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集

關燈
彌受八重法,則以此為其具足戒。

    [謂]:比丘尼受具足戒,即使百歲亦應禮敬、迎接、合掌、恭敬本日受具足戒之比丘,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比丘尼不可住于無比丘之住處,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比丘尼于每半月應赴比丘衆,問布薩,請教誡,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比丘尼若住雨安居已,則應于兩衆依見、聞、疑之三事而行自恣,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比丘尼若犯重法,則應于兩衆行半月摩那埵,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式叉摩那學滿二年、六法學已,應于兩衆請具足戒,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比丘尼即使有任何之事,亦不可罵詈讒謗比丘,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從今以後,比丘尼禁于訓誡比丘,比丘不禁于訓誡比丘尼,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阿難!若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受如是之八重法,則以此為其具足戒。

    ” 八 時,具壽阿難于世尊之處,受八重法,前往摩诃波阇波提瞿彌之處,至已,告于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言: “瞿昙彌!汝若受八重法,則以此為汝之具足戒。

    [謂]:比丘尼受具足戒,即使百歲亦應禮敬、迎接、合掌、恭敬本日受具足戒之比丘,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比丘尼不可住于無比丘之住處,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比丘尼于每半月應赴比丘衆,問布薩,請教誡,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比丘尼若住雨安居已,則應于兩衆依見、聞、疑之三事而行自恣,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比丘尼若犯重法,則應于兩衆行半月摩那埵,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式叉摩那學滿二年、六法學已,應于兩衆請具足戒,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比丘尼即使有任何之事亦不可罵詈讒謗比丘,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從今以後,比丘尼禁于訓誡比丘,比丘不禁于訓誡比丘尼,尊敬、尊重、奉事、贊歎此法而盡形壽不犯。

    瞿昙彌!汝若受如是之八重法,則以此為汝之具足戒。

    ” “大德阿難!譬如男女之壯年、年少而好莊飾者,洗沐其頭,得優缽羅華鬘、婆師華鬘、阿希物多華鬘,受于兩手,置于頭上。

    如是,大德!我受如是之八重法,盡形壽不犯。

    ” 九 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受八重法,盡形壽不犯。

    ” “阿難!若女人不于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阿難!則梵行久住,正法令住一千年;阿難!然而,女人于如來所說之法、律,從家而出家之故,阿難!今梵行不久住;阿難!今正法唯住五百年。

    阿難!譬如家中女多男少之時,盜賊夜盜易侵,如是,阿難!若女人得于此法、律,從家而出家,此梵行則不久住。

    阿難!譬如于成就之稻田,生長名為白黴之疫病時,則彼稻田不久住,如是,阿難!若女人得于此法、律,從家而出家,此梵行則不久住。

    阿難!譬如于成就之甘蔗田,生長名為茜黴之疫病時,則彼甘蔗田不久住,如是,阿難!若女人得于此法、律,從家而出家,此梵行則不久住。

    阿難!譬如人于大池預設其堤令水不氾濫,如是,阿難!我預為諸比丘尼制八重法令盡形壽不犯。

    ” 五十二 教誡 一 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城之大林重閣堂。

    時,具壽阿難來詣世尊所在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選擇成就幾法之比丘,可為比丘尼教誡師耶?” “阿難!選擇成就八法之比丘,可為比丘尼教誡師。

    以何為八耶? 二 阿難!此處有比丘,持戒,[防護波羅提木叉律儀之行,所行具足而住,見怖畏于微小之罪,]受持而學于學處。

    多聞而[持所聞、積集所聞,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義具、文具、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以多聞受持諸法,于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廣泛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善分别、善通曉、善決定。

    為言語善美、音聲善美,為優雅、分明、清亮,能演義,成就其語。

    為比丘尼僧伽說法教示,堪能于勸導、贊勵,慶慰。

    為諸比丘尼所可愛、可意。

    依此世尊而出家,在着袈裟衣之前無犯重法。

    [法臘]二十歲或過于二十歲。

     阿難!如是選擇成就八法之比丘,可為比丘尼教誡師。

    ” 五十三 略說 一 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城之大林重閣堂。

     時,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來詣世尊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立于一面。

    立于一面之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願略說法,我從世尊聞法,獨住寂靜、不放逸、熱誠、精勤。

    ”二“瞿昙彌!汝若知此法資于貪欲而不資于離貪,資于結縛而不資于離系,資于積集而不資于損減,資于大欲而不資于少欲,資于不滿足而不資于滿足,資于聚會而不資于閑靜,資于懈怠而不資于發勤,資于難養而不資于易養;瞿昙彌!則可知此非法,此非律,此非師教。

     三 瞿昙彌!汝若知此法資于離貪而不資于貪欲,資于離系而不資于結縛,資于損減而不資于積集,資于少欲而不資于大欲,資于滿足而不資于不滿足,資于閑靜而不資于聚會,資于發勤而不資于懈怠,資于易養而不資于難養;瞿昙彌!則可知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師教。

    ” 五十四 長膝 一 爾時,世尊住拘利國名為迦伽羅波達之拘利種邑。

     時,長膝拘利子來詣世尊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長膝拘利子白世尊言: “大德!我等居士受用諸欲,住于兒等密集之卧處,領受迦屍衣、旃檀,持華鬘、薰香、塗香,樂用金銀。

    大德!為我等說法,為我等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後世利益、後世安樂。

    ” 二 “虎路子!有四法,資于善男子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

    以何為四耶? 三 即:策起具足、守護具足、善友相應、等命。

     虎路子!何為策起具足耶? 四 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若農事、若商賈、若牧牛、若射技、若王事、若依一技藝等之業處而活命,于此能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能作、能整。

     虎路子!此名為策起具足。

     虎路子!何為守護具足耶? 五 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有财,為策起精勤之所得、臂力之所積、流汗之所成,如法,是法所得。

    成此而守護、收藏,念此财王亦無奪、賊亦無奪、火亦無燒、水亦無漂、非可愛之相續者亦無奪。

     虎路子!此名為守護具足。

     處路子!何為善友相應耶? 六 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住于村邑,此處有居士、若居士子、若戒德增上者、老戒德增上者,若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則與此相俱集會、談論、對談,于如是相之信具足者,随學于信具足;于如是相之戒具足者,随學于戒具足;于如是相之舍具足者,随學于舍具足;于如是相之慧具足者,随學于慧具足。

     虎路子!此名為善友相應。

     虎路子!以何為等命耶? 七 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了知财入、财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堕奢侈、不堕困乏,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

    ’虎路子!譬如有商人或商人之弟子,取秤而了知‘如是則傾下,如是則傾上。

    ’如是,虎路子!善男子了知财入、财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堕奢侈、不堕困乏,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

    ’虎路子!若此善男子,入少而作廣大之活命支出,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食财如優昙缽果之食。

    ’虎路子!複次,若此善男子,入多而作下卑之活命,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如死于餓死。

    ’虎路子!然而,此善男子了知财入、财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堕奢侈、不堕困乏,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

    ’ 虎路子!此名為等命。

     八 虎路子!如是,所得之财,其出門有四,[謂]:惑溺于婦女,惑溺于飲酒,惑溺于賭博,有惡友、惡朋、惡輩。

    虎路子!譬如大池有四之入門與四種出門,有人塞其入門,開其出門,天不降雨。

    虎路子!如是,則于此大池,衰退誠可求,增長不可求。

    虎路子!如是,所得之财,其出門有四,[謂]:惑溺于婦女,惑溺于飲酒,惑溺于賭博,有惡友、惡朋、惡輩。

     九 虎路子!如是,得财之入門有四種,[謂]:不惑溺于婦女,不惑溺于飲酒,不惑溺于賭博,有善友、善朋、善輩。

    虎路子!譬如大池有四種入門與四種出門,有人開其入門,塞其出門,天正降雨。

    虎路子!如是,則于此大池,增長誠可求,衰退不可求。

    虎路子!如是,得财之入門有四種,[謂]:不惑溺于婦女,不惑溺于飲酒,不惑溺于賭博,有善友、善朋、善輩。

     虎路子!如是有四種法,資于善男子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

     一〇 虎路子!有四法,資于善男子之後世利益、後世安樂。

    以何為四耶? 一一 即: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

     虎路子!以何為信具足耶? 一二 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此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虎路子!此名為信具足。

     虎路子!以何為戒具足耶? 一三 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飲酒。

     虎路子!此名為戒具足。

     虎路子!以何為舍具足耶? 一四 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以離悭吝垢穢之心而住于家,常施、親手而施,喜棄舍,相應于乞,喜于分布布施。

     虎路子!此名為舍具足。

     虎路子!以何為慧具足耶? 一五 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為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

     虎路子!此名為慧具足。

     虎路子!如是有四種法,資于善男子之後世利益、後世安樂。

    ” 策起于作業 整頓不放逸 平等營活命 守護于所收 具足信與戒 應需而離悭 常道若能淨 後世吉祥求 如是之八法 信者勤家業 二世安樂與 審谛尊所說 現法有利益 後世有安樂 居士舍與福 越發而增長 五十五 郁阇迦 一 時,郁阇迦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

    至已,與世尊相互慶慰,交談歡喜感銘之語已,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郁阇迦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等欲往遠隔。

    尊瞿昙!為我等說法,為我等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後世利益、後世安樂。

    ” 二 “婆羅門!有四種法,資于善男子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

    以何為四耶? 三 即:策起具足、守護具足、善友相應、等命。

     婆羅門!以何為策起具足耶? 四 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若農事、若商賈、若牧牛、若射技、若王事、若依一技藝等之業處而活命,于此能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能作、能整。

     婆羅門!此名為策起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守護具足耶? 五 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有财,為策起精勤之所得、臂力之所積、流汗之所成,如法、是法所得。

    成此而守護、收藏,念令此财王亦無奪、賊亦無奪、火亦無燒、水亦無漂、非可愛之相續者亦無奪。

     婆羅門!此名為守護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善友相應耶? 六 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住于村邑,此處有居士、或居士子、或戒德增上者、或老戒德增上者,若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則與此相俱而集會、談論、對談。

    于如是相之信具足者,随學于信具足;于如是相之戒具足者,随學于戒具足;于如是相之舍具足者,随學于舍具足;于如是相之慧具足者,随學于慧具足。

     婆羅門!此名為善友相應。

     婆羅門!以何為等命耶? 七 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了知财入、财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堕奢侈、不堕困乏,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

    ’婆羅門!譬如有商人或商人之弟子,取秤而知‘如是則傾下,如是則傾上。

    ’如是,婆羅門!善男子了知财入、财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堕奢侈、不堕困乏,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

    ’婆羅門!若此善男子,入少而作廣大之活命支出,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食财如優昙缽果之食。

    ’婆羅門!複次,若此善男子,入多而作下卑之活命,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如死于餓死。

    ’婆羅門!然而,此善男子了知财入、财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堕奢侈、不堕困乏。

    思:‘如是為我收入,減去支出,我之支出願不超過收入。

    ’ 婆羅門!此名為等命。

     八 婆羅門!如是,所得之财,其出門有四種,[謂]:惑溺于婦女,惑溺于飲酒,惑溺于賭博,有惡友、惡朋、惡輩。

    婆羅門!譬如于大池有四種入門與四種出門,有人塞其入門,開其出門,天不降雨。

    婆羅門!如是,則于此大池,衰退誠可求,增長不可求。

    婆羅門!如是,所得之财其出門有四種,[謂]:惑溺于婦女,惑溺于飲酒,惑溺于賭博,有惡友、惡朋、惡輩。

     九 婆羅門!如是,得财之入門有四種,[謂]:不惑溺于婦女,不惑溺于飲酒,不惑溺于賭博,有善友、善朋、善輩。

    婆羅門!譬如于大池有四種入門與四種出門,有人開其入門,塞其出門,天正降雨。

    婆羅門!如是,則于此大池,增長誠可求,衰退不可求。

    婆羅門!如是,得财之入門有四種,[謂]:不惑溺于婦女,[不惑溺于飲酒,不惑溺于賭博,有善友、善朋、]善輩。

     婆羅門!如是有四法,資于善男子之現法利益、現法安樂。

     一〇 婆羅門!有四法,資于善男子之後世利益、後世安樂。

    以何為四耶? 一一 即: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信具足耶? 一二 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此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婆羅門!此名為信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戒具足耶? 一三 婆羅!此處有善男子,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飲酒。

     婆羅門!此名為戒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舍具足耶? 一四 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以離悭吝垢穢之心住于家,[常施、親手而施,喜于棄舍,]相應于乞,喜于分布布施。

     婆羅門!此名為舍具足。

     婆羅門!以何為慧具足耶? 一五 婆羅門!此處有善男子,[為聖抉擇而]成就[正順生滅苦盡之]慧。

     婆羅門!此名為慧具足。

     婆羅門!如是有四種法,資于善男子之後世利益、後世安樂。

    ” 策起于作業 整頓不放逸 平等營活命 守護于所收 具足信與戒 應需而離悭 常道若能淨 後世吉祥求 如是之八法 信者勤家業 二世安樂與 審谛尊所說 現法有利益 後世有安樂 居士舍與福 越發而增長 五十六 怖畏 一 “諸比丘!怖畏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苦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病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瘡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刺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執著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污泥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諸比丘!胎者,此乃諸欲之增上語。

     二 諸比丘!何以故,怖畏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于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怖畏不解脫,後世之怖畏不解脫,故怖畏為諸欲之增上語。

     三 諸比丘!何以故,苦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于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苦不解脫,後世之苦不解脫,故苦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病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于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病不解脫,後世之病不解脫,故病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瘡[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于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瘡不解脫,後世之瘡不解脫,故瘡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刺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于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刺不解脫,後世之刺不解脫,故刺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染着[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著于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着不解脫,後世之着不解脫,故著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污泥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于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污泥不解脫,後世之污泥不解脫,故污泥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諸比丘!何以故,]胎者為諸欲之增上語耶? 諸比丘!若染于欲貪,為欲貪所縛,則現法之胎不解脫,後世之胎不能脫,故胎者為諸欲之增上語。

    ” 怖畏苦與病 瘡刺與染着 污泥與胎者 此名稱為欲 凡夫執着此 依悅色而縛 更入女人胎 比丘熱誠勉 持正知不弛 難渡若險阻 超越如是相 生老受顫動 觀衆生于下 五十七 應請(一) 一 “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以何為八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持戒,[防護波羅提木叉律儀之行,所行具足而住,[于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于學處。

    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宣說法之初善、中善、後善而義具、文具、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以多聞受持諸法,于言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善通達。

    有善友、善朋、善輩。

    有正見,成就正見。

    随得四靜慮之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之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

    随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于彼處之我,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者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而沒,往生于彼處,于彼處之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者如是,壽限如是’,]如是随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

    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如是為‘嗟夫!此諸之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诽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嗟夫!複次,此諸之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善趣、天世。

    ’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

    ]依諸漏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八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五十八 應請(二) 一 “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以何為八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持戒,[防護波羅提木叉律儀之行,所行具足而住,于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于學處。

    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而義具、文具、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以多聞受持諸法,于言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而善通達。

    發勤而住,有勢力,勇健堅固,于諸之善法不舍轭擔。

    住阿蘭若,起卧于邊陬。

    堪忍不欣喜與欣喜,克于已生之不欣喜而住。

    堪忍恐怖,克于已生之恐怖而住。

    随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之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

    依諸漏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八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五十九 八輩(一) 一 “諸比丘!此八種之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以何為八耶? 二 即:趣向于預流果與預流果之現證者,趣向于一來果與一來果之現證者,趣向于不還果與不還果之現證者,趣向于阿羅漢果與阿羅漢果之現證者。

     諸比丘!此八種之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趣向之四與 住果之四人 此正直僧伽 具足智與戒 與施物之人 求福衆生等 作有依之福 布施僧伽果 六十 八輩(二) 一 “諸比丘!此八種之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以何為八耶? 二 即:趣向于預流果與預流果之現證者,趣向于一來果與一來果之現證者,趣向于不還果與不還果之現證者,趣向于阿羅漢果與阿羅漢果之現證者。

     諸比丘!此八種之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趣向之四與 住果之四人 有情中八人 此最勝僧伽 與施物之人 求福衆生等 作有依之福 布施僧伽果 第六 瞿昙彌品[終] 攝句: (一)瞿昙彌、(二)教誡、(三)略說、 (四)長膝、(五)郁阇迦、(六)怖畏、 (七、八)二應請、(九、一〇)二八輩。

     第七 地震品 六十一 欲 一 “諸比丘!有八種補特伽羅存在于世間。

    以何為八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于彼起利養之欲。

    彼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

    彼為利養策起、奮勵、精進而不得利養。

    彼因無利養而憂愁、疲憊、悲哀,捶胸而哭,堕于迷亂。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因不得而憂愁、悲哀,失正法。

     三 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于彼起利養之欲。

    彼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

    彼為利養策起、奮勵、精進而得利養,彼因利養而驕傲,堕于放逸。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因得而驕傲,失正法。

     四 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于彼起利養之欲。

    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

    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不得利養,彼因無利養而憂愁、疲憊、悲哀,捶胸而哭,堕于迷亂。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因不得而憂愁、悲哀,失正法。

     五 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于彼起利養之欲。

    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

    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得利養,彼因利養而驕傲,堕于放逸。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因得而驕傲,失正法。

     六 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于彼起利養之欲。

    彼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

    彼為利養策起、奮勵、精進而不得利養,彼因無利養而不憂、不疲、不悲,不捶胸哭,不堕迷亂。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不得而不憂、不悲,不失正法。

     七 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于彼起利養之欲。

    彼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

    彼為利養策起、奮勵、精進而得利養,彼不因利養而驕傲,不堕于放逸。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策起、奮勵、精進,不因得而驕傲,不失正法。

     八 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于彼起利養之欲。

    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

    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不得利養,彼因無利養而不憂、不疲、不悲,不捶胸而哭,不堕于迷亂。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不得而不憂、不悲,不失正法。

     九 諸比丘!又,此處有比丘,遠離而住,無須勤勞,于彼起利養之欲。

    彼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

    彼為利養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而得利養,彼不因利養而驕傲,不堕于放逸。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欲利養而住,為利養而不策起、不奮勵、不精進,不因得而驕傲,不失正法。

     諸比丘!如是,有八種之補特伽羅存在于世間。

    ” 六十二 有能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自有能,于他亦有能。

    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善法而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是法随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贊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六法之比丘,于自有能,于他亦有能。

     三 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于自有能,于他亦有能。

    以何為五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善法非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是法随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贊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五法之比丘,于自有能,于他亦有能。

     五 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于自有能,而于他非有能。

    以何為四耶? 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善法而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是法随法行;然非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不能成就述義之語言;亦非教示、勸導、贊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比丘,于自有能,而于他非有能。

     七 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于他有能,而于自非有能。

    以何為四耶? 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善法而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然不觀察所持之法義;亦非知義知法,非法随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贊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比丘,于他有能,而于自非有能。

     九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于自有能,而于他非有能。

    以何為三耶? 一〇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善法非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亦知義知法,是法随法行;然非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不能成就述義之語言;亦非教示、勸導、贊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于自有能,而于他非有能。

     一一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于他有能,而于自非有能。

    以何為三耶? 一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善法非速疾察忍;能受持所聞之法;然不觀察所持之法義;亦非知義知法,非法随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贊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于自有能,而于他非有能。

     一三 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于自有能,而于他非有能。

    以何為二耶? 一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善法非速疾察忍;非能受持所聞之法;觀察所持之法義;知義知法,是法随法行;然非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不能成就述義之語言;亦非教示、勸導、贊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二法之比丘,于自有能,而于他非有能。

     一五 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于他有能,而于自非有能。

    以何為二耶? 一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善法非速疾察忍;亦非能受持所聞之法;亦非觀察所持之法義;亦非知義知法,非法随法行;善言、善語、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成就述義之語言;教示、勸導、贊勵、慶慰同梵行者。

     諸比丘!成就此二法之比丘,于他有能,而于自非有能。

    ” 六十三 略說 一 時,有一比丘,往詣世尊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願略為我說法。

    我從世尊聞法,獨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 “此處有一類之愚人,如是思惟,若勸請我說法,則當追随我。

    ” “大德世尊!略為我說法,善逝!略為我說法。

    我當悟世尊所說之義,我當相續世尊之所說。

    ” 二 “比丘!然者,汝當如是學: 于内令我心住于善住,令已生之惡不善法于心無住。

     比丘!汝當如是學。

     三 比丘!汝若令心住于善住,令已生之惡不善法于心無住,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修習、多習慈心解脫,作車乘、作基、随作、積習、善造作。

     比丘!汝當如是學。

     四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舍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修習、多習悲心解脫,作車乘、作基、随作、積習、善造作。

     比丘!汝當如是學。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舍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修習、多習喜心解脫,作車乘、作基、随作、積習、善造作。

     比丘!汝當如是學。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舍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修習、多習舍心解脫,作車乘、作基、随作、積習、善造作。

     比丘!汝當如是學。

     五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舍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于身觀身,熱誠、正念、正知而住,調伏世間之貪、憂。

     比丘!汝當如是學。

     六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舍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于受[觀受,熱誠、正念、正知而住,調伏世間之貪、憂。

     比丘!汝當如是學。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舍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于心[觀心,熱誠、正念、正知而住,調伏世間之貪、憂。

     比丘!汝當如是學。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舍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如是學: 我]當于法觀法,熱誠、正念、正知而住,調伏世間之貪、憂。

     比丘!汝當如是學。

     七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多習此三摩地,則比丘!其次,汝當有尋有伺而修習;此三摩地;無尋唯伺而修習;無尋無伺而修習;有喜而修習;無喜而修習;俱悅而修習;俱舍而修習! 比丘!汝若如是修習、善修習此三摩地,則比丘!汝當行安穩而行,住安穩而住,坐安穩而坐,卧安穩而卧。

    ” 八 時,彼比丘承世尊教此教誡,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時,彼比丘獨遠離,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不久,善男子正而出家,為出家之本意,将無上之梵行究竟于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彼比丘為阿羅漢之一人。

     六十四 伽耶 一 爾時,世尊住伽耶之象頭山。

    于此,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曰: 二 “諸比丘!我未得等覺、未現等覺而為菩薩之時,覺光明然未見色。

    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且見色,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 諸比丘!時,我于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且見色,然未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

     三 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見色,且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 諸比丘!時,我于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見色,且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然未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于是天衆’。

     四 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且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于天衆”,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 諸比丘!時,我于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且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于天衆’,然未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于彼處’。

     [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于天衆”,且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于彼處”,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 諸比丘!時,我于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于天衆’,]且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于彼處’,然未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食者如是,受樂苦者如是’。

     [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于天衆”,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于彼處”,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食者如是,受樂苦者如是”,且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長壽者如是,此諸天之久住者如是”,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 諸比丘!時,我于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于天衆’,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于彼處’,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食者如是,受樂苦者如是’,]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長壽者如是,此諸天之久住者如是’,然未知彼諸天為‘我曾與諸天相俱共住,或未曾共住’。

    雖然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長壽者如是,此諸天之久住如是’,但未知彼諸天為‘我曾與諸天相俱共住,或未曾共住。

    ’ 五 諸比丘!時,我思念: ‘若我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于天衆”,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于彼處”,知彼諸天“此諸天之食者如是,受樂苦者如是”,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長壽者如是,此諸天之久住者如是”,知彼諸天為“我曾與此諸天相俱共住,或未曾共住”,則我智見更為明淨。

    ’ 諸比丘!時,我于後時,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覺光明見色,與彼諸天相俱集會、談論、對談,知彼諸天為‘此諸天是屬于天衆’,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依此業之異熟,從此處死沒而往生于彼處’,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食者如是,受樂苦者如是’,知彼諸天為‘此諸天之長壽者如是,此諸天之久住者如是’,知彼諸天為‘我曾與此諸天相俱共住,或未曾共住’。

     六 諸比丘!于我,如是八轉之依天智見,未為悉皆清淨之間,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間,于沙門、婆羅門、人、天之衆生界,不稱無上正等覺,不為現等覺。

     諸比丘!然而,于我,如是八轉之依天智見,已為悉皆清淨之故,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間,于沙門、婆羅門、人、天之衆生界,稱無上正等覺,為現等覺。

    複次,我得智與見,我心解脫不動,此是我最後之生,更不受後有。

    ” 六十五 勝處 一 “諸比丘!有八勝處。

    以何為八耶? 二 有人,内有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

    此乃第一之勝處。

     三 有人,内有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

    此乃第二之勝處。

     四 有人,内無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勝彼[諸色]而知、見’,得如是之想。

    此乃第三之勝處。

     五 有人,内無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勝彼[諸色]而知、見’,得如是之想。

    此乃第四之勝處。

     六 有人,内無色想,外觀諸色,青、青色、青現、青光,‘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

    此乃第五之勝處。

     七 有人,内無色想,外觀諸色,黃、黃色、黃現、黃光,‘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

    此乃第六之勝處。

     八 有人,内無色想,外觀諸色,赤、赤色、赤現、赤光,‘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

    此乃第七之勝處。

     九 有人,内無色想,外觀諸色,白、白色、白現、白光,‘勝彼[諸色]而知、而見’,得如是之想。

    此乃第八之勝處。

     諸比丘!此乃八勝處。

    ” 六十六 解脫 一 “諸比丘!有八種解脫。

    以何為八耶? 二 有色想而觀諸色。

    此乃第一之解脫。

     三 内無色想,外觀諸色。

    此乃第二之解脫。

     四 勝解而知:‘是淨’。

    此乃第三之解脫。

     五 超一切之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謂:‘空者是無邊’,入空無邊處具足而住。

    此乃第四之解脫。

     六 超一切之空無邊處,謂:‘識者是無邊’,入識無邊處具足而住。

    此乃第五之解脫。

     七 超一切之識無邊處,謂:‘無少所有’,入無所有處具足而住。

    此乃第六之解脫。

     八 超一切之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

    此乃第七之解脫。

     九 超一切之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具足而住。

    此乃第八之解脫。

     諸比丘!此乃八種解脫。

    ” 六十七 言說(一) 一 “諸比丘!非聖者之言說有八種。

    以何為八耶? 二 即: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知言知、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覺言不覺、知言不知。

     諸比丘!此乃非聖者之八種言說。

    ” 六十八 言說(二) 一 “諸比丘!聖者之言說有八種。

    以何為八耶? 二 即: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

     諸比丘!此聖者之八種言說。

    ” 六十九 衆 一 “諸比丘!有八種衆。

    以何為八耶? 二 即:刹帝利衆、婆羅門衆、居士衆、沙門衆、四天王衆、忉利天衆、魔天衆、梵天衆。

     三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刹帝利衆,集會、談論、對談。

    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于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為我。

    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已而隐沒;隐沒時,彼等謂:‘于此處隐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四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婆羅門衆,集會、談論、對談。

    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于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為我。

    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已而隐沒;隐沒時,彼等謂:‘于此處隐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居士衆,[集會、談論、對談。

    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于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已而隐沒;隐沒時,彼等謂:‘于此處隐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沙門衆,[集會、談論、對談。

    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于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為我。

    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已而隐沒;隐沒時,彼等謂:‘于此處隐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四天王衆,[集會、談論、對談。

    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于此處說者為何者,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已而隐沒;隐沒時,彼等謂:‘于此處隐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忉利天衆,[集會、談論、對談。

    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于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已而隐沒;隐沒時,彼等謂:‘于此處隐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魔天衆,[集會、談論、對談。

    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于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已而隐沒;隐沒時,彼等謂:‘于此處隐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梵天衆,集會、談論、對談。

    其時,以彼等之色,為我之色,以彼等之音聲,為我之音聲,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我說法時,彼等謂:‘于此處說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說法而顯示、勸導、贊勵、慶慰已而隐沒;隐沒時,彼等謂:‘于此處隐沒者為何,為天耶?為人耶?’不知是我。

     諸比丘!此乃八種衆。

    ” 七十 地震 一 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城之大林重閣講堂。

    時,世尊于晨朝時,着下衣,持缽衣,入毗舍離城乞食。

    自毗舍離城乞食而還,食後,告具壽阿難言: 二 “阿難!取坐具!往至遮婆羅塔晝日坐。

    ” “唯然,大德!” 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取坐具而随從世尊。

     三 時,世尊往至遮婆羅塔,至已,坐于所設之座。

    坐而告具壽阿難曰: 四 “阿難!毗舍離樂、優陀延塔樂、瞿昙塔樂、多子塔樂、七聚塔樂、娑羅塔樂、遮婆羅塔樂。

    阿難!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随作、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一劫、或住一劫有餘。

    阿難!如來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随作、積習、善造作。

    阿難!若欲則如來一劫、或住一劫有餘。

    ” 世尊如是顯示廣大之相、顯示廣大之現,阿難不能通達,未能勸請世尊而白:“大德世尊!願住一劫,大德善逝!願住一劫,為衆生之利益、衆生之安樂,世間之哀愍與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

    ”其心為魔所覆之故。

     五 世尊二度[告具壽阿難曰: “阿難!毗舍離樂、優陀延塔樂、瞿昙塔樂、多子塔樂、七聚塔樂、娑羅塔樂、遮婆羅塔樂。

    阿難!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随作、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一劫、或住一劫有餘。

    阿難!如來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随成、積習、善造作。

    阿難!若欲則如來一劫、或住一劫有餘。

    ” 世尊如是顯示廣大之相、顯示廣大之現,阿難不能通達,未能勸請世尊而白:“大德世尊!願住一劫,大德善逝!願住一劫,為衆生之利益、衆生之安樂,世間之哀愍與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

    ”其心為魔所覆之故]。

     世尊三度告具壽阿難曰: 六 “阿難!毗舍離樂、優陀延塔樂、瞿昙塔樂、多子塔樂、七聚塔樂、婆羅塔樂、遮婆羅塔樂。

    阿難!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随作、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一劫、或住一劫有餘。

    阿難!如來修習、多習四神足,作車乘、作基、随作、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如來一劫、或住一劫有餘。

    ” 世尊如是顯示廣大之相、顯示廣大之現,阿難不能通達,未能勸請世尊而白:“大德世尊!願住一劫,大德善逝!願住一劫,為衆生之利益、衆生之安樂,世間之哀愍與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

    ”其心為魔所覆之故。

     七 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 “阿難!當知時。

    ” “唯然,大德!” 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從座而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坐于離世尊不遠之一樹下。

     八 時,具壽阿難離去不久,魔波旬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

     大德!世尊賜說此言:‘波旬!若我諸比丘,未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是随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别、明白,若其他之诽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于說有神變之法,則我不般涅槃。

    ’ 大德!今世尊之諸比丘,已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是随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别、明白,若其他之诽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于說有神變之法。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

    大德!世尊賜說此言:‘波旬!若我諸比丘尼,[未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是随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别、明白,若其他之诽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于說有神變之法,我不般涅槃。

    ’ 大德!今世尊之諸比丘尼,已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是随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别、明白,若其他之诽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于說有神變之法。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

     大德!世尊賜說此言:‘波旬!]若我諸優婆塞,[未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是随法行之弟子,自受師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别、明白,若其他之诽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于說有神變之法,我不般涅槃。

    ’ 大德!今世尊之諸優婆塞,已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是随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别、明白,若其他之诽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于說有神變之法。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

     大德!世尊賜說此言:‘波旬!]若我諸優婆夷,[未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是随法行之弟子,自受師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别、明白,若其他之诽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于說有神變之法,我不般涅槃。

    ’ 大德!今世尊之諸優婆夷,已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是随法行之弟子,自受師教而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别、明白,若其他之诽謗生,善如法予降伏,至于說有神變之法。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

     大德!世尊賜說此言:‘波旬!若我梵行未富榮增廣,人多增大,人天善所說示,則我不般涅槃。

    ’ 大德!今世尊之梵行,已富榮增廣,人多增大,為人天善所說示。

     大德世尊,般涅槃!善逝,般涅槃!是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

    ” “波旬!且默!不久如來當般涅槃。

    自今過後三月,如來當般涅槃。

    ” 九 時,世尊于遮婆羅塔,正念正知而舍壽行。

    世尊舍壽行之時,有大地震,令驚怖、令身毛豎立,天鼓作響。

    時,世尊知此義,此時自說偈曰: “生等無等有 牟尼舍有行 内喜入于定 如铠破我有” 一〇 時,具壽阿難作思念: “大哉!此地震。

    實大哉!此地震,令驚怖而身毛豎立,天鼓作響。

    有何因何緣而出現大地震耶?” 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大哉!此地震。

    大德!實大哉!此地震,令驚怖而身毛豎立,天鼓作響。

    大德!有何因、何緣而出現大地震耶?” 一一 “阿難!有八因、八緣而出現大地震。

    以何為八耶? 一二 阿難!大地住于水上,水住于風上,風依空而住。

    阿難!時,大風起,若大風起,則水搖;若水搖,則地搖。

    阿難!此乃第一因、第一緣而出現大地震。

     一三 阿難!又,有神通、得心自在之沙門、婆羅門,或有大神通大威力之天人,彼若修習地想少量、修習水想無量,則此地動、等動、等極動。

    阿難!此乃第二因、第二緣而出現大地震。

     一四 阿難!又,菩薩自兜率天隐沒,以正念正知降入母胎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

    阿難!此乃第三因、第三緣而出現大地震。

     一五 阿難!又,菩薩以正念正知自母胎出現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

    阿難!此乃第四因、第四緣而出現大地震。

     一六 阿難!又,如來現等覺、無上正等覺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

    阿難!此乃第五因、第五緣而出現大地震。

     一七 阿難!又,如來轉無上法輪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

    阿難!此乃第六因、第六緣而出現大地震。

     一八 阿難!又,如來以正念正知而舍壽行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

    阿難!此乃第七因、第七緣而出現大地震。

     一九 阿難!又,如來于無餘涅槃界般涅槃之時,此地動、等動、等極動。

    阿難!此乃第八因、第八緣而出現大地震。

     阿難!此為八因、八緣而出現大地震。

    ” 第七 地震品[終] 攝句: (一)欲、(二)有能、(三)略說、(四)伽耶、(五)勝處、 (六)解脫、(七~八)二言說、(九)衆、(一〇)地震。

     第八 雙品 七十一 信(一) 一 “諸比丘!有有信而無戒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

    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此分可圓滿。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是圓滿。

     二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而不多聞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

    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此分可圓滿。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則此分是圓滿。

     三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而不說法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

    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而說法,此分可圓滿。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而說法,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說法而不以衆為境界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

    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而以衆為境界,此分可圓滿。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說法,而以衆為境界,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衆為境界,然不能無畏而于衆中說法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

    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此分可圓滿。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則此分是圓滿。

     諸比丘!有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然非随樂欲而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之[比丘,彼則此分不圓滿。

    彼思:‘願我得有信、有戒、多聞、說法、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随樂欲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