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
關燈
小
中
大
時天夜雨晦冥,旦而見在此焉。
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
(出《廣古今五行記》) 會稽山陰郭中,有一座山叫怪山。
相傳這座山本來是琅琊的東武山,有一天夜裡陰雨昏暗,等到天明就看見它到了這個地方。
百姓感到很奇怪,因此給它起名叫怪山。
鳴铙山 鳴铙山,蕭子開《建安記》雲:“一名大戈山,越王無諸,乘象辂,大将軍乘。
鳴铙載旗,畋獵登于此山。
”古老傳,天欲雨,其山即有音樂聲也。
(出《建州國經》) 鳴铙山在蕭子開的《建安記》當中是這樣記載的:“它又名大戈山。
越王無諸,乘坐有象牙裝飾的車子,由大将軍駕車,敲着铙舉着旗,打獵登上了這座山。
”還有古老的傳說,天将要下雨的時候,這裡就有音樂聲發出。
贛台 虔州贛台縣東南三百六十三裡。
《南康記》雲:山上有台,方廣數丈,有自然霞,如屋形。
風雨之後,景氣明淨,頗聞山上有鼓吹聲,即山都木客,為其舞唱。
(出《十道記》) 贛台在虔州贛台縣東南三百六十三裡。
《南康記》記載說:“山上有個台,有數丈大小,有天然光彩,形狀象屋子。
在風雨之後,景物空氣格外清明潔淨時,可以聽見山上有吹吹打打的聲音,那是山上怪獸在這裡跳舞唱歌。
上霄峰 補阙熊皎雲。
廬山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千仞,上有石迹,雲是夏禹治水之時,泊船之所。
鑿石為竅,以系纜焉。
磨崖為碑,皆科鬥文字,隐隐可見。
則知大禹之功,與天地不朽矣。
(出《玉堂閑話》) 補阙官熊皓說:廬山有個上霄峰,高有七千仞。
峰上有石迹,說那是夏禹治水的時候,停泊船隻的地方。
他在石頭上鑿個孔用來把船系住。
當時有人把崖上的石頭磨平當作碑,刻的都是蝌蚪文,隐隐約約還可以看清。
看後就可以知道大禹治水的功勞可以和天地一樣永垂不朽。
麥積山 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裡岡巒,麥積處其半。
崛起一石塊,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
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镌石成佛,萬龛千室。
雖自人力,疑其鬼功。
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東閣之下,石(“石”原作“加”據明抄本改)室之中,有庾信銘記,刊于岩中。
古記雲:“六國共修。
自平地積薪,至于岩巅,從上镌鑿其龛室佛像。
功畢,旋旋折薪而下,然後梯空架險而上。
其上有散花樓,七佛閣,(“閣”原作“用”,據明抄本改)金蹄銀角犢兒。
由西閣懸梯而上,其間千房萬屋,緣空蹑虛,登之者不敢回顧。
将及絕頂,有萬菩薩堂,鑿石而成。
廣若(“若”原作“古”,據明抄本改)今之大殿。
其雕梁畫栱,繡棟雲楣,并就石而成。
萬軀菩薩,列于一堂。
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龛,謂之天堂,空中倚一獨梯,攀緣而上。
至此,則萬中無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顧,其群山皆如堷樓。
王仁裕時獨能登之,仍題詩于天堂西壁上曰:“蹑盡懸空萬仞梯,等閑身共白雲齊。
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
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鶴頻栖。
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
時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題。
”于今三十九載矣。
(出《玉堂閑話》) 麥積山,北跨清水、渭水,南面接近兩當縣,岡巒亘延五百裡,麥積山位于五百裡岡巒的中間。
崛起一塊巨石,高有百萬尋,望去成圓形,好象民間麥堆的形狀,固此有麥積山之名。
在半山腰裡,懸崖峭壁之間,鑿岩石而成佛像,萬龛千室,雖然是人工雕鑿,但好像是借助鬼神之力。
隋文帝楊堅将佛教神尼的骨頭匣子分别放在東閣下面的石室之中,庾信在岩石上刻文字進行記載。
過去有記載說是六國共同修建的。
自平地上堆積木柴一直達到岩石的頂端,從上面開始開鑿龛室佛像,完工後,一面撤去堆積的木柴,一面曲折回轉地下來。
然後建梯級于險處上去,上面有散花樓、七佛閣、金蹄銀角犢兒等。
由西閣爬懸梯而上,那裡有千房萬屋,好象懸于空中,下無基礎一般,登上去的人不敢回頭看。
快要到最頂上,有萬菩薩堂,是鑿石而成,大小如現在的大殿,雕梁畫拱、繡棟雲楣都是用石頭雕鑿而成。
一萬尊菩薩雕像,排列在一個大室内。
在這個室的上面,還有一龛,叫做天堂。
空中靠着一個獨木梯子,可以順着它爬上去。
到了這個地方,就一萬個人當中也沒有一個人敢攀登的。
從這裡向下看,群山都象一些小土丘。
當時隻有王仁裕能單獨登上去。
并在天堂
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
(出《廣古今五行記》) 會稽山陰郭中,有一座山叫怪山。
相傳這座山本來是琅琊的東武山,有一天夜裡陰雨昏暗,等到天明就看見它到了這個地方。
百姓感到很奇怪,因此給它起名叫怪山。
鳴铙山 鳴铙山,蕭子開《建安記》雲:“一名大戈山,越王無諸,乘象辂,大将軍乘。
鳴铙載旗,畋獵登于此山。
”古老傳,天欲雨,其山即有音樂聲也。
(出《建州國經》) 鳴铙山在蕭子開的《建安記》當中是這樣記載的:“它又名大戈山。
越王無諸,乘坐有象牙裝飾的車子,由大将軍駕車,敲着铙舉着旗,打獵登上了這座山。
”還有古老的傳說,天将要下雨的時候,這裡就有音樂聲發出。
贛台 虔州贛台縣東南三百六十三裡。
《南康記》雲:山上有台,方廣數丈,有自然霞,如屋形。
風雨之後,景氣明淨,頗聞山上有鼓吹聲,即山都木客,為其舞唱。
(出《十道記》) 贛台在虔州贛台縣東南三百六十三裡。
《南康記》記載說:“山上有個台,有數丈大小,有天然光彩,形狀象屋子。
在風雨之後,景物空氣格外清明潔淨時,可以聽見山上有吹吹打打的聲音,那是山上怪獸在這裡跳舞唱歌。
上霄峰 補阙熊皎雲。
廬山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千仞,上有石迹,雲是夏禹治水之時,泊船之所。
鑿石為竅,以系纜焉。
磨崖為碑,皆科鬥文字,隐隐可見。
則知大禹之功,與天地不朽矣。
(出《玉堂閑話》) 補阙官熊皓說:廬山有個上霄峰,高有七千仞。
峰上有石迹,說那是夏禹治水的時候,停泊船隻的地方。
他在石頭上鑿個孔用來把船系住。
當時有人把崖上的石頭磨平當作碑,刻的都是蝌蚪文,隐隐約約還可以看清。
看後就可以知道大禹治水的功勞可以和天地一樣永垂不朽。
麥積山 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裡岡巒,麥積處其半。
崛起一石塊,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
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镌石成佛,萬龛千室。
雖自人力,疑其鬼功。
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東閣之下,石(“石”原作“加”據明抄本改)室之中,有庾信銘記,刊于岩中。
古記雲:“六國共修。
自平地積薪,至于岩巅,從上镌鑿其龛室佛像。
功畢,旋旋折薪而下,然後梯空架險而上。
其上有散花樓,七佛閣,(“閣”原作“用”,據明抄本改)金蹄銀角犢兒。
由西閣懸梯而上,其間千房萬屋,緣空蹑虛,登之者不敢回顧。
将及絕頂,有萬菩薩堂,鑿石而成。
廣若(“若”原作“古”,據明抄本改)今之大殿。
其雕梁畫栱,繡棟雲楣,并就石而成。
萬軀菩薩,列于一堂。
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龛,謂之天堂,空中倚一獨梯,攀緣而上。
至此,則萬中無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顧,其群山皆如堷樓。
王仁裕時獨能登之,仍題詩于天堂西壁上曰:“蹑盡懸空萬仞梯,等閑身共白雲齊。
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
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鶴頻栖。
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
時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題。
”于今三十九載矣。
(出《玉堂閑話》) 麥積山,北跨清水、渭水,南面接近兩當縣,岡巒亘延五百裡,麥積山位于五百裡岡巒的中間。
崛起一塊巨石,高有百萬尋,望去成圓形,好象民間麥堆的形狀,固此有麥積山之名。
在半山腰裡,懸崖峭壁之間,鑿岩石而成佛像,萬龛千室,雖然是人工雕鑿,但好像是借助鬼神之力。
隋文帝楊堅将佛教神尼的骨頭匣子分别放在東閣下面的石室之中,庾信在岩石上刻文字進行記載。
過去有記載說是六國共同修建的。
自平地上堆積木柴一直達到岩石的頂端,從上面開始開鑿龛室佛像,完工後,一面撤去堆積的木柴,一面曲折回轉地下來。
然後建梯級于險處上去,上面有散花樓、七佛閣、金蹄銀角犢兒等。
由西閣爬懸梯而上,那裡有千房萬屋,好象懸于空中,下無基礎一般,登上去的人不敢回頭看。
快要到最頂上,有萬菩薩堂,是鑿石而成,大小如現在的大殿,雕梁畫拱、繡棟雲楣都是用石頭雕鑿而成。
一萬尊菩薩雕像,排列在一個大室内。
在這個室的上面,還有一龛,叫做天堂。
空中靠着一個獨木梯子,可以順着它爬上去。
到了這個地方,就一萬個人當中也沒有一個人敢攀登的。
從這裡向下看,群山都象一些小土丘。
當時隻有王仁裕能單獨登上去。
并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