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六 雨(風虹附)
關燈
小
中
大
唐玄宗至渭水,侍者得玉龍子進。
上皇曰:“吾為嬰兒時,天後召諸孫,坐於殿上,觀其嬉戲。
因出西國所貢玉環兼杯盤,羅列殿上,縱令争取,以觀其志。
莫不奔競,厚有所得。
時吾在其中獨坐,略不為動。
後撫吾背曰:‘此兒當為太平天子。
’因取玉龍子賜吾。
本太宗於晉陽宮得之,文德皇後嘗置之衣中。
及大帝載誕日,後以珠絡衣褓并玉龍子賜焉,其後嘗藏于内府。
雖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以為國瑞,帝帝相傳。
上皇即位初,每京師憫雨,即禱之,必有霖注。
逼而視之,苦奮鱗鬣。
開元中,三輔大旱。
上皇複祈禱,而涉旬無應。
乃密投于南内(“内”原作“山”,據明抄本改)龍池。
俄而雲物暴起,風雨随作。
及上皇幸西蜀,車駕回次渭水,将渡,駐跸于水濱。
左右侍者,因臨流濯弄,沙中得之。
自後夜中必有光彩,輝煥一室。
上皇還京,為小黃門私竊,以遺李輔國,常緻櫃中。
輔國将敗,夜聞櫃中如有聲,開而視之,已亡所在。
人有詩曰:“聖運潛符瑞玉龍,自興雲雨更無縱。
不如渭水沙中得,争保銮輿複九重。
”(出《神異錄》) 唐玄宗來到渭水,侍者得到一枚玉龍子進獻給他,玄宗皇帝說:“在我是小孩子時,則天皇後召集各個皇孫進官,她自己坐在殿上觀看他們遊戲玩耍。
于是拿出西方國家進貢的玉環和杯盤等物擺在殿上,慫恿他們随意拿取,借以察看他們每人的志向。
皇孫們一個個争先恐後,都拿到許多東西。
當時隻有我坐在他們中間沒有動手,絲毫也不被這些東西動心。
天後撫摸着我的後背說:‘這個孩子能成為太平天子。
’于是拿出玉龍子賜給了我。
這玉龍子本是太宗在晉陽宮得到的,文德皇後常常把它放在衣服裡面。
等到大帝周歲生日時,皇後将珠子竄兒、衣服、嬰兒被子等物,與玉龍子一起賜給了他。
這以後,玉龍子就時常珍藏在皇宮的内室裡。
此物雖然不過有幾寸大,但模樣兒溫和潤澤十分精巧,并非人工所能制造,所以成為國家的珍寶和祥物,由皇帝們一代代傳授下來。
”玄宗即位初期,每當京城一帶缺雨就向它祈禱,必有充足的雨水降下,當靠近玉龍子密看時,見它好象在奮力抖動鱗甲。
開元中年,京城附近的三輔境内大旱,玄宗又向它祈禱,然而過了十天仍沒有反應,于是悄悄把它扔進了宮内南邊的龍池裡,不一會兒便突然出現了雲彩,風雨也相随着來臨。
等玄宗巡視西蜀,車駕返回到渭水,過河之前停在河邊暫時休息,身邊的侍者乘機來到河旁洗濯戲耍,在沙子裡面撿到一枚玉龍子。
從此之後,每到夜半更深它就發出光彩,照得滿屋子通亮。
玄宗回到京城後,此物為宮内的小太監悄悄偷去,拿去送給了李林甫相國,經常放在櫃子裡。
李相國将要死時,夜間聽到櫃子裡好象有響聲,打開櫃子去看,在原來放它的地方已經不見了。
有人寫詩道:“聖運潛符瑞玉龍,自興雲雨更無縱。
不如渭水沙中得,争保銮輿複九重。
” 狄惟謙 唐會昌中,北都晉陽令狄惟謙,仁傑之後。
守官清恪,不畏強禦。
屬邑境亢陽,自春徂夏,數百裡田,皆耗璪。
禱于晉祠,略無其應。
時有郭天師,暨(明抄本“暨”作“即”)并州女巫,少攻符術,多行厭勝。
監軍使攜至京國,因緣中貴,出入宮掖,遂賜天師号。
旋歸本土。
佥曰:“若得天師一至晉祠,則不足憂矣。
”惟謙請于主帥,(“主帥”原作“天師”,據明抄本改。
)初甚難之。
既而敦請,主帥遂親往迓焉。
巫者唯唯。
乃具車輿,列幡蓋,惟謙躬為控馬。
既至祠所,盛設供帳,磬折庭中。
翌日,語惟謙曰:“我為爾飛符上界請雨,已奉天地命,必在至誠,三日雨當足矣。
”繇是四郊士庶雲集,期滿無征。
又曰:“災沴所興,良由縣令無德。
我為爾再告天,七日方合有雨。
”惟謙引罪,奉之愈謹,竟無其效。
乃驟欲入州,複拜留曰:“天師已為萬姓來,更乞至心祈請。
”悖然而詈曰:“庸瑣官人,不知天道。
天時未肯下雨,留我将複奚為。
”乃謝曰:“非敢更煩天師?俟明相餞耳。
”于是宿戒左右:“我為巫者所辱,豈可複言為官耶?诘旦有所指揮,汝等鹹須相禀。
是非好惡,予自當之。
”迨曉,時門未開,郭已嚴飾歸騎,而狄酒肴供設,一無所施。
郭乃坐堂中,大恣诃責。
惟謙遂曰:“左道女巫,妖惑日久,當須斃在此日,焉敢言歸?”叱左右,于神前鞭背二十,投于漂水。
祠後有山,高可十丈。
遽命設席焚香,從吏悉皆放還,簪笏立其上。
于是阖城駭愕,雲邑長杖殺天師,馳走紛纭,觀者如堵。
時砂石流爍,忽起片雲,大如車蓋,先覆惟謙立所,四郊雲物會之。
雷震數聲,甘雨大澍,原野無不滂流。
士庶數千,自山擁惟謙而下。
州将以殺巫者,初亦怒之,既而精誠感應,深加歎異。
表列其事,诏書褒異雲:“惟謙劇邑良才,忠臣華胄。
睹茲天厲,将瘅下民,當請禱于晉祠,類投巫于邺縣。
曝山椒之畏景,事等焚軀。
起天際之油雲,情同剪爪。
遂使旱風潛息,甘澤旋流。
昊天猶監克誠,予意豈忘褒善。
特頒朱绂,俾耀銅章。
勿替令名,更昭殊績。
”乃賜錢五十萬。
(出《劇談錄》) 唐武宗會昌年間,北都晉陽縣令狄惟謙,是狄仁傑的後代,為官清廉,忠于職守,不畏強暴。
所轄境内,從春到夏烈日炎炎,出現了旱災,數百裡農田的莊稼全部幹枯壞死,到晉祠裡祈禱請雨又毫無反應。
當時有個郭天師,就是并州的一個女巫。
她自小攻習符箓之術,經常用符咒制勝。
監軍使把她帶到京城後。
由于攀結官中的權貴,時時出沒于皇宮,便被賜給了“天師”的稱号。
不久又回到了并州老家。
衆人都說:“如能請天師來一趟晉祠,那就不愁求不下雨來了!”狄惟謙請求北都府主帥出面去請,開始他很為難,惟謙又一再誠懇請求,主帥便親自前去迎接。
女巫連聲應諾,便準備車馬,排列旌旗傘蓋之類儀仗,由惟謙親自為她駕馬。
接到晉祠
上皇曰:“吾為嬰兒時,天後召諸孫,坐於殿上,觀其嬉戲。
因出西國所貢玉環兼杯盤,羅列殿上,縱令争取,以觀其志。
莫不奔競,厚有所得。
時吾在其中獨坐,略不為動。
後撫吾背曰:‘此兒當為太平天子。
’因取玉龍子賜吾。
本太宗於晉陽宮得之,文德皇後嘗置之衣中。
及大帝載誕日,後以珠絡衣褓并玉龍子賜焉,其後嘗藏于内府。
雖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以為國瑞,帝帝相傳。
上皇即位初,每京師憫雨,即禱之,必有霖注。
逼而視之,苦奮鱗鬣。
開元中,三輔大旱。
上皇複祈禱,而涉旬無應。
乃密投于南内(“内”原作“山”,據明抄本改)龍池。
俄而雲物暴起,風雨随作。
及上皇幸西蜀,車駕回次渭水,将渡,駐跸于水濱。
左右侍者,因臨流濯弄,沙中得之。
自後夜中必有光彩,輝煥一室。
上皇還京,為小黃門私竊,以遺李輔國,常緻櫃中。
輔國将敗,夜聞櫃中如有聲,開而視之,已亡所在。
人有詩曰:“聖運潛符瑞玉龍,自興雲雨更無縱。
不如渭水沙中得,争保銮輿複九重。
”(出《神異錄》) 唐玄宗來到渭水,侍者得到一枚玉龍子進獻給他,玄宗皇帝說:“在我是小孩子時,則天皇後召集各個皇孫進官,她自己坐在殿上觀看他們遊戲玩耍。
于是拿出西方國家進貢的玉環和杯盤等物擺在殿上,慫恿他們随意拿取,借以察看他們每人的志向。
皇孫們一個個争先恐後,都拿到許多東西。
當時隻有我坐在他們中間沒有動手,絲毫也不被這些東西動心。
天後撫摸着我的後背說:‘這個孩子能成為太平天子。
’于是拿出玉龍子賜給了我。
這玉龍子本是太宗在晉陽宮得到的,文德皇後常常把它放在衣服裡面。
等到大帝周歲生日時,皇後将珠子竄兒、衣服、嬰兒被子等物,與玉龍子一起賜給了他。
這以後,玉龍子就時常珍藏在皇宮的内室裡。
此物雖然不過有幾寸大,但模樣兒溫和潤澤十分精巧,并非人工所能制造,所以成為國家的珍寶和祥物,由皇帝們一代代傳授下來。
”玄宗即位初期,每當京城一帶缺雨就向它祈禱,必有充足的雨水降下,當靠近玉龍子密看時,見它好象在奮力抖動鱗甲。
開元中年,京城附近的三輔境内大旱,玄宗又向它祈禱,然而過了十天仍沒有反應,于是悄悄把它扔進了宮内南邊的龍池裡,不一會兒便突然出現了雲彩,風雨也相随着來臨。
等玄宗巡視西蜀,車駕返回到渭水,過河之前停在河邊暫時休息,身邊的侍者乘機來到河旁洗濯戲耍,在沙子裡面撿到一枚玉龍子。
從此之後,每到夜半更深它就發出光彩,照得滿屋子通亮。
玄宗回到京城後,此物為宮内的小太監悄悄偷去,拿去送給了李林甫相國,經常放在櫃子裡。
李相國将要死時,夜間聽到櫃子裡好象有響聲,打開櫃子去看,在原來放它的地方已經不見了。
有人寫詩道:“聖運潛符瑞玉龍,自興雲雨更無縱。
不如渭水沙中得,争保銮輿複九重。
” 狄惟謙 唐會昌中,北都晉陽令狄惟謙,仁傑之後。
守官清恪,不畏強禦。
屬邑境亢陽,自春徂夏,數百裡田,皆耗璪。
禱于晉祠,略無其應。
時有郭天師,暨(明抄本“暨”作“即”)并州女巫,少攻符術,多行厭勝。
監軍使攜至京國,因緣中貴,出入宮掖,遂賜天師号。
旋歸本土。
佥曰:“若得天師一至晉祠,則不足憂矣。
”惟謙請于主帥,(“主帥”原作“天師”,據明抄本改。
)初甚難之。
既而敦請,主帥遂親往迓焉。
巫者唯唯。
乃具車輿,列幡蓋,惟謙躬為控馬。
既至祠所,盛設供帳,磬折庭中。
翌日,語惟謙曰:“我為爾飛符上界請雨,已奉天地命,必在至誠,三日雨當足矣。
”繇是四郊士庶雲集,期滿無征。
又曰:“災沴所興,良由縣令無德。
我為爾再告天,七日方合有雨。
”惟謙引罪,奉之愈謹,竟無其效。
乃驟欲入州,複拜留曰:“天師已為萬姓來,更乞至心祈請。
”悖然而詈曰:“庸瑣官人,不知天道。
天時未肯下雨,留我将複奚為。
”乃謝曰:“非敢更煩天師?俟明相餞耳。
”于是宿戒左右:“我為巫者所辱,豈可複言為官耶?诘旦有所指揮,汝等鹹須相禀。
是非好惡,予自當之。
”迨曉,時門未開,郭已嚴飾歸騎,而狄酒肴供設,一無所施。
郭乃坐堂中,大恣诃責。
惟謙遂曰:“左道女巫,妖惑日久,當須斃在此日,焉敢言歸?”叱左右,于神前鞭背二十,投于漂水。
祠後有山,高可十丈。
遽命設席焚香,從吏悉皆放還,簪笏立其上。
于是阖城駭愕,雲邑長杖殺天師,馳走紛纭,觀者如堵。
時砂石流爍,忽起片雲,大如車蓋,先覆惟謙立所,四郊雲物會之。
雷震數聲,甘雨大澍,原野無不滂流。
士庶數千,自山擁惟謙而下。
州将以殺巫者,初亦怒之,既而精誠感應,深加歎異。
表列其事,诏書褒異雲:“惟謙劇邑良才,忠臣華胄。
睹茲天厲,将瘅下民,當請禱于晉祠,類投巫于邺縣。
曝山椒之畏景,事等焚軀。
起天際之油雲,情同剪爪。
遂使旱風潛息,甘澤旋流。
昊天猶監克誠,予意豈忘褒善。
特頒朱绂,俾耀銅章。
勿替令名,更昭殊績。
”乃賜錢五十萬。
(出《劇談錄》) 唐武宗會昌年間,北都晉陽縣令狄惟謙,是狄仁傑的後代,為官清廉,忠于職守,不畏強暴。
所轄境内,從春到夏烈日炎炎,出現了旱災,數百裡農田的莊稼全部幹枯壞死,到晉祠裡祈禱請雨又毫無反應。
當時有個郭天師,就是并州的一個女巫。
她自小攻習符箓之術,經常用符咒制勝。
監軍使把她帶到京城後。
由于攀結官中的權貴,時時出沒于皇宮,便被賜給了“天師”的稱号。
不久又回到了并州老家。
衆人都說:“如能請天師來一趟晉祠,那就不愁求不下雨來了!”狄惟謙請求北都府主帥出面去請,開始他很為難,惟謙又一再誠懇請求,主帥便親自前去迎接。
女巫連聲應諾,便準備車馬,排列旌旗傘蓋之類儀仗,由惟謙親自為她駕馬。
接到晉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