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八十七 悟前生一
關燈
小
中
大
原作“幼”,據明抄本改),複懷何為?”将服藥以損之,藥至将服,采娘昏奄之内,忽稱殺人。
母驚而問之,曰:“某之身終,當為男子,母之所懷是也。
聞藥至情急,是以呼耳。
”母異之,乃不服藥。
采娘尋卒,既葬,母悲念,乃收常所戲之物而匿之。
未逾月,遂生一男。
人有動所匿之物,兒啼哭。
張氏哭女,其兒亦哭。
罷即止。
及能言,常收戲弄之物。
官至柱史。
(出《史遺》) 有一個姓鄭的人在唐肅宗時做潤州刺史,他的哥哥叫鄭偘,嫂子姓張。
哥嫂有個女兒十六歲,名叫采娘,賢淑而又美麗。
七月初七的夜晚,采娘擺上香案,向織女祈禱。
當天夜裡,她夢見仙人乘坐的用羽毛裝飾的車蓋遮蔽了天空。
車子停下來以後有人對采娘說:“我是織女,你請求得到什麼福分?”采娘說:“願我能獲得高超的針線活技藝。
”于是織女送給采娘一根金針。
針長一寸多,綴在紙上,放在采娘的裙帶裡,并告訴采娘,隻要你三天不說話,你就會變得特别巧,如果做不到,就會變成男人。
過了兩天,采娘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
母親感到奇怪要看那根針,見隻是空紙,但針迹還在。
張氏原有幾個兒女都已經先後死了,采娘自發生這件事後又忽然病得不能說話。
張氏這時又有了身孕,她歎息說:“男女五個孩子,都沒有養大,我還要孩子幹什麼?”就要吃藥打掉胎兒。
她端起藥碗正要喝下去的時候,采娘在昏迷之中,突然喊殺人。
母親驚異地問采娘為什麼喊殺人,采娘說:“我的女身死去後,當成為男子,母親懷着的就是。
我知道母親就要服藥,情急之下,就那樣喊了。
”母親感到奇怪,就不再吃藥,采娘不久就死了。
埋葬了采娘,她母親十分悲痛非常想念她,就把她平常玩耍的物品收拾好保存起來,不到一個月,就生下一個男孩。
有人動那些收藏起來的東西,男孩就哭。
張氏思念女兒哭時,男孩也哭,張氏不哭了男孩也不哭了。
到了男孩能說話的時候,經常拿起采娘原來玩過的東西。
後來這男孩官做到柱史。
劉三複 劉三複者,以文章見知于李德裕。
德裕在浙西,遣詣阙求試。
及登第,曆任台閣。
三複能記三生事,雲,曾為馬,馬常患渴,望驿嘶,傷其蹄則連心痛。
後三複乘馬,硗确之地,必為緩辔,有石必去之。
其家不施門限,慮傷馬蹄也。
其子邺,敕賜及第。
登廊廟,上表雪德裕。
以朱崖靈樞,歸葬洛中,報先恩也。
士大夫美之。
(出《北夢瑣言》)
劉三複這個人,因為文章寫得好得到李德裕的賞識。
李德裕在浙西的時候,推薦他到朝廷去考試,他考中後被錄用,曾經多次擔任尚書。
劉三複能記住三輩子的事。
他說:“我前世曾經做過馬,馬經常口渴,遠遠地看見驿站就因高興而嘶鳴。
如果傷了蹄子就痛得連心。
”後來劉三複騎馬時,遇到堅硬而貧瘠的土地,必然放慢速度,如果遇到石頭多的道路,必然下馬步行。
他家不設門檻,害怕傷了馬蹄。
他兒子劉邺,皇上下诏賜他做官。
到了朝廷後,上表為李德裕昭雪。
用珠崖産的珍珠裝飾的棺材,将李德裕歸葬洛中,以報李德裕對他父親的恩惠。
朝中的官員無不稱贊劉邺。
圓 觀 圓觀者,大曆末,洛陽惠林寺僧。
能事田園,富有粟帛。
梵學之外,音律貫通。
時人以富僧為名,而莫知所自也。
李谏議源,公卿之子,當天寶之際,以遊宴歌酒為務。
父憕居守,陷于賊中,乃脫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業為寺公财。
寺人日給一器食一杯飲而已。
不置仆使,絕其知聞。
唯與圓觀為忘言交,促膝靜話,自旦及昏。
時人以清濁不倫,頗招譏诮。
如此三十年。
二公一旦約遊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訪道求藥。
圓觀欲遊長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荊州,出(“出”字原缺,據明抄本補。
)三峽。
争此兩途,半年未訣。
李公曰:“吾已絕世事,豈取途兩京?”圓觀曰:“行固不由人,請出從三峽而去。
”遂自荊江上峽。
行次南洎,維舟山下。
見婦女數人,鞗達錦铛,負甕(“甕”原作“人”,據明抄本改)而汲。
圓觀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見其婦人也。
”李公驚問曰:“自此峽來,此徒不少,何獨泣此數人?”圓觀曰:“其中孕婦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
逾三載,尚未娩懷,以某未來之故也。
今既見矣,即命有所歸。
釋氏所謂循環也。
”謂公曰:“請假以符咒,遣某速生。
少駐行舟,葬某山下。
浴兒三日,亦訪臨。
若相顧一笑,即其認公也。
更後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與公相見(“公相見”原作“相見公”,據明抄本改。
)之期也。
”李公遂悔此行,為之一恸。
遂召婦人,告以方書。
其婦人
母驚而問之,曰:“某之身終,當為男子,母之所懷是也。
聞藥至情急,是以呼耳。
”母異之,乃不服藥。
采娘尋卒,既葬,母悲念,乃收常所戲之物而匿之。
未逾月,遂生一男。
人有動所匿之物,兒啼哭。
張氏哭女,其兒亦哭。
罷即止。
及能言,常收戲弄之物。
官至柱史。
(出《史遺》) 有一個姓鄭的人在唐肅宗時做潤州刺史,他的哥哥叫鄭偘,嫂子姓張。
哥嫂有個女兒十六歲,名叫采娘,賢淑而又美麗。
七月初七的夜晚,采娘擺上香案,向織女祈禱。
當天夜裡,她夢見仙人乘坐的用羽毛裝飾的車蓋遮蔽了天空。
車子停下來以後有人對采娘說:“我是織女,你請求得到什麼福分?”采娘說:“願我能獲得高超的針線活技藝。
”于是織女送給采娘一根金針。
針長一寸多,綴在紙上,放在采娘的裙帶裡,并告訴采娘,隻要你三天不說話,你就會變得特别巧,如果做不到,就會變成男人。
過了兩天,采娘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
母親感到奇怪要看那根針,見隻是空紙,但針迹還在。
張氏原有幾個兒女都已經先後死了,采娘自發生這件事後又忽然病得不能說話。
張氏這時又有了身孕,她歎息說:“男女五個孩子,都沒有養大,我還要孩子幹什麼?”就要吃藥打掉胎兒。
她端起藥碗正要喝下去的時候,采娘在昏迷之中,突然喊殺人。
母親驚異地問采娘為什麼喊殺人,采娘說:“我的女身死去後,當成為男子,母親懷着的就是。
我知道母親就要服藥,情急之下,就那樣喊了。
”母親感到奇怪,就不再吃藥,采娘不久就死了。
埋葬了采娘,她母親十分悲痛非常想念她,就把她平常玩耍的物品收拾好保存起來,不到一個月,就生下一個男孩。
有人動那些收藏起來的東西,男孩就哭。
張氏思念女兒哭時,男孩也哭,張氏不哭了男孩也不哭了。
到了男孩能說話的時候,經常拿起采娘原來玩過的東西。
後來這男孩官做到柱史。
劉三複 劉三複者,以文章見知于李德裕。
德裕在浙西,遣詣阙求試。
及登第,曆任台閣。
三複能記三生事,雲,曾為馬,馬常患渴,望驿嘶,傷其蹄則連心痛。
後三複乘馬,硗确之地,必為緩辔,有石必去之。
其家不施門限,慮傷馬蹄也。
其子邺,敕賜及第。
登廊廟,上表雪德裕。
以朱崖靈樞,歸葬洛中,報先恩也。
士大夫美之。
(出《
李德裕在浙西的時候,推薦他到朝廷去考試,他考中後被錄用,曾經多次擔任
劉三複能記住三輩子的事。
他說:“我前世曾經做過馬,馬經常口渴,遠遠地看見驿站就因高興而嘶鳴。
如果傷了蹄子就痛得連心。
”後來劉三複騎馬時,遇到堅硬而貧瘠的土地,必然放慢速度,如果遇到石頭多的道路,必然下馬步行。
他家不設門檻,害怕傷了馬蹄。
他兒子劉邺,皇上下诏賜他做官。
到了朝廷後,上表為李德裕昭雪。
用珠崖産的珍珠裝飾的棺材,将李德裕歸葬洛中,以報李德裕對他父親的恩惠。
朝中的官員無不稱贊劉邺。
圓 觀 圓觀者,大曆末,洛陽惠林寺僧。
能事田園,富有粟帛。
梵學之外,音律貫通。
時人以富僧為名,而莫知所自也。
李谏議源,公卿之子,當天寶之際,以遊宴歌酒為務。
父憕居守,陷于賊中,乃脫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業為寺公财。
寺人日給一器食一杯飲而已。
不置仆使,絕其知聞。
唯與圓觀為忘言交,促膝靜話,自旦及昏。
時人以清濁不倫,頗招譏诮。
如此三十年。
二公一旦約遊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訪道求藥。
圓觀欲遊長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荊州,出(“出”字原缺,據明抄本補。
)三峽。
争此兩途,半年未訣。
李公曰:“吾已絕世事,豈取途兩京?”圓觀曰:“行固不由人,請出從三峽而去。
”遂自荊江上峽。
行次南洎,維舟山下。
見婦女數人,鞗達錦铛,負甕(“甕”原作“人”,據明抄本改)而汲。
圓觀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見其婦人也。
”李公驚問曰:“自此峽來,此徒不少,何獨泣此數人?”圓觀曰:“其中孕婦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
逾三載,尚未娩懷,以某未來之故也。
今既見矣,即命有所歸。
釋氏所謂循環也。
”謂公曰:“請假以符咒,遣某速生。
少駐行舟,葬某山下。
浴兒三日,亦訪臨。
若相顧一笑,即其認公也。
更後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與公相見(“公相見”原作“相見公”,據明抄本改。
)之期也。
”李公遂悔此行,為之一恸。
遂召婦人,告以方書。
其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