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八十 再生六
關燈
小
中
大
卷第三百八十再生六
王璹魏靖楊再思金壇王丞韓朝宗韋延之張質鄭潔
王璹
唐尚書刑部郎中宋行質,博陵人也。
性不信佛,有慢謗之言。
永徽二年五月病死。
至六月九日,尚書都官令吏王璹暴死,經二日而蘇。
言初死之時,見四人來雲,官府追汝。
璹随行,入一大門。
見廳事甚壯。
西間有一人坐,形容肥黑。
東間有一僧坐,與官相當。
皆面向北,各有床幾案褥。
侍童二百許人,或冠或弁,皆美容貌。
階下有吏執(“執”字原“阙”,據明鈔本補)文案。
有一老人,著枷被縛,立東階下。
璹至庭,亦已被縛。
吏執紙筆問璹曰:“貞觀十八年,在長安佐史之日,因何改李須達籍?”答曰:“璹前任長安佐史,貞觀十六年轉選。
至十七年,蒙授司農寺府史。
十八年改籍,非璹罪也。
”廳上大官,讀其辭辨,顧謂東階下老囚曰:“何因妄訴耶?”囚曰:“須達年實未至,由璹改籍,加須達年,豈敢妄耶?”璹雲:“至十七年改任告身見在,請追驗之。
”官呼領璹者三人,解璹縛,将取告身。
既至,大官自讀之,謂老囚曰:“他改任分明,汝無理。
”令送老囚出門外。
門外昏暗有城,城上皆有女牆,似是惡處。
大官因書案上。
謂璹曰:“汝無罪。
放汝去。
”璹辭拜,吏引璹至東階,拜辭。
僧印璹臂曰:“好去。
”吏引璹出,東南行,度三重門,皆勘視臂印,然後出。
至四門,門甚壯大,重樓朱粉,三戶并開,狀如城門,守衛嚴切。
又驗印,聽出門。
東南行數十步,聞有人從後喚璹,璹回顧,見郎中宋行質,面色慘黑,色如濕地,露頭散腰,著故绯袍,頭發短垂,如胡人者,立於廳事階下,有吏主守之。
西近城,有一大木牌,高一(“一”原作“十”,據明鈔本改)丈二尺許。
大書牌曰:“此是勘當過王人。
”其字大方尺餘,甚分明。
廳上有床座幾案,如官府者,而無人坐。
行質見璹悲喜,雲:“汝何故得來?”璹曰:“官追,勘問改籍,無事放還。
”行質捉其兩手,謂璹曰:“吾被官責問功德簿,吾平生(“平生”原作“手中”,據明鈔本改)無受此困苦,加之饑渴寒苦不可說,君可努力至我家,急語令作功德也。
”如是殷勤數四囑之,璹乃辭去。
行數十步,又呼璹還。
未及言,廳上有官人來坐。
怒璹曰:“我方勘事,如何人辄至囚處。
”使卒搭其耳,推令去。
璹走,又至一門,門吏曰:“汝被搭耳,耳當聾,吾為汝卻其中物。
”因以手挑(“挑”原作“枕”,據明鈔本改。
)其耳,耳中鳴,乃驗印放出。
門外黑如漆,璹不知所在,以手模西及南,皆是牆壁,唯東無障礙,而暗不可行。
立待少時,見向者追璹之吏從門來,曰:“君尚能待我,甚善。
可乞我錢一千。
”璹因愧謝曰:“依命。
”吏曰:“吾不用銅錢,欲得白紙錢,期十五日來取。
”璹許,因問歸路。
吏曰:“但東行二百步,有牆穿破見明,可推倒,即至君家。
”璹如言,已至所居隆政坊南門矣。
于是歸家。
見人坐泣,入戶而蘇。
至十五日,璹忘與錢,明日複病,困絕。
見吏來怒曰:“君果無行,期與我錢,遂不與,今複将汝。
”因即驅行,出金光門,令入坑。
璹拜謝百餘,遂即放歸,又蘇。
璹告家人,買紙百張,作錢送之。
明日,璹又病困,複見吏曰:“君幸能與我錢,而錢不好。
”璹辭謝,請更作,許之。
又蘇。
至二十日,璹令用錢,别買白紙作錢,并酒食。
自於隆政坊西渠水上燒之,既而身輕(“輕”字原空“阙”,據明鈔本補)體健,遂平複如故。
(出《冥報記》) 唐朝尚書刑部郎中宋行質是博淩人,不信佛。
有诽謗神佛的言詞”唐高宗永徽二年五月病死。
到六月九日時,尚書都官令吏王璹暴死,兩天後又蘇醒。
他說初死時,看見四個人來對他說,官府追你。
王璹便跟他們走了,進入一個大門,廳内陳設壯觀,西間坐一人,形體肥胖,面容黑。
東間坐一僧人,像官一樣,都面向北。
各間都有床、幾、桌、被褥等,侍童有二百多人,戴着皮革做的帽子,容貌都很美。
階下有吏拿着文案。
有一個老人,戴着枷被綁着,站在東面階下。
王璹到庭時也被綁着。
吏拿着紙筆問王璹:“貞觀十八年,你在長安任佐史的時候,為什麼給李須達改簿籍?王璹回答:“我以前任過長安佐史,貞觀十六年轉選後進入朝中,到貞觀十七年,蒙皇上恩典授我司農寺府史,十八年改籍不是我的罪過。
”廳上的大官聽了王璹的辯辭,回頭對東階下的老囚說,為什麼要誣告?”老囚說:“須達年齡實在沒到,由于讓王璹改了薄籍,增加了須達的年齡,我怎敢誣告。
”王璹說:“貞觀十七年改任文告現在還在,請派人查驗。
大官呼叫三人領王璹,解了綁繩,去取文告。
取回後大官讀過,對老囚說,他改任的事很清楚,你沒理。
”便派人送老囚出門外。
門外很昏暗,有一座城,城上都有矮牆。
像個兇地方。
大官依靠在書案上,對王璹說:“你沒罪,放你回去。
”王璹拜謝告辭,小吏領王璹到東階去拜辭,僧人在王璹臂上印了一個印記說,好好走吧。
小吏領王璹出去往東南走,過三重門,都查驗臂上的印記然後才出來。
走到第四道門,門很高大,各層樓都塗着紅粉,三個門一齊開着,形狀像城門,守衛嚴密,又檢驗印記。
驗後出門往東走了幾十步,聽有人從後邊叫王璹,王璹回頭看,是刑部郎中宋行質,面色慘黑,像潮濕的土地。
光着頭沒系腰帶,穿着舊紅色袍子,頭發短而下垂,像胡人。
站在大廳階下,有差吏看守。
西城邊有一大木牌,高一丈二尺多,大牌上寫着:“這裡是檢查當過大官的人。
”每個字一尺見方,特别清楚。
廳上有床、椅、幾、桌,好象官府,但沒有人坐。
宋行質見王璹又悲又喜,說:“你為什麼事來的?”王璹說:“是官府追來的,查問改簿籍的事,沒有事放我回去。
”行質握住王璹的兩手對王璹說:“我是被官府追來責問功德簿的事,我平生沒受過這樣的苦,饑餓寒冷沒法說,你要努力到我家,馬上告訴他們積功德。
”這樣殷勤的囑咐再三,王璹最後辭别而去,走了幾十步,又叫王璹回來,沒等說話,廳上有官來了,怒斥王璹:“我們剛查完這個事,你怎麼能擅自到囚犯的地方。
”叫士卒抓王璹的耳朵,推他走。
又到一門,門吏說:“你被抓了耳朵,耳能聾,我為你去掉耳中的東西。
”他便用手掏他的耳朵,耳中鳴響,又驗印記放他出去。
門外漆黑,王璹不知在哪裡,用手摸西和南都是牆壁,唯有東面沒有障礙,卻黑暗沒法走。
站着等了一會兒,看見以前追捕的小吏從門中來,說:“你還能等我,很好,請給我一千錢。
”王璹很感謝他,說可以。
小吏說:“我不用
性不信佛,有慢謗之言。
永徽二年五月病死。
至六月九日,尚書都官令吏王璹暴死,經二日而蘇。
言初死之時,見四人來雲,官府追汝。
璹随行,入一大門。
見廳事甚壯。
西間有一人坐,形容肥黑。
東間有一僧坐,與官相當。
皆面向北,各有床幾案褥。
侍童二百許人,或冠或弁,皆美容貌。
階下有吏執(“執”字原“阙”,據明鈔本補)文案。
有一老人,著枷被縛,立東階下。
璹至庭,亦已被縛。
吏執紙筆問璹曰:“貞觀十八年,在長安佐史之日,因何改李須達籍?”答曰:“璹前任長安佐史,貞觀十六年轉選。
至十七年,蒙授司農寺府史。
十八年改籍,非璹罪也。
”廳上大官,讀其辭辨,顧謂東階下老囚曰:“何因妄訴耶?”囚曰:“須達年實未至,由璹改籍,加須達年,豈敢妄耶?”璹雲:“至十七年改任告身見在,請追驗之。
”官呼領璹者三人,解璹縛,将取告身。
既至,大官自讀之,謂老囚曰:“他改任分明,汝無理。
”令送老囚出門外。
門外昏暗有城,城上皆有女牆,似是惡處。
大官因書案上。
謂璹曰:“汝無罪。
放汝去。
”璹辭拜,吏引璹至東階,拜辭。
僧印璹臂曰:“好去。
”吏引璹出,東南行,度三重門,皆勘視臂印,然後出。
至四門,門甚壯大,重樓朱粉,三戶并開,狀如城門,守衛嚴切。
又驗印,聽出門。
東南行數十步,聞有人從後喚璹,璹回顧,見郎中宋行質,面色慘黑,色如濕地,露頭散腰,著故绯袍,頭發短垂,如胡人者,立於廳事階下,有吏主守之。
西近城,有一大木牌,高一(“一”原作“十”,據明鈔本改)丈二尺許。
大書牌曰:“此是勘當過王人。
”其字大方尺餘,甚分明。
廳上有床座幾案,如官府者,而無人坐。
行質見璹悲喜,雲:“汝何故得來?”璹曰:“官追,勘問改籍,無事放還。
”行質捉其兩手,謂璹曰:“吾被官責問功德簿,吾平生(“平生”原作“手中”,據明鈔本改)無受此困苦,加之饑渴寒苦不可說,君可努力至我家,急語令作功德也。
”如是殷勤數四囑之,璹乃辭去。
行數十步,又呼璹還。
未及言,廳上有官人來坐。
怒璹曰:“我方勘事,如何人辄至囚處。
”使卒搭其耳,推令去。
璹走,又至一門,門吏曰:“汝被搭耳,耳當聾,吾為汝卻其中物。
”因以手挑(“挑”原作“枕”,據明鈔本改。
)其耳,耳中鳴,乃驗印放出。
門外黑如漆,璹不知所在,以手模西及南,皆是牆壁,唯東無障礙,而暗不可行。
立待少時,見向者追璹之吏從門來,曰:“君尚能待我,甚善。
可乞我錢一千。
”璹因愧謝曰:“依命。
”吏曰:“吾不用銅錢,欲得白紙錢,期十五日來取。
”璹許,因問歸路。
吏曰:“但東行二百步,有牆穿破見明,可推倒,即至君家。
”璹如言,已至所居隆政坊南門矣。
于是歸家。
見人坐泣,入戶而蘇。
至十五日,璹忘與錢,明日複病,困絕。
見吏來怒曰:“君果無行,期與我錢,遂不與,今複将汝。
”因即驅行,出金光門,令入坑。
璹拜謝百餘,遂即放歸,又蘇。
璹告家人,買紙百張,作錢送之。
明日,璹又病困,複見吏曰:“君幸能與我錢,而錢不好。
”璹辭謝,請更作,許之。
又蘇。
至二十日,璹令用錢,别買白紙作錢,并酒食。
自於隆政坊西渠水上燒之,既而身輕(“輕”字原空“阙”,據明鈔本補)體健,遂平複如故。
(出《冥報記》) 唐朝尚書刑部郎中宋行質是博淩人,不信佛。
有诽謗神佛的言詞”唐高宗永徽二年五月病死。
到六月九日時,尚書都官令吏王璹暴死,兩天後又蘇醒。
他說初死時,看見四個人來對他說,官府追你。
王璹便跟他們走了,進入一個大門,廳内陳設壯觀,西間坐一人,形體肥胖,面容黑。
東間坐一僧人,像官一樣,都面向北。
各間都有床、幾、桌、被褥等,侍童有二百多人,戴着皮革做的帽子,容貌都很美。
階下有吏拿着文案。
有一個老人,戴着枷被綁着,站在東面階下。
王璹到庭時也被綁着。
吏拿着紙筆問王璹:“貞觀十八年,你在長安任佐史的時候,為什麼給李須達改簿籍?王璹回答:“我以前任過長安佐史,貞觀十六年轉選後進入朝中,到貞觀十七年,蒙皇上恩典授我司農寺府史,十八年改籍不是我的罪過。
”廳上的大官聽了王璹的辯辭,回頭對東階下的老囚說,為什麼要誣告?”老囚說:“須達年齡實在沒到,由于讓王璹改了薄籍,增加了須達的年齡,我怎敢誣告。
”王璹說:“貞觀十七年改任文告現在還在,請派人查驗。
大官呼叫三人領王璹,解了綁繩,去取文告。
取回後大官讀過,對老囚說,他改任的事很清楚,你沒理。
”便派人送老囚出門外。
門外很昏暗,有一座城,城上都有矮牆。
像個兇地方。
大官依靠在書案上,對王璹說:“你沒罪,放你回去。
”王璹拜謝告辭,小吏領王璹到東階去拜辭,僧人在王璹臂上印了一個印記說,好好走吧。
小吏領王璹出去往東南走,過三重門,都查驗臂上的印記然後才出來。
走到第四道門,門很高大,各層樓都塗着紅粉,三個門一齊開着,形狀像城門,守衛嚴密,又檢驗印記。
驗後出門往東走了幾十步,聽有人從後邊叫王璹,王璹回頭看,是刑部郎中宋行質,面色慘黑,像潮濕的土地。
光着頭沒系腰帶,穿着舊紅色袍子,頭發短而下垂,像胡人。
站在大廳階下,有差吏看守。
西城邊有一大木牌,高一丈二尺多,大牌上寫着:“這裡是檢查當過大官的人。
”每個字一尺見方,特别清楚。
廳上有床、椅、幾、桌,好象官府,但沒有人坐。
宋行質見王璹又悲又喜,說:“你為什麼事來的?”王璹說:“是官府追來的,查問改簿籍的事,沒有事放我回去。
”行質握住王璹的兩手對王璹說:“我是被官府追來責問功德簿的事,我平生沒受過這樣的苦,饑餓寒冷沒法說,你要努力到我家,馬上告訴他們積功德。
”這樣殷勤的囑咐再三,王璹最後辭别而去,走了幾十步,又叫王璹回來,沒等說話,廳上有官來了,怒斥王璹:“我們剛查完這個事,你怎麼能擅自到囚犯的地方。
”叫士卒抓王璹的耳朵,推他走。
又到一門,門吏說:“你被抓了耳朵,耳能聾,我為你去掉耳中的東西。
”他便用手掏他的耳朵,耳中鳴響,又驗印記放他出去。
門外漆黑,王璹不知在哪裡,用手摸西和南都是牆壁,唯有東面沒有障礙,卻黑暗沒法走。
站着等了一會兒,看見以前追捕的小吏從門中來,說:“你還能等我,很好,請給我一千錢。
”王璹很感謝他,說可以。
小吏說:“我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