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嘉興大藏經 撄甯靜禅師語錄 撄甯靜禅師語錄卷之六 學人(金之銘大持姚上士與)父同較 侍者 (超級 德卓) 記錄 續答三峰藏和尚啟雲門湛老人曹洞十六問并着頌 叙緣起(附三峰頌語) 歲在丙子暮春。

    某次參天童悟老人時。

    依山中結夏。

    值同參友蜀之瞿公笈中。

    撿得三峰藏和尚法錄内。

    有啟我雲門澄祖翁曹洞十六問。

    展讀無何。

    殊覺可異。

    詢諸同學。

    絕無定見。

    久之撫膺歎曰。

    吾固知三峰懷先後隐疑。

    扣末代宗阃。

    欲睹去聖遺風。

    事非驟然而舉。

    雖言中不無有響。

    而直下亦難剖其所發。

    是以默于衷心。

    拟私其答。

    若驚巨海之無涯。

    猶苦渝言于逆指。

    退而思之。

    未敢措于一辭。

    後去天童曆遊雲門東山。

    雙徑石梁。

    經幾寒暑。

    遍扣諸方。

    惟護國蘊和尚。

    僻處窮岩。

    聞其大得洞上奧旨。

    因而走參所未盡者。

    一朝入室。

    水乳相投。

    頓絕向往之疑。

    敢不深心仰止。

    于是并偕臯亭具宗谟兄。

    其續其法。

    時壬午仲春也。

    行腳歸來。

    繼先十有八載。

    每欲揭明是問。

    然恐僭越當代至犯吾宗尊執。

    以某強作前茅。

    故隐隐胸次。

    迨今四方導師前後出世法錄。

    遇必珍讀。

    未有齒其玄論。

    得釋所向。

    近因退止松陵。

    杜門卧疾。

    偶二三子參請之暇。

    論及是事。

    欲請垂一言。

    以決疑似。

    予聞之頓然而起曰。

    此誠素志也。

    較雲門博山。

    交光互彩。

    垂答已周。

    固不當更堕骈拇之诮。

    因讀三峰複自叙其扣問始末。

    并着頌内。

    侮慢不經。

    祗得随彼發縱。

    貫矢射隐。

    首撿峰叙雲。

    啟雲門澄和尚。

    門答雲姑置以俟來看。

    啟博山來公。

    亦曰姑俟面面陳耳。

    峰乃謂顧盻諸方。

    無可激揚此事者。

    想亦不易答耳。

    由是慨然自為着頌(雲雲)兼是叙也。

    三峰一何黯忽。

    聾聩平生。

    錯過雷音電舌之機。

    深昧雲駛月運之際。

    舉步迷蹤。

    顧盼何預。

    如雲門之姑置以俟來看。

    峰速當向南頂謝。

    而猶未領其旨。

    複馳求于博山。

    山亦雲。

    姑俟面面陳耳。

    二老誠謂妙唱非千舌。

    峰堅持以為不易答者。

    斯則辜負良多。

    豈不聞馬祖因僧問。

    離四句。

    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祖曰。

    今日無心情。

    汝去問智藏。

    藏以手摩頭雲。

    今日頭疼。

    汝去問海兄。

    海雲我到這裡卻不會。

    僧乃舉似馬祖祖雲藏頭白。

    海頭黑。

    如上一案。

    全提正令。

    今古盛稱。

    于二尊宿所示。

    相去幾何。

    峰亦可置馬祖一門于不易答否。

    在三峰分中。

    料不甘矣。

    故法之所在隐顯全該。

    橫坐斷于朕兆未形之始。

    行之所至。

    生滅掠盡。

    直消融于逆順真俗之微。

    得入是室者。

    必光大其心。

    嚴正其旨。

    甚欲向東塗西抹處。

    讨個分曉。

    未免迷繪失真。

    亡羊泣岐轉行轉遠。

    愈指愈昏。

    果是絕流香象幾肯作忍俊韓盧。

    的明第一義天決不待縱橫文彩。

    峰今絕不虛己自照。

    以謂無有激揚此事。

    詹詹角立參商。

    乃至倒疊危機。

    高豎我見。

    且句中逞不遜之勇。

    貶削紛然。

    妄以信陵竊符私奔。

    魏曹篡漢等語。

    立陷洞山先傳後悟。

    将吾宗祖世承法系忍心塗污。

    譏刺橫流。

    于無巴鼻處。

    捏個巴鼻。

    而欲為人眼目。

    為人導師。

    甯不為愧。

    恐千百世之下。

    頭正尾正者。

    未必有然其說耳。

    故列彼着頌。

    布告大方。

    明辯以決其非。

    不作儱侗異議。

    庶明三峰心迹于九原也矣。

     三峰和尚問雲。

    雲岩傳寶鏡三昧。

    三種滲漏與洞山者。

    還是過水睹影前事。

    是睹影後事。

    若是睹影後事。

    為何不見重參。

    若是睹影前事。

    為甚未悟。

    而先傳堂奧。

     峰着雲目前未必機铢兩睡中先付定盤星。

     又雲。

    子細不得一向。

     頌曰。

     崚崚石室暫相逢。

    良久淆訛囑付重。

    眼誤自開當細見。

    世間幾個是真龍。

     師着雲。

    琉璃古殿照明月。

    忍俊韓盧空上階。

     又雲。

    大覺非同睡裡光。

     頌曰。

     綿密家風豈易逢。

    始終絕越句非重不知尾後吞蹄角。

    那得神針點活龍。

     師答雲。

    三峰首陳斯問。

    雖影射後先疑似之有間。

    于始末悟脫了義之未詳。

    是以桂史傳訛。

    幾嫌受命。

    杯蛇誤影。

    暗毒旋生。

    立慨當途之士。

    嫌昔于幾希矣。

    且雲岩示寶鏡三昧。

    三種滲漏與洞山者。

    乃烹煉佛祖之法藥。

    為剪除異見之神鋒。

    洞山苟不因其道。

    焉能脫悟後之餘知。

    雲岩若不辯其苗。

    奚以别克家之真子。

    所謂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

    豈同庸流淺識。

    妄指太虛而欲齊管見。

    不亦霄壤乎。

    故未窺豹變。

    難測雷機。

    不跨禹門。

    終遭點額是道也挑剔升堂悟迹。

    掃盡知有餘波。

    非初機藥石豈驿卒銅符。

    固知曹洞家風。

    成褫不易。

    未有舉足不更上層樓。

    而能目窮千裡也。

    若法果可傳習。

    事必類于講肆。

    噫。

    将誰欺。

    欺人乎。

    欺己乎。

    古今知識。

    睹參玄之客。

    腳才跨戶。

    望影便知。

    故風穴識仰山之再來。

    浮山知大陽之有繼。

    安有親承槌拂。

    肇起宗風之祖。

    妄駁其先傳後悟之法式乎。

    較洞山始谒南泉。

    值馬祖諱晨修齋次。

    泉垂問衆曰。

    來日設馬師齋。

    未審馬師還來否。

    衆皆無對。

    山乃出對雲。

    待有伴即來。

    泉聞已贊曰。

    此子雖後生。

    甚堪雕琢。

    山曰。

    和尚莫壓良為賤。

    泉于時心先識之之矣。

    所謂虎生三日。

    便有食牛之氣。

    次參沩山。

    機緣未契。

    辭行啟沩山雲。

    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沩雲。

    此去石室相連。

    有雲岩道人。

    若能撥草瞻風。

    必為子之所重遂至雲岩。

    于無情說法處了達其本。

    至辭雲岩。

    猶沉悟迹。

    故臨行尚有末後之重拈。

    審細承當之再礦。

    值因過水。

    始釋前疑。

    乃述所偈。

    以明始末俱盡若大慧去天甯。

    于虎丘而冰泮往迹也後乃展其玄化法震海宇。

    指真說法。

    直舉當陽語示曹山尊承世系非以先傳寶鏡後悟心宗。

    而可昧其昔之所得。

    不令其後之示續也。

    若雲更令重參。

    不識所須何事。

    若雲先傳後悟。

    不知始悟何宗。

    以此正大機語。

    謂之先傳後悟者。

    大慧不應于天甯。

    先受圓悟所付。

    分座驗人後複至虎丘。

    打脫舊蘊矣。

    不見其錄中雲。

    閱華嚴至菩薩登第七地。

    證無生法忍。

    洞曉向日請益湛堂。

    殃崛持缽救産因緣。

    蓦地打失布袋。

    當斯時也。

    礙膺之物。

    撲然而散。

    與洞山涉疑過水。

    頓脫悟後之影。

    異曲同調。

    亦可謂之先傳後悟得麼。

    此若以洞山之悟。

    與大慧不同。

    大慧供招現在。

    若大慧與洞山悟迹不别。

    何爾獨具此疑。

    是以失探其源。

    沿流不止。

    一言欲決。

    脫盡乃師。

    洞山于先既得其本矣。

    豈不識睡中之主乎。

    峰今何更着為目前未必機铢兩。

    睡中先付定盤星。

    将欲指勺水而評滄海。

    一何狹劣之甚。

    今以識睡中主為極則。

    殊不知徹底後更有事在。

    看其頌首句。

    以崚崚石室暫相逢。

    當頭便存譏讪。

    因沩山指洞山石室往參。

    一見雲岩。

    即時契悟。

    遂辭去(雲雲)。

    今以謂石室暫相逢。

    則永嘉谒曹溪。

    夾山扣船子。

    豈不暫之更暫耶。

    秪恐相逢不相識。

    迢然舉處貴知休。

    又雲良久淆訛囑付重峰絕不究洞山因雲岩所答秪這是。

    山便呈出個等現的見處于良久之地。

    岩複驗其不盡功勳。

    故更與一截山時尚未敢和身放倒。

    向後直窮至古人到不到地。

    偶于過水。

    脫盡重開不堕區宇。

    立證無心之良久。

    還更淆訛個甚麼。

    不傳之旨。

    又重囑付個甚麼。

    不見佛果頌曰。

    水中影子因身有。

    若實無身影亦無。

    百尺竿頭才進步。

    一毫端上現毗盧。

    前以指洞山孤滞于良久之無心。

    後指出頓現無心之良久。

    明其先知有。

    因而不知有。

    後不知有。

    因而知有。

    凡情聖見。

    共相回互。

    豈如峰之頌。

    茫茫忽忽。

    認影迷頭。

    嗟哉。

    休将閑學解。

    埋沒祖師心。

    又謂眼誤自開當細見。

    洞山前之所證。

    後之所盡。

    何處誤卻正眼。

    而雲當細見耶。

    結雲。

    世間幾個是真龍。

    若至人一徹其始。

    如乾元之體。

    不住其功。

    而能用九。

    故曰用九。

    見群龍無首。

    所作與時偕行。

    莫測其際。

    名不得。

    狀不得。

    又拟向何處見龍德耶。

    既統承佛祖大任。

    必能超天地。

    化萬物。

    興雲吐霧。

    擊碎虛空。

    反疑乎是真龍。

    非真龍。

    而不為之一辯決耶。

    且發言害理。

    以外其義。

    故雲诐辭知其所蔽。

    邪辭知其所離。

    将欲百世莫之能違。

    而合行其說者。

    不亦謬之更謬耶。

    試看先德。

    内不欺己。

    外不欺人絲亳未盡。

    必力為之。

    非同末世之言過其行。

    以聖自居。

    诋毀前哲。

    甚欲突如來如。

    必至其行次且。

    予誠知大言不辯。

    恐更起于疑人之疑。

    以不釋其所疑也。

    是以并大慧一節。

    首而出之。

     峰問若是堂奧果可先傳。

    又說甚麼自悟。

     峰着雲。

    若不水中見。

    幾乎苦一生。

     頌曰。

     不因度水絕來蘇。

    定落然香受祖圖。

    師法既傳成紙墨。

    奮龍行雨在骊珠。

     師着雲。

    休看楚璧作碔砆。

     又雲。

    寶鏡不從言路得。

    劈開心眼是真師。

     頌曰。

     眼裡聞聲困早蘇。

    謾思索馬按韓圖。

    相承一滴非言說濁智終難辯髻珠。

     師答雲。

    此問首答。

    悉以備之。

    事必準明其迹。

    不宜再為聲指。

    惜三峰未始本其所出。

    力欲卷空卷地。

    迷障人眼。

    故其頌雲。

    不因度水絕來蘇。

    定落然香受祖圖之句。

    始随蹤于大慧行腳中。

    述其所參洞下尊宿。

    有臂香授受。

    不妄付人之語。

    而為實據。

    然大慧初年行腳。

    見地浮沉。

    雖稍有解會。

    于己分中。

    毫沒交涉。

    應不敢妄自承當。

    時猶周遮途路之悲。

    未能窮理盡性。

    宜其不勝任也。

    曆觀洞宗從始相承祖印。

    傳燈備載。

    未有見其如是之授受。

    未有聞其如是之法式。

    三峰總不辯大慧最初之見。

    反至承虛接響。

    潛興鬥巧。

    不複循理。

    蕩激風波于言下。

    欲喪至人之實。

    吾自知其力不堪矣。

    于人使可易以詐。

    在天使難架以僞。

    将不危且惑乎。

    未睹門庭施設之權變。

    甯知堂奧镕盡之規模。

    且時之與人興衰不一。

    各宗主化。

    未得繩繩芳躅。

    以繼其道。

    湮沒時往往遇之。

    鼎盛時得有幾幾。

    或斯道寂寥。

    師家得一敏捷者。

    未必不獎勵以進。

    用意琢磨。

    所謂以天下與人易。

    為天下得人難。

    且爐鞴之下多鈍鐵。

    良醫之門足病人。

    但未見先有所付。

    而後令彼自悟也。

    大慧己之不頓脫者。

    是誰之過欤。

    今何得執一時之偶議。

    廢蓋代之家聲。

    相為攻擊。

    至暴肆求疵。

    以欺掩先聖之實證乎。

    如洞山囑示曹山寶鏡三昧雲。

    末法時代。

    人多幹慧。

    恐屬流布。

    喪滅吾宗。

    指原始要終之大節。

    還可陷雲岩先傳堂奧得麼。

    既不可陷。

    三峰一生之眼見耳聞。

    沒向何處去也。

    欲将寸澤之鲵。

    而鄙鲲于大舉。

    多見其不知量矣。

    洞山之悟于初。

    非三昧耶。

    後脫于見。

    非寶鏡耶。

    古雲但得本。

    何愁末。

    洞山之先悟。

    豈非本耶。

    後示曹山。

    豈非末耶。

    三峰自謂濟上傑人。

    何至反生迷暗。

    請天下後世明達者。

    公驗其邪說之非。

    欺滅之狀。

    可行乎。

    不可行乎為臧耶。

    為否耶。

    夫曆代宗匠徹悟不假于人。

    紹隆自當承旨。

    展化必以師資為血脈。

    貫其所統。

    昭示來機。

    豈有内繼皇嗣。

    外膺大寶。

    反泥乎父作子述之丕承。

    而臣下不為之折節。

    國法不為之遵行耶。

    若今之玄要。

    必待臨濟再出。

    面囑其旨。

    而後敢行不亦迂闊之甚。

    況雲岩父也。

    洞山子也。

    葉奕親承其道。

    反欲枉加疑似。

    吾恐斯問。

    大有失于所學。

    固不宜向此處為跌宕。

    為層巒。

    為左右舌。

    為螳螂臂。

    雖蜃樓海市。

    見日便消。

    簧鼓虛聲。

    罪将奚釋。

    大言着為若不水中見。

    幾乎苦一生。

    試問三峰。

    此處是見耶。

    脫耶。

    入耶。

    出耶。

    依住耶。

    滅盡耶。

    向這裡不覓個洞山消息。

    真乃苦卻千生萬劫。

    斯謂羅紋結角交加處。

    鹘眼龍睛失卻真。

    又雲師法既傳成紙墨。

    奮龍行雨在骊珠。

    古德雲。

    祖師心印。

    狀似鐵牛之機。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正與麼時。

    豈三峰死被知見之所印住。

    而不一為之破乎。

    如五家門庭。

    各具大機大用。

    相繼其道者。

    豈皆習紙墨之傳乎。

    豈洞山未明本分。

    而行雲岩之道。

    假此骊珠乎。

    恐近代異流。

    搜奇變怪掩戶傳宗。

    以己方人者。

    或有此耳。

    殊不知法乃人之用。

    珠乃龍之用。

    豈有昧己之正受三昧。

    而反死抱前人之筌蹄乎。

    但恐人非真人。

    龍非真龍也。

    将欲布鼓雷門。

    誠恐自先碎首。

    彼此既為佛祖兒孫。

    當為任重。

    不應輕佻至是所言公。

    斯非公言也。

    所言私。

    悟非私法也。

    吾是以不可得而知其所發矣。

    堂奧中事。

    切莫掠虛。

    若悟其源。

    自當神會。

     峰問若是法屬閑家具。

    而可以先傳。

    可以後傳者。

    又何必重于師承法乳。

     峰着雲。

    幸存一滴活嬰孩。

     頌曰。

     分符貴在合符同。

    苟不憑符何适從。

    隻恐竊符私奔者。

    定然三尺不相容。

     師着雲。

    代王禅位不須憑。

     頌曰。

     真王不與假王同。

    蹑足封齊何所從。

    待得漢文西向後。

    公私言路豈能容。

     師答雲按此一問。

    峰拟欲暧昧其源。

    傳亂天下。

    使後世疑之快其私意。

    遽然自得。

    獨尊一家之統。

    悲哉。

    三峰何苦亟亟蓄心乃爾。

    不知心要。

    目為何物耶。

    顧從上先德。

    師資法印如火傳薪。

    蓋知洞山參請徹旨。

    所繼慧命。

    非荒唐遙指。

    影射虛承。

    料不同晉代劉淵。

    妄依漢統。

    據何所見。

    直譏洞山以法屬為閑家具。

    而不重于師承法乳耶。

    倒引魏信陵竊符私奔。

    力将誤入人罪。

    以相欺蔽耶。

    且洞山之創始也。

    德配靈峰。

    功超少室。

    作用嚴正。

    宛似純金。

    萬世之下。

    誰不尊之仰之。

    戴之佩之。

    今欲疊亂其師承之分所貫之道。

    三峰何所見。

    而敢暗行貶剝至是耶。

    犯何條款。

    頌為三尺不相容。

    耶無根害理。

    過難屈指考景德傳燈錄。

    洞山悟無情說法。

    遂述偈雲。

    也大奇。

    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将耳聽終難會。

    眼裡聞聲方始知。

    餘讀至此。

    遽雲則早存一滴活嬰孩矣。

    山後辭雲岩。

    岩曰。

    什麼處去。

    山曰雖離和尚。

    未蔔所止。

    曰莫湖南去。

    山曰無。

    曰莫歸鄉去。

    山曰無。

    曰早晚卻來。

    山曰待和尚有住處即來。

    曰自此一去。

    難得相見。

    山曰難得不相見。

    山又問曰。

    和尚百年。

    後忽有人問。

    還邈得師真不。

    如何秪對。

    岩曰。

    但向伊道秪這個是。

    山良久。

    岩雲。

    承當個事。

    大須審細。

    山猶涉疑。

    後因過水睹影。

    大悟前旨。

    因有偈(雲雲)又五燈指月等錄。

    載雲岩良久曰。

    秪這是。

    山沉吟。

    又有載山作禮者。

    紛紛不一。

    較傳燈載山良久處。

    正呈所見之謂。

    言下投機處也。

    如按别錄。

    則問答全不一氣。

    據洞山之良久。

    乃其始悟時大題大目。

    未可輕易。

    惜乎今古尊宿。

    等閑看過毫不着重。

    審訂其實。

    任聽截長續短。

    以恣邪說。

    且如雲岩因山一問。

    便爾當場分付。

    山雖欲力任。

    但不能直下無垠。

    是以岩之再舉。

    至山之再礦。

    消法執之微芒。

    斷末後之根蒂。

    今作雲岩良久。

    雖于示處可用。

    然在知有相參。

    絕無意味。

    故以傳燈為實據。

    斷不可拟定雲岩之良久。

    而非洞山也。

    況岩又未見山一語。

    何以便言承當個事。

    大須審細。

    山前又沉吟。

    後又涉疑。

    若果如是。

    則昔日所得處面目何在。

    故山之良久。

    不當改作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