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

關燈
卷第三百七十九再生五 劉薛李清鄭師辯法慶開元選人崔明達王掄費子玉梅先 劉薛 晉太元九年,西河離石縣有胡人劉薛者,暴疾亡,而心下猶暖。

    其家不敢殡殓,經七日而蘇。

    言初見兩吏錄去,向北行,不測遠近。

    至十八重地獄,随報輕重,受諸楚毒。

    忽觀世音語雲:“汝緣未盡,若再得生,可作沙門。

    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并有阿育王塔,可往禮拜。

    若壽終,不堕地獄。

    ”語竟,如墜高岩,忽然醒寤。

    因此出家,法名惠達,遊行禮塔。

    次至丹陽,未知塔處。

    乃登越西望,見長幹(“幹”原作“十”,據明抄本改)裡有異氣色,因就禮拜,果是先阿育王塔之所也。

    由是定知必有舍利,乃聚衆掘之。

    入地一丈,得石牌三,下有鐵函,函中複有銀函,函中又有金函,盛三舍利及爪發。

    薛乃于此處造一塔焉。

    (出《塔寺記》) 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西河離石縣有個胡人叫劉薛,患暴病死亡,心窩處卻很溫熱。

    家中人不敢殡殓,七日後複活。

    他說,起初看見兩個小吏帶他向北走,不知走多遠,到了十八重地獄,随從報告輕罪重罪,受各種刑罰。

    忽然觀世音說:“你的塵緣未盡,你若再生,可作和尚。

    洛下、齊城、丹陽、會稽都有阿育王塔,都要去禮拜。

    死了以後,就不用進地獄。

    ”說完,就像從高山上墜下,忽然醒來。

    從此出家,法名惠達。

    到處遊走,禮拜塔廟。

    到了丹陽時,不知塔在何處。

    他便登高向西望,見長幹裡一帶有特殊色彩的氣,他便禮拜,果然是阿育王塔所在地方。

    由此斷定這裡必有舍利子。

    召集人挖掘,入地一丈,得到三個石碑,下面有鐵匣子,其中有銀匣,銀匣中有金匣,盛着三個舍利子和指甲、頭發。

    劉薛便在這裡建了一座塔。

     李清 李清者,吳興于潛人也,仕桓溫大司馬府參軍督護。

    于府得病,還家而死,經夕蘇活。

    說雲,初見傳教,持信幡喚之,雲:“公欲相見。

    ”清謂是溫召,即起束帶而去。

    出門,見一竹輿,便令入中,二人推之,疾速如馳。

    至一朱門,見阮敬。

    時敬死已三十年矣。

    敬問清曰:“卿何時來?知我家何似?”清雲:“卿家暴惡。

    ”敬便雨淚。

    言知吾子孫如何。

    答雲,且可。

    敬雲:“我今令卿得脫,汝能料理吾家不?”清雲:“若能如此,不負大恩。

    ”敬言:“僧達道人是(“是”原作“在”,據明抄本改)官師,甚被敬禮,當苦告之。

    ”還内良久,遣人出雲:“門前四層寺,官所起也。

    僧達常以平旦入寺禮拜,宜就求哀。

    ”清往其寺,見一沙門語曰:“汝是我前七生時弟子,已經七世受福,迷著世樂,忘失本業。

    背正就邪,當受大罪。

    令可改悔。

    和尚明出,當相助。

    ”清還先輿中,夜寒噤凍。

    至曉門開,僧達果出。

    清便随逐稽颡。

    僧達雲:“汝當革為善,歸命佛、法,歸命比丘僧。

    受此三歸,可得不橫死。

    受持勤者,亦不經苦難。

    ”清便奉受。

    又見昨所遇沙門,長跪請曰:“此人僧達宿世弟子,忘正失法,方将受苦。

    先緣朱所追,今得歸餘,願垂慈愍。

    ”答曰:“先是福人,當易拔濟耳。

    ”便還向朱門,俄遣人出雲:“李參軍可去。

    ”敬時亦出,與清一青竹杖,令閉眼騎之。

    清如其言,忽然至家。

    家中啼哭,及鄉親塞堂,欲入不得。

    會買材還。

    家人及客,赴監視之,唯屍在地。

    清入至屍(“屍”原作“村”,據明抄本改)前,聞其屍臭,自念悔還。

    得外人逼突,不覺入。

    少(明抄本作“屍”)時,于是而活。

    即營理敬家,分宅以居。

    于是歸心法寶,勸信法教,遂作佳流弟子。

    (出《冥祥記》) 李清是吳興於潛人。

    任桓溫大司馬府參軍都護。

    在府中得病,回家便死了,過了一夜又複活了。

    他說,起初看見來傳他的差役,手拿信幡叫他,并說:“公想見你。

    ”李清以為桓溫召他,他便起來紮好腰帶跟着走了。

    一出門看見一竹車,讓他坐車,兩個人推車很快地奔跑。

    到了一座紅門前,見了阮敬。

    當時阮敬已經死了三十年。

    阮敬問李清:“你什麼時候來的?知道我家的情況嗎?”李清說:“你家突然遭到不幸。

    ”阮敬便流下淚來。

    他又問:“知道我的子孫如何?”答道:“還可以。

    ”阮敬說:“我現在叫你回去,你能管理好我家嗎?”李清說:“若能這樣,我不能辜負了你的恩德。

    ”阮敬說:“僧達道人是個官師,很受尊重,把我的苦處告訴他。

    ”阮敬進去很久,派人出來說:“門前的四層寺,是官府建造的。

    僧達常在每天清晨入寺禮拜,應求他解除苦哀。

    ”李清就去了那個寺,見一個和尚說:“你是我前七代時的弟子,已經享了七代福,你迷戀世間的歡樂,忘記了本業,背正親邪,應當受大罪,現在可以改悔。

    和尚明天出來,定能相助。

    ”李清又回到竹車中,夜間寒冷凍的打哆嗦。

    天亮時門開了,僧達道人果然出來了,李清便伏地長拜。

    僧達說:“你應該改惡行善,信奉佛、法,信奉比丘僧,你接受這三條,就能免除橫死,經常拜佛也不會遇到苦難。

    ”李清便接受了。

    又看到昨天遇見的和尚,長跪請求說:“這是僧達前七世弟子,忘了正路,失掉了佛法,正要受苦,蒙僧達師父所助,才得以歸命,願你以慈悲之心解除他的痛苦。

    ”和尚道:“原先是有福之人,應當容易援救。

    ”說完便走回紅門,一會兒派人出來說:“李參軍可以回去了。

    ”阮敬這時也走出來了,給李清一根青竹杖,叫他閉眼騎上。

    李清照辦,忽然到家了。

    家人正在啼哭,鄉親擠滿了屋,想進卻進不去。

    趁買棺材回來的機會,家人和客人都去看棺材。

    隻剩屍體在地。

    李清到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