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

關燈
得否?”曰:“彼甚惡人,然頗好酒。

    足下求美醞一榼,就此宿候,或得見也。

    ”袁公去,得酒持至,以伺之,數夕果到。

    五人鹿皮冠或紗帽,藜杖草履,遙相與通寒喧,大笑,乃臨澗濯足戲弄。

    儒生置酌列席,少頃,盡入茅舍,睹酒甚喜。

    曰:“何處得此?”既飲數杯,儒生曰:“某非能自緻,有客攜來,願谒仙兄。

    ”乃導袁公出,曆拜俯偻。

    五人相顧失(“失”原作“視”,據明抄本改)色,且悔飲此酒,兼怒儒生曰:“不合引外人相擾。

    ”儒生曰:“茲人誠志可賞,況是道流,稍許從容,亦何傷也!”意遂漸解。

    複睹袁公恭甚,乃時與語笑。

    目袁生曰:“坐。

    ”袁再拜就席。

    少頃半酣,頗歡。

    注視袁公,相謂曰:“此人大似西峰坐禅和尚。

    ”良久雲:“直是。

    屈指數日,此僧亡來四十七年矣。

    ”問袁公之歲,正四十七。

    相顧撫掌曰:“覓官職去,福祿至矣,已後極富貴。

    ”遂呼主人别,袁公拜,道流皆與握手。

    過澗上山頂,們羅跳躍,有若飛鳥,逡巡不見。

    (出《逸史》) 複州青溪山景色秀麗天下無比。

    丞相袁滋當初還沒有功名的時候,曾居住在複州和郢城之間。

    有一天,天氣晴好,他偶爾路過青溪山,走過幾裡地後,山勢景物越來越幽深險峻,人迹很難達到那裡。

    這時,他遇到一個以賣藥為生的讀書人。

    這書生的家就住在這裡。

    袁滋同他交談,言語非常投機,當晚就住在書生家裡。

    袁滋問書生:“這裡應該有隐居的仙人啊!你同他們見過面嗎?”書生回答說:“有五六個道士,每隔二三天到這來一次,不知他們居住在什麼地方。

    我雖然同他們很熟悉,但他們也不肯告訴我。

    ”袁滋說:“我想來拜見他們,可以嗎?”書生說:“他們非常厭惡生人,可是喜歡飲酒。

    你如果能夠準備一壇好酒,然後住在這裡等候,或許能夠見到他們。

    ”袁滋離開後,弄到了一壇好酒,回來等候仙人。

    幾天後的一個傍晚,道士果然來了。

    五個道士有的人戴鹿皮帽子,有的戴紗帽,拄着藜杖,穿着草鞋。

    書生遠遠地和他們問候,這些人哈哈大笑着到了小溪邊,一邊洗腳一邊說笑。

    書生立即擺上酒席。

    不一會,他們進到茅草房裡,看見酒非常高興。

    問書生:“在哪地方弄到的酒?”喝了幾杯以後,書生說:“不是我弄到的酒,是位客人帶來的,他想要拜見幾們仙長。

    ”于是引袁滋出來施禮相見。

    五個道士互相觀瞧變了臉色,都後悔喝了這酒。

    一齊對書生發脾氣說:“不應該引外人來打擾我們。

    ”書生說:“這個人的誠心值得賞識,況且他也是信奉道教的人,結識他有什麼不好呢?”這時他們的态度才緩和了一些。

    又看到袁滋非常恭敬地站在那裡,便改變态度笑着同他談話,并對袁滋說:“坐吧。

    ”袁滋再三拜謝坐下。

    不一會兒,酒喝到一半,大家都很高興。

    幾位道士仔細看着袁滋,相互說:“這個人非常象西峰的坐禅和尚。

    ”過了好一會兒,又說:“真是他,屈指一算,這個和尚已經死了四十七年了。

    ”又問袁滋多大年歲,正好四十七歲。

    幾位道士互相看着拍着手說:“尋求官職做官去吧,福祿全都會有的,你以後會非常富貴顯赫。

    ”然後招呼主人告别,袁滋也向他們施禮拜别。

    幾位仙人拉着手越過山澗走向山頂。

    他們拉着藤蘿跳躍着,象飛鳥一樣迅速,轉眼之間就不見了。

     崔四八 崔慎由,初以未有兒息,頗以為念。

    有僧常遊崔氏之門者,崔因告之,且問其計。

    僧曰:“請夫人盛飾而遊長安大寺,有老僧院,即詣之。

    彼若不顧,更之他所。

    若顧我厚,宜厚結之,俾感動其心,則其身後為公子矣。

    ”如其言,初适三處,不顧。

    後至一院,僧年近六十矣,接待甚勤至,崔亦厚施之。

    自是供施不絕。

    僧乃曰:“身老矣,自度無所報公,願以後身為公之子。

    ”不數年,僧卒,而四八生焉。

    或雲,手文有“綱僧”二字。

    (出《玉堂閑話》) 崔慎由,因為沒有兒子而經常歎息,心中十分焦急。

    有個和尚經常到崔家作客,崔慎由于是把這件事告訴給他,并且問他有什麼辦法。

    和尚說:“請夫人好好打扮修飾自己,去朝拜長安大寺。

    如果有老年和尚就去拜見。

    他若不理你們,再到其它的寺廟。

    假如遇到熱情接待你們的,你們就要同他好好結交。

    如果能夠打動他的心,那麼他死後一定會轉生為你們的兒子。

    ”按照和尚的說法,他們起初到過三個寺院,都沒有遇到願意接待他們的和尚。

    後來來到一座寺廟,遇到一個老和尚已年近六十,接待他們非常周到,崔慎由也施舍了他很多錢财。

    從這以後,崔家不間斷地供給施舍這個和尚。

    和尚說:“我老了,自己揣度沒有什麼可以報答您的,願我死後來生做您的兒子。

    ”不幾年,和尚死了,而崔四八出生了。

    有人說:“他手文有‘綱僧’二字。

    ” 馬思道 洪州醫博士馬思道,病笃。

    忽自歎曰:“我平生不省為惡,何故乃為女子,今在條子坊朱氏婦所托生矣。

    ”其子試尋之,其家婦果娠,乃作襁褓以候之。

    及思道卒而朱氏生,實女子也。

    (出《稽神錄》) 洪州醫學教授官馬思道,病得十分嚴重。

    一天他忽然歎息說:“我一生之中從不做壞事,為什麼讓我做女子?如今要到條子胡同朱氏那裡托生了。

    ”他的兒子試探着去尋找,朱家的女人果然已經懷孕,并且做了背小孩用的背帶和布兜,等候孩子降生。

    等到馬思道死去的時候,正好朱氏生産,并且确實生了個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