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一 銘記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事情的始終,絲毫不差,比隗炤能預測到将有姓龔的使者來訪,還要高明。
不說葬者的年月,先記載坍塌的時間。
從坍塌的時間,來求索初葬的日子,事情就可以知曉了。
姚史官也可稱得上是當世的學者,反複多次與諸儒研讨,琢磨一個多月,竟不知那裡面包含的旨意。
當然還不止是這一點。
推究占蔔者的用意,是把事情說得含蓄些,話說得深奧些。
這是等待我當那個龔氏使來打開這個疑團哪。
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你忽然下顧求教于我呢?我稽查各種曆術學說,揣測那些微詞,試着作一次探索,庶幾乎可能揣測出此銘的深意。
當年是梁武帝大同四年,這一年正是戊午年。
那裡說的‘甸服’,即是五百;‘黃鐘’即是十一。
那是說到五百一十一年墳墓将坍塌。
從大同四年向上追溯五百一十一年,是漢光武帝建武四年即戊子年。
‘三上庚’,說的是三月上甸的庚日,那年三月辛巳是朔日,即初一,再過十日是庚寅日,因此是三月初葬于鐘山的。
‘七中巳’,說的是七月戊午朔日,也是初一,再過十日便是己巳日,這便是墳墓剛剛坍塌的日子。
這一天是己巳可以知道了。
‘浃辰’是十二,從建武四年三月到大同四年七月,總共為六千三百一十二個月,每月一交替,所以說‘六千三百浃辰交’。
‘二九’是十八,‘重三’是六,尾字是‘四百’,六就是千數,十八可知是萬數。
從建武四年三月十日庚寅安葬,到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己巳坍塌,共計為一十八萬六千四百日。
就是銘上說的‘二九重三四百圯’。
這裡所說的隻是年月日的數,按年說是五百一十一年,正合于‘甸服黃鐘’;按月算則是六千三百一十二個月,合于‘六千三百浃辰交’;按日算則是一十八萬六千四百日,合于‘二九重三四百圯’。
從‘三上庚’到‘七中巳’,根據曆法計算,沒有什麼差錯。
所說的年和月日,隻要差一個數,就不能相符合了。
當初蔔者之意,就是等待我來講清楚的。
你向我來詢問,是天意早就安排好了的。
從政已經很久了,學業早已荒蕪,古人的意思,又是很難推測的,您可以再問問别人。
如有收獲可及時告訴我。
派使者送還此信面謝。
鄭欽悅啟。
”據記載,貞元年間,李吉甫任尚書省屯田員外郎兼太常博士。
當時宗人李巽為戶部郎中,在南宮閑暇的時候,談到近代儒學術數的著名人物,對李吉甫說:“已故右補阙集賢殿直學士鄭欽悅,對于術數研究精深,尤其對玄奧的事物能夠深思通達,是僧一行所達不到的。
因他在那時受到當朝者的壓制,所以不很出名。
你知道嗎?”李吉甫回答說:“兄長用什麼來證實呢?”李巽說:“天寶年間,商洛的隐士任升之,自稱五代先祖曾在梁朝作官為太常,大同四年,在鐘山下得到一塊古墓銘。
那上面文字隐秘難懂,到處求教于儒學之士,卻沒有一個人能明白它的意思的。
于是封存了古銘,告誡兒子們說:‘我代代子孫,要用這個古銘訪尋于通曉它的人。
如果能有知曉者,我就沒有什麼遺憾的了。
’到了任升之這一代,他很通法也很博學。
當他了解到鄭欽悅的名氣後,就把先祖的意願告訴了他。
鄭欽悅說:‘你應當抄錄下來給我看看。
我好試着研琢它。
’任升之便将銘文抄與他。
此時正巧鄭欽悅奉朝命出使,剛剛從長樂驿騎馬出發,便得到銘文而對它進行解釋。
行至滋水,走了有三十裡路,就悟出了其中的奧秘。
所以他在信中寫道,‘據鞍運思,頗有所得,’這不是件奇事嗎?”辛未年,李吉甫轉任部員外郎。
而鄭欽悅的兒子鄭克鈞,也由京兆府司錄調任司門員外郎,李吉甫多次用李巽說的話去問他,雖然符合事實,但鄭克鈞自己卻說丢失了那封信的草稿。
每每想那銘文的玄奧至深而又見不到原文,李吉甫都覺得非常婉惜。
壬申年,李吉甫被貶為明州長史。
在海島之中,有一個隐士姓張,名叫玄陽,因為他明白《易經》,為州将所重用,被召聘安排到閣内。
因他講解《周易》蔔筮之事,便把鄭欽悅的書信給李吉甫看,李吉甫很高興得到這封信,高興得超過得到寶物。
于是立刻将它編成冊,又為它寫文章論述道:“一堆黃土,沒有情。
遇到大雨而坍塌,是偶然現象。
而深明象數的人,把這偶然發生的事判定在十八萬六千四百天之前。
何況是在理亂的時運,而又艱難困厄之時,聖與賢不能相遇,君與臣偶然相合。
就像姜子牙得到騰達而被稱作尚父。
孔子沒有鳳車卻周遊列國,傅說在岩下因夢被提拔,張良在橋上得神人傳授,這都是必定要應驗的事。
然而孔子無暇暖其席,墨子不等到達黔而受挫,為什麼要那樣做?孟子去齊而匆忙得飯都來不及做,賈誼去湘江而憑吊屈原,又這樣眷戀。
難道這些大聖大賢,還迷惑于宿命的說教嗎?這是不是獻身而存教,诏示人道而不可偏廢呢?我無法知道。
鄭欽悅很快從右補阙升為殿中侍禦史,被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所嫉恨,被排斥在外,不能顯露出他的名聲,所以我才要叙述對他的所聞,放在這兩篇書信之後,用來昭著蓍筮的神明,聰哲的對玄妙疑難解釋的本事,奇偶變化的有數,以此贈送給各位好事者,成為後世學子奇妙的玩味品。
時間是貞元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趙郡李吉甫記。
”
不說葬者的年月,先記載坍塌的時間。
從坍塌的時間,來求索初葬的日子,事情就可以知曉了。
姚史官也可稱得上是當世的學者,反複多次與諸儒研讨,琢磨一個多月,竟不知那裡面包含的旨意。
當然還不止是這一點。
推究占蔔者的用意,是把事情說得含蓄些,話說得深奧些。
這是等待我當那個龔氏使來打開這個疑團哪。
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你忽然下顧求教于我呢?我稽查各種曆術學說,揣測那些微詞,試着作一次探索,庶幾乎可能揣測出此銘的深意。
當年是梁武帝大同四年,這一年正是戊午年。
那裡說的‘甸服’,即是五百;‘黃鐘’即是十一。
那是說到五百一十一年墳墓将坍塌。
從大同四年向上追溯五百一十一年,是漢光武帝建武四年即戊子年。
‘三上庚’,說的是三月上甸的庚日,那年三月辛巳是朔日,即初一,再過十日是庚寅日,因此是三月初葬于鐘山的。
‘七中巳’,說的是七月戊午朔日,也是初一,再過十日便是己巳日,這便是墳墓剛剛坍塌的日子。
這一天是己巳可以知道了。
‘浃辰’是十二,從建武四年三月到大同四年七月,總共為六千三百一十二個月,每月一交替,所以說‘六千三百浃辰交’。
‘二九’是十八,‘重三’是六,尾字是‘四百’,六就是千數,十八可知是萬數。
從建武四年三月十日庚寅安葬,到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己巳坍塌,共計為一十八萬六千四百日。
就是銘上說的‘二九重三四百圯’。
這裡所說的隻是年月日的數,按年說是五百一十一年,正合于‘甸服黃鐘’;按月算則是六千三百一十二個月,合于‘六千三百浃辰交’;按日算則是一十八萬六千四百日,合于‘二九重三四百圯’。
從‘三上庚’到‘七中巳’,根據曆法計算,沒有什麼差錯。
所說的年和月日,隻要差一個數,就不能相符合了。
當初蔔者之意,就是等待我來講清楚的。
你向我來詢問,是天意早就安排好了的。
從政已經很久了,學業早已荒蕪,古人的意思,又是很難推測的,您可以再問問别人。
如有收獲可及時告訴我。
派使者送還此信面謝。
鄭欽悅啟。
”據記載,貞元年間,李吉甫任尚書省屯田員外郎兼太常博士。
當時宗人李巽為戶部郎中,在南宮閑暇的時候,談到近代儒學術數的著名人物,對李吉甫說:“已故右補阙集賢殿直學士鄭欽悅,對于術數研究精深,尤其對玄奧的事物能夠深思通達,是僧一行所達不到的。
因他在那時受到當朝者的壓制,所以不很出名。
你知道嗎?”李吉甫回答說:“兄長用什麼來證實呢?”李巽說:“天寶年間,商洛的隐士任升之,自稱五代先祖曾在梁朝作官為太常,大同四年,在鐘山下得到一塊古墓銘。
那上面文字隐秘難懂,到處求教于儒學之士,卻沒有一個人能明白它的意思的。
于是封存了古銘,告誡兒子們說:‘我代代子孫,要用這個古銘訪尋于通曉它的人。
如果能有知曉者,我就沒有什麼遺憾的了。
’到了任升之這一代,他很通法也很博學。
當他了解到鄭欽悅的名氣後,就把先祖的意願告訴了他。
鄭欽悅說:‘你應當抄錄下來給我看看。
我好試着研琢它。
’任升之便将銘文抄與他。
此時正巧鄭欽悅奉朝命出使,剛剛從長樂驿騎馬出發,便得到銘文而對它進行解釋。
行至滋水,走了有三十裡路,就悟出了其中的奧秘。
所以他在信中寫道,‘據鞍運思,頗有所得,’這不是件奇事嗎?”辛未年,李吉甫轉任部員外郎。
而鄭欽悅的兒子鄭克鈞,也由京兆府司錄調任司門員外郎,李吉甫多次用李巽說的話去問他,雖然符合事實,但鄭克鈞自己卻說丢失了那封信的草稿。
每每想那銘文的玄奧至深而又見不到原文,李吉甫都覺得非常婉惜。
壬申年,李吉甫被貶為明州長史。
在海島之中,有一個隐士姓張,名叫玄陽,因為他明白《易經》,為州将所重用,被召聘安排到閣内。
因他講解《周易》蔔筮之事,便把鄭欽悅的書信給李吉甫看,李吉甫很高興得到這封信,高興得超過得到寶物。
于是立刻将它編成冊,又為它寫文章論述道:“一堆黃土,沒有情。
遇到大雨而坍塌,是偶然現象。
而深明象數的人,把這偶然發生的事判定在十八萬六千四百天之前。
何況是在理亂的時運,而又艱難困厄之時,聖與賢不能相遇,君與臣偶然相合。
就像姜子牙得到騰達而被稱作尚父。
孔子沒有鳳車卻周遊列國,傅說在岩下因夢被提拔,張良在橋上得神人傳授,這都是必定要應驗的事。
然而孔子無暇暖其席,
難道這些大聖大賢,還迷惑于宿命的說教嗎?這是不是獻身而存教,诏示人道而不可偏廢呢?我無法知道。
鄭欽悅很快從右補阙升為殿中侍禦史,被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所嫉恨,被排斥在外,不能顯露出他的名聲,所以我才要叙述對他的所聞,放在這兩篇書信之後,用來昭著蓍筮的神明,聰哲的對玄妙疑難解釋的本事,奇偶變化的有數,以此贈送給各位好事者,成為後世學子奇妙的玩味品。
時間是貞元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趙郡李吉甫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