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
關燈
小
中
大
娥,驅去溪邊。
将殺之際,有大山石壁,娥仰呼皇天:“山靈有神不,我為何罪?”因奔走向山,山立開,廣數丈。
平路如砥。
群賊亦逐娥入山,山遂崩合,泯然如初。
賊皆壓死山裡,頭出山外。
娥遂隐不複出。
娥所舍汲器,化為石,形似雞。
土人因号曰石雞山,溪為娥潭。
(出《幽明錄》) 晉朝永嘉之亂時期,宜陽有個女子叫彭娥。
她的父母兄弟都被長沙賊抓走了。
這時彭娥正背着容器到溪邊取水,回來時看見土堡的牆壁已經破損,感到一陣幾乎不能承受的悲哀。
她便與賊人格鬥,後來被賊人綁住,趕她到溪邊。
前面有大山石壁,在那将殺她的時候,彭娥仰面大呼:“皇天,山神有靈驗嗎?我有什麼罪?”于是向大山石壁沖去,大山馬上就分開了,中間寬有數丈,路平的象磨刀石,群賊也追趕彭娥進了山路,山馬上又崩合到一起,竟然與原來一樣。
群賊都壓死在山裡,隻有頭露在外面。
彭娥則隐蔽在裡面不再出來。
她所丢棄的裝水的容器變成了石頭,形狀象一隻雞,當地人因此把這座山叫石雞山,把溪叫做娥潭。
新豐山 唐高宗朝,新豐出山,高二百尺。
有神池,深四十尺。
水中有黃龍現,吐寶珠,浮出大如拳。
山中有鼓鳴。
改新豐縣為慶山縣。
(出《廣德神異錄》) 唐高宗時,新豐縣出現了一座山,高二百尺,上面有神池,水深四十尺,池水中有黃龍出現,黃龍口吐寶珠,那珠浮出水面大小如拳頭。
山中還有象擊鼓一樣的響聲。
因此,把新豐縣改名為慶山縣。
慶山 昭應慶山,長安中,亦不知從何飛來。
夜過,聞有聲如雷,疾若奔,黃(“若奔黃”三字原空阙,據明抄本補。
)土石亂下,直墜新豐西南。
一村百餘家,因山為墳。
今于其上起持國寺。
(出《傳載》) 昭應慶山,則天皇帝長安年間,在長安中,也不知道從何處飛來。
一天夜裡,人們聽到打雷一樣的響聲,急驟如人在奔跑,黃土石塊紛亂落下,一直掉到新豐縣西南。
有一個村子有一百多家住戶,因山崩塌被埋在下面,那座山成了他們的墳墓。
現在在那上面修建了持國寺。
甕峰 華嶽雲台觀,中方之上,有山崛起,如半甕之狀,名曰甕肚峰。
玄宗嘗賞望,嘉其高回,欲于峰腹大鑿“開元”二字,填以白石,令百餘裡外望見之。
谏官上言,乃止。
(出《開天傳信記》) 在華山雲台觀中方的上邊,有一座山崛起,好象半個甕的形狀,因此名叫甕肚峰。
玄宗曾經觀賞過,贊美它高聳迂回,想要在山峰中部開鑿“開元”兩個大字,在裡面填上白色的石頭,讓百裡以外也能看到它。
谏官上奏勸阻,才停止了。
誇父山 辰州東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數千丈。
古老傳曰:鄧誇父與日競走,至此煮飯,此三山者,誇父支鼎之石也。
(出《朝野佥載》)
在辰州東面有三座山,成鼎足之勢直上雲霄,各高有數千丈。
據古老的傳說講:“當初誇父追趕太陽,到了這裡煮飯,這三座山,就是誇父來支鼎煮食物的石頭啊!” 插竈 荊州有空舲峽,絕崖壁立數百丈,飛鳥不栖。
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
傳雲,洪水時,行舟者泊爨于此,餘燼插之,至今猶曰插竈。
(出《洽聞記》) 在荊州有個空舲峽,懸崖絕壁有數百丈高,連飛鳥也不在上面栖息。
有一根被火燒過的木插在山崖上,遠遠望去有數尺長。
據傳說,發洪水的時候,駕船的人停泊在這裡燒火煮飯,把沒有燒完的木頭插在那裡,到現在還叫插竈。
河山石斛 融州河水,有泉半岩,将注其下,相次九磴,每磴下一白石浴斛承之,如似镌造。
嘗有人攜一婢,取下浴斛中浣巾。
須臾,風雨忽至,其婢震死。
所浣巾斛,碎于山下。
自别安一斛,新于向者。
(出《酉陽雜俎》)
在融州河邊的大岩石中間有一個水泉。
泉水沿着岩石下流,依次流過九級石台階,每個石台階下都有一個白色石頭的浴斛(一種容器)接着,好象是人工鑿成的。
曾經有人帶領一個婢女,在最下邊的浴斛裡面洗手巾。
不一會兒就來了風雨,霹靂把那個婢女擊死,洗手巾的那個浴斛,在山下變得粉碎。
又另外在石階上安放一個浴斛,看起來比原有的要新。
終南乳洞 有人遊終南山一乳洞,洞深數裡,乳旋滴瀝,(“滴瀝”原作“的
将殺之際,有大山石壁,娥仰呼皇天:“山靈有神不,我為何罪?”因奔走向山,山立開,廣數丈。
平路如砥。
群賊亦逐娥入山,山遂崩合,泯然如初。
賊皆壓死山裡,頭出山外。
娥遂隐不複出。
娥所舍汲器,化為石,形似雞。
土人因号曰石雞山,溪為娥潭。
(出《幽明錄》) 晉朝永嘉之亂時期,宜陽有個女子叫彭娥。
她的父母兄弟都被長沙賊抓走了。
這時彭娥正背着容器到溪邊取水,回來時看見土堡的牆壁已經破損,感到一陣幾乎不能承受的悲哀。
她便與賊人格鬥,後來被賊人綁住,趕她到溪邊。
前面有大山石壁,在那将殺她的時候,彭娥仰面大呼:“皇天,山神有靈驗嗎?我有什麼罪?”于是向大山石壁沖去,大山馬上就分開了,中間寬有數丈,路平的象磨刀石,群賊也追趕彭娥進了山路,山馬上又崩合到一起,竟然與原來一樣。
群賊都壓死在山裡,隻有頭露在外面。
彭娥則隐蔽在裡面不再出來。
她所丢棄的裝水的容器變成了石頭,形狀象一隻雞,當地人因此把這座山叫石雞山,把溪叫做娥潭。
新豐山 唐高宗朝,新豐出山,高二百尺。
有神池,深四十尺。
水中有黃龍現,吐寶珠,浮出大如拳。
山中有鼓鳴。
改新豐縣為慶山縣。
(出《廣德神異錄》) 唐高宗時,新豐縣出現了一座山,高二百尺,上面有神池,水深四十尺,池水中有黃龍出現,黃龍口吐寶珠,那珠浮出水面大小如拳頭。
山中還有象擊鼓一樣的響聲。
因此,把新豐縣改名為慶山縣。
慶山 昭應慶山,長安中,亦不知從何飛來。
夜過,聞有聲如雷,疾若奔,黃(“若奔黃”三字原空阙,據明抄本補。
)土石亂下,直墜新豐西南。
一村百餘家,因山為墳。
今于其上起持國寺。
(出《傳載》) 昭應慶山,則天皇帝長安年間,在長安中,也不知道從何處飛來。
一天夜裡,人們聽到打雷一樣的響聲,急驟如人在奔跑,黃土石塊紛亂落下,一直掉到新豐縣西南。
有一個村子有一百多家住戶,因山崩塌被埋在下面,那座山成了他們的墳墓。
現在在那上面修建了持國寺。
甕峰 華嶽雲台觀,中方之上,有山崛起,如半甕之狀,名曰甕肚峰。
玄宗嘗賞望,嘉其高回,欲于峰腹大鑿“開元”二字,填以白石,令百餘裡外望見之。
谏官上言,乃止。
(出《開天傳信記》) 在華山雲台觀中方的上邊,有一座山崛起,好象半個甕的形狀,因此名叫甕肚峰。
玄宗曾經觀賞過,贊美它高聳迂回,想要在山峰中部開鑿“開元”兩個大字,在裡面填上白色的石頭,讓百裡以外也能看到它。
谏官上奏勸阻,才停止了。
誇父山 辰州東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數千丈。
古老傳曰:鄧誇父與日競走,至此煮飯,此三山者,誇父支鼎之石也。
(出《
據古老的傳說講:“當初誇父追趕太陽,到了這裡煮飯,這三座山,就是誇父來支鼎煮食物的石頭啊!” 插竈 荊州有空舲峽,絕崖壁立數百丈,飛鳥不栖。
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
傳雲,洪水時,行舟者泊爨于此,餘燼插之,至今猶曰插竈。
(出《洽聞記》) 在荊州有個空舲峽,懸崖絕壁有數百丈高,連飛鳥也不在上面栖息。
有一根被火燒過的木插在山崖上,遠遠望去有數尺長。
據傳說,發洪水的時候,駕船的人停泊在這裡燒火煮飯,把沒有燒完的木頭插在那裡,到現在還叫插竈。
河山石斛 融州河水,有泉半岩,将注其下,相次九磴,每磴下一白石浴斛承之,如似镌造。
嘗有人攜一婢,取下浴斛中浣巾。
須臾,風雨忽至,其婢震死。
所浣巾斛,碎于山下。
自别安一斛,新于向者。
(出《
泉水沿着岩石下流,依次流過九級石台階,每個石台階下都有一個白色石頭的浴斛(一種容器)接着,好象是人工鑿成的。
曾經有人帶領一個婢女,在最下邊的浴斛裡面洗手巾。
不一會兒就來了風雨,霹靂把那個婢女擊死,洗手巾的那個浴斛,在山下變得粉碎。
又另外在石階上安放一個浴斛,看起來比原有的要新。
終南乳洞 有人遊終南山一乳洞,洞深數裡,乳旋滴瀝,(“滴瀝”原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