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一 銘記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事可知矣。
姚史官亦為當世達識,複與諸儒詳之,沉吟月餘,竟不知其指趣,豈止于是哉。
原蔔者之意,隐其事,微甚言,當待仆為龔使耳。
不然,何忽見顧訪也。
謹稽諸曆術,測以微詞,試一探言,庶會微旨。
當梁武帝大同四年,歲次戊午。
言‘甸服’者,五百也。
‘黃鐘’者,十一也。
五百一十一年而圯。
從大同四年上求五百一十一年,得漢光武帝建武四年戊子歲也。
‘三上庚’,三月上旬之庚也。
其年三月辛巳朔,十日得庚寅,是三月初葬于鐘山也。
‘七中巳’,乃七月戊午朔,十二日得己巳,是初圯堕之日,是日己巳可知矣。
‘浃辰’十二也,從建武四年三月,至大同四年七月,總六千三百一十二月,每月一交,故雲六千三百浃辰交也。
二九為十八,重三為六,末言四百,則六為千,十八為萬可知。
從建武四年三月十日庚寅初葬,至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己巳初圯,計一十八萬六千四百日,故雲‘二九重三四百圯’也。
其所言者,但說年月日數耳。
據年則五百一十一,會于‘甸服黃鐘’;言月則六千三百一十二,會于‘六千三百浃辰交’;論日則一十八萬六千四百,會于‘二九重三四百圯’。
從‘三上庚’至于‘七中巳’;據曆計之,無所差也。
所言年則月日,但差一數,則不相照會矣。
原蔔者之意,當待仆言之。
吾子之問,契使然也。
從吏已久,藝業荒蕪。
古人之意,複難遠測。
足下更詢能者。
時報焉。
使還不代。
鄭欽悅白。
”記,貞元中,李吉甫任尚書屯田員外郎兼太常博士,時宗人巽為戶部郎中。
於南宮暇日,語及近代儒術之士,謂吉甫曰:“故右補阙集賢殿直學士鄭欽悅,于術數研精,思通玄奧,蓋僧一行所不逮。
以其夭阏當世,名不甚聞,子知之乎?”吉甫對曰:“兄何以核諸?”巽曰:“天寶中,商洛隐者任升之,自言五代祖仕梁為太常。
大同四年,于鐘山下獲古銘,其文隐秘。
博求時儒,莫曉其旨。
因緘其銘,誡諸子曰:‘我代代子孫,以此銘訪于通人,倘有知者,吾無所恨。
’至升之,頗耽道博雅,聞欽悅之名,即告以先祖之意。
欽悅曰:‘子當錄以示我,我試思之。
’升之書遺其銘,會欽悅适奉朝使,方授駕于長樂驿,得銘而釋之。
行及滋水,凡三十裡,則釋然悟矣。
故其書曰,‘據鞍運思,頗有所得。
’不亦異乎!”辛未歲,吉甫轉駕部員外郎,欽悅子克鈞,自京兆府司錄授司門員外郎,吉甫數以巽之說質焉,雖且符其言,然克鈞自雲亡其草,每想其微言至赜而不獲見,吉甫甚惜之。
壬申歲,吉甫貶明州長史。
海島之中,有隐者姓張氏,名玄陽,以明《易經》,為州将所重。
召置閣下,因講《周易》蔔筮之事,即以欽悅之書示吉甫。
吉甫喜得其書。
逾獲寶。
即編次之,仍為著論曰:“夾一丘之土,無情也。
遇雨而圯,偶然也。
窮象數者,已懸定于十八萬六千四百日之前。
矧于理亂之運,窮達之命。
聖賢不逢,君臣偶合。
則姜牙得璜而尚父,仲尼無鳳而旅人。
傅說夢達于岩野,子房神授于圯上,亦必定之符也。
然而孔不暇暖其席,墨不俟黔其突,何經營如彼。
孟去齊而接淅,賈造湘而投吊,又眷戀如此,豈大聖大賢,猶惑于性命之理欤?将浼身存教,示人道之不可廢欤?餘不可得而知也。
欽悅尋自右補阙曆殿中侍禦史,為時宰李林甫所惡,斥擯于外,不顯其身。
故餘叙其所聞,系于二篇之後。
以著蓍筮之神明,聰哲之懸解,奇偶之有數,贻諸好事,為後學之奇玩焉。
時貞元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趙郡李吉甫記。
”(出《異聞記》) 唐朝天寶年間,有個商洛隐士任升之,曾給右補阙鄭欽悅寫信說:“升之所言是這樣的:我隐退後居住在商洛,久阙披陳,獨往山林,親情之間斷絕往來。
有事想向你求問,他日再去拜訪。
升之的上五代先宜曾在梁朝作官任太常,當初在南陽王帳下作官時,在鐘山懸崖一處坍塌的墳墓中得到一篇古代的銘文。
這篇銘志不講姓氏,用小篆刻的文字說:‘龜言土,蓍言水,甸服黃鐘啟靈趾。
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已,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
’文字雖有剝落,但仍很分明清晰。
是一場大雨之後,才墜落下來而得到的。
當時是梁武帝大同四年。
數日後,恰逢盂蘭大會,先祖随從皇帝一起去同泰寺,便将銘文抄錄下來拿給史官姚訾及諸學官看。
他們仔細地研讨了幾個月,卻沒有一個人能知曉它的意思的。
當時抄錄的文字,現在還裝在筐笥之中。
您的學問可以說是生而知之,謀略、運籌兩者兼備。
像您這樣有學識的人即使是前賢也比不上,近代也從未聽說過。
願您能選其要旨,綜合它的要義,将遺簡的内容注釋闡發出來,以了卻先祖的遺願。
這也是我深深盼望的。
樂安任升之白。
”數日後,鄭欽悅回信說:“迷信的使者已到,忽然看到您的信函,正可滌除我胸中的煩悶。
您不忘舊情,甚至要屈駕來訪。
又把大同年間的古銘抄給我看,連前輩賢才都不能通曉,我沒有那麼高學識,怎敢輕言狂語呢?這讓我更加慚愧了。
我現在正在途中,沒有什麼資料可查閱,隻是在馬鞍上探求思考,但也頗有收益。
修建這座古墓的人不知是何人之子,選擇這個地方作墓地的人可稱得上是絕代的賢才。
對過去和未來的事情,他了如指掌。
推論
姚史官亦為當世達識,複與諸儒詳之,沉吟月餘,竟不知其指趣,豈止于是哉。
原蔔者之意,隐其事,微甚言,當待仆為龔使耳。
不然,何忽見顧訪也。
謹稽諸曆術,測以微詞,試一探言,庶會微旨。
當梁武帝大同四年,歲次戊午。
言‘甸服’者,五百也。
‘黃鐘’者,十一也。
五百一十一年而圯。
從大同四年上求五百一十一年,得漢光武帝建武四年戊子歲也。
‘三上庚’,三月上旬之庚也。
其年三月辛巳朔,十日得庚寅,是三月初葬于鐘山也。
‘七中巳’,乃七月戊午朔,十二日得己巳,是初圯堕之日,是日己巳可知矣。
‘浃辰’十二也,從建武四年三月,至大同四年七月,總六千三百一十二月,每月一交,故雲六千三百浃辰交也。
二九為十八,重三為六,末言四百,則六為千,十八為萬可知。
從建武四年三月十日庚寅初葬,至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己巳初圯,計一十八萬六千四百日,故雲‘二九重三四百圯’也。
其所言者,但說年月日數耳。
據年則五百一十一,會于‘甸服黃鐘’;言月則六千三百一十二,會于‘六千三百浃辰交’;論日則一十八萬六千四百,會于‘二九重三四百圯’。
從‘三上庚’至于‘七中巳’;據曆計之,無所差也。
所言年則月日,但差一數,則不相照會矣。
原蔔者之意,當待仆言之。
吾子之問,契使然也。
從吏已久,藝業荒蕪。
古人之意,複難遠測。
足下更詢能者。
時報焉。
使還不代。
鄭欽悅白。
”記,貞元中,李吉甫任
於南宮暇日,語及近代儒術之士,謂吉甫曰:“故右補阙集賢殿直學士鄭欽悅,于術數研精,思通玄奧,蓋僧一行所不逮。
以其夭阏當世,名不甚聞,子知之乎?”吉甫對曰:“兄何以核諸?”巽曰:“天寶中,商洛隐者任升之,自言五代祖仕梁為太常。
大同四年,于鐘山下獲古銘,其文隐秘。
博求時儒,莫曉其旨。
因緘其銘,誡諸子曰:‘我代代子孫,以此銘訪于通人,倘有知者,吾無所恨。
’至升之,頗耽道博雅,聞欽悅之名,即告以先祖之意。
欽悅曰:‘子當錄以示我,我試思之。
’升之書遺其銘,會欽悅适奉朝使,方授駕于長樂驿,得銘而釋之。
行及滋水,凡三十裡,則釋然悟矣。
故其書曰,‘據鞍運思,頗有所得。
’不亦異乎!”辛未歲,吉甫轉駕部員外郎,欽悅子克鈞,自京兆府司錄授司門員外郎,吉甫數以巽之說質焉,雖且符其言,然克鈞自雲亡其草,每想其微言至赜而不獲見,吉甫甚惜之。
壬申歲,吉甫貶明州長史。
海島之中,有隐者姓張氏,名玄陽,以明《易經》,為州将所重。
召置閣下,因講《周易》蔔筮之事,即以欽悅之書示吉甫。
吉甫喜得其書。
逾獲寶。
即編次之,仍為著論曰:“夾一丘之土,無情也。
遇雨而圯,偶然也。
窮象數者,已懸定于十八萬六千四百日之前。
矧于理亂之運,窮達之命。
聖賢不逢,君臣偶合。
則姜牙得璜而尚父,仲尼無鳳而旅人。
傅說夢達于岩野,子房神授于圯上,亦必定之符也。
然而孔不暇暖其席,墨不俟黔其突,何經營如彼。
孟去齊而接淅,賈造湘而投吊,又眷戀如此,豈大聖大賢,猶惑于性命之理欤?将浼身存教,示人道之不可廢欤?餘不可得而知也。
欽悅尋自右補阙曆殿中侍禦史,為時宰李林甫所惡,斥擯于外,不顯其身。
故餘叙其所聞,系于二篇之後。
以著蓍筮之神明,聰哲之懸解,奇偶之有數,贻諸好事,為後學之奇玩焉。
時貞元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趙郡李吉甫記。
”(出《異聞記》) 唐朝天寶年間,有個商洛隐士任升之,曾給右補阙鄭欽悅寫信說:“升之所言是這樣的:我隐退後居住在商洛,久阙披陳,獨往山林,親情之間斷絕往來。
有事想向你求問,他日再去拜訪。
升之的上五代先宜曾在梁朝作官任太常,當初在南陽王帳下作官時,在鐘山懸崖一處坍塌的墳墓中得到一篇古代的銘文。
這篇銘志不講姓氏,用小篆刻的文字說:‘龜言土,蓍言水,甸服黃鐘啟靈趾。
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已,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
’文字雖有剝落,但仍很分明清晰。
是一場大雨之後,才墜落下來而得到的。
當時是梁武帝大同四年。
數日後,恰逢盂蘭大會,先祖随從皇帝一起去同泰寺,便将銘文抄錄下來拿給史官姚訾及諸學官看。
他們仔細地研讨了幾個月,卻沒有一個人能知曉它的意思的。
當時抄錄的文字,現在還裝在筐笥之中。
您的學問可以說是生而知之,謀略、運籌兩者兼備。
像您這樣有學識的人即使是前賢也比不上,近代也從未聽說過。
願您能選其要旨,綜合它的要義,将遺簡的内容注釋闡發出來,以了卻先祖的遺願。
這也是我深深盼望的。
樂安任升之白。
”數日後,鄭欽悅回信說:“迷信的使者已到,忽然看到您的信函,正可滌除我胸中的煩悶。
您不忘舊情,甚至要屈駕來訪。
又把大同年間的古銘抄給我看,連前輩賢才都不能通曉,我沒有那麼高學識,怎敢輕言狂語呢?這讓我更加慚愧了。
我現在正在途中,沒有什麼資料可查閱,隻是在馬鞍上探求思考,但也頗有收益。
修建這座古墓的人不知是何人之子,選擇這個地方作墓地的人可稱得上是絕代的賢才。
對過去和未來的事情,他了如指掌。
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