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以仲尼不觀于禘祭。

    季劄獨樂于韶音。

    慨古之法不可追。

    痛今之世何所視。

    三峰斯舉。

    深愍颠危。

    隐微之間。

    将使回狂瀾于既倒。

    昭著其所不易耳。

    惜今時據匡床。

    拈麈尾者。

    一味印泥印水。

    說妙說玄。

    絕不忌觸諱之妨。

    又奚知沖關之要。

    學人言語。

    似鹦鹉傳聲。

    随地生苗。

    若青蘿夤緣。

    渺茫祖父家風。

    失顧全身負堕當此祖庭秋晚之際。

    邪法橫生之時。

    賴有重拈于末季。

    欲令破長夜之悲。

    睹前聖之範。

    稍為鼓舞。

    庶幾昏昧者。

    一朝休歇。

    頓息狂心應知立法非易。

    承當非易。

    行道非易。

    判斷非易。

    不令忽于正法。

    既得升堂。

    必宜入室。

    夫五家門庭者。

    通關要道。

    曲為今時。

    撥開見執機輪。

    拔斷死生惡刺。

    師師大用。

    耀古輝今。

    打雨敲風。

    佛魔無地後世無敢少加于毫忽者。

    因而尊之寶之。

    一時推重。

    五宗之源。

    肇于茲矣所要者貴于當人識病識藥知重知輕兼識藥中之忌。

    勿則颟顸佛性。

    儱侗真如。

    窮劫悟無有日。

    歎今淺識之輩。

    誤揣其蹤。

    或拟臨濟之法。

    直截痛快。

    一見生擒。

    拟曹洞之法。

    廉纖轉折。

    枯木死灰。

    或美曹洞之綿密準繩。

    呵臨濟之橛頭鹵莽。

    并不審其玄要主賓。

    正偏回互。

    蓬塞胸次。

    亂統麻纏其他宗者。

    湮沒無聞。

    秪堪口挂壁上。

    安敢僞指虛張。

    亦知其無所從而譏誕矣。

    予試問雲。

    如砒藥鸩毒。

    示之于人。

    人必知為害己者。

    授以良醫。

    反緻于起死回生。

    若示之參苓術附。

    人固知為益己者。

    授以庸醫。

    反速于戕生緻死。

    其性也本無向背。

    顧其用之之何如耳。

    若主持是法者。

    道眼明白。

    參玄扣慕者。

    笃信無疑。

    一跨其門。

    偷心立死久之得以續其法。

    而弘其化。

    豈關宗有差别。

    法有淺深耶。

    亦在其人之擔荷何如耳。

    若半青半黃者。

    道眼馍糊。

    兼于學佛者。

    掠虛打哄。

    聚頭嘈雜。

    妄判古今。

    謬改金根。

    誤讀盎碗。

    非法有優劣也。

    亦在其人之臧否何如耳。

    一在師資緣契。

    二貴作用光大如握寶珠。

    随方應現。

    明眼者。

    識珠之體。

    盲聾者。

    昧珠之用若然。

    聽其當頭回互也得。

    臨機不讓也得。

    随聲破迹也得。

    乃至晴空揮霹靂。

    持書不到家。

    月落潭無影。

    拄杖子 跳。

    得遇烈烈英人。

    徹底從頭透過。

    有時恁麼也得。

    虎嘯龍吟。

    富嫌千口少。

    有時不恁麼也得。

    草枯水冷。

    貧恨一身多。

    有時恁麼不恁麼總不得。

    鞭斷虛空筋骨。

    撲碎金剛腦門。

    一棒一條痕。

    一掌一握血。

    貶釋迦于鐵圍山内。

    不令口邊水漉漉地。

    推達磨向糞掃堆頭。

    休教黑豆換人眼睛。

    一花既散于十方。

    五葉必光于塵刹。

    莫分優劣。

    唯貴行深。

    知法道不易方堪保任此事。

    邁古超今。

    令法久住。

    始不作佛法中罪人。

    虛喪其實也。

    如雲東西四不得。

    擊擊鼓當中。

    峰何事一光分左右。

    同室列西東。

    宛如中外相持。

    大似途分界限。

    四既不得。

    中亦不得矣。

    如昔普化雲。

    明頭來。

    明頭打。

    暗頭來。

    暗頭打。

    虛空來。

    連架打。

    峰至此。

    将欲擊向何所。

    四方得麼。

    中央得麼。

    果能沖開巨浪。

    便可握手相參。

    勿則困死方隅。

    埋沒千生腳底。

    敢向何處存軌則耶。

    如雲雙控既抛象外。

    金針是可橫穿。

    這邊那邊。

    更不容其住足矣。

    次雲主賓推讓正全擒。

    吾宗謂君臣合處正中邪。

    豈非直下之正全擒耶。

    濟宗謂未容拟議主賓分。

    到這裡主賓亦且無暇推讓矣。

    得透千重鎖甲。

    能握肘後靈符。

    必不滞山澤之幽閑。

    迷江海之浩蕩。

    顯舊家風。

    布新作略。

    展處肅肅秋風多帶殺。

    卷時昏昏古渡絕人還。

    縱橫唯心之旨。

    發而無不中節矣。

    還識三家落處麼。

    震威一喝雲。

    青天驅鬼魅。

    夜半碎桃符。

     峰問洞山問龍山老人。

    如何是主中主。

    答雲。

    常年不出戶。

    又别載雲。

    如何是賓中主。

    答雲常年不出戶。

    且道是訛誤耶。

    是各有道理耶。

     峰着雲。

    升堂難入室。

    坐室不升堂。

     頌曰。

     醉深獨貴和衣睡。

    未飽應憐放箸人。

    拂子挂來何足問。

    君臣溷失有家珍。

     師着雲。

    玉鈎雙控冷。

    庭際阒無聲。

     頌曰。

     冷冷白露蒼苔濕。

    寂寂重帏遠禦人。

    萬裡秋聲消漏永。

    未央高卧冷衣珍。

     師答雲。

    多處不得增。

    少處不得減。

    有主何妨頻話會。

    少處減些子。

    多處增些子。

    歸來門外草青青。

    口生白醭。

    火焰裡凍倒蒼鷹。

    戶長青苔。

    月明下喘死玉兔。

    擊水無聲。

    應知意不在言。

    敲空有響。

    誰識來機立赴。

    是法固無定所。

    妙應要在當機所謂說法不随時。

    總是非時說。

    如鳥飛空而折翼。

    似箭射的而斷弦。

    聊通半線。

    要使破惑除疑。

    稍展鋒铓。

    必使聞風喪膽。

    故師資酬唱。

    識觸犯。

    不昧雙睛。

    賓主才分。

    落思惟。

    便成鈍置。

    更欲深登祖奧。

    非比截流之機。

    而有回瀾之别。

    橫徑才登。

    喪亡立地。

    輪車能轉。

    一任指南。

    主客未清必當負堕。

    是知龍山此語。

    總不辯其訛誤。

    亦顯知其傳之之謬也。

    較明安立吾宗四賓主雲。

    以正中偏乃垂慈接物。

    即主中賓。

    第一句奪人也以偏中正。

    有照有用。

    即賓中主。

    第二句奪境也。

    正中來。

    乃奇特受用。

    即主中主。

    第三句人境俱奪也兼中至。

    乃非有非無。

    即賓中賓。

    第四句人境俱不奪也。

    兼中到。

    出格自在。

    離四句。

    絕百非。

    妙盡本無之妙也。

    故丹霞序雲。

    黑白未分。

    難為彼此玄黃之後。

    方位自他。

    了知先聖立法。

    目擊道存。

    果龍山實有是答。

    假令别有道理。

    吾必自知其冠履倒置。

    所謂毫忽之差。

    則不應律呂矣。

    斯必傳刊之謬。

    非龍山有此答耳。

    如洞山首問。

    如何是主中主。

    龍雲。

    常年不出戶。

    即直下舉向上機。

    徹頭示末後句。

    不睹堯眉八彩。

    那知舜目重瞳。

    次問如何是主中賓。

    答雲。

    青天覆白雲。

    應知垂簾任補衮之能。

    靜鞭聽燮理之佐。

    控萬邦而執帛。

    駕六禦以追風。

    問賓主相去幾何。

    答雲長江水上波。

    為他拈卻依稀。

    驚散落霞與孤鹜齊飛。

    直令揭開當面。

    獨許秋水共長天一色。

    問賓主相見。

    有何言說。

    答雲清風拂白月。

    回看東君無聽運之勞。

    黃鶴有盤空之勢。

    得閑題取一篇。

    不必複循崔灏。

    甄别龍山答句。

    光華似鎮海明珠。

    徹見魚龍窟宅。

    是以洞山不知膝之屈地矣。

    隆望既重于當時。

    正眼必超于終始。

    此固明易可分。

    勿煩其贅。

    啟後之大匠。

    力能排闼直入其室。

    雪曲陽春。

    不妨高和。

    珠回玉轉。

    任運從心。

    峰之所雲升堂難入室。

    坐室不升堂。

    是為意句俱到。

    非惟徹己之深。

    可豁後來之鑒。

    其頌以拂子挂來何足問此直引百丈若不再參。

    終未識主中之主。

    古德所謂客情步步随人轉。

    有大威光不能現。

    甚得敷演之妙。

    末雲君臣溷失有家珍。

    峰将徹主中之主。

    然個中略經點綴。

    則反失其真。

    悉是刺腦入膠盆。

    未到獨步超方之絕頂。

    幾欲觀方于眉睫者。

    恐無是事矣。

    故曰觀方不至彼。

    至彼不觀方。

    既雲至矣到矣。

    君臣道合矣。

    臣主相忘矣。

    則兒孫戴不賞之功祖父殚密室之令此外更欲搜索個家珍出來何異卵生毛馬生角徒将九轉靈丹博作砂汞中物力思追蹤覺範瞥興大用炫耀今時反成鈍置是以頌意不宜逞奇一逞奇特非惟滅真喪智亦且空勞無益如覺範聰敏過人拟将洞山宗趣改腔越調以兼中至易偏中至絕不揣雲岩立旨依根分布從石頭發源闡揚正偏回互綱領所謂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故寶鏡三昧有如離六爻之喻因其卦體内暗外明内柔外剛錯綜奇耦文彩昭著起則初爻二爻為一疊依體立用次則三爻四爻為二疊體用齊彰再則五爻六爻為三疊體用俱隐若 字三法縱别不成天然而妙是之疊而為三又雲變者以初陽二陰一位為正中偏以二陰三陽二位為偏中正以三陽四陽三位為正中來以四陽五陰四位為兼中至以五陰六陽五位為兼中到外卦陰居陽位陽居陰位兼帶忽來敲唱雙舉若嬰兒五相此變盡成五縱橫不離本位寂音竟于互卦分爻用巽兌大過中孚重離配成五位内外錯安正偏倒置斯出一時臆見不谙吾宗血脈遞相沿習自謂千古定案不可增改其毫忽在覺範名稱尊宿尚乃失辯于宗阃況後代傳載者乎是以續錄于斯昭其宗旨正訛不易之論。

     (複附近者有以二株嫩桂。

    合翠交陰。

    上符馬祖。

    實由龍山。

    以洞山請益龍山賓主話。

    為五湖入海。

    同一濕性雲雲。

    蓋石頭馬祖淵脈。

    雖本乎大鑒一源。

    然洞山繼雲岩之道。

    必當确定宗派。

    如以龍山符馬祖。

    而攝歸洞山。

    則置藥山石頭于何地。

    既雲五湖入海。

    同一濕性。

    何不合流至曹溪。

    而溯歸少室。

    斯謂五派同源。

    法門公議。

    今欲獨分注于馬祖下。

    則競流也。

    非合流也。

    請觀相向。

    以孰為是。

    且洞山乃述行腳。

    請益諸方始末。

    若此為符。

    則從上諸家尊宿。

    誰不曆之參之。

    要使其盤根錯節。

    貫之續之。

    則一往而無抵止矣。

    脈脈相承。

    久而尚為抹殺。

    況參請者乎。

    如雪峰錄有雲。

    吾從先德山石頭以承傳此秘密法門一段。

    豈不昭著祖系。

    今世力欲鉗結其口。

    掩昧其實。

    将石頭下雲門法眼二宗。

    硬欲插入馬祖派内。

    合臨濟沩仰。

    以印馬駒四足崇其僞碑。

    争馳未息況更突一洞山參請之機緣。

    筆為上符馬祖。

    列于庭下。

    毋乃太高己門戶。

    而越分他宗。

    将起撤鄰燈。

    而歸光一室。

    得無門牆桃李乎。

    因并錄此以俟明鑒。

    )。

     峰問臨濟秘密。

    隻貴賓主。

    曹洞亦有賓主。

    且道同别在甚麼處。

     峰着雲。

    莫踐履混飛騰。

     頌曰。

     主主應須體用分。

    杖頭末句父歸根。

    相參了得方珍重。

    利處應知鈍已存。

     師着雲。

    倒拈無镞箭。

    射落一雙雕。

     頌曰。

     玄偏不附正何分。

    踢倒重關始絕根。

    赢得太平樂業後。

    薰天灼地了無存。

     師答雲。

    孫子減竈添兵。

    滅狂雄之膽。

    孔明減兵添竈。

    避敵國之鋒。

    鳳蟄龍骧。

    奮發天然儀表。

    秉符執節。

    維持阃外威名。

    電火破潛形異怪。

    雷聲震竄迹妖狐。

    交參未許揚眉。

    入戶豈容湊泊。

    故大用不假安排。

    要使塵中辨主。

    打疊重關一路。

    須知化外來賓。

    或互同聲吼。

    或調别宮商。

    赤身挨白刃。

    那堪顧險思危。

    合眼跳黃河。

    須是銅肝鐵膽。

    主賓雖殺活不同。

    明暗合全提無三。

    故不執正偏之賓主。

    外于四料揀。

    難于互用也。

    如臨濟賓主。

    師家學人交鋒處。

    固與洞宗稍别。

    但臨濟兩堂首座。

    同時下喝。

    濟雲賓主曆然。

    又雲一喝分賓主。

    照用一時行。

    此與洞宗賓中主。

    主中賓。

    扣擊當陽。

    不移寸步。

    雖前輩罕言及此。

    蓋知斯旨。

    未有不同聲相應者。

    又洞山因示僧雲。

    客中辯主尚未分。

    如何辯得主中主。

    僧便問。

    如何是主中主。

    山雲。

    阇黎自道取。

    僧雲。

    某甲道即是客中主。

    如何是主中主。

    山良久雲。

    恁麼道即易。

    相續也大難。

    斯即洞山推出直下主賓。

    打破劫前古鏡。

    死水裡。

    鞭起陝府鐵牛。

    藕絲孔拽出嘉州大象。

    半提開萬丈冷門庭。

    雙控蓦全收一句子。

    故濟宗通二偏兼帶。

    曹洞合縱奪主賓。

    門庭施設各有條分。

    關鎖齊開。

    誰拘出入。

    如洞宗之賓中賓。

    此雙明不類。

    非有非無。

    人境俱不奪。

    即第四句兼中至之大意。

    本非濟上同一互用。

    峰必以履踐飛騰。

    列為兩途。

    恐無此法履踐宗師家本也飛騰宗師家用也。

    雖進止不同。

    其履踐本一。

    證是道者。

    誰能出不由戶。

    如操愈密。

    其道愈光。

    不因黑漆漆地履踐。

    焉得祖道光揚。

    将欲舍卑而崇高。

    難脫行遠必自迩。

    峰專執景欣一語。

    而泯滅洞上者。

    豈不發千古一笑。

    且進階之漸者。

    始雲見迹。

    入草制奔烈狂牛。

    次曰忘照。

    别峰脫象王回顧。

    藥病盡去。

    迷悟冰消。

    然又不可不履踐。

    故曰見道方修道。

    不見複何修。

    又雲理雖頓悟。

    事以漸除。

    若一知而不保任久久失初。

    恐醍醐翻成毒藥。

    又如車二輪。

    如鳥二翼。

    若單飛騰。

    而棄履踐。

    謂之有用無體。

    單履踐而失飛騰。

    謂之有身無智。

    故體用渾然。

    本無二理。

    今棄根本。

    而附枝葉。

    吾不知法之與人為何。

    見解之與行解為何。

    是知斷不可判為兩途矣。

    較主中主者。

    即正中來。

    此根本同出。

    今頌以主主應須體用分。

    則宛同賓中主。

    非主中主矣。

    就于濟宗之主。

    兩合參之亦未。

    見有體用之可分。

    宜将句中應須兩字易作難同。

    或可頌之。

    如石門着雲。

    萬裡絕同侶斯竭盡三際。

    可謂濟上之直截者。

    若于洞宗所答。

    猶未盡善。

    況雲主主可分體用耶。

    如雲杖頭末句父歸根之句。

    斯盡美矣。

    但不可死列定在棒上之命根分為角見。

    而細之又細。

    外之又外。

    扭捏相參。

    則在處吹毛。

    斷不喚作鈍根阿師也。

    慨今道愈淩遲。

    真僞雜亂。

    踞斯位者。

    不思一視同仁。

    每議臨濟以棒喝為本分。

    曹洞以語句為本分。

    又雲語句你家的。

    棒喝我家的。

    不可互相混用(雲雲)。

    試問當時祖券。

    未審從何派定。

    一有棒喝相關。

    便謂之私竊者。

    則淨因一喝。

    不當分五教矣。

    秪如濟宗言句。

    可使克棟。

    則不當竊洞上矣。

    天地之道。

    體大用大。

    如月印千江。

    必注意執為定法。

    何得響應十方耶。

    非惟臨機掣肘。

    亦且亂統難支又以朝入東門。

    便謂東家之子。

    暮入西宅。

    便謂西家之兒。

    互相攻擊。

    失辨根苗。

    共陷于不智之域。

    磨唇砺齒。

    何所事焉。

    深有三峰述其大端。

    拈以問吾宗之同異餘因茲不避擊撞敢為布其要略也如此。

     峰問曹山四禁。

    莫行心處路。

    不挂本來衣。

    何須正恁麼切忌未生時且道禁之外。

    又作麼生。

     峰着雲。

    切忌從他覓。

     頌曰。

     誰人影子不随身。

    吹滅青燈始見真。

    昨日看山攜個杖幾回行過石麒麟。

     師着雲。

    我今不是渠。

     頌曰。

     撲碎珊瑚倒卻身。

    樓頭見月總非真。

    根株不向當途截。

    走馬徒教索翠麟。

     師答雲。

    滔滔湖海。

    寂寂祖庭。

    說道廣似牛毛。

    見道罕如兔角。

    未堪話會。

    何地施權不得已先聖向塵勞内。

    打開布袋。

    入水和泥。

    令行處。

    嚴防密護。

    露布困已伏之兵戈。

    相逢時。

    鬥轉星移。

    彈铗驚歸途之客思。

    謾雲撒手歸來無一事。

    到頭末後有千差。

    故曹山禁已賞之勳階。

    拔過窗之牛尾。

    果得深經大冶。

    去寒灰枯木之沉痾。

    脫湛寂澄清之冷焰疾破渠原是我。

    翻身直下一刀。

    推開我不是渠。

    回首鳳沖霄漢。

    除卻本來照。

    瞿昙不受印于然燈。

    掀翻腦後關。

    善财可罷升于樓閣。

    此曹山深經洞山之爐鞴。

    故能顯祖父之門風不料去聖時遙。

    人心不古。

    尊慢立生。

    倒見競出。

    紊亂其父子。

    妄言曹山為征洞山睹影處所發。

    又陷其能救師認影之病。

    故有說雲。

    曹山立三堕以明尊貴。

    設四禁以辟邪途。

    捐不賞之功。

    絕未然之禍。

    渠無國土。

    何處逢渠。

    本是無瘡。

    勿傷之也。

    後世不曰洞曹。

    而曰曹洞。

    其在此乎(雲雲)。

    讀此使人心駭神驚。

    一亂其師承之分。

    二滅其繼法之始。

    千古之下。

    未有子加父上。

    臣令君前。

    設有是聞。

    必為悖逆之賊。

    世出世法。

    豈容若是倒行耶。

    雖雲智過于師。

    方堪傳授。

    苟不如是。

    何堪紹隆玄化。

    然于名分。

    亦可謂之子父乎。

    今稱曰曹洞者。

    曹山仰尊六祖。

    脈自曹溪而分布。

    凡所住處。

    尊曹溪以表之。

    為洞山統承六祖之道。

    是石頭青原而溯其上。

    重于尊祖敬宗之大節。

    近代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