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八十九 冢墓一

關燈
父親死了,他的母親讓袁安帶着雞和酒去請看風水的人,為其選擇埋葬父親的墓地。

    他在途中碰到三個書生,問袁安幹什麼去,袁安把事情告訴給他們。

    書生說:“我知道一個好墓地。

    ”袁安立即用攜帶的雞和酒招待他們。

    吃喝完畢,他們将墓地的具體地點告訴了袁安,說:“應當葬在此地,世世代代能作大官。

    ”然後同他分别。

    袁安剛走出幾步,回頭再看三個書生都不見了。

    袁安懷疑他們是神仙,于是袁安把父親葬在那個地方。

    後來果然當官做到司徒,子孫昌盛,四代出了五個大官。

     丁姬 王莽秉政,貶丁姬号,開其椁戶。

    火出,炎四五丈。

    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冢中器物。

    公卿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恭王母傅太後墳及丁姬冢,二旬皆平。

    又周棘其處,以為世戒。

    雲:“時(“時”原作“将”,據明抄本改)有群燕數千,銜土投丁姬穿中。

    今其墳冢,巍然尚秀。

    隅阿相承,列郭數周,面開重門。

    (出《水經》) 王莽執政期間,貶除了丁姬的稱号,并下令掘開她的墳墓。

    掘墓時有火從墓道裡噴出,火焰達五丈遠。

    士兵用水澆滅後才能進入,燒掉了墓中的器物。

    王公大臣派遣子弟、學生和家奴等十餘萬人,拿着工具,幫助掘開恭王母親傅太後墓和丁姬墓,二十多天全部挖平,又在四周圍上棘黎,用來警戒世人。

    有人說,當時有數千隻燕子,銜土投到丁姬的墓穴。

    如今丁姬的墳墓高大壯美,建築互相承接,似城郭排列數層,幾重門相對大開。

     渾子 昆明池中有冢,俗号渾子。

    相傳昔居民有子名渾子者,嘗違父語,若東則北,若水則火。

    父病且死,欲葬于高陵之處,矯謂曰:“我死,必葬于水中。

    ”及死,渾子泣曰:“我今日不可更違父命。

    ”遂葬于此。

    盛弘之《荊洲記》雲:“固城臨洱水,水之北岸,有五女墩。

    西漢時,有人葬洱北,墓将為所壞。

    其人有五女,共創此墩以防墓。

    ”又雲:“一女嫁陰縣佷子,家資萬金。

    自少及長,不從父言。

    臨死,經意欲葬山上,恐子不從,乃言必葬我渚下碛上。

    佷子曰:“我由來不取父教,今當從此一語,遂盡散家财,作石冢,以土繞之,遂成一洲。

    長數百步。

    元康中,始為水所壞。

    今餘石如半榻許數百枚,聚在水中。

    ”(出《酉陽雜俎》) 昆明池中有座墳,俗名叫作渾子。

    相傳過去有一個住戶有個兒子名叫渾子,曾經經常違背他父親的話。

    他父親如果叫他到東面去,他一定去北面;如果讓他提水,他一定去燒火。

    他父親有病快要死了,想要死後葬到高處,特意把話顫倒着對兒子說:“我死後,一定要把我葬在水中。

    ”等到父親死了,渾子哭着說:“我這次不能再違反父命了。

    ”于是将父親葬到這裡。

    盛弘的《荊州記》記載:固城靠近洱水,水的北岸,有座五女墩。

    西漢時,有人葬于洱水北岸,墓将被水侵蝕。

    這個人共有五個女兒,共同造了這座土堆用來防止洱水侵蝕墓地。

    上面還記載:一個女子嫁給陰縣一個狠毒的人。

    這個人有萬貫家财,從小到大,從不聽父親的話。

    父親臨死想葬在山上,恐怕兒子不聽,就說一定把我葬到水中的河丘上。

    這個人說:“我從來不聽從父親的教誨,如今應該聽他一句話。

    ”于是賣掉家中所有的财産,造了一座石墳,用土圍住四面,就成了一塊水中大陸地,有幾百步長。

    元康年間,才被水沖壞。

    現在還留下象半張床那麼大的石頭數百塊,堆在水中。

     王粲 魏武北征蹋頓,升嶺眺矚,見一崗不生百草。

    王粲曰:“必是古冢。

    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氣蒸出外,故卉木焦滅。

    ”即令鑿看,果大墓,有礜石滿茔。

    一說,粲在荊州,從劉表登鄣山,而見此異。

    曹武之平烏桓,粲猶在江南,此言為當。

    (出《異苑》) 魏武帝北征烏桓時,登山遠眺。

    看到一個小山岡,上面什麼草也不長。

    王粲說:“那一定是座古墓。

    這個人在世的時候,一定服用過生礜石。

    死後石氣揮發到外面,花草不能生長。

    ”随即讓人鑿開來看,果然是個大墓,裡面填滿礜石。

    還有一種傳說是,王粲在荊州時,跟随劉表登上鄣山,看見了上述怪異現象。

    魏武帝平滅烏桓時,王粲還在江南,所以後一種說法比較可信。

     孫鐘 孫鐘家于富春,幼失父,事母至孝。

    遭歲荒,以種瓜自業。

    忽有三少年詣鐘乞瓜,鐘厚待之。

    三人謂曰:“此山下善,可葬之,當出天子。

    君下山百許步,顧見我去,即可葬處也。

    ”鐘去三四十步,便反顧,見三人成白鶴飛去。

    鐘記之,後死葬其地。

    地在縣城東,冢上常有光怪。

    雲五色,氣上屬天。

    及堅母孕堅,夢腸出,繞吳阊門。

    以告鄰母,曰:“安知非吉祥!”(出《祥瑞記》) 孫鐘家住富春,幼年喪父,侍奉母親非常孝順。

    災荒年頭,他以種瓜為生。

    一天忽然有三個少年到孫鐘瓜地要瓜吃,孫鐘很熱情地招待他們。

    三人對孫鐘說:“這山下地勢非常好,人死後葬在這裡,後代能夠做皇帝。

    你下山走一百多步,回頭看到我們離去時的那塊地方,就是可以埋葬的地點。

    ”孫鐘走了三四十步便回頭觀看,看到三個少年變成白鶴飛走了,于是記住了那個地方,孫鐘死後就葬在那裡。

    那地方在縣城的東面,墳墓上常有一些光環如五光十色的雲氣,直沖雲天。

    到孫堅的母親懷孫堅時,做夢夢到腸子出來了,環繞吳國的阊門。

    她把這個夢告訴了鄰居老太太,老太太說:“怎麼知道不是吉祥的預兆呢!” 吳綱 魏黃初末,吳人發吳芮冢取木,于縣立孫堅廟。

    見芮屍,容貌衣服并如故。

    吳平後,預發冢人,于壽春,見南蠻校尉吳綱,曰:“君形貌何類長沙王吳芮乎?但君微短耳。

    ”綱瞿然曰:“是先祖也。

    ”自芮卒至冢開四百年,至見綱,又四十餘年矣。

    (出《水經》) 三國時魏國黃初末年,吳國人挖掘吳芮的墳墓取木料,準備在縣裡建一座孫堅的廟。

    打開墓穴後,見到吳芮屍體的面目、衣服都同活的時候一樣。

    吳國被消滅以後,過去挖掘墳墓的人在壽春見到南蠻校尉吳剛,對他說:“你的形貌為什麼非常象長沙王吳芮呢?隻是身材矮小一些。

    ”吳綱驚訝地說:“吳芮是我的祖先。

    ”從吳芮死去到墳墓被打開,前後四百年,再看到吳綱又四十多年。

     陸東美 吳黃龍年中,吳都海鹽有陸東美,妻朱氏,亦有容止。

    夫妻相重,寸步不相離,時人号為比肩人。

    夫婦雲:“皆比翼,恐不能佳也。

    ”後妻卒,東美不食求死。

    家人哀之,乃合葬。

    未一歲,冢上生梓樹,同根二身,相抱而合成一樹。

    每有雙鴻,常宿于上。

    孫權聞之嗟歎,封其裡曰“比肩”,墓又曰“雙梓”。

    後子弘與妻張氏,雖無異,亦相愛慕。

    吳人又呼為“小比肩”。

    (出《述異記》) 吳國黃龍年間,都城海鹽有個人陸東美。

    他的妻子朱氏,儀容舉止很好。

    夫妻間互相敬重,形影相随寸步不離,被人稱為“比肩人”。

    夫妻二人都說:“比翼雙飛,恐怕不會長久。

    ”後來妻子死去,陸東美也絕食而死。

    家裡人非常悲傷,就把他們合葬在一起。

    不到一年,墳墓上長出一棵梓樹,同根雙幹,相互擁抱合成一棵樹。

    經常有一對鴻雁栖身于樹上。

    孫權聽到這件事深有感慨,封這個地方叫“比肩”,墓叫“雙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