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

關燈
曆”,據明抄本改。

    )成飛仙狀。

    洞中已有數十,眉目衣服,形制精巧。

    一處滴至腰已上,其人因手承漱之。

    經年再往,見所承滴象已成矣,乳不複滴,當手承處,衣缺二寸不就。

    (出《酉陽雜俎》) 有一個人遊覽終南山的一個鐘乳洞,洞深有數裡,乳水轉動稀疏下落形成了飛仙狀的鐘乳石。

    此洞中已有數十個,那飛仙眉目衣服,都生成的很精巧。

    有個地方一個鐘乳飛仙已滴成到腰部以上,那個人在這裡用手捧水漱口。

    過了一年他又去了,見到他捧水漱口的那個滴象已經完成,乳水也不再滴了,但當年手捧水的地方,衣服缺有二寸沒有滴成。

     古鐵鎖 齊郡接曆山,上有古鐵鎖。

    大如臂,繞其峰再浃。

    相傳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鎖之。

    挽鎖斷,飛于此。

    (出《酉陽雜俎》) 齊郡與曆山相連,山上有一把古鐵鎖鍊,粗如胳膊,環繞那座山峰兩周。

    相傳這座山本來是海中山,但是山神好遷移,因此海神把山鎖上了,後來系着的鎖鍊斷了,飛到了這個地方。

     崖山 太原郡東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燒此山以求雨。

    俗傳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見火,必降雨救之。

    今山上多生水草。

    (出《酉陽雜俎》) 太原郡東邊有座山叫崖山,每當天旱的時候,當地人常常放火燒這座山以求雨。

    傳說,崖山神娶河伯的女兒為妻,因此河伯見崖山火起,就必然降雨去救他們。

    現在山上生長很多水草。

     聖鐘山 黎州聖鐘山,古老傳此山有鐘,聞其聲而形不見。

    南诏犯境,鐘則預鳴。

    唐天寶、大和、鹹通、乾符之載,群蠻來寇,皆有征也。

    昔有名僧講《大乘經論》,鐘亦震焉。

    乾甯中,刺史張惠安請門僧京師右街淨衆寺惠維講《妙法蓮花經》一遍,此鐘頻鳴,如人扣擊,知向所傳者不謬矣。

    (出《黎州圖經》) 黎州有座聖鐘山,據古老傳說,這座山上有一座鐘,隻能聽見鐘聲而看不見鐘形。

    南诏侵犯邊境時,此鐘就事先鳴響。

    唐朝天寶、大和、鹹通、乾符年間,群蠻來侵犯,也都先有征兆。

    過去一個有名的僧人宣講《大乘經論》時,鐘也響了。

    在乾甯年間,刺使張惠安邀請門僧京師右街淨衆寺的惠維來宣講《妙法蓮花經》一遍,這個鐘頻繁的鳴響,好象有人擊打。

    這才知道以前所傳說的是真的。

     嵩梁山 澧州嵩梁山,今名石門。

    永安六年,自然洞開,玄朗如門,高三百丈。

    角上生竹,倒垂下拂,謂之天帚。

    (出《十道記》) 澧州有座嵩梁山,現在名叫石門。

    在永安六年那年,這座山自己貫通打開,幽深開闊象是一個大門,高有三百丈。

    邊上長有竹子,倒垂下來輕輕飄拂,人們把它叫做天帚。

     石鼓山 歙州石鼓山,有石如鼓形,又有石人石驢。

    俗傳石鼓鳴,則驢鳴人哭,而縣官不利。

    後鑿破其鼓,遂不複鳴。

    (出《歙州圖經》) 歙州有座石鼓山,山上有塊大石頭象鼓的形狀,還有石人、石驢。

    傳說石鼓如果響,則石驢也叫而石人則哭,倘若有這種情況,則對縣官不利。

    以後把石鼓鑿破了,就不再響了。

     射的山 孔晔(“晔”字原空阙,據明抄本改)《會稽記》雲:“射的山,遠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

    南有石室,可方丈,謂之射室。

    傳雲,羽人所遊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貴賤。

    諺雲:‘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

    ’”孔靈符《會稽記》雲:“射的石水數十丈,其清見底。

    其西有山,上參煙雲。

    半嶺石室,曰仙人射堂。

    水東高岩臨潭(“潭”原作“渾”,據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員明,視之如鏡。

    ”又《會稽錄》雲:“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鶴取箭,北有石帆壁立。

    ”(出《洽聞記》) 孔晔《會稽記》說:“射的山,遠遠望去好象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

    南面有一個石室,大約有一丈見方,叫做射室,傳說飛仙遊覽常在這休息。

    當地人常用它來預測谷物的貴賤。

    諺語說:“射的白,一斛米賣一百;射的黑,一斛米賣一千。

    ”孔靈符《會稽記》說:“射的石水深數十丈,其水清澈見底。

    它的西邊有座山,山高出雲際,半山腰有個石室,叫仙人射堂。

    它的東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邊,潭邊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圓潤光滑,看上去好象鏡子。

    ”還有《會稽錄》說:“仙人常在這個地方射箭,讓白鶴往回取箭。

    北面有石帆象牆壁一樣立在那裡。

    ” 怪山 會稽山陰郭中,有怪山,世傳本琅琊東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