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

關燈
走,潛伏在房頂上面的瓦溝裡,聽到夫人的哭聲了,夜裡我下來,進入東園,園内有座古墳,我就在那裡藏身生活。

    兩年後被獵人打死。

    死後我照例去見閻王,閻王說:“你沒有罪過,應當得到一個人身。

    ”于是就托生到了海州,給一個乞丐當了兒子。

    一生都在饑餓寒冷之中,隻活到二十歲就死了。

    死後又去見閻王,閻王說:“就讓你做富人的家奴吧,家奴的名稱雖然不好聽,但是無憂慮和危機。

    ”于是得以來到這裡。

    現在奴才我已經轉世三次了,夫人依然健在,真是福大壽長。

    您說這不是件很不平常的事情嗎?” 文澹 前進士文澹甚有德行,人皆推之。

    生(“生”原作不,據明抄本改)三四歲,能知前生事。

    父母先有一子,才五歲,學人誦詩書,頗亦聰利。

    無何,失足墜井而卒。

    父母憐念,悲涕不勝。

    後乃生澹。

    澹一旦語父母曰:“兒先有銀胡蘆子并漆球香囊等,曾收在杏樹孔中,不知在否?”遂與母尋得之。

    父母知澹乃前子也,憐惜過于諸兄。

    志學之年,詞藻俊逸。

    後應舉,翰林範學士禹偁坐下及第。

    澹之兄谷也。

    (出《野人聞語》) 進士文澹品德行為高尚,受到人們的推崇。

    他三四歲的時候,就知道前生的事情。

    文澹的父母先前有過一個兒子,五歲就開始跟别人學讀詩書,非常聰明伶俐,但不幸失足墜入井中溺死了。

    父母非常懷念他,悲痛到了極點。

    後來又生了文澹。

    文澹有一天對父母說:“我先前有銀胡蘆子和漆球、香袋等東西,被我放在杏樹洞中,不知現在還在不在那裡?”于是同母親一起去尋找,果然找到了。

    父母才知道文澹就是先前那個兒子轉生的。

    對他喜愛的程度超過了他的幾個哥哥。

    文澹十五歲時,文章就寫得詞藻華麗,隽詠清秀。

    後來參加科舉考試,經翰林院學士範禹偁的主考考中進士。

    文澹的哥哥叫文谷。

     王鄂 唐王鄂者,尚書鄑之弟也。

    西京亂離,鄑挈家入蜀,沿嘉陵江下。

    至利州百堂寺前,鄂年七歲,忽雲:“我曾有經一卷,藏在此寺石龛内。

    ”因令家人相随,訪獲之。

    木梳亦存。

    寺僧曰:“此我童子也。

    ”較其所夭之年,與王氏之子所生之歲,果驗也。

    其前生父母尚存。

    及長仕蜀,官至令錄。

     唐朝有個叫王鄂的,是尚書王鄑的弟弟。

    西京動亂時人們紛紛逃離西京。

    王鄑帶領全家前往蜀郡,沿着嘉陵江下行至利州百堂寺前,當時才七歲的王鄂忽然對家裡人說:“我曾經有一卷經書藏在這座寺院的石龛之内。

    ”說完讓家人跟着他去找,果然找到了,同時還找到一柄舊木梳。

    寺裡的和尚見到說:“這孩子是我過去的童子。

    ”查對童子夭亡的時間,同王氏生王鄂的時間果然相同。

    他的前生的父母還在。

    王鄂成年後在蜀郡做官,一直做到令錄。

     僧道傑 相州滏陽縣人信都元方,少有操尚,尤好釋典,年二十九。

    至顯慶五年春正月死。

    死後月餘,其兄法觀寺僧道傑,思悼不已,乃将一巫者至家,遣求元方與語。

    道傑又頗解法術,乃作一符,攝得元方,令巫者問其由委。

    巫者不識字,遣解書人執筆。

    巫者為元方口授,作書一紙,與同學馮行基,具述平生之意,并詩二首。

    及其家中,亦留書啟。

    文理順序,言詞凄怆。

    其書疏大抵勸修功德,及遣念佛寫經,以為殺生之業,罪之大者。

    無過于此。

    又雲:“元方不入地獄,亦不堕鬼中,全蒙冥官處分。

    今于石州李仁師家為男。

    但為隴州吳山縣石名遠,于華嶽祈子,及改與石家為男。

    又再受生日逼,匆迫不得更住。

    從二月受胎,至十二月誕育。

    願兄等慈流。

    就彼相看也。

    ”言訖,涕泣而去。

    河東薛大造寓居滏陽,前任吳山縣令,自雲,具識名遠。

    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說之。

    (出《冥報拾遺》) 相州滏陽縣有個叫信都元方的人,青少年時就有高尚的品德理想,尤其喜好佛教經典。

    二十九歲。

    在顯慶五年春天正月裡死去。

    死後一個月,他的哥哥法觀寺和尚道傑因為十分懷念他,就把一個巫師請到家中,讓他作法使自己能夠和元方的靈魂對話。

    道傑自己也精通法術,他寫了一道符,攝來了遠方的靈魂,讓巫師問他問題。

    巫師不認字,讓會寫字的人執筆記錄。

    巫師替元方口授。

    寫信一封,交給同學馮行基,元方陳述了一生的經曆和志願,同時還作了二首詩。

    對他的家屬也留下了書信。

    文理順暢,言詞凄慘悲涼。

    主要内容都是規勸人們修行功德和讓人們念佛寫經的。

    他認為罪惡深重,沒有能超過以殺生為職業的人的。

    他還說:“元方沒有入地獄,也沒有堕入鬼的行列中,這全是靠陰間官員安排決定。

    原已決定讓我去做石州李仁師的兒子,隻是因為隴州吳山縣石名遠,到華嶽拜祭求子,又改為去做石家的兒子。

    如今托生的日子逼近,所以不能久留。

    從二月懷胎、到十二月誕生。

    希望哥哥等對我慈愛的人們,到那裡同我見上一面。

    ”說完,哭泣着離去。

    住在滏陽的薛大遠是前任吳山縣令,他說認識名遠。

    智力寺僧慧永和法真等也講述過這件事。

     袁滋 複州青溪山,秀絕無比。

    袁相公滋未達時,居複郢間。

    睛日偶過峻峰,行數裡,漸幽奇險怪,人迹罕到。

    有儒生,以賣藥為業,家焉。

    袁公與語,言甚相狎,因留宿。

    乃問曰:“此處合有靈隐者,曾從容不?”答曰:“有道者五六人,每兩三日一至,不知居處。

    某雖與之熟,亦不肯言。

    ”袁曰:“某來修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