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 冢墓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卷第三百九十冢墓二
奴官冢盧渙趙冬曦丁永興嚴安之女娲墓李邈賈耽張式樊澤齊景公墓 郭誼壽安土棺李思恭武瑜曹王墓韓建海陵夏氏廬陵彭氏武夷山林贊堯 張紹軍卒馬黃谷冢秦進崇和文
奴官冢
酂縣有後漢奴官冢,初,村人田于其側,每至秋獲。
近冢地多失穗不稔。
積數歲,已苦之。
後恒夜往伺之。
見四大鵝,從冢中出,食禾,逐即入去。
村人素聞奴官冢有寶,乃相結開之。
初入埏前,見有鵝,鼓翅擊人,賊以棒反擊之。
皆不複動。
乃銅鵝也。
稍稍入外廳,得寶劍二枚,其它器物不可識者甚衆。
次至大藏,水深,有紫衣人當門立,與賊相擊。
賊等群争往擊次,其人沖賊走出。
入縣大叫雲:“賊劫吾墓。
”門主者曰:“君墓安在?”答曰:“正奴官冢是也。
”縣令使裡長逐賊,至皆擒之。
開元末。
明州刺史進三十餘事。
(出《廣異記》)
酂縣有座後漢奴官墓。
當初村裡人在墓的旁邊種田,每到秋收的季節,靠近墓的田裡便有很多之莊稼失去穗,而減少收成。
這樣過了幾年,村裡人對此十分苦惱。
後來便經常在夜裡去探察,一天夜裡,看見有四隻大鵝從墳墓中出來吃莊稼,前去追趕便又回到墓中。
村裡人一向聽說奴官墓中有寶物,于是就結伴去挖掘。
剛進入墓道,就看到有鵝張開翅膀擊打人,盜賊用木棒反擊,鵝都不動了,原來是銅鵝。
再進入墓室外廳,得到兩隻寶劍,還有很多不認識的器物。
最後到了放置棺椁的主墓室,地上有很深的積水,有個穿紫衣的人站在門前同盜賊搏鬥。
盜賊群起攻擊,那個人沖出包圍逃走。
他到縣衙大叫:“有賊劫我的墓!”管事的人問他:“你的墓在哪裡?”回答說:“奴官墓就是我的墓。
”縣令派裡長去驅趕盜賊,到墓地将盜賊全部抓獲。
開元末年,明州刺史講述了三十多件這類事。
盧渙 黃門侍郎盧渙。
為洺(“洺”原作“名”,據明抄本改)州刺史。
屬邑翁山縣,溪谷迥無人,嘗有盜發墓。
雲:‘初行,見車轍中有花磚,因揭之,知(“知”字原在“之”字上,據明抄本改)是古冢,乃結十人。
縣投狀,請路旁居止,縣許之。
遂種麻,令外人無所見,即悉力發掘。
入其隧路,漸至圹中,有三石門,皆以鐵封之。
其盜先能誦咒,因齋戒近之。
至日,兩門開。
每門中各有銅人銅馬數百,持執幹戈,其制精巧。
盜又齋戒三日,中門半開,有黃衣人出曰:“漢征南将軍劉,(忘名)使來相聞,某生有征伐大勳,及死,敕令護葬,又鑄銅人馬等,以象存日儀衛。
奉計來此,必要财貨,所居之室,實無他物。
且官葬不瘗寶貨,何必苦以神咒相侵?若更不已,當不免兩損。
”言訖複入,門合如初。
又誦咒數日不已,門開,一青衣又出傳語。
盜不聽。
兩扇欻辟,大水漂蕩,盜皆溺死。
一盜能泅而出,自縛詣官,具說本末。
渙令複視其墓,中門内有一石床,骷髅枕之。
水漂,已半垂子床下。
因卻為封兩門,窒隧路矣。
(出《玄怪錄》)
黃門侍郎盧渙,任洺州刺史。
屬地翁山縣的河谷中無人居住。
曾有個盜墓的說,當初他剛走那裡,看見車轍中有花磚。
揭開觀看,知道是古墓。
于是聚集了十個人,給縣令寫了封信,請求在谷中路旁居住。
縣令批準了。
他們在古墓周圍種上麻,使外人看不見裡面,随後就全力挖掘。
打開隧道,漸漸進入墓穴。
古墓有三個石門,全都用鐵封住。
盜墓賊會念咒語,因此齋戒念咒。
幾天後,兩門打開。
每個門内各有銅人銅馬數百個,全都手持兵器,制作得非常精巧。
盜賊又齋戒三日,中門半開。
有個穿黃衣服的人出來說:“漢征南将軍劉(忘記名字)讓我來告訴你們,他生前多征戰,立有大功,死後皇帝下令護葬,又鑄了銅人馬等,以保持生前那樣的儀仗衛隊,你們千方百計來這裡,想要陪葬财物,但他所居住的墓室裡,實在沒有什麼其他東西。
況且官葬不埋珍寶,何必苦苦用咒語相侵擾呢?假如再不停止挖掘,會免不了兩方都受到損害。
”說完又進去了,門象先前那樣關閉。
盜賊堅持多日不停地念誦咒語,門又開了。
一個婢女又出來傳話,盜賊還是不聽,兩扇門忽然打開。
大水漂蕩起來,盜賊都被淹死。
有一個會遊水的盜賊遊了出來。
自己捆住自己去見官自首,把盜墓的經過細節講一遍。
盧渙派人再去查看那個古墓,看到中門内有一張石床,有個骷髅躺在石床上,水漂上來,淹到床下一半。
于是封了兩門,堵塞了隧道。
趙冬曦 華陰太守趙冬曦,先人壟在鼓城縣。
天寶初,将合附焉。
啟其父墓,而樹根滋蔓,圍繞父棺,懸之于空。
遂不敢發。
以母柩置于其旁,封墓而返。
宣城太守刁緬,改葬二親,緬亦納母棺于其側,封焉,後門緒昌盛也。
冬曦兄弟七人,皆秀才,有名當世,四人至二千石。
緬三為将軍,門施長戟。
開元二十年。
萬年有人,父殁後,家漸富,遂葬母(“母”字原阙,據明抄本補)。
父榇亦為萦繞,不可解。
其人遂刀斷之,根皆流血,遂以葬。
即而家道稍衰,死亡俱盡。
(出《紀聞》) 華陰太守趙冬曦,祖先的墳墓在鼓城縣。
天寶初年,他想将父母合葬,挖開他父親的墳墓,樹根滋生蔓延,圍繞父親的棺木。
把棺木懸離地面,不敢再挖,便把母親的棺柩安放在旁邊,封上墓穴回去了。
宣城太守刁緬,改葬父母,也把母親的棺木埋葬其旁邊。
家族後代繁榮,人丁興旺。
趙冬曦兄弟七人,都是秀才,在當時很有名望,有四個人享俸祿二千石。
刁緬三次做了将軍。
門前放置長戟。
開元二十年,萬年縣有一個人父親死後,家裡漸漸富起來。
後來他安葬母親時,見到父親的棺木也被樹根圍繞,無法分解。
那個人就用刀砍斷了樹根,全都流出了血。
自從他這次合葬父母以後,家道開始衰落,人也逐漸死光了。
丁永興 高唐縣南有鮮卑城,舊傳鮮卑聘燕,享于此城。
旁有盜跖冢,冢極高大,賊盜嘗私祈焉。
天寶初,縣令丁永興,有群盜劫其部内。
興乃密令人冢旁伺之,果有祀者,乃執詣縣,按殺之。
自後祀者頗絕。
《皇覽》言盜跖冢在河東。
按盜跖死于東陵,此地古名東平陵,疑此近之。
(出《酉陽雜俎》)
高唐縣南有座鮮卑城,過去傳說鮮卑遣使訪問燕國,就在這座城中歡宴。
近冢地多失穗不稔。
積數歲,已苦之。
後恒夜往伺之。
見四大鵝,從冢中出,食禾,逐即入去。
村人素聞奴官冢有寶,乃相結開之。
初入埏前,見有鵝,鼓翅擊人,賊以棒反擊之。
皆不複動。
乃銅鵝也。
稍稍入外廳,得寶劍二枚,其它器物不可識者甚衆。
次至大藏,水深,有紫衣人當門立,與賊相擊。
賊等群争往擊次,其人沖賊走出。
入縣大叫雲:“賊劫吾墓。
”門主者曰:“君墓安在?”答曰:“正奴官冢是也。
”縣令使裡長逐賊,至皆擒之。
開元末。
明州刺史進三十餘事。
(出《
當初村裡人在墓的旁邊種田,每到秋收的季節,靠近墓的田裡便有很多之莊稼失去穗,而減少收成。
這樣過了幾年,村裡人對此十分苦惱。
後來便經常在夜裡去探察,一天夜裡,看見有四隻大鵝從墳墓中出來吃莊稼,前去追趕便又回到墓中。
村裡人一向聽說奴官墓中有寶物,于是就結伴去挖掘。
剛進入墓道,就看到有鵝張開翅膀擊打人,盜賊用木棒反擊,鵝都不動了,原來是銅鵝。
再進入墓室外廳,得到兩隻寶劍,還有很多不認識的器物。
最後到了放置棺椁的主墓室,地上有很深的積水,有個穿紫衣的人站在門前同盜賊搏鬥。
盜賊群起攻擊,那個人沖出包圍逃走。
他到縣衙大叫:“有賊劫我的墓!”管事的人問他:“你的墓在哪裡?”回答說:“奴官墓就是我的墓。
”縣令派裡長去驅趕盜賊,到墓地将盜賊全部抓獲。
開元末年,明州刺史講述了三十多件這類事。
盧渙 黃門侍郎盧渙。
為洺(“洺”原作“名”,據明抄本改)州刺史。
屬邑翁山縣,溪谷迥無人,嘗有盜發墓。
雲:‘初行,見車轍中有花磚,因揭之,知(“知”字原在“之”字上,據明抄本改)是古冢,乃結十人。
縣投狀,請路旁居止,縣許之。
遂種麻,令外人無所見,即悉力發掘。
入其隧路,漸至圹中,有三石門,皆以鐵封之。
其盜先能誦咒,因齋戒近之。
至日,兩門開。
每門中各有銅人銅馬數百,持執幹戈,其制精巧。
盜又齋戒三日,中門半開,有黃衣人出曰:“漢征南将軍劉,(忘名)使來相聞,某生有征伐大勳,及死,敕令護葬,又鑄銅人馬等,以象存日儀衛。
奉計來此,必要财貨,所居之室,實無他物。
且官葬不瘗寶貨,何必苦以神咒相侵?若更不已,當不免兩損。
”言訖複入,門合如初。
又誦咒數日不已,門開,一青衣又出傳語。
盜不聽。
兩扇欻辟,大水漂蕩,盜皆溺死。
一盜能泅而出,自縛詣官,具說本末。
渙令複視其墓,中門内有一石床,骷髅枕之。
水漂,已半垂子床下。
因卻為封兩門,窒隧路矣。
(出《
屬地翁山縣的河谷中無人居住。
曾有個盜墓的說,當初他剛走那裡,看見車轍中有花磚。
揭開觀看,知道是古墓。
于是聚集了十個人,給縣令寫了封信,請求在谷中路旁居住。
縣令批準了。
他們在古墓周圍種上麻,使外人看不見裡面,随後就全力挖掘。
打開隧道,漸漸進入墓穴。
古墓有三個石門,全都用鐵封住。
盜墓賊會念咒語,因此齋戒念咒。
幾天後,兩門打開。
每個門内各有銅人銅馬數百個,全都手持兵器,制作得非常精巧。
盜賊又齋戒三日,中門半開。
有個穿黃衣服的人出來說:“漢征南将軍劉(忘記名字)讓我來告訴你們,他生前多征戰,立有大功,死後皇帝下令護葬,又鑄了銅人馬等,以保持生前那樣的儀仗衛隊,你們千方百計來這裡,想要陪葬财物,但他所居住的墓室裡,實在沒有什麼其他東西。
況且官葬不埋珍寶,何必苦苦用咒語相侵擾呢?假如再不停止挖掘,會免不了兩方都受到損害。
”說完又進去了,門象先前那樣關閉。
盜賊堅持多日不停地念誦咒語,門又開了。
一個婢女又出來傳話,盜賊還是不聽,兩扇門忽然打開。
大水漂蕩起來,盜賊都被淹死。
有一個會遊水的盜賊遊了出來。
自己捆住自己去見官自首,把盜墓的經過細節講一遍。
盧渙派人再去查看那個古墓,看到中門内有一張石床,有個骷髅躺在石床上,水漂上來,淹到床下一半。
于是封了兩門,堵塞了隧道。
趙冬曦 華陰太守趙冬曦,先人壟在鼓城縣。
天寶初,将合附焉。
啟其父墓,而樹根滋蔓,圍繞父棺,懸之于空。
遂不敢發。
以母柩置于其旁,封墓而返。
宣城太守刁緬,改葬二親,緬亦納母棺于其側,封焉,後門緒昌盛也。
冬曦兄弟七人,皆秀才,有名當世,四人至二千石。
緬三為将軍,門施長戟。
開元二十年。
萬年有人,父殁後,家漸富,遂葬母(“母”字原阙,據明抄本補)。
父榇亦為萦繞,不可解。
其人遂刀斷之,根皆流血,遂以葬。
即而家道稍衰,死亡俱盡。
(出《紀聞》) 華陰太守趙冬曦,祖先的墳墓在鼓城縣。
天寶初年,他想将父母合葬,挖開他父親的墳墓,樹根滋生蔓延,圍繞父親的棺木。
把棺木懸離地面,不敢再挖,便把母親的棺柩安放在旁邊,封上墓穴回去了。
宣城太守刁緬,改葬父母,也把母親的棺木埋葬其旁邊。
家族後代繁榮,人丁興旺。
趙冬曦兄弟七人,都是秀才,在當時很有名望,有四個人享俸祿二千石。
刁緬三次做了将軍。
門前放置長戟。
開元二十年,萬年縣有一個人父親死後,家裡漸漸富起來。
後來他安葬母親時,見到父親的棺木也被樹根圍繞,無法分解。
那個人就用刀砍斷了樹根,全都流出了血。
自從他這次合葬父母以後,家道開始衰落,人也逐漸死光了。
丁永興 高唐縣南有鮮卑城,舊傳鮮卑聘燕,享于此城。
旁有盜跖冢,冢極高大,賊盜嘗私祈焉。
天寶初,縣令丁永興,有群盜劫其部内。
興乃密令人冢旁伺之,果有祀者,乃執詣縣,按殺之。
自後祀者頗絕。
《皇覽》言盜跖冢在河東。
按盜跖死于東陵,此地古名東平陵,疑此近之。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