》) 吳時天門有個叫張蓋的人,冬天與同村人一起去打獵。

    看見大樹下有一個蓬草搭成的小屋,好像是供睡覺休息的地方,但是沒有煙火。

    過了一會兒,見到一個人,身高有七尺,身上長毛而不穿衣了,背着幾頭死猿。

    張蓋和他說話,沒有回應。

    因此把他帶了回去,關在一間空屋中,過了十幾天,又送回原來的地方。

     又:孫皓時期,在臨海抓獲一個毛人。

    《山海經》講:山精好象是人,面部有毛。

    ”這就是山精啊!因此《抱樸子》說:“山精形似小孩,但隻有一隻腳而且向後,喜好進攻人。

    他的名叫蚑,知道并且喊他,馬上就自己退回去了。

    還有一個名叫超空,兩個名都可以叫。

    ” 還有,山精有的象鼓,紅色,一隻腳,他的名字叫渾。

     還有的象人,高九尺,穿皮衣,戴鬥笠,名叫金累。

     又還有的象龍,有五個紅色的角,名叫飛龍。

    見到他,可以喊他的名,它就不敢傷害你。

    《玄中記》中記載,山精象人,一隻腳,高三四尺,吃山蟹,夜裡出來活動,白天躲藏起來。

     石雞山 晉永嘉之亂,宜陽有女子,姓彭名娥。

    父母昆弟為長沙賊所虜。

    時娥負器出汲于溪,還見塢壁已破,殆不勝哀。

    與賊相格,賊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