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
關燈
小
中
大
的西牆上題詩說:“登到懸空萬仞高梯的盡頭,已經身與白雲同高。
在檐前向下望去,群山變得矮小,天堂和落下的太陽一樣高低。
絕頂路險很少有人到達,古老的岩石強勁的青松引誘得仙鶴經常來這裡栖息。
到達天際為的是要留下姓名,輕輕擦試岩石情意深重地在這裡自己題寫詩句。
”當時是前唐末辛未年,登到這裡題詩留念的,到現在已經三十九年。
鬥山觀 漢乾祐中,翰林學士王仁裕雲,興元有鬥山觀,自平川内,聳起一山,四面懸絕,其上方于鬥底,故号之。
薜蘿松桧,景象尤奇。
上有唐公昉飲李八百仙酒,全家拔宅之迹。
其宅基三畝許,陷為坑,此蓋連地而上升也。
仁裕辛巳歲,於斯為節度判官,嘗以片闆題詩于觀曰:“霞衣欲舉醉陶陶(公昉一家飲八百洗瘡,一家酒醉而上升),不覺全家住绛霄。
拔宅隻知雞犬在,上天誰信路歧遙。
三清遼廓抛塵夢,八景雲煙事早朝。
為有故林蒼柏健,露華涼葉鎖金飙。
”舊說雲,鬥山一洞,西去二千裡,通于青城大面山,又與嚴真觀井相通。
仁裕癸未年入蜀,因谒嚴真觀,見鬥山詩碑在焉。
诘其道流,雲,不知所來,說者無不驚奇之。
(出《玉堂閑話》) 五代後漢國乾祐年間,翰林學士王仁裕說:在興元有個鬥山觀,從平地上聳立起一座山,四面懸崖峭壁,它的上邊如鬥的底,因此叫鬥山。
山上生有常綠灌木、藤蘿、松柏等,景緻奇異。
上有唐代公昉喝李八百仙酒、全家人随住房一起拔地升天的遺迹。
其宅基占地約有三畝,下陷成大坑,這是因為與地基相連的地也一起上升而成。
仁裕辛巳年在這個地方任節度判官,曾經用薄木片在觀内題詩說:“霞衣欲舉醉陶陶,不覺全家住降霄。
拔宅隻知雞犬在,上天誰信路歧遙。
三清遼廓抛塵夢,八景雲煙事早朝。
為有故林蒼柏健,露華涼葉鎖金飚。
”過去還有傳說,鬥山有一個洞,往西面去二千裡,通到青城縣的大面山,又與嚴真觀裡的井相通。
仁裕癸未年到四川,因為去拜谒嚴真觀,看見鬥山詩碑還在。
他詢問道士,回答說:“不知道從哪來。
”聽說的人沒有不驚奇的。
大竹路 興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
其路則深溪峭岩,扪蘿摸石,一上三日,而達于山頂。
行人止宿,則以縆蔓系腰,萦樹而寝。
不然,則堕于深澗,若沈黃泉也。
複登措大嶺,蓋有稍似平處,路人徐步而進,若儒之布武也。
其絕頂謂之孤雲兩角,彼中諺雲:“孤雲兩角,去天一握。
”淮陰侯廟在焉。
昔漢祖不用韓信,信遁歸西楚。
蕭相國追之,及于茲山,故立廟貌。
王仁裕嘗佐褒梁師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題于淮陰祠。
詩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猶說漢淮陰,孤雲不掩興亡策,兩角曾懸去住心。
不是冕旒輕布素,豈勞丞相遠追尋。
當時若放還西楚,尺寸中華未可侵。
”崎岖險峻之狀。
未可殚言。
(出《玉堂閑話》) 興元的南面有一條大竹路通于巴州。
這條路在深溪峭壁上,要抓着藤蘿攀着石塊,上去一次需三天時間,才能到達山頂。
行人在這裡住宿,睡覺時要用粗的藤蔓捆住腰,系在樹上,否則,就要掉進深澗,被埋葬掉。
再登上措大嶺,路稍有些平的地方,走路的都慢慢的行進,好象儒生在踱方步。
它的最高處叫“孤雲兩角”。
這裡有諺語說:“孤雲兩角,離天隻有一拳頭。
”淮陰侯廟在這裡。
過去,漢高祖不重用韓信,韓信逃跑回歸西楚。
蕭何追趕他,在這座山追上了,因此在這立廟。
王仁裕曾經輔佐褒梁師王思同征伐巴蜀,來來回回多次登攀,也題詩留念于淮陰祠。
詩說:“在這離天隻有一拳的地方,古木叢深,過路的人還在談論着漢伐的淮陰侯。
‘孤雲’掩蓋不住韓信那能主宰興亡的滿腹韫略,‘兩角’也曾經懸挂住韓信那離去或留下的猶豫心理。
如若不是帝王劉邦輕視地位低下的韓信,豈能勞累肖何追得這麼遠?當時假如将韓信放回西楚,廣闊中原的一尺一寸土地,劉邦也别想占領。
”其崎岖險峻的情況,不是用語言可以說盡的。
溪 溪毒 江南間有溪毒,疾發時,如重傷寒。
識之者,取水筆管,内于鼻中,以指彈之三五下,即出墨血,良久疾愈。
不然,即緻卒矣。
(出《錄異記》) 江南有的小溪有毒,中毒發病時,症狀好象重傷寒。
明白的人,可取一根小筆管,插入鼻孔中,用手指彈三五下,就流出黑色的血,過一段時間病就好了。
否則,可能導緻死亡。
在檐前向下望去,群山變得矮小,天堂和落下的太陽一樣高低。
絕頂路險很少有人到達,古老的岩石強勁的青松引誘得仙鶴經常來這裡栖息。
到達天際為的是要留下姓名,輕輕擦試岩石情意深重地在這裡自己題寫詩句。
”當時是前唐末辛未年,登到這裡題詩留念的,到現在已經三十九年。
鬥山觀 漢乾祐中,翰林學士王仁裕雲,興元有鬥山觀,自平川内,聳起一山,四面懸絕,其上方于鬥底,故号之。
薜蘿松桧,景象尤奇。
上有唐公昉飲李八百仙酒,全家拔宅之迹。
其宅基三畝許,陷為坑,此蓋連地而上升也。
仁裕辛巳歲,於斯為節度判官,嘗以片闆題詩于觀曰:“霞衣欲舉醉陶陶(公昉一家飲八百洗瘡,一家酒醉而上升),不覺全家住绛霄。
拔宅隻知雞犬在,上天誰信路歧遙。
三清遼廓抛塵夢,八景雲煙事早朝。
為有故林蒼柏健,露華涼葉鎖金飙。
”舊說雲,鬥山一洞,西去二千裡,通于青城大面山,又與嚴真觀井相通。
仁裕癸未年入蜀,因谒嚴真觀,見鬥山詩碑在焉。
诘其道流,雲,不知所來,說者無不驚奇之。
(出《玉堂閑話》) 五代後漢國乾祐年間,翰林學士王仁裕說:在興元有個鬥山觀,從平地上聳立起一座山,四面懸崖峭壁,它的上邊如鬥的底,因此叫鬥山。
山上生有常綠灌木、藤蘿、松柏等,景緻奇異。
上有唐代公昉喝李八百仙酒、全家人随住房一起拔地升天的遺迹。
其宅基占地約有三畝,下陷成大坑,這是因為與地基相連的地也一起上升而成。
仁裕辛巳年在這個地方任節度判官,曾經用薄木片在觀内題詩說:“霞衣欲舉醉陶陶,不覺全家住降霄。
拔宅隻知雞犬在,上天誰信路歧遙。
三清遼廓抛塵夢,八景雲煙事早朝。
為有故林蒼柏健,露華涼葉鎖金飚。
”過去還有傳說,鬥山有一個洞,往西面去二千裡,通到青城縣的大面山,又與嚴真觀裡的井相通。
仁裕癸未年到四川,因為去拜谒嚴真觀,看見鬥山詩碑還在。
他詢問道士,回答說:“不知道從哪來。
”聽說的人沒有不驚奇的。
大竹路 興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
其路則深溪峭岩,扪蘿摸石,一上三日,而達于山頂。
行人止宿,則以縆蔓系腰,萦樹而寝。
不然,則堕于深澗,若沈黃泉也。
複登措大嶺,蓋有稍似平處,路人徐步而進,若儒之布武也。
其絕頂謂之孤雲兩角,彼中諺雲:“孤雲兩角,去天一握。
”淮陰侯廟在焉。
昔漢祖不用韓信,信遁歸西楚。
蕭相國追之,及于茲山,故立廟貌。
王仁裕嘗佐褒梁師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題于淮陰祠。
詩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猶說漢淮陰,孤雲不掩興亡策,兩角曾懸去住心。
不是冕旒輕布素,豈勞丞相遠追尋。
當時若放還西楚,尺寸中華未可侵。
”崎岖險峻之狀。
未可殚言。
(出《玉堂閑話》) 興元的南面有一條大竹路通于巴州。
這條路在深溪峭壁上,要抓着藤蘿攀着石塊,上去一次需三天時間,才能到達山頂。
行人在這裡住宿,睡覺時要用粗的藤蔓捆住腰,系在樹上,否則,就要掉進深澗,被埋葬掉。
再登上措大嶺,路稍有些平的地方,走路的都慢慢的行進,好象儒生在踱方步。
它的最高處叫“孤雲兩角”。
這裡有諺語說:“孤雲兩角,離天隻有一拳頭。
”淮陰侯廟在這裡。
過去,漢高祖不重用韓信,韓信逃跑回歸西楚。
蕭何追趕他,在這座山追上了,因此在這立廟。
王仁裕曾經輔佐褒梁師王思同征伐巴蜀,來來回回多次登攀,也題詩留念于淮陰祠。
詩說:“在這離天隻有一拳的地方,古木叢深,過路的人還在談論着漢伐的淮陰侯。
‘孤雲’掩蓋不住韓信那能主宰興亡的滿腹韫略,‘兩角’也曾經懸挂住韓信那離去或留下的猶豫心理。
如若不是帝王劉邦輕視地位低下的韓信,豈能勞累肖何追得這麼遠?當時假如将韓信放回西楚,廣闊中原的一尺一寸土地,劉邦也别想占領。
”其崎岖險峻的情況,不是用語言可以說盡的。
溪 溪毒 江南間有溪毒,疾發時,如重傷寒。
識之者,取水筆管,内于鼻中,以指彈之三五下,即出墨血,良久疾愈。
不然,即緻卒矣。
(出《錄異記》) 江南有的小溪有毒,中毒發病時,症狀好象重傷寒。
明白的人,可取一根小筆管,插入鼻孔中,用手指彈三五下,就流出黑色的血,過一段時間病就好了。
否則,可能導緻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