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每思後人所載。

    鳥焉之誤。

    其過不淺淺也。

    且景德傳燈系大宋道原禅師編次賜入龍藏。

    師系法眼下二世孫。

    當真宗時。

    道欽四海。

    明賢與之。

    核實蓦修筆定。

    頒賜流行。

    敢以洞宗之始祖機緣。

    而不為之一詳細乎。

    但年世積遠學者寡識。

    不能推詳本真。

    翻然異論。

    事不師古。

    擅為批削。

    餘是以遵上古而明之。

    山嶽可使之移。

    江海可使之竭。

    唯斯正眼。

    斷不可更也。

    今三峰總不較前人舊案。

    錯疑後有波瀾。

    妄議雲岩良久淆訛囑付重。

    以法屬為閑家具之非。

    試問洞山辭雲岩時。

    非比香嚴之去沩山而先未有所悟者。

    但猶沉悟影。

    纖疑隐隐。

    直窮至不坐最初句。

    不堕末後句。

    體盡無依。

    香飄果熟。

    然後出世拈香。

    豈非光明正大。

    赫奕之師承法乳乎。

    蓋昔亦有不重師承法乳之恩者。

    如開聖覺。

    初參長蘆無所得。

    次依五祖演發明後見長蘆法席鼎盛。

    遂往嗣之。

    拈香時不原所得。

    忽胸前如搗。

    發癰成疽。

    竟以疾卒。

    此非欺滅師承萬代之龜鑒乎。

    如是法印。

    還敢作閑家具耶不耶。

    但近代師承。

    與古大異。

    昔之參請者若于一言半句中。

    稍有得力處。

    未敢自忽。

    人天衆前。

    必為酬報。

    今之相承法乳者。

    或背或向。

    或與或取。

    或好高自大。

    埋沒所參。

    或未經囑付。

    妄為繼統。

    彼此捏虛。

    終身杜撰。

    惟觀門庭熱鬧。

    生滅為心倒換新奇。

    朝秦暮楚。

    不知師承法乳。

    可如是之重耶輕耶。

    吾固曰。

    三峰當痛惜子今時。

    不應錯疑于先哲也。

    末代惡風甚熾。

    習沿大壞。

    恬不知怪。

    寄深主盟斯道者。

    若單絲系于九鼎。

    更混亂于無可系之日。

    甯不一為寒心毛豎乎。

    懇力為荷之慎之。

    毋欺毋忽。

     峰問若人人可以傳得。

    為甚繩床腳下聽去。

    便道倒屙無及。

     峰着雲。

    魏禅應知愧舜韶。

     頌曰。

     春秋一字但誅心。

    詭禦從他傲得禽。

    握法不嚴成自負。

    室中千古貴惟欽。

     師着雲。

    佛祖典型。

    賴有此耳。

    勿則野狐涎。

    直流今日。

    審如是言。

    震懼震懼。

     頌曰。

     神鋒凜烈斬機心。

    未許談禅劇七禽。

    雜毒信知難入耳。

    雙雙嫩桂固宜欽。

     師答雲。

    誠哉是言。

    切于學人偷心未死之大害。

    急于道者明真辯僞之大防。

    若非真正種草。

    久之悉作假雞聲韻矣。

    無實證者。

    觸處鐵山當面敢。

    不自為覺察乎。

    寥寥末季頹綱。

    曆曆誰為聲援。

    正所謂繩床腳下聽去。

    招感禍殃不淺。

    況雲可以先傳。

    可以後悟耶。

    如古斫輪之小技者。

    父尚不得而傳諸子。

    況大道乎。

    果得之于心。

    必應之于手。

    則我王庫内。

    無如是刀。

    峰何至積疑不已。

    而更蒙瞍。

    豈能善之為視乎。

    善之為作乎。

    徒使言高而目遠。

    迹廣而心雄。

    既亂空華之障。

    複傾衆響之沉。

    無奈洞山眼裡聞聲。

    不須耳授。

    峰必禁锢其說。

    何異柳生于肘。

    而盲然不知物化。

    誠如峰論。

    當令雲岩。

    向常寂光中。

    再将起之囑之。

    或能銷镕其倒見乎。

    惜哉不識洞山之始。

    應昧其終。

    故死執定睹影前之未悟。

    睹影後之方知。

    滅其神化之忘功。

    诳侮孤輪之獨照欲盈所志。

    須将洞山過水前之實證實據者。

    欺沒得盡。

    庶幾得行其詐。

    勿則皎然事迹。

    恐愈掩而愈明。

    徒将魑魅之蹤。

    妄搏獅王之步。

    将欲戕古以自勝。

    豈其然乎。

    試問唯欽之道。

    掣電之機。

    未審可使深相傳習而為悟耶。

    五家之宗。

    立法之始。

    未能入其室者。

    可令統行于萬世耶。

    若謂遞代綱宗。

    師師可據。

    何至洞山直證雲岩之道。

    親荷雲岩之法。

    骨尚未冷。

    反不容于統承大旨。

    深毀其先傳堂奧耶。

    繩床下聽耶。

    并着以魏曹篡漢。

    不及舜之受禅。

    污篡逆之訛言。

    亂傳燈之疑始。

    峰之所謂。

    正乃一字誅心。

    自狀其過。

    速當痛為切戒。

    毋至欺陷百端頌中又以王良詭禦獲禽而比托。

    大似醉夫說夢。

    亂指西東。

    将沒洞山為嬖奚之俦欤。

    閱此不覺可怪可疑。

    可悲可笑。

    夫尊古敬賢。

    其德乃大。

    峰反聾昧于見聞。

    頑嚚于心口。

    棄德崇僞。

    昧公洩私。

    千古之下。

    未見有登祖席者。

    橫肆舌劍唇槍。

    作此惡聲。

    全無忌憚。

    法門豎異。

    害莫大焉。

    請觀濟上之青天霹靂。

    旱地波濤。

    洞下之觸背俱非。

    如大火聚。

    一扣其法。

    似忤逆聞雷。

    若由基神箭。

    滅盡學人偷心。

    搜盡野狐窟宅寶鏡高懸。

    藏竄無地。

    敢雲握法不嚴成自負耶。

    豈有斯道。

    同世俗之幻術。

    沿習于秘授耶。

    欲假鈎繩而釣古。

    待膠漆而固今。

    于其正也。

    反為削之。

    斯峰未返天倪之上。

    故傾積毀之風。

    徒以自高而身殉者。

    不亦莽蕩乎。

    每思楊墨之見。

    雖謂偏執。

    然亦不言可傳之實法。

    豈先聖以心印心之道反相搏擊。

    使混常流耶。

    峰既于濟上久專大任。

    不當存心生滅之場。

    啍啍欺世罪将何辭。

    故曰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仰祈明眼作家。

    畏慎惕勵。

    直示後學。

    庶使法道綿綿。

    弘揚萬億以垂不朽。

    幸甚。

     峰問五位君臣。

    既是闡揚不少。

    為甚又說個五位王子。

    畢竟是兩義耶是一義耶。

    若是一義。

    石霜九峰料不多事。

    若道兩義。

    請判意旨如何。

     峰着雲。

    寒泉品後煮茶香。

     頌曰。

     既分貴賤辨疏親。

    密闡玄宗不厭頻。

    面面好山披洞府。

    脫然蛻去邈仙真。

     師着雲。

    升壇推毂原非細大賞難論蓋主功。

     頌曰。

     傍分正化絕疏親。

    借位明功挾路頻。

    不賞元勳知奉重砉然妙指響天真。

     師答雲。

    提綱挈領。

    固非言象所明。

    透網離巢。

    拈弄何妨活潑必欲傍搜注腳。

    恐教玷辱先宗。

    缁素若不分明。

    必至囫囵吞咽。

    一義兩義不别根株。

    王子正偏。

    大有同異。

    寄語參玄上士。

    應知格外玄機。

    正中偏。

    宸宮開曉唱。

    偏中正。

    鳴佩仰堯天。

    正中來。

    石女下妝台。

    兼中至。

    剖符知定鼎。

    兼中到。

    臣主豈能明。

    透此一位。

    以徹主中之主。

    以别誕生之父。

    雖曲盡其法。

    無以少加。

    但皇王根本勳位之不同。

    主主依正攝盡之難别。

    故石霜慮仿佛于金枝。

    九峰懼尊崇于久禦。

    直使功勳不借。

    隐顯大開。

    如吾宗要訣雲。

    古鏡台前。

    子轉身而就父。

    兒孫得力。

    貴乎室内不知。

    夜明簾外。

    臣退位以朝君。

    不令而行。

    妙在借功明位。

    王子五位者。

    誕生内生本出之無殊。

    在朝末化生之有異。

    如位尊九五。

    宇宙一人。

    貴無倫匹。

    天王之下。

    降一級者。

    有内紹。

    有外紹。

    本不同其位。

    故各司其化。

    内紹者。

    位立儲君。

    根本同出。

    雖天然尊貴。

    但欽承帝父。

    秪奉一人。

    謂之主中主。

    外視臣僚。

    巍然獨立。

    随處稱尊。

    即根本智也。

    雖分兩位。

    實是一君。

    根本不清。

    豈知轉位。

    必活遭其錯亂。

    那明悟後再參。

    以得大機。

    以顯大用。

    故曰内紹誕生之設。

    有是來矣。

    外紹者。

    公侯伯子男。

    以功勳而至。

    雖不同内紹。

    亦秪奉一人。

    各秉其權。

    輔贊化育。

    謂之萬行等莊嚴亦不犯功勳。

    必須一念回機。

    始得全身奉重。

    如阃外威權。

    惟聽将軍令。

    不聞天子诏在外各嚴其職。

    在内共戴其君。

    若矜不賞之勳。

    肆跋扈之亂。

    一經悖逆。

    非惟自失本真。

    亦且不能他受用也。

    謂之理事俱背。

    如華嚴六義。

    有成相。

    壞相。

    别相。

    同相。

    總相。

    異相異中原有同。

    同中原有異。

    所雲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脫斷常邊邪二見。

    絕能所去住之關。

    故不可以有心知。

    不可以無心會。

    揀明六相。

    和合作舍。

    各不觸犯。

    極則處。

    正眼難窺。

    垂手時。

    大千任運。

    君臣賓主。

    内外互融。

    海闊淵深。

    古今無間。

    豈可參差上下。

    混配其宗。

    了知出沒洪波上須假弄潮人。

    如着雲寒泉品後煮茶香。

    谛當甚谛當。

    若知一味。

    百味具足似乳中酪。

    酪中酥。

    酥中醍醐。

    若離乳體。

    則無以成。

    雖等則有别。

    于體本同。

    無奈鬥構輩。

    每累瓦結繩遊心竄句。

    絕不知全鼎大脔之味。

    終身役役。

    曾未染指。

    計為自得者。

    誠謂得人之得。

    而不自得其得者也。

    或于法要中假令渾成相似。

    缁素又不甄别。

    大似盲人摸象。

    誠如峰雲。

    脫然蛻去邈仙真矣。

    抱鉛爐作丹鼎。

    甚是可憐生。

    欲得不乖大旨。

    登其絕頂。

    請再究始終之大。

    向奉之深。

    于修證原有階梯。

    在運斤絕無朕迹。

    方曰裡頭人。

    不擔屋裡事。

    學者知此。

    則思過半矣。

    其外者。

    折沖萬裡。

    裂土分茅。

    但久駐封疆。

    則不忘于帝力。

    猶妨野老之歡。

    故曰修證即不無。

    染污即不得。

    弘法之源。

    蓋本于茲。

    恐不盡其所問。

    更布葛藤一上。

    稍明大略。

    欲透法身向上關捩。

    無越此耳。

    還委悉麼。

    雲中木馬嘶聲切。

    焰裡靈苗結子多。

    參玄之士。

    切莫草次放過。

    不負良工苦心。

    勉之勉之。

     峰問五位君臣。

    曹山言正位。

    即空界。

    本來無物。

    偏位即色界。

    有萬象形。

    正中偏者。

    背理就事。

    偏中正者。

    舍事入理。

    兼帶者。

    冥應萬緣。

    不堕諸有。

    非染非淨。

    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

    無著真宗。

    從上先德。

    推此一位。

    最妙最玄。

    問空界色界。

    說理說事。

    既是曹山語。

    為甚大慧道。

    說理說事。

    教有明文。

    教外單傳直指之道。

    果如是否。

    若果如是。

    讨甚好曹山耶。

    且道曹山意旨如何。

     峰着拍案一下雲。

    是偏耶正耶。

    是空界耶。

    色界耶。

    是理耶。

    是事耶。

    會得者。

    冥應萬緣。

    不堕諸有。

    非染非淨。

    非正非偏。

    惟此一位。

    不會者。

    一任分君臣辨五位。

    錯認兼中到為兼帶。

    可惜許也。

     頌曰。

     東來西去共浮沉。

    輥出囫囵格外音。

    若向末稍烏炭認。

    又成單闆費沉吟。

     師着雲。

    當堂不正坐。

    那赴兩頭機。

     頌曰。

     橫穿向背絕浮沉。

    啐啄之機異鷇音。

    尊貴位中知不住。

    豈珍枯木有龍吟。

     師答雲。

    先德激揚個事。

    展化多方。

    或建立或掃蕩。

    或随立随掃。

    随與随奪。

    總要當人脫卻貼肉汗衫。

    非教人守株待兔。

    隐顯言中為标的也。

    故曰法無定止。

    去病為良。

    解撥金針。

    瞳神立轉。

    乃至明耶暗耶。

    色耶空耶。

    拈來悉作倚天長劍。

    直使石女血流毛卓豎。

    虛空骨碎眼迷光。

    若必泥其言路。

    則背水之陣必敗。

    曳柴之勢宜亡。

    要在殺活臨機。

    用非死執。

    是以曹山之建立。

    出無中之有。

    大慧之掃蕩。

    去有中之無。

    透過者關鎖齊開。

    迷沉者町畦自劃。

    又何必凝滞師家言路。

    探指顧蹤繇者哉。

    且五宗法要瞿昙老漢。

    早已露布于三千年之前。

    幸有後代兒孫。

    作略宏遠。

    傑出前人。

    能超佛祖之見。

    故具佛祖之用。

    如涅槃 字。

    三法不共。

    嬰兒之行。

    五相鈎連。

    滿字半字。

    同别總異。

    雖熾然應萬。

    而無有窮。

    于五葉一花。

    豈分根派。

    綿密也。

    箭鋒也。

    顧鑒也。

    六義也。

    暗機也。

    高撾毒鼓。

    截斷來去羁縻。

    縱奪自如。

    推倒死生牆壁。

    幸有三峰力專斯道。

    探出秦宮之照膽。

    究明刮翳之金鎞。

    直沖雪月蘆花外。

    自可披衣向後看。

    如頌雲。

    東來西去共浮沉。

    果能化堅礙之疑。

    絕遷轉之患。

    則雲來雲去出沒無心。

    十方刹海一毫頭現。

    豈逐浮沉定見。

    耽取舍于其間哉。

    次雲輥出囫囵格外音。

    斯謂一句合頭語。

    萬劫系驢橛。

    将欲搜玄抉秘。

    徒增影響之知。

    反落塵毛之劣。

    秪如道聚不成團。

    捏不成碎。

    拟向何處輥出囫囵耶。

    結中雲。

    若向末稍烏炭認。

    又成單闆費沉吟。

    透得至微之奧。

    于大功不住。

    逢禦飯不餐。

    破微笑之風。

    肆拏雲之手。

    撥着如獅子音。

    吼遍吼。

    如法樂音。

    等遍吼。

    何至反費沉吟耶。

    所雲若将耳聽終難會。

    眼裡聞聲方始知。

    試看洞山頌雲。

    兼中到。

    不落有無誰敢和。

    人人盡欲出常流。

    折合終歸炭裡坐。

    峰将此頌。

    錯拟其意。

    言總能透得五位。

    亦不過在黑漆漆地履踐。

    認定洞山之末稍竟堕死水。

    全不為貴。

    呵呵。

    不亦淺見浮沉。

    将比量而作現量。

    較洞山首句雲。

    不落有無。

    謂格高調古。

    和者誠難。

    學人不識玄旨。

    相将競出常流。

    但不知一有所異。

    便成滲漏。

    何得雲到。

    是以密移一步。

    竭妙化以無方。

    垂手交參。

    齊古今于一念。

    直透二邊生佛不名之要道。

    通結回互兼到終始之提綱。

    所謂混然無内外。

    和融上下平。

    故名臣主相忘于古殿。

    豈雲認定烏炭費推敲耶。

    如洞山問龍山雲。

    和尚見個甚麼道理。

    便住此山。

    龍雲。

    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

    直至如今無消息。

    看看。

    請開頂門之正眼。

    始堪空裡弄空華。

    速透悟後之覺場。

    稍許夢中來說夢。

    則不誤指脫影為見影。

    絕處為坐認。

    非以三玄而不同五位。

    死定在棒頭上。

    方絕人氣也。

    非以教有明文。

    而曹山說理說事。

    不同祖意也。

    但願空諸所有。

    慎勿實諸所無如是不妨有理有事。

    有主有賓。

    有玄有要。

    有正有偏。

    立證無身有事之大用。

    不貴勳勞所至之藩封。

    頓伏千妖百怪。

    掠盡十地三賢。

    消多知多解之壅塞禅。

    點無作無功之正命食。

    得弘其化。

    豈不偉欤。

    遞後之操進者。

    毋使不明綱宗。

    左右失顧。

    識些子利害。

    再令冰河發焰。

    鐘鼓重新。

    是知此問不弱。

     峰問既單取五位。

    為從上所推。

    則今之悟者。

    全在裡許。

    安身立命。

    為甚出語。

    多是正中偏。

    偏中正。

     峰着雲。

    直須恁麼會始得。

     頌曰。

     從來雙足走西東。

    起坐分明不住功。

    脫履上床沉睡後。

    一輪圓月挂高穹。

     師着雲。

    星河垂玉漏。

    北鬥面南看。

     頌曰。

     夜半金烏出海東。

    坐深鳌背懶施功。

    橫穿古道抽身疾。

    不借冰輪照碧穹。

     師答雲。

    偉哉斯第一義。

    不規而圓。

    不矩而方。

    一中繩墨。

    則傷之觸之。

    忌之諱之。

    無病不發矣。

    故忘言則得意。

    忘法則情枯。

    拔盡瑞草靈苗于劫外。

    倒拈龜毛兔角于今時。

    故先聖立旨雲。

    雪覆萬年松頂。

    夜半正明。

    雲遮一帶峰巒。

    天曉不露。

    是以垂手處。

    正中有偏。

    暗不住暗。

    偏中有正。

    明不住明。

    卸卻通身甲胄。

    立見太平。

    勿令久住長安。

    風光八面。

    巴歌絕唱。

    雷驚枯木之花。

    玉線橫穿。

    拽斷泥牛之鼻。

    挾路頻頻。

    機通回互。

    無位次中明位次。

    有雙關處絕雙關。

    該而全其萬化。

    不羨大千之富。

    返而一以難收。

    奚輸徹底之貧。

    一朝撲碎玉屏風。

    方信晶簾終不貴。

    若投子因僧問。

    大死的人。

    卻活時如何。

    答雲不許夜行。

    投明須到。

    此即直下裂斷兩頭。

    雙控俱虛的句。

    稍具眉目。

    則知雪樹梅花開午夜。

    月巢老鶴早騰空。

    亦且那邊不坐萬年床矣。

    古今師匠。

    承嗣其宗者。

    若庖丁之解牛。

    非斫輪之糟粕。

    與諸佛祖。

    同一自在。

    同一妙用。

    言滿天下無口過。

    行滿天下無怨惡。

    若但知其所用。

    而不知其所不用。

    大似王子寶刀。

    指空說夢。

    非兼帶而終沉莽鹵。

    識觸犯而始徹精微。

    若不悟鐵鹞淩空。

    奚以測鵬飛萬裡如頌脫屣上床沉睡後。

    一輪圓月挂高穹。

    據斯所證。

    猶存毫沫之知。

    尚涉瑕生之累。

    向這裡一刀揮得斷。

    返聞涓滴非聲。

    冰壺無影是名大解脫門。

    大總持門。

    如雲起坐分明不住功。

    果爾從緣不借。

    則知一念遍塵刹。

    不勞雙足走西東矣。

    還見妙協弘通的的意麼。

    直待石人毛卓豎。

    始知明暗一齊蠲。

     峰問大慧言。

    四大解散時。

    心識已昏。

    如何回互。

    既回互不得。

    定闖入驢胎馬腹去也且道此時。

    作何谛當。

     峰着雲。

    甕中不走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