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二 銘記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卷第三百九十二銘記二
韓愈裴度張惟清王璠柳光李福熊博王敬之王承檢
韓愈
泉州之南有山焉,其山峻起壁立,下有潭水,深不可測,周十餘畝。
中有蛟螭,嘗為人患,人有誤近或馬牛就而飲者,辄為吞食。
泉人苦之有年矣。
由是近山居者,鹹挈引妻子,徙去他郡,以逃其患。
元和五年,一夕,聞山南有雷震暴興,震數百裡,若山崩之狀,一郡驚懼。
裡人洎牛馬雞犬,俱失聲仆地,流汗被體,屋瓦交擊,木樹颠拔。
自戌及子,雷電方息。
明旦往視之,其山摧堕石壁數百仞殆盡,俱填其潭,水溢流,注滿四野。
蛟螭之血,遍若玄黃。
而石壁之上,有鑿成文字一十九言,字勢甚古,郡中士庶無能知者。
自是居人無複患矣。
懼者既息,遷者亦歸。
結屋架廬,接比其地。
郡守因之名其地為石銘裡,蓋因字為銘,且識其異也。
後有客于泉者,能傳其字,持至東洛。
時故吏部侍郎韓愈自尚書郎為何南令,見而識之。
其文曰:“诏示黑水(“示”原作“赤”,“水”原作“視”,據明抄本改)之鯉魚,天公卑殺牛人,壬癸神書急急。
”然則詳究其義,似上帝責蛟螭之詞,令戮其害也。
其字則蝌蚪篆書,故泉人無有識者矣。
(出《宣室志》)
泉州之南有座大山,山勢峻拔如壁聳立。
山下有一個水潭,深不可測,面積有十幾畝地那麼大。
潭中有條蛟龍,曾為人患。
人不小心走近或牛馬到潭邊飲水,常常被它吃掉。
泉州人受它的害已有多年了。
因此靠近山邊居住的人,都領着妻子兒女,遷往他鄉,以逃避其禍患。
唐元和五年,有一天晚上,人們聽到山南有雷聲大作,聲震數百裡之遠,如山崩一樣。
全郡百姓都很驚懼,鄉裡的人以至牛馬雞犬,全都失聲趴在地上,汗流全身。
房屋上的瓦相互撞擊,樹木搖晃并連根拔倒。
從戌時一直到子時,雷電才停息。
第二天早晨人們去察看,隻見那大山被摧塌,數百丈的峭壁全部化為平地,山石全都填進了深潭。
潭水四溢,注滿周圍的源野。
到處都是蛟龍那赤黑的血。
在石壁上,卻鑿出了十九個字。
字的形狀很古奧,郡中有學問的人也沒有能認識的。
從此百姓再也沒有受害的了。
恐懼沒有了,遷往外地的人也都回來了。
于是他們又重新造房架屋,一家挨一家地住了下來。
郡守據此把此地命名為石銘裡。
這是因為那字是銘,也是為了記載這裡發生的奇異。
後來有個人到泉州來,能傳遞這些字,就把字抄下來帶到東京洛陽。
當時原吏部侍郎韓愈已由尚書改任河南令,他看見這些字都可以識别。
那文字是說:“诏示黑水之鯉魚,天公卑殺牛人,壬癸神書急急。
”然而詳細探究其義,似乎是天帝斥責蛟龍之詞,下令要戮殺這一禍害。
那些字是蝌蚪篆書,所以泉州人沒有能認識它的。
裴度 元和元年,秋九月,淮西帥吳少誠死,子元濟拒命。
诏鄰淮西焉,以兵四攻之,凡數年不克。
十三年,召丞相晉國公裴度将而擊焉。
度既至,因命封人深池濠,且發其地。
有得一石者,上有雕出文字為銘,封人持以獻度。
文曰:“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綠綠。
雞未肥,酒未熟,障車兒郎且須縮。
”度得之,以示從事,令辯其義焉,鹹不能究。
度方念之,俄有一卒,自行間躍而賀曰:“吳元濟逆天子命,縱狂兵為反謀。
賴天子威聖,與丞相德合。
今日逆豎成擒矣,敢賀丞相功。
”度驚訊之,對曰:“封人得石銘,是其兆也。
且‘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綠綠’者。
言吳少誠由行間一卒,遂擁十萬兵,為一方帥,且喻其榮也。
‘雞未肥’者,言無肉也。
夫以‘肥’去‘肉’,為‘己’字也。
“酒未熟”者,言無水也。
以‘酒’去‘水’,為‘酉’字。
‘障車兒郎’,謂兵革之士也。
‘且縮’者,謂宜退守其所也。
推是言之,則“己”酉日當克也。
苟未及期,則可俟矣。
”度喜,顧左右曰:“卒辨者也。
”歎而異之。
是歲冬十月,相國李訴将兵入淮西,生得元濟,盡諸反者。
度因校其日,果己酉焉。
于是度益奇卒之辨,擢為裨将。
(出《宣室志》) 唐憲宗元和元年九月,淮西節度使吳少誠死去,其子吳元濟叛變。
皇帝下令鄰近淮西的各路将領,帥兵從四方圍攻他。
然而圍了好幾年也沒有攻克。
元和十三年,又命丞相晉國公裴度率兵去殲滅他。
裴度來到淮西,便命令封人(官名)深挖水溝。
在挖地時,有人得到一塊石頭,上面刻有文字為銘。
封人把石獻給裴度。
那銘文寫道:“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綠綠。
雞未肥,酒未熟,障車兒郎且須縮。
”裴度得到這塊石頭後,便拿給部下們觀看,并叫他們辨别那文字的意思,結果都不能明白。
裴度剛剛在揣度,很快有一名兵卒,從隊伍中跳起來祝賀道:“吳元濟逆天子之命,指使狂兵謀反。
仰仗天子的聖威,與丞相的賢德相合,今天這個叛逆就要被擒獲了。
應當慶賀丞相的功勞!”裴度很驚訝地詢問他,他說:“封人得石銘,這是個吉兆。
且看‘
中有蛟螭,嘗為人患,人有誤近或馬牛就而飲者,辄為吞食。
泉人苦之有年矣。
由是近山居者,鹹挈引妻子,徙去他郡,以逃其患。
元和五年,一夕,聞山南有雷震暴興,震數百裡,若山崩之狀,一郡驚懼。
裡人洎牛馬雞犬,俱失聲仆地,流汗被體,屋瓦交擊,木樹颠拔。
自戌及子,雷電方息。
明旦往視之,其山摧堕石壁數百仞殆盡,俱填其潭,水溢流,注滿四野。
蛟螭之血,遍若玄黃。
而石壁之上,有鑿成文字一十九言,字勢甚古,郡中士庶無能知者。
自是居人無複患矣。
懼者既息,遷者亦歸。
結屋架廬,接比其地。
郡守因之名其地為石銘裡,蓋因字為銘,且識其異也。
後有客于泉者,能傳其字,持至東洛。
時故吏部侍郎韓愈自
其文曰:“诏示黑水(“示”原作“赤”,“水”原作“視”,據明抄本改)之鯉魚,天公卑殺牛人,壬癸神書急急。
”然則詳究其義,似上帝責蛟螭之詞,令戮其害也。
其字則蝌蚪篆書,故泉人無有識者矣。
(出《
山下有一個水潭,深不可測,面積有十幾畝地那麼大。
潭中有條蛟龍,曾為人患。
人不小心走近或牛馬到潭邊飲水,常常被它吃掉。
泉州人受它的害已有多年了。
因此靠近山邊居住的人,都領着妻子兒女,遷往他鄉,以逃避其禍患。
唐元和五年,有一天晚上,人們聽到山南有雷聲大作,聲震數百裡之遠,如山崩一樣。
全郡百姓都很驚懼,鄉裡的人以至牛馬雞犬,全都失聲趴在地上,汗流全身。
房屋上的瓦相互撞擊,樹木搖晃并連根拔倒。
從戌時一直到子時,雷電才停息。
第二天早晨人們去察看,隻見那大山被摧塌,數百丈的峭壁全部化為平地,山石全都填進了深潭。
潭水四溢,注滿周圍的源野。
到處都是蛟龍那赤黑的血。
在石壁上,卻鑿出了十九個字。
字的形狀很古奧,郡中有學問的人也沒有能認識的。
從此百姓再也沒有受害的了。
恐懼沒有了,遷往外地的人也都回來了。
于是他們又重新造房架屋,一家挨一家地住了下來。
郡守據此把此地命名為石銘裡。
這是因為那字是銘,也是為了記載這裡發生的奇異。
後來有個人到泉州來,能傳遞這些字,就把字抄下來帶到東京洛陽。
當時原吏部侍郎韓愈已由尚書改任河南令,他看見這些字都可以識别。
那文字是說:“诏示黑水之鯉魚,天公卑殺牛人,壬癸神書急急。
”然而詳細探究其義,似乎是天帝斥責蛟龍之詞,下令要戮殺這一禍害。
那些字是蝌蚪篆書,所以泉州人沒有能認識它的。
裴度 元和元年,秋九月,淮西帥吳少誠死,子元濟拒命。
诏鄰淮西焉,以兵四攻之,凡數年不克。
十三年,召丞相晉國公裴度将而擊焉。
度既至,因命封人深池濠,且發其地。
有得一石者,上有雕出文字為銘,封人持以獻度。
文曰:“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綠綠。
雞未肥,酒未熟,障車兒郎且須縮。
”度得之,以示從事,令辯其義焉,鹹不能究。
度方念之,俄有一卒,自行間躍而賀曰:“吳元濟逆天子命,縱狂兵為反謀。
賴天子威聖,與丞相德合。
今日逆豎成擒矣,敢賀丞相功。
”度驚訊之,對曰:“封人得石銘,是其兆也。
且‘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綠綠’者。
言吳少誠由行間一卒,遂擁十萬兵,為一方帥,且喻其榮也。
‘雞未肥’者,言無肉也。
夫以‘肥’去‘肉’,為‘己’字也。
“酒未熟”者,言無水也。
以‘酒’去‘水’,為‘酉’字。
‘障車兒郎’,謂兵革之士也。
‘且縮’者,謂宜退守其所也。
推是言之,則“己”酉日當克也。
苟未及期,則可俟矣。
”度喜,顧左右曰:“卒辨者也。
”歎而異之。
是歲冬十月,相國李訴将兵入淮西,生得元濟,盡諸反者。
度因校其日,果己酉焉。
于是度益奇卒之辨,擢為裨将。
(出《宣室志》) 唐憲宗元和元年九月,淮西節度使吳少誠死去,其子吳元濟叛變。
皇帝下令鄰近淮西的各路将領,帥兵從四方圍攻他。
然而圍了好幾年也沒有攻克。
元和十三年,又命丞相晉國公裴度率兵去殲滅他。
裴度來到淮西,便命令封人(官名)深挖水溝。
在挖地時,有人得到一塊石頭,上面刻有文字為銘。
封人把石獻給裴度。
那銘文寫道:“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綠綠。
雞未肥,酒未熟,障車兒郎且須縮。
”裴度得到這塊石頭後,便拿給部下們觀看,并叫他們辨别那文字的意思,結果都不能明白。
裴度剛剛在揣度,很快有一名兵卒,從隊伍中跳起來祝賀道:“吳元濟逆天子之命,指使狂兵謀反。
仰仗天子的聖威,與丞相的賢德相合,今天這個叛逆就要被擒獲了。
應當慶賀丞相的功勞!”裴度很驚訝地詢問他,他說:“封人得石銘,這是個吉兆。
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