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集

關燈
類者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

    彼身壞命終而生于象之朋輩,彼即于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于此世,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于象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于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複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

    彼身壞命終而生于馬之朋輩……乃至……生于牛之朋輩……乃至……生于雞之朋輩,彼即于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于此世,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于雞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于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複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

    彼身壞命終而生于人之朋輩,彼即于其處,受人之五妙欲。

    婆羅門!于此世,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于人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于其處,受人之五妙欲。

     婆羅門!複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

    彼身壞命終而生于天之朋輩,彼即于彼處,受天之五妙欲。

    婆羅門!于此世,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于天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于彼處,受天之五妙欲。

     婆羅門!施者非無果。

    ” 八 “希有哉!尊瞿昙!未曾有哉!尊瞿昙!應與布施應為信施,所以者,施者非無果也。

    ” “如是,婆羅門!婆羅門!施者非無果也。

    ” “妙哉!妙哉!尊瞿昙![譬如使跌倒者站起,使覆蔽者露出,教道于迷者,揭舉燈火于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昙以種種之方便而顯示其法。

    我于此處,歸依尊瞿昙與法及比丘衆。

    ]尊瞿昙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乃至盡形壽歸依。

    ” 第一七 生聞品[畢] 第十八 善良品 一百七十八 善良 一 “諸比丘!我當說善良與不善。

    谛聽!善思作意。

    ”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

    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善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

     三 諸比丘!何等為善良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良。

    ” 一百七十九 聖法 一 “諸比丘!我當說聖法與非聖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聖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聖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聖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法。

    ” 一百八十 善 一 “諸比丘!我當說善與不善。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善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

     三 諸比丘!何等為善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

    ” 一百八十一 義 一 “諸比丘!當說義與非義。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義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義。

     三 諸比丘!何等為義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義。

    ” 一百八十二 法 一 “諸比丘!我當說法與非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法。

    ” 一百八十三 無漏 一 “諸比丘!我當說有漏與無漏之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有漏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漏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無漏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無漏法。

    ” 一百八十四 無過 一 “諸比丘!我當說有過與無過之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有過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有過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無過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無過法。

    ” 一百八十五 煩苦 一 “諸比丘!我當說煩苦與非煩苦之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煩苦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煩苦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非煩苦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煩苦法。

    ” 一百八十六 積集 一 “諸比丘!我當說積集與損減之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積集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積集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損減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損減法。

    ” 一百八十七 引苦 一 “諸比丘!我當說引苦與引樂之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引苦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引苦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引樂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引樂法。

    ” 一百八十八 苦報 一 “諸比丘!我當說苦報法與樂報法。

    谛聽![善思作意。

    ”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

    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苦報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苦報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樂報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樂報法。

    ” 第十八 善良品[畢] 第十九 聖道品 一百八十九 聖道 一 “諸比丘!我當說聖道與非聖道。

    谛聽![善思作意。

    ”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

    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非聖道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非聖道。

     三 諸比丘!何等為聖道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聖道。

    ” 一百九十 黑道 一 “諸比丘!我當說黑道與白道。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黑道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黑道。

     三 諸比丘!何等為白道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白道。

    ” 一百九十一 正法 一 “諸比丘!我當說正法與不正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正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正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正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正法。

    ” 一百九十二 善士法 一 “諸比丘!我當說善士法與不善士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善士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善士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善士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善士法。

    ” 一百九十三 應起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起與不應起之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起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起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起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之為應起之法。

    ” 一百九十四 應習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習與不應習之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習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習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習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習之法。

    ” 一百九十五 應修習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修習與不應修習之法。

    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修習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修習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修習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修習之法。

    ” 一百九十六 應多修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多修與不應多修之法……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多修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多修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多修之法。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多修之法。

    ” 一百九十七 應憶念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憶念與不應憶念之法、谛聽……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憶念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憶念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憶念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憶念之法。

    ” 一百九十八 應現證 一 “諸比丘!我當說應現證與不應現證之法。

    谛聽![善思作意!”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

    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不應現證之法耶?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不應現證之法。

     三 諸比丘!何等為應現證之法耶?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也。

     諸比丘!此乃名之為應現證之法。

    ” 第十九 聖道品[畢] 第二十 人品 一百九十九 應依附——大福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不應依附。

    何等為十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不應依附。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應依附。

    阿等為十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應依附。

     五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人,不應親近……應親近…… ……不應敬奉……應敬奉…… ……不應供養……應供養…… ……不應稱贊……應稱贊…… ……不應尊重……應尊重…… ……不應恭順……應恭順…… ……不應能成……應能成…… ……不為清淨……為清淨…… ……不為敗慢……為敗慢…… ……于慧不能增長……于慧能增長…… ……積大非福……積大福。

    何等為十耶? 六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人積大福。

    ” 第二十 人品 第四 五十經畢 第二十一 業所生身品 二百 地獄、天界(一)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堕地獄。

    何等為十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殺生、暴戾、手血腥,思惟殺害、撾捶,于一切之生類無慈悲也。

    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而盜取他人之财物。

    欲邪行,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與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虛诳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為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彼不知而言‘知’,知而言‘不知’,不見而言‘見’,見而言‘不見’;如是,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诳。

    為離間語,為使離間,此處聞而語彼處;為使離間,彼處聞而語此處;令和合分裂,鼓勵分裂;樂部黨、歡部黨、喜部黨、為作部黨之語。

    為粗惡語,粗暴、粗俗,酷于他人、叱責他人,充滿忿怒,說如此不和合之語。

    為雜穢語,非時說、非實說、非義說、非法說、非律說,說無價值、無譬喻、無邊際而不引義利之語于非時。

    有貪欲,貪着他人之财物,思:‘嗟!令屬于他人之物,令屬于我’。

    有瞋心,以瞋恚思惟:‘害此等之有情,當縛截滅亡’。

    有邪見,有颠倒見,思:‘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衆生,世間之沙門、婆羅門無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無自證、現證而宣說者。

    ’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堕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入天界。

    何等為十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有慈悲,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而住。

    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不盜取他人之财物。

    斷欲邪行、離欲邪行,不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不與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斷虛诳語、離虛诳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作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

    彼不知而言‘不知’,知而言‘知’,不見而言‘不見’,見而言‘見’;如是,不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诳。

    斷離間語、離離間語,為不令離間,聞于此處而不語于彼處;為不令離間,聞于彼處而不語于此處;不令分裂和合,鼓勵和合、樂和合、歡和合、喜和合、作和合之語。

    斷粗惡語、離粗惡語,說如此諸清美、順耳、可樂、心樂、優雅而為多人之可愛、多人可意之語。

    斷雜穢語、離雜穢語,應時而說、真實說、義說、法說、律說,說有價值、有譬喻、有邊際而能引義利之語于應時。

    無貪,不貪著于他人之财物,不思:‘嗟!屬于他人之物,令屬于我’。

    無瞋心,無瞋恚思惟:‘令此等之有情而活命于無怒、無害、無惱、安樂’。

    有正見,無颠倒見,思:‘有施、有供施、有燒施、有善惡業之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生死之衆生,世間之沙門、婆羅門有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有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入天界。

    ” 二百一 地獄、天界(二) 二百二 婦女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婦女,随其所赍而堕地獄。

    何等為十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婦女,随其所赍而堕于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婦女,随其所赍而入天界。

    何等為十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婦女,随其所赍而入天界。

    ” 二百三 優婆夷(一)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随其所赍而堕地獄。

    何等為十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随其所赍而堕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随其所赍而入天界。

    何等為十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随其所赍而入天界。

    ” 二百四 優婆夷(二)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住家而非無畏。

    何等為十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住家而非無畏。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之優婆夷,住家而無畏也。

    何等為十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優婆夷,随其所赍,住家而無畏也。

    ” 二百五 蛇行法 一 “諸比丘!我當說蛇行之法門。

    谛聽!善思作意。

    ”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答世尊。

    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何等為蛇行之法門耶? 諸比丘!有情以業為所有,以業為相續,以業為胎,以業為親族,以業為歸趣,作善惡業而相續之。

     三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殺生、暴戾、手血腥,思惟殺害、撾捶,于一切之生類無慈悲也。

    彼即以身蛇行、以語蛇行、以意蛇行,彼之身業邪歪,語業邪歪,意業邪歪,趣邪歪,生邪歪。

    諸比丘!于趣邪歪、生邪歪者,說二趣随一之趣,謂:一向苦之地獄,或蛇行畜生也。

    諸比丘!何等為蛇行畜生耶?即蛇、蠍、百足、鼬、貓、鼠、枭,與其餘之畜生有情,見人則蛇行者也。

    諸比丘!生類之生者如是,随所作而生,生則受觸。

    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相續也。

     四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第二〇五經參照]……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有颠倒見,思:‘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衆生,于世間之沙門、婆羅門無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無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彼即以身蛇行、以語蛇行、以意蛇行,彼之身業邪歪,語業邪歪,意業邪歪,趣邪歪,生邪歪也。

    諸比丘!于趣邪歪、生邪歪者,說二趣随一之趣,謂:一向苦之地獄,或蛇行畜生也。

    諸比丘!何等為蛇行畜生耶?即蛇、蠍、百足、鼬、貓、鼠、枭,與其餘之畜生有情,見人則蛇行者也。

    諸比丘!生類之生者如是,随所作而生,生則受觸。

    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相續也。

     諸比丘!有情以業為所有,以業為相續,以業為胎,以業為親族,以業為歸趣,作善惡業而相續之。

     五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有慈悲,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而住。

    彼即身不蛇行、語不蛇行、意不蛇行,彼之身業正直,語業正直,意業正直,趣正直,生正直。

    諸比丘!于趣正直、生正直者,說二趣随一之趣,謂:一向樂之天界,或高貴刹帝利之大家、婆羅門之大家、居士大家,富饒、有大财、大受用物,多金銀、多财物、多财谷也。

    諸比丘!生類之生如是,随所作而生,生則受觸。

    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之相續也。

     六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斷不與取、離不與取……斷欲邪行、離欲邪行……斷虛诳語、離虛诳語……斷離間語、離離間語……斷粗惡語、離粗惡語……斷雜穢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有正見,無颠倒見,思:‘有施、有供施、有燒施、有善惡業之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生死之衆生,于世間之沙門、婆羅門有正作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有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彼即身不蛇行、語不蛇行、意不蛇行,彼之身業正直,語業正直,意業正直,趣正直,生正直也。

    諸比丘!于趣正直、生正直者,說二趣随一之趣,謂:一向樂之天界,或高貴刹帝利之大家、婆羅門之大家、居士大家,富饒、有大财、大受用物,多金銀、多财物、多财谷也。

    諸比丘!如是,生類之生如是,随所作而生,生則受觸。

    諸比丘!如是,說有情者業之相續也。

     諸比丘!有情以業為所有,以業為相續,以業為胎,以業為親族,以業為歸趣,作善惡之業而相續之。

     諸比丘!此乃蛇行之法門也。

    ” 二百六 摩尼珠 一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

    諸比丘!此中,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雲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殺生、暴戾、手血腥,思惟殺害、撾捶,于一切之生類無慈悲也。

    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盜取他人之财物。

    欲邪行,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與以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雲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耶? 三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虛诳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為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

    ’彼不知而言‘知’,知而言‘不知’,不見而言‘見’,見而言‘不見’;如是,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诳、離間語。

    為使離間,于此處聞而語于彼處,為使離間,于彼處聞而語于此處;令和合分裂、鼓勵分裂,樂部黨、歡部黨、喜部黨、作部黨之語。

    為粗惡語,粗暴、粗俗而酷于他人,叱責他人,充滿忿怒,說如此不和合之語。

    為雜穢語,非時說、非實說,說無價值、無譬喻、無邊際而不引義利之語于非時。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

     諸比丘!雲何依不善之畏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有貪欲,貪著于他人之财物,思:‘嗟!屬于他人之物,令屬于我。

    ’有瞋心,以瞋恚思惟:‘害此等之有情,當縛截滅亡。

    ’有邪見,有颠倒見,思:‘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衆生,于世間之沙門、婆羅門無正道正行者,令此世他世無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五 諸比丘!依三種身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諸比丘!依四種語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諸比丘!依三種意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六 諸比丘!譬如擲于空中之圓滿摩尼珠,随堕而善安立。

    諸比丘!如是,依三種身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依四種語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依三種意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則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七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

    諸比丘!此中,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諸比丘!雲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耶? 八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殺生、離殺生,棄杖、棄刀、有恥、有慈悲、利益哀愍一切之生類而住。

    斷不與取、離不與取,在聚落、空地,不與不盜取他人之财物。

    斷欲邪行、離欲邪行,不與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親屬、有法守護、有夫、受刑,乃至不與華鬘裝飾之女人交往。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

     諸比丘!雲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耶? 九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斷虛诳語、離虛诳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為證人而被喚問,曰:‘男子!言汝所知。

    ’彼不知而言‘不知’,知而言‘知’,不見而言‘不見’,見而言‘見’;如是,不為己、或為他、或為少分之利得而故說虛诳。

    斷離間語、離離間語,不為令離間,于此處聞而不語于彼處,不為令離間,于彼處聞而不語于此處;令分裂和合,說鼓勵和合、樂和合、歡和合、喜和合、作和合之語。

    斷粗惡語、離粗惡語,說如是諸之清美、耳順、可樂、心樂、優雅而多人之可愛、多人可意之語。

    斷雜穢語、離雜穢語,應時說、真實說,義說、法說、律說,應時而說有價值、有譬喻、有邊際而能引義利之語。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

     諸比丘!雲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耶? 一〇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無貪,不貪著于他人之财物,不思:‘嗟!屬于他人之物,令屬于我。

    ’無瞋心,無瞋恚思惟:‘令此等之有情,當活命于無怨、無害、無惱、安樂。

    ’有正見,無颠倒見,思:‘有施、有供施、[有燒施、有善惡業之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生死之衆生,于世間之沙門,婆羅門有正道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有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一一 諸比丘!依三種身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

    諸比丘!依四種語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

    諸比丘!依三種意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

     一二 諸比丘!譬如擲于空中之圓滿摩尼珠,随堕而善安立。

    諸比丘!如是,依三種身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依四種語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依三種意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

     一三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未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

    ” 二百七 思 一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未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

    諸比丘!此中,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雲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耶?……乃至……[前經參照]……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身業過失有三種。

     諸比丘!雲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語業過失有四種。

     諸比丘!雲何為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不善之思惟,引苦、苦報之意業過失有三種。

     二 諸比丘!依三種身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諸比丘!依四種語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諸比丘!依三種意業過失不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三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

    諸比丘!此中,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諸比丘!雲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身業成就有三種。

     諸比丘!雲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語業成就有四種。

     諸比丘!雲何為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耶?……乃至…… 諸比丘!如是,依善之思惟,引樂、樂報之意業成就有三種。

     四 諸比丘!依三種身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

    諸比丘!依四種語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

    ]諸比丘!依三種意業成就善思惟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乃至……” 二百八 業所生身 一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其消滅,彼現法或未來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

    諸比丘!所思、所作、所積集之業,若不受[報],則我不說作苦之邊際。

    諸比丘!彼聖弟子,如是以離貪、離瞋、不癡、正知、正念而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

    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橫、遍,于一切處、一切世界,以與慈俱行,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遍滿而住。

    彼如是了知:‘前我心微小,未修善,今我心無量,已善修也;諸有量之業,于此處無限、無量’。

    諸比丘!汝等于意雲何,若此童子,已自幼少修習慈心解脫,應作惡業耶?” “不也,大德!” “不作惡業而應受苦耶?” “不也,大德!大德!若不作惡業,雲何受苦!” 二 “諸比丘!不論男女當俱修習此慈心解脫。

    諸比丘!男女俱[于命終之時],不可持此身而去,諸比丘!此為可死而以心為因;彼如是了知‘前我依業所生身而作之惡業者,皆受于此[世],不使後有’。

    諸比丘!如是,比丘内觀,若能修習慈心解脫,則資于不還果,但未通達更上之解脫。

     三 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而住。

    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橫、遍,于一切處、一切世界,以與慈俱行,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遍滿而住。

    彼如是了知:‘前我心微小,未修善,今我心無量,已善修也;諸有量之業,于此處無限、無量’。

    諸比丘!汝等于意雲何,若此童子,已自幼少修習舍心解脫,應作惡業耶?” “不也,大德!” “不作惡業而應受苦耶?” “不也,大德!大德!若不作惡業,雲何受苦!” 四 “諸比丘!不論男女當俱修習此舍心解脫。

    諸比丘!男女俱[于命終之時],不可持此身而去,諸比丘!此為可死而以心為因;彼如是了知‘前我依業所生身而作之惡業者,皆受于此[世],不使後有’。

    諸比丘!如是,比丘内觀,若能修習舍心解脫,則資于不還果,但未通達更上之解脫。

    ” 二百九 婆羅門 一 時,有一婆羅門,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有何因、何緣,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耶?” “婆羅門!依非法行、不正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 “尊瞿昙!複次,有何因、何緣,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耶?” “婆羅門!依如法行、正直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

    ” “我不悟尊瞿昙所略說之廣義。

    尊瞿昙,願如是說法,我可得了悟尊瞿昙所略說之廣義。

    ” “婆羅門!果爾,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 “唯然!尊者!” 彼婆羅門應諾世尊。

    世尊即說: 二 “婆羅門!身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語之非法行、不正行有四種,意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

     婆羅門!雲何為身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耶?……乃至……[第二〇六經參照]…… 婆羅門!如是,身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

     婆羅門!雲何為語之非法行、不正行有四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語之非法行、不正行有四種。

     婆羅門!雲何為意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意之非法行、不正行有三種。

     婆羅門!如是,依非法行、不正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三 婆羅門!身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語之如法行、正直行有四種,意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

     婆羅門!雲何為身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身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

     婆羅門!雲何為語之如法行、正直行有四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語之如法行、正直行有四種。

     婆羅門!雲何為意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耶?……乃至…… 婆羅門!如是,意之如法行、正直行有三種。

     婆羅門!如是,依如法行、正直行,如是,此處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

    ” “妙哉!妙哉!尊瞿昙![譬如使跌倒者站起,讓覆蔽者露出,教道于迷者,揭舉燈火于暗中,令有眼者見色。

    如是,尊瞿昙以種種之方便,顯示其法。

    我于此處歸依尊瞿昙與法及比丘衆。

    ]尊瞿昙,容許我為優婆塞,從今以後,乃至盡形壽歸依。

    ” 第二十一 業所生身品[畢] [廣說] 二百十 十法 一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堕于地獄。

    何等為十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堕于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升于天界。

    何等為十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也。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升于天界。

    ” 二百十一 二十法 一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堕于地獄。

    何等為二十耶? 二 即自殺生,勸他殺生。

    自不與取,勸他不與取。

    自欲邪行,勸他欲邪行。

    自虛诳語,勸他虛诳語。

    自離間語,勸他離間語。

    自粗惡語,勸他粗惡語。

    自雜穢語,勸他雜穢語。

    自有貪欲,勸他有貪欲。

    自有瞋心,勸他有瞋恚。

    自有邪見,勸他有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二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堕于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升于天界。

    何等為二十耶? 四 即自離殺生,勸他離殺生。

    自離不與取,勸他離不與取。

    自離欲邪行,勸他離欲邪行。

    自離虛诳語,勸他離虛诳語。

    自離離間語,勸他離離間語。

    自離粗惡語,勸他離粗惡語。

    自離雜穢語,勸他離雜穢語。

    自無貪欲,勸他無貪欲。

    自無瞋心,勸他無瞋恚。

    自有正見,勸他有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二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升于天界。

    ” 二百十二 三十法 一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堕于地獄。

    何等為三十耶? 二 即自殺生,勸他殺生,許可殺生。

    自不與取,勸他不與取,許可不與取。

    自欲邪行,勸他欲邪行,許可欲邪行。

    自虛诳語,勸他虛诳語,許可虛诳語。

    自離間語,勸他離間語,許可離間語。

    自粗惡語,勸他粗惡語,許可粗惡語。

    自雜穢語,勸他雜穢語,許可雜穢語。

    自有貪欲,勸他有貪欲,許可貪欲。

    自有瞋心,勸他有瞋恚,許可瞋恚。

    自有邪見,勸他有邪見,許可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三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堕于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升于天界。

    何等為三十耶? 四 即自離殺生,勸他離殺生,許可離殺生。

    自離不與取,勸他離不與取,許可離不與取。

    自離欲邪行,勸他離欲邪行,許可離欲邪行。

    自離虛诳語,勸他離虛诳語,許可離虛诳語。

    自離離間語,勸他離離間語,許可離離間語。

    自離粗惡語,勸他離粗惡語,許可離粗惡語。

    自離雜穢語,勸他離雜穢語,許可離雜穢語。

    自無貪欲,勸他無貪欲,許可無貪。

    自無瞋心,勸他無瞋恚,許可無瞋。

    自有正見,勸他有正見,許可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三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升于天界。

    ” 二百十三 四十法 一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堕于地獄。

    何等為四十耶? 二 即自殺生,勸他殺生,許可殺生,贊歎殺生。

    自不與取,勸他不與取,許可不與取,贊歎不與取。

    自欲邪行,勸他欲邪行,許可欲邪行,贊歎欲邪行。

    自虛诳語,勸他虛诳語,許可虛诳語,贊歎虛诳語。

    自離間語,勸他離間語,許可離間語,贊歎離間語。

    自粗惡語,勸他粗惡語,許可粗惡語,贊歎粗惡語。

    自雜穢語,勸他雜穢語,許可雜穢語,贊歎雜穢語。

    自有貪欲,勸他有貪欲,許可貪欲,贊歎貪欲。

    自有瞋心,勸他有瞋恚,許可瞋恚,贊歎瞋恚。

    自有邪見,勸他有邪見,許可邪見,贊歎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四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堕于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升于天界。

    何等為四十耶? 四 即自離殺生,勸他離殺生,許可離殺生,贊歎離殺生。

    自離不與取,勸他離不與取,許可離不與取,贊歎離不與取。

    自離欲邪行,勸他離欲邪行,許可離欲邪行,贊歎離欲邪行。

    自離虛诳語,勸他離虛诳語,許可離虛诳語,贊歎離虛诳語。

    自離離間語,勸他離離間語,許可離離間語,贊歎離離間語。

    自離粗惡語,勸他離粗惡語,許可離粗惡語,贊歎離粗惡語。

    自離雜穢語,勸他離雜穢語,許可離雜穢語,贊歎離雜穢語。

    自無貪欲,勸他無貪欲,許可無貪,贊歎無貪。

    自無瞋心,勸他無瞋恚,許可無瞋,贊歎無瞋。

    自有正見,勸他有正見,許可正見,贊歎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四十法者,随其所赍而升于天界。

    ” 二百十四 損害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損害、根絕自己……不損害、不根絕自己……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損害、根絕自己……不損害、不根絕自己……” 二百十五 惡生.善趣 “諸比丘!成就十法,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如此之一類有情,身壞命終而生于善趣、天世……” 二百十六 賢愚 “諸比丘!成就十法者,當知為愚人也……當知為賢人也…… 諸比丘![成就]二十法…… 諸比丘![成就]三十法…… 諸比丘!成就四十法者,當知為愚人也……當知為賢人也……諸比丘!成就此四十法者,當知為賢人也。

    ” 貪品 二百十七 不淨想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十法。

    何等為十耶? 二 即不淨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歡喜想、無常想、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盡想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三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十法。

    何等為十耶? 四 即無常想、無我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歡喜想、骨想、蟲啖想、青瘀想、穿孔想、膨脹想,[腐敗想]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 二百十八 正見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十法。

    何等為十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 二百十九 遍知 一 “諸比丘!為遍知貪[欲]……為遍盡[貪欲]……為斷[貪欲]……為盡[貪欲]……為滅[貪欲]……為離貪[貪欲]……為滅盡[貪欲]……為寂滅[貪欲]……為棄舍[貪欲]……為定棄[貪欲],應修習此十法。

     二 [諸比丘!]為了知瞋[恚]……[愚]癡……忿……恨……覆……惱……嫉……悭……谄……诳……傲……憤發……慢……過慢……憍……[為了知]放逸……為遍知[瞋恚]……為遍盡……為斷……為盡……為滅……為離貪……為滅盡……為寂滅……為棄舍……為定棄[瞋恚……],應修習此十法。

    ” 十集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