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八十二 再生八
關燈
小
中
大
的報應。
首先帶他到糞池地獄,有數頃地那麼大都是人糞。
看見他的妻子受污穢罪,在糞池中沉浮多次,他悲痛地哭了很久。
忽然,一個人頭,從空中墜落糞池旁邊,血流如注。
他問這是什麼人的頭?使者說:“這是秦朝大将白起的頭。
”他又說:“白起已死了一千多年,怎麼能重新遇害?”使者答:“白起用欺詐手段坑害長平兵卒四十多萬人,天帝懲罰他每三十年斬一次頭,直到一萬年為止。
”使者又帶他到一座城中,遍地都是炭火灰,有數千人奔走在裡面。
遠遠地看見城門想快快跑出去,等跑到門口,城門就關閉了。
他們似徘徊在火中,痛苦倍急。
看完地獄,告别閻王,閻王說你好飲酒也有罪,終究應該給他點疾病。
否則無以告誡後人。
于是命左右差役用竹杖染水,點在他的腳上,并趁機推到坑中。
這樣就複活了。
腳上被點的地方,從此長了一個疔瘡,痛不可忍。
之後七年才死。
周頌 周頌者,天寶中,進士登科。
永泰中,授慈溪令。
在官,夜暴卒,為地下有司所追。
至一城,其人将頌見(原本“見”下有“外”字,據明抄本删)王。
門外忽逢吉州刺史梁乘,問頌何以至此地獄耶?”初頌雖死,意猶未悟。
聞道地獄,心甚凄然。
因哽咽悲涕,向乘雲:“母老子幼,漂寄異城,奈何而死。
求見修理。
”乘言當相為白。
君第留此。
入門,聞呵叱雲,判官見王,久之乃出。
謂頌曰:“已論遣,君宜暫見王,無苦也。
”有頃,使者引頌入見王,王形貌甚偉。
頭有兩角。
問頌曰:“公作官,不橫取人财否?”頌雲:“身是平時進士出身,官至慈溪縣令,皆是累曆,未常非理受财。
”王令檢簿,檢訖,雲:“甚善甚善,既無勾當,即宜還家。
衣裳得無隳壞耶。
”頌意謂衣裳是形骸。
便答雲:“适爾辭家,衣裳故當未損。
”再拜辭出。
乘甚喜雲:“王已相釋,理可早去。
”頌雲:“道路茫昧,何爾歸去?”乘令追人送頌。
行數裡,其人大罵雲:“何物等流,使我來去迎送如是。
獨不解一言相識,孤恩若是。
如得五千貫,當送汝還。
”頌雲:“紙錢五千貫,理易辦。
”因便許之。
使者乃行十餘裡,至一石井,坐其側,複求去。
人言入井即活,更何所之。
遂推頌落井而活。
(出《廣異記》明抄本作出《異聞錄》) 周頌,唐天寶年間,考取進士。
永泰年間,被授予慈溪縣令。
在任期間,一天夜裡暴死。
因為地府有司追捕,到一座城,這個差役将周頌帶去見閻王。
在門外忽然遇到了吉州刺史梁乘。
梁乘問周頌為什麼來到地獄,當初周頌雖死,但還沒悟到自己已死。
聽說這是地獄,心很凄楚悲傷。
因此,流着淚對梁乘說:“母親歲數大了,孩子還小,又漂泊在他鄉,為什麼讓我死呢?請你求見閻王述說其理。
”梁乘說應當為你說情,你先留在門外。
梁乘進門聽到呵叱聲。
判官見了閻王,很久才出來。
對周頌說:“已決定讓你回去,你先見見閻王,沒有什麼痛苦。
”過了一會,使者帶頌進去見閻王。
閻王形貌魁偉,頭上有兩角。
問周頌說:“你作官時,不強取百姓的錢财嗎?”頌說:“我是進士出身,官至慈溪縣令,都是正常升遷,從來也沒有收過不義之财。
”王令查看簿子,查看之後說:“很好,很好,既然沒有做壞事,就馬上放他回家吧。
衣裳沒有損壞吧?”周頌以為衣裳就是形骸,便回答說:“剛剛離開家,衣裳沒有損壞。
”再拜告辭。
梁乘很高興地說:“閻王已放你,應該早些回去。
”周頌說:“道路遙遠迷茫,怎麼回去呢?”梁乘就派追捕他的人送他回去。
”走了幾裡路,差役大罵說:“你是什麼東西,讓我來去送迎這麼辛苦。
素不相識又沒什麼恩情,如果你給我五千貫,我就送你回去。
”周頌說:“紙錢五千貫,得容易辦到。
”于是就答應了這個要求。
使者又帶他走了十多裡路,來到一口石井邊,坐在井旁,周頌還想再走,那人說入井就活了,你還要去哪裡,便把周頌推入井中,他便複活了。
盧弁 盧弁者,其伯任湖城令。
弁自東都就省,夜宿第二谷。
夢中見二黃衣吏來追,行至一所,有城壁。
入城之後,欲過判官。
屬有使至,判官出迎。
吏領住一舍下,其屋上有蓋,下無梁。
柱下有大磨十枚,磨邊有婦女數百,磨恒自轉。
牛頭卒十餘,以大箕抄婦人,置磨孔中,随磨而出,骨肉粉碎。
痛苦之聲,所不忍聞。
弁于衆中,見其伯母,即湖城之妻也,相見悲喜,各問其來由。
弁曰:“此等受罪雲何?”曰:“坐妒忌,以至于此。
”弁曰:“為之奈何?”伯母曰:“汝素持《金剛經》,試為我誦,或當減罪。
”弁因持經,磨遂不轉,受罪者小息。
牛頭卒持叉來弁所,怒曰:“何物郎君,來此誦經,度人作事。
”弁對曰:“伯母在此。
”卒雲:“若惜伯母,可與俱去。
”弁遂将伯母奔走出城,各歸就活。
初,弁唯一小奴同行,死已半日,其奴方欲還報,會弁已蘇。
後數日,至湖城,入門,遇伯設齋。
家人見弁,驚喜還報。
伯母迎執其手曰:“不遇汝,當入磨中。
今得重生,汝之力也。
”(出《廣異記》) 盧弁的伯父任湖城縣令,盧弁從東都前去省親。
晚上住在第二谷。
夢中看見二個穿黃衣的差吏來追捕他,把他帶到一個地方,有城牆。
入城之後,想見判官。
正好有使臣到,判官出迎。
差役領盧在一座房子裡住下。
房子上有蓋,但沒有梁,柱子下有十個大磨。
磨邊有婦女數百人,磨一直自己轉動,有十多個牛頭卒。
用簸箕撮婦人倒入磨眼中,頓時随磨的轉動而流出來粉碎的骨肉。
痛苦之聲,慘不忍聞。
弁在衆人群中看見他的伯母,就是湖城縣令的妻子,兩人相見悲喜交加,互問來這裡的原因。
弁說:“在這裡受罪是因為什麼?”伯母說:“是因為妒嫉,才到這地步。
”弁說:“這怎麼辦呢?伯母說:’你素來堅持念《金剛經》,試着為我念《金剛經》,或許可以給我減罪。
”弁就開始念經,磨便不轉了,受罪的婦女暫時可以稍停受苦。
牛頭卒拿着叉來到盧弁跟前,憤怒地說:“你是什麼人,來這念經?替别人作事解除痛苦。
”盧弁說:“我伯母在這裡。
”牛頭卒說:“如果痛惜你的伯母,就帶她一起走。
”盧弁就帶着伯母奔跑出城,各自回家,得以複活。
當初盧弁與小奴同走,盧弁已死了半天,小奴正準備回去報告,恰好盧弁已蘇醒。
幾天後,到了湖城,正趕上伯父設齋。
家人看見盧弁,驚喜的回報,伯母迎出來拉着盧弁的手說:“不遇見你,我就得進入磨孔中。
今日得以重生,都是你出的力呀。
”
首先帶他到糞池地獄,有數頃地那麼大都是人糞。
看見他的妻子受污穢罪,在糞池中沉浮多次,他悲痛地哭了很久。
忽然,一個人頭,從空中墜落糞池旁邊,血流如注。
他問這是什麼人的頭?使者說:“這是秦朝大将白起的頭。
”他又說:“白起已死了一千多年,怎麼能重新遇害?”使者答:“白起用欺詐手段坑害長平兵卒四十多萬人,天帝懲罰他每三十年斬一次頭,直到一萬年為止。
”使者又帶他到一座城中,遍地都是炭火灰,有數千人奔走在裡面。
遠遠地看見城門想快快跑出去,等跑到門口,城門就關閉了。
他們似徘徊在火中,痛苦倍急。
看完地獄,告别閻王,閻王說你好飲酒也有罪,終究應該給他點疾病。
否則無以告誡後人。
于是命左右差役用竹杖染水,點在他的腳上,并趁機推到坑中。
這樣就複活了。
腳上被點的地方,從此長了一個疔瘡,痛不可忍。
之後七年才死。
周頌 周頌者,天寶中,進士登科。
永泰中,授慈溪令。
在官,夜暴卒,為地下有司所追。
至一城,其人将頌見(原本“見”下有“外”字,據明抄本删)王。
門外忽逢吉州刺史梁乘,問頌何以至此地獄耶?”初頌雖死,意猶未悟。
聞道地獄,心甚凄然。
因哽咽悲涕,向乘雲:“母老子幼,漂寄異城,奈何而死。
求見修理。
”乘言當相為白。
君第留此。
入門,聞呵叱雲,判官見王,久之乃出。
謂頌曰:“已論遣,君宜暫見王,無苦也。
”有頃,使者引頌入見王,王形貌甚偉。
頭有兩角。
問頌曰:“公作官,不橫取人财否?”頌雲:“身是平時進士出身,官至慈溪縣令,皆是累曆,未常非理受财。
”王令檢簿,檢訖,雲:“甚善甚善,既無勾當,即宜還家。
衣裳得無隳壞耶。
”頌意謂衣裳是形骸。
便答雲:“适爾辭家,衣裳故當未損。
”再拜辭出。
乘甚喜雲:“王已相釋,理可早去。
”頌雲:“道路茫昧,何爾歸去?”乘令追人送頌。
行數裡,其人大罵雲:“何物等流,使我來去迎送如是。
獨不解一言相識,孤恩若是。
如得五千貫,當送汝還。
”頌雲:“紙錢五千貫,理易辦。
”因便許之。
使者乃行十餘裡,至一石井,坐其側,複求去。
人言入井即活,更何所之。
遂推頌落井而活。
(出《廣異記》明抄本作出《異聞錄》) 周頌,唐天寶年間,考取進士。
永泰年間,被授予慈溪縣令。
在任期間,一天夜裡暴死。
因為地府有司追捕,到一座城,這個差役将周頌帶去見閻王。
在門外忽然遇到了吉州刺史梁乘。
梁乘問周頌為什麼來到地獄,當初周頌雖死,但還沒悟到自己已死。
聽說這是地獄,心很凄楚悲傷。
因此,流着淚對梁乘說:“母親歲數大了,孩子還小,又漂泊在他鄉,為什麼讓我死呢?請你求見閻王述說其理。
”梁乘說應當為你說情,你先留在門外。
梁乘進門聽到呵叱聲。
判官見了閻王,很久才出來。
對周頌說:“已決定讓你回去,你先見見閻王,沒有什麼痛苦。
”過了一會,使者帶頌進去見閻王。
閻王形貌魁偉,頭上有兩角。
問周頌說:“你作官時,不強取百姓的錢财嗎?”頌說:“我是進士出身,官至慈溪縣令,都是正常升遷,從來也沒有收過不義之财。
”王令查看簿子,查看之後說:“很好,很好,既然沒有做壞事,就馬上放他回家吧。
衣裳沒有損壞吧?”周頌以為衣裳就是形骸,便回答說:“剛剛離開家,衣裳沒有損壞。
”再拜告辭。
梁乘很高興地說:“閻王已放你,應該早些回去。
”周頌說:“道路遙遠迷茫,怎麼回去呢?”梁乘就派追捕他的人送他回去。
”走了幾裡路,差役大罵說:“你是什麼東西,讓我來去送迎這麼辛苦。
素不相識又沒什麼恩情,如果你給我五千貫,我就送你回去。
”周頌說:“紙錢五千貫,得容易辦到。
”于是就答應了這個要求。
使者又帶他走了十多裡路,來到一口石井邊,坐在井旁,周頌還想再走,那人說入井就活了,你還要去哪裡,便把周頌推入井中,他便複活了。
盧弁 盧弁者,其伯任湖城令。
弁自東都就省,夜宿第二谷。
夢中見二黃衣吏來追,行至一所,有城壁。
入城之後,欲過判官。
屬有使至,判官出迎。
吏領住一舍下,其屋上有蓋,下無梁。
柱下有大磨十枚,磨邊有婦女數百,磨恒自轉。
牛頭卒十餘,以大箕抄婦人,置磨孔中,随磨而出,骨肉粉碎。
痛苦之聲,所不忍聞。
弁于衆中,見其伯母,即湖城之妻也,相見悲喜,各問其來由。
弁曰:“此等受罪雲何?”曰:“坐妒忌,以至于此。
”弁曰:“為之奈何?”伯母曰:“汝素持《
”弁因持經,磨遂不轉,受罪者小息。
牛頭卒持叉來弁所,怒曰:“何物郎君,來此誦經,度人作事。
”弁對曰:“伯母在此。
”卒雲:“若惜伯母,可與俱去。
”弁遂将伯母奔走出城,各歸就活。
初,弁唯一小奴同行,死已半日,其奴方欲還報,會弁已蘇。
後數日,至湖城,入門,遇伯設齋。
家人見弁,驚喜還報。
伯母迎執其手曰:“不遇汝,當入磨中。
今得重生,汝之力也。
”(出《廣異記》) 盧弁的伯父任湖城縣令,盧弁從東都前去省親。
晚上住在第二谷。
夢中看見二個穿黃衣的差吏來追捕他,把他帶到一個地方,有城牆。
入城之後,想見判官。
正好有使臣到,判官出迎。
差役領盧在一座房子裡住下。
房子上有蓋,但沒有梁,柱子下有十個大磨。
磨邊有婦女數百人,磨一直自己轉動,有十多個牛頭卒。
用簸箕撮婦人倒入磨眼中,頓時随磨的轉動而流出來粉碎的骨肉。
痛苦之聲,慘不忍聞。
弁在衆人群中看見他的伯母,就是湖城縣令的妻子,兩人相見悲喜交加,互問來這裡的原因。
弁說:“在這裡受罪是因為什麼?”伯母說:“是因為妒嫉,才到這地步。
”弁說:“這怎麼辦呢?伯母說:’你素來堅持念《金剛經》,試着為我念《金剛經》,或許可以給我減罪。
”弁就開始念經,磨便不轉了,受罪的婦女暫時可以稍停受苦。
牛頭卒拿着叉來到盧弁跟前,憤怒地說:“你是什麼人,來這念經?替别人作事解除痛苦。
”盧弁說:“我伯母在這裡。
”牛頭卒說:“如果痛惜你的伯母,就帶她一起走。
”盧弁就帶着伯母奔跑出城,各自回家,得以複活。
當初盧弁與小奴同走,盧弁已死了半天,小奴正準備回去報告,恰好盧弁已蘇醒。
幾天後,到了湖城,正趕上伯父設齋。
家人看見盧弁,驚喜的回報,伯母迎出來拉着盧弁的手說:“不遇見你,我就得進入磨孔中。
今日得以重生,都是你出的力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