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腳鼈。

     頌曰。

     地閉天凝凍轉加梅因寒徹迸些花。

    若于白處看消息。

    大是尋春截樹丫。

     師着雲。

    不借借中方始貴。

    脫然來去未為奇。

     又雲。

    回互的旨果如是乎。

    休将驢鞍橋。

    認阿爺下颔。

     頌曰。

     湛守靈知病轉加。

    香煙脫去眼生花。

    直須踏破澄潭底。

    不喚珊瑚作樹丫。

     師答雲。

    吸幹滄海。

    玄珠豈墜蒼龍窟。

    沖開霄漢。

    桂輪不貯古寒潭。

    萬邦靜而王化忘。

    四海晏而狼煙息。

    拔無根草。

    斷筋骨于有住之鄉。

    弄死貓頭。

    碎髑髅于識盡之際。

    秉大公不世之法。

    絕窺窬紊亂之私。

    若不辯其輕重之關。

    必混亂于玉石之誤。

    故師家出語。

    揭古示今。

    大須審細。

    雖抑揚不一。

    但為佛祖權衡。

    人天标格。

    不可陽施陰奪。

    顯己滅人謂之道者家風謂之禅宗命令。

    較大慧指心識已昏。

    如何回互一問。

    雖偶拈示于昔時。

    實有沉埋于大意。

    且濟宗如大慧之福慧圓滿。

    行解具足者。

    誠不多得。

    弘揚斯道。

    海内傾心。

    九重顧問。

    非唯本宗之門庭死拈活弄。

    而四宗之關鍵。

    無不披靡。

    安有将回互大綱。

    作生死岸頭事。

    以勘學人乎。

    如是。

    則坐脫立亡之應可貴。

    沉空守寂之必宜珍。

    于大法何有哉。

    設為是問。

    蓋權宜所發。

    針拶初機之輩。

    或有是事。

    勿則大相懸隔矣。

    雖曹洞亦有回互中直截者。

    或臨濟亦有直截中回互者。

    然于旨趣。

    大不可溷。

    一失顧其建立之本。

    必至困守靈知。

    随波落照。

    可不細參乎。

    且回者。

    徹過威音那畔之根源。

    互者。

    攝盡今事門頭之妙用。

    先後不居。

    依正互攝。

    始起于石頭參同契雲。

    門門一切境。

    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

    不爾依位住。

    痛拶偏枯。

    舉之密密。

    示之拳拳。

    次傳而有雲岩寶鏡。

    再傳而有洞山五位。

    相繼得有曹山三堕。

    闡揚大化。

    建立門庭。

    當曹山時。

    頓絕紙衣依倚之功勳。

    後有九峰未肯首座全身之脫化。

    剪除根塵器界之依光。

    截卻有證有修之巴鼻。

    不貴坐脫立亡。

    秪為見處堕偏枯。

    任爾舍利通身。

    勿若臨機能轉步。

    審如是法。

    豈可以荊棘園。

    同列栴檀之座。

    宸極殿。

    相看草莽之塗。

    蠱毒反作醍醐。

    草賊目為真主。

    通宗通塗既不辨。

    挾帶挾路豈能知。

    若以去來不昏。

    為回互之極則。

    紙衣應徹底多時。

    又何待曹山。

    向末後施不借借之鉗錘。

    始得斷依依之根本。

    到此地具得半隻眼。

    誠謂吾宗下刃更利。

    發藥甚毒。

    絕蓋代之功。

    非廉纖之病。

    到來懶去攀雲樹。

    回首誰誇鳳閣風。

    透盡紅塵堆裡生涯方知大熾焰中吐舌。

    故曰縱饒枯木生花去。

    返照荒郊不值錢。

    豈雲梅因寒徹迸些花。

    而于功位上強作主乎。

    既不識迹混塵埃。

    而敢明其挾帶乎。

    古德雲。

    黑白未分前已過。

    又豈肯向白處看消息。

    而待尋春截樹丫乎。

    首句以地閉天凝凍轉加。

    不過學人進修階級。

    總使寒威徹骨。

    不能攀虬龍而驅虎豹。

    穿岩壑而入煙波。

    秪可望隔籬之觢何嘗睹露地之牛。

    将欲透金針而穿劫外。

    以窺其奧者。

    吾未之見也。

    又着以甕中不走折腳鼈。

    可惜三峰一生行腳。

    全身困在甕中。

    若不打破甕時。

    直挨至彌勒下生還無起日。

    絕不聞莫守寒岩異草青。

    坐斷白雲終不妙。

    故将大慧一語。

    看為實法。

    誠如所見。

    當作回護字用。

    不當作回互旨看矣。

    若易乾坤之互卦。

    無互中而有互。

    舍一而進。

    疊以成之。

    絕内絕外。

    神化莫測。

    餘互亦然。

    是之言互者。

    用如轉環。

    古人立法味此。

    若毫忽之差。

    則不應律呂矣。

    針拶不入。

    水灑不濕。

    猶是打瓦鑽龜漢。

    若不向露柱揚聲處。

    讨個分曉。

    正好坐參三十年。

    或失腳迸斷紅線方知石頭路滑。

    宜深心密證。

    不宜坐守枯樁。

    吾固雲大慧斯問。

    倒弄颠拈。

    或未可測。

    遞後之俊傑。

    欲追求斯道者。

    得向大海裡翻個轉身。

    則不指涔蹄勺水為巨浪。

    久久或堪同入此保社。

     峰問景欣言見解人多。

    行解人萬中無一個。

    若識不盡。

    敢道輪回去在。

    且道識盡底人。

    畢竟是見解。

    是行解。

    即今日應萬事。

    在那裡安身立命。

     峰着雲。

    腳底知前路。

     頌曰。

     髑髅幹盡生青草。

    不借流螢一線光。

    敲到第三雙眼直不知入地上天堂。

     師着雲斷碑橫古路。

    霜月豁虛懷。

     頌曰。

     敲風打雨渾閑事。

    轉覺難同絕頂光。

    迸出海門秋後影。

    尚餘殘照落虛堂。

     師答雲。

    交光互彩。

    彼彼同明。

    識盡無依。

    見行俱徹景欣斯語。

    病學人之理事未圓。

    過在行說不到。

    非萬中無一二也。

    所雲見到者。

    握土成金。

    觸處圓滿。

    理無礙也。

    超諸見量。

    離諸有作。

    事無礙也。

    不取一法不舍一法。

    理事無礙也。

    體用渾忘。

    理事不立。

    事事無礙也。

    若猶存見谛。

    是名食不消。

    如黑夜見物。

    開口則堕理障。

    所作則堕事障。

    安得行解相應乎。

    現前既是黑漫漫地。

    識情流注。

    何必待眼光落地之輪回乎。

    若不得其真。

    似葉公迷筆下之龍。

    能忘情于見。

    如李廣穿烏菟之石。

    果得真見。

    則見且不立。

    況一切作用而不圓滿乎。

    自能坐緻太平。

    高蹈毗盧。

    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複欲問其識盡底人。

    畢竟是見解乎。

    行解乎。

    日應萬事。

    在那裡安身立命乎。

    呵呵。

    目前山是山。

    水是水。

    人謂之嬰兒。

    吾亦與之為嬰兒。

    人謂之町畦。

    吾亦與之為町畦。

    吾亦不知有見解。

    有行解。

    亦不知識盡。

    識不盡。

    在天而天。

    在人而人。

    故曰四海之濱。

    莫非王土。

    率土之賓。

    莫非王臣。

    既盡髑髅之識。

    必豁正眼于頂門。

    能誅不戴之臣。

    荒服悉歸于阙下。

    山河眉目裡。

    又何須問取腳跟。

    萬法一微塵。

    決不假螢光半線。

    峰沒卻景欣活路。

    自遭眯眼重圍。

    故着個腳底知前路。

    餘不妨為汝添個注腳。

    乃雲終是黑漫漫。

    其頌中道髑髅幹盡生青草。

    餘一喝雲。

    猶有氣息在。

    次雲不借流螢一線光。

    餘雲秪恐全身在裡許。

    又雲敲到第三雙眼直。

    餘雲亦非至寶。

    結雲不知入地上天堂。

    餘雲終是亂走。

    據此一頌。

    本無大過。

    何至逐句破消。

    非構言路之風濤。

    為剪執迷之所向。

    不得不為一按劍也。

    如前二句。

    以洞宗髑髅無識眼初明。

    今頌為幹盡生青草。

    宛若腐螢一線之光。

    終不能全彰見行。

    勿須寶也。

    唯言所重。

    全在知玄而複知要。

    一一敲去。

    敲到第三句。

    則雙眼始直。

    發尖上迸将出來。

    天堂地獄。

    獨步超方。

    以他宗之淺劣難同。

    吾法之優深可貴。

    宛如博奕。

    渾似鬥雞。

    既不忘見執之波。

    奚以消權實之用。

    總于出生入死。

    如花開花落。

    遇順處逆。

    似流水浮漚。

    斯雖履實地而不辜。

    但猶倚功勳于力馭。

    況欲向法鏡内。

    數白論黃。

    每誇驚人之業。

    恐遭明眼之譏。

    急令鑽得透。

    敲得直。

    要且未具見解之圓滿。

    行解之相應。

    殊不知暖不在火。

    涼不在風。

    明不在日。

    暗不在魄。

    會得毗盧不堕凡夫。

    不會普賢失其境界。

    是故螢火可熱須彌。

    滴水可浸巨嶽。

    不起于座而遍塵刹。

    不假一法。

    而徹蠛蠓。

    大千捏聚。

    萬類全該。

    豈可列瓶盤之有異。

    目钗钏以無同。

    既不沒升沉之見。

    必當和萬竅之音。

    峰果不存秦楚之别。

    則刮盡景欣熱腸一片。

    究空無住住。

    裂破不聞聞。

    末法所賴。

    在斯一舉。

    讀者事當審諸。

     峰問子歸就父。

    又道推爺向裡頭。

    且道推者是阿誰。

    既是推爺向裡。

    誰是同時不識之祖。

     峰着雲。

    秤錘落井又泥深。

     頌曰。

     翻轉青銅鏡背看。

    朱砂斑厚圹泥幹。

    光生不用揩磨舊。

    漢制從來體自圓。

     師着雲。

    丫角昆侖齊伏道。

    謾教帝釋放天關。

     又雲。

    禹迹功雖異。

    難明大舜神。

     頌曰。

     無事無身未易看。

    始終機盡見情幹。

    夢回石女來新照。

    不借菱花點缺圓。

     師答雲。

    法燈朗照。

    方知見底浮沉。

    正令當行。

    須假重瞳再鑒。

    封簾掩密室之風。

    絕侶脫交參之路。

    是以靈苗瑞草。

    野父愁耘。

    玉鎖金匙智人不顧。

    非因木蛇夜吼。

    甯知腦後神光。

    未逢達者之儀。

    怎得瞎驢滅卻。

    說明說暗。

    固是空拳诳小兒。

    論要論玄。

    應識假途滅虢計。

    若得全超不借。

    則能推祖父于裡頭一朝掩鼓息旗。

    事可罷登于廊廟。

    推者乃轉位也。

    滅根本心也。

    根本心滅。

    則超過現量。

    不問帝鄉之遠近。

    誰驚暮夜之非常。

    是以古德雲。

    賓主睦時全是妄。

    君臣合處正中邪。

    禁殿無人。

    誰拂清風于白畫。

    碧梧去鳳。

    任教明月落重台。

    法執盡而見地圓。

    根本脫而理事徹。

    直窺髻裡玄珠。

    可别輪王至寶。

    如金光明經雲。

    如來言三種身。

    依諸伏道。

    起事心盡。

    依法斷道。

    依根本心盡。

    依最勝道。

    根本心盡起事心滅故得現化身。

    依根本心滅。

    故得顯應身。

    根本心滅。

    故得至法身。

    既雲教外别傳。

    何使提挈綱宗。

    假令别有規模未免斬頭覓活。

    若果如是。

    未夢見在。

    若不如是。

    未夢見在。

    急須蕩盡聖凡情見。

    方能不滞尊貴階梯。

    如峰着為秤錘落井又泥深斯謂藥石除。

    而反堕膏肓之疾。

    鈎餌脫。

    而複遭羅綱之悲。

    滞十成之死句。

    困相似之疑城。

    見處既帶瓦礫。

    發言難印宗乘。

    欲識同時不識之祖父。

    舉步亂雲迷四野。

    攜筇無路透孤峰。

    如頌雲。

    翻轉青銅鏡背看。

    不聞古德雲。

    向道莫去。

    歸來背父。

    又何許鏡背看也。

    次雲朱砂斑厚圹泥幹。

    好個摩空句子。

    不當落在點劃場中。

    所雲易分雪裡粉。

    難辨墨中煤。

    當悟綿綿化毋之機。

    寂寂真風一段。

    峰既将穿密室。

    何陷顧貯之泥塗。

    更沒文彩于琢削。

    豈能絕衆響而豁天真之提唱乎。

    宜知語帶玄而無路。

    舌頭談而不談。

    又雲光生不用揩磨舊。

    秪如古鏡未磨時是個甚麼消息。

    末雲漢制從來體自圓。

    不見寒山道。

    無物堪比倫。

    峰又用制作麼。

    無有譬喻能喻此法。

    總制得圓。

    早已缺陷了也。

    将欲古之又古。

    深之又深。

    竭力摸寫。

    逼真得盡。

    不知弄巧成拙。

    揀點将來。

    料掉沒交涉。

    住住。

    既道向亦不是。

    背亦不是。

    畢竟如何即是。

    一喝雲。

    鐵牛撞倒帝釋宮。

    百億須彌汗如雨。

     峰問曹山立三種堕。

    注者言師凡言堕。

    謂混不得。

    類不齊又明安不受食。

    是尊貴堕。

    須知那邊了卻。

    來這邊行履。

    不虛此位。

    即堕尊貴矣。

    且道曹山三堕意。

    畢竟是那一種。

     峰着雲。

    從來不借雙關路。

    鈎鎖中間直下抛。

     頌曰。

     這邊那邊都不得。

    合水和泥總不知。

    牛斷鼻繩湖草綠。

    牧童濃睡月低垂。

     師着雲。

    落日海潮夜。

    秋光腦後看。

     頌曰。

     天水勿違明舊德。

    群龍無首殚餘知。

    挾類混然成錯吉。

    門庭三五不須垂。

     師答雲。

    閑花野草。

    橫鋪古錦化春工。

    山色溪光。

    密布真風超象外。

    全身入荒草。

    徐行足迹混塵埃。

    脅右書半行。

    獨許狸奴知個事。

    分明頭角宛轉巴歌。

    故曹山有三堕之神樞。

    大珠剖絕向之正受。

    其法也。

    如鼎系足。

    不煩輕重于其間。

    似月穿波。

    忘所合流于徹底。

    明安複為布置。

    一以折三。

    以三冥一。

    亦不另拟随類堕之等則。

    尊貴堕之差殊。

    故雲此三堕須明轉位。

    是以先聖立法。

    竭盡無餘。

    搏沙全琢玉之功。

    函蓋有藏鋒之勢。

    且曹山始雲。

    直須回互。

    末雲将為堕。

    且不是同也。

    若使回而不涉。

    必貯金城久止亢陽。

    終遭旱魃。

    一踏到底者。

    透石穿雲。

    三搭不回底。

    迷蹤失步。

    敲出鳳皇骨髓。

    蒼梧空月露之形。

    倒拔獅子之筋。

    鸾膠絕絲桐之響。

    等閑嘯月高岑上。

    要使清風刮地來。

    堕之之意。

    大矣哉。

    興無緣慈于大覺之場。

    作不請友于含生之類。

    故教中有諸佛退位度生之義。

    佛非有位也。

    但居尊貴一路。

    則無度生分。

    若不令回機。

    衆生無出頭分。

    故曰。

    轉位就功。

    解珍着敝垢之衣。

    轉功就位。

    治水歸神禹之化。

    本非物格。

    東方入定西方出。

    亦非格物。

    南方人定北方起。

    男子身中入定時。

    女子身中不留意。

    故佛不住佛之尊貴。

    長鲸一吸海水盡。

    菩薩不住菩薩之功勳。

    森森露出珊瑚枝。

    向果海中。

    倒駕慈航。

    一音演唱。

    令其随類得解。

    返觀生佛平等。

    了知無佛可成。

    無生可度。

    無行可修。

    煩惱涅槃。

    究竟永盡。

    如雲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果若有佛可成。

    有法可現。

    豈得镕盡規模于大冶。

    消除法見于當途者哉。

    是以一徹不受食之義真俗融通。

    了然無一剩法矣。

    如雲這邊那邊都不得。

    合水和泥總不知。

    斯堪識異。

    類之權。

    超言象之表。

    控神駿于四海。

    尾絕纖塵。

    駕金車于白社。

    步潛芳草。

    出豁古人大意。

    直分随堕玄津。

    言深法妙。

    理到事圓。

    如末雲牛斷鼻繩湖草綠。

    牧童濃睡月低垂。

    是意本出宏智四借頌中發源。

    然宏智雖雲識盡甘辛百草頭。

    鼻無繩索自優遊。

    但其結個不知有去成知有。

    始信南泉喚作牛。

    以借借不借借。

    出曹山堕旨。

    始終一貫。

    今雲牧童濃睡月低垂。

    人法隐隐尚存。

    不過露地安眠。

    牛雖純逸未忘拘牧固貼然猶有待此正是功行邊事。

    豈能證入不知有去成知有耶。

    于此不盡。

    安能回途得妙。

    而堪合水和泥耶。

    故雲恐未徹其底。

    所雲脫盡唯珍之至見。

    能通萬類之齊聲。

    戴角披毛。

    随類自在。

    方得塵塵混入。

    刹刹圓融。

    作人天依住。

    為大地指南。

    如明州布袋。

    普化木铎。

    真俗不違。

    始終超越。

    奈何今之學者。

    雖得一線之粗知。

    未徹雙輪于足下。

    将使搗巢穴而碎須彌去禦樓而行草野。

    以決槍榆之勢。

    思同海運之興。

    甯有是事哉。

    誠謂門裡出身易。

    身裡出門難。

    冷地回頭一觑。

    總似錦獄安身。

    猶帶幾重枷鎖。

    而欲自他俱利。

    誠為從井救人。

    豈不自相欺陷乎。

    是以羽毛不備。

    難透九霄。

    藥病未除所行窒礙。

    直須空洞無物。

    表裡精微。

    培風摩背。

    不為天阏。

    有攫霧拏雲之勢。

    翻江攪海之能。

    然後可活腌透網金鱗。

    重煆悟後骨髓。

    于是無位可居。

    潇灑任溪山之異。

    無法可示。

    錯然制大用之機。

    不寶空王之殿。

    誰珍有治之風。

    故寂音頌尊貴之旨雲生在帝王家。

    那複有尊貴。

    自應着珍禦。

    顧見何驚異。

    闡揚既盡。

    靈鑒休違。

    神化無窮。

    如指諸掌。

    目其入草求人。

    老胡再起。

    何以加焉。

    得明三世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卻知有。

    至此。

    則金不重礦矣。

     峰問曹洞回互當頭。

    臨濟臨機不讓師。

    法眼家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答是曹源一滴水。

    且三家落處。

    在甚麼所在。

     峰着雲。

    東西四不得。

    擊擊鼓當中。

     頌曰。

     雙控俱虛直下針。

    主賓推讓正全擒劈頭一撞雲消散。

    個個歸宗不用尋。

     師着雲。

    斷岸翻身心法盡。

    笑看走馬落帆風。

     頌曰。

     負勝輕遭腦後針。

    明修暗度魄先擒。

    功成籌畫歸三傑帝業天然不費尋。

     師答雲。

    法律者。

    國之柄。

    綱宗者。

    道之樞。

    國無律而禮義衰。

    道不宗而異見起。

    是以過則匡之。

    失則革之。

    長則去之。

    短則續之。

    誅偷心于言下。

    絕知見于胸中。

    救百世之弊。

    豁後進之盲。

    奈何法既久而岐更多。

    道力微而奸愈出。

    悲王疊起。

    目不奈看。

    狂子交馳。

    頑嚚塞路。

    空懸慧命。

    所繼誠難。

    學者陷牛迹之知。

    主者失綱維之大。

    互相訛亂。

    影射失真。

    嗟噓哉。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