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集

關燈
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如是,聲于瞬間達到梵天乃止。

    此乃漏盡比丘之威力。

    ” 六十六 一 爾時,獨自宴坐之具壽舍利弗,于心中起如是思惟:“比丘何以應恭敬、尊重、依止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耶?”爾時,具壽舍利弗如是思惟:“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其師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

    比丘應[恭敬……]其法……比丘者應[恭敬……]僧伽……比丘[應恭敬……]其學……比丘[應恭敬……]三摩地……比丘[應恭敬……]不放逸……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

    ”爾時,舍利弗如是思惟:“我于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即我詣世尊之前而告此等諸法,如是我于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

    譬如丈夫欲得清淨、潔白之金飾,彼應如是思惟:‘我此金飾是清淨、潔白,即我應去鐵匠處展示此金飾,如是我當托此鐵匠使金飾清潔,又可稱為清淨。

    如是我于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即我詣世尊座前而告此等諸法,如是我于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

    ’”爾時,具壽舍利弗不久即自宴坐而起,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向世尊]如是言: 二 “大德!我在此獨自宴坐,于心中起如是思惟:‘比丘何以應恭敬、尊重、依止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耶?’大德!爾時我如是思惟:‘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其師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

    比丘[應恭敬……]其法……比丘[應恭敬……]僧伽……比丘[應恭敬……]其學……比丘[應恭敬……]三摩地……比丘[應恭敬……]不放逸……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

    ’大德!爾時我如是思惟:‘于我于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我詣世尊座前告此等諸法,如是我于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

    譬如丈夫欲得清淨、潔白之金飾,彼應如是思惟:“我此之金飾是清淨、潔白,即我應去鐵匠處展示此金飾,如是我當托此鐵匠使金飾清淨,又可稱為清淨。

    如是我于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即我詣世尊座前告此等諸法,如是我于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

    ”’”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其師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

    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其法……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僧伽……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其學……舍利弗!比丘[應恭敬……]三摩地……舍利弗!比丘[應恭敬……]不放逸……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

    ”如是聞之具壽舍利弗向世尊如是言: 三 “大德!我依世尊之所略說,而如是廣知此義。

    大德!彼之比丘,實謂不尊重其師,而當可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法。

    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之彼比丘,當可尊重僧伽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僧伽。

    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之彼比丘,當可尊重其學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學。

    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之比丘,當可尊重三摩地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三摩地。

    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之比丘,當可尊重不放逸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彼亦不尊重不放逸。

    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當可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承迎。

     大德!實謂尊重其師之比丘,可不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尊重其法。

    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之比丘,可不尊重僧伽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之比丘,[彼]亦尊重僧伽。

    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者之比丘,可不尊重其學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之比丘,彼亦尊重其學。

    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之比丘,可不尊重三摩地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之比丘,彼亦尊重三摩地。

    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可不尊重不放逸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彼亦尊重不放逸。

    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可不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

    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尊重承迎。

    大德!我依世尊之所略說,而如是廣知此義。

    ” 四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依我之所略說,而如是廣知此義。

    舍利弗!實謂不尊重其師之比丘,當可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

    舍利弗!任何不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法……舍利弗!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當可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

    舍利弗!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承迎。

     舍利弗!實謂尊重其師之比丘,當可不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

    舍利弗!任何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尊重其法……舍利弗!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當可不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

    舍利弗!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尊重承迎。

    舍利弗!依我之所略說,而可如是廣見此義。

    ” 六十七 一 “諸比丘!對于不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希于‘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使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心決不取于由諸漏而解脫,其故如何耶?彼當答:‘不熟習故。

    ’何為不熟習之故耶?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之不熟習]。

    諸比丘!譬如有八或十或十二雞卵,彼等依雞不能正當以翼孵卵,不能正當加溫,不能正當薰[雞香]。

    其雞,嗚呼!‘我之雛雞實依足、爪、雞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能安全出生!’即生如是希望,然而彼等雛雞依足、爪、雞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卻不能安全生出,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因于雞彼等之卵不能正當以翼孵卵,不能正當加溫,不能正當薰[雞香]之故。

    諸比丘!如是對于不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希于‘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生如是希望,然而彼心不取由諸漏而解脫,其故如何耶?對彼應答:‘不熟習之故。

    ’何為不熟習之故耶?即: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之不熟習]。

     二 諸比丘!對于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不希于‘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不生如是希望,然而彼心由諸漏解脫,其故如何耶?對彼當答:‘熟習之故。

    ’何為熟習耶?即: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之熟習]。

    諸比丘!譬如有八或十或十二雞卵,彼等依雞能正當以翼孵卵,能正當加溫,能正當薰[雞香],其雞不希,‘嗚呼!我之雛雞實依足、爪、雞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能安全地出生!’即不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等雛雞依足、爪、雞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應能安全出生,其何故耶?諸比丘!因于雞彼等之卵能正當以翼孵卵,能正當加溫,能正當薰[雞香]之故。

    諸比丘!如是對于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不希‘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不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心不取由諸漏而解脫,其故如何耶?彼當答:‘熟習之故。

    ’何為熟習耶?即: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之熟習]。

     三 諸比丘!譬如石匠或石匠弟子之手斧把柄,可見手指痕迹,可見姆指痕迹,然而對彼則不可如是思惟:‘今日我之手斧把柄之減損如此,昨日是如此,将來是如此。

    ’然而于已減損之時,有已減損之思惟。

    諸比丘!如是對于行修習而住之比丘,‘今日我漏已盡唯有如此,昨日唯有如此,明日唯有如此’,不作任何如是思惟,然而于已盡之時,有已盡之思惟。

    諸比丘!譬如以藤蔓之繩索纏縛海船六個月期間,于水上漂浮,冬季漂著于陸上,繩結為風與日所曝曬,彼等為帶雨之雲所浸濕,容易柔軟而腐敗。

    諸比丘!對于如是行修習而住之比丘,諸結容易寂靜,腐敗。

    ” 六十八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與衆多之比丘僧伽俱于憍薩羅行乞,世尊進入大道,見某處之大火蘊燒着、燃燒、燒毀而滅,見已,穿越道路,于大樹之根處敷座而坐,坐已,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汝等是否見此大火蘊燒着、燃燒、燒毀而滅?”“唯然。

    大德!”“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抱着此大火蘊燒着、燃燒、燒熱而坐或卧,與抱着擁有溫柔手足之刹帝利少女,或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卧,何者好耶?”“大德!抱着擁有溫柔手足之刹帝利少女,或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卧較好。

    大德!抱着此大火蘊燒着、燃燒、燒熱而坐或卧者是苦。

    ”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

    彼破戒,為惡性,為不淨,為招其他驚訝之行,隐覆所作,非沙門而稱為沙門,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内心腐敗,漏洩,有等于塵芥,則抱此大火蘊燒着,燃燒,燒熱而坐或卧者較好,其何故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緣其故,于身壞死後,當不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性,為不淨,為招其他驚訝之行……乃至……等于塵芥,而懷抱擁有溫柔手足之刹帝利少女,或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卧,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二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丈夫,欲以強韌之發索卷起兩胫而摩擦,乃切外皮,切外皮已而切内皮,切内皮已而切肉,切肉已而切筋,切筋已而切骨,切骨已而壓骨髓方止,與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問訊自己而喜,何者好耶?”“大德!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問訊自己而喜為好。

    大德!有力之丈夫,欲以強韌之發索……乃至……壓骨髓方止者為苦。

    ”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

    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塵芥,有力之丈夫,欲以強韌之發索卷起兩胫……乃至……壓骨髓方止者為好。

    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其緣故,于身壞死後,當不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然而,諸比丘!彼破戒……乃至……等于塵芥者,可是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自問訊而樂者,諸比丘!對彼長時間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三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銳刀擊胸,與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合掌自己令樂,何者較好耶?”“大德!刹帝利之長者、婆羅門之長者、居士之長者,合掌自己令樂較好。

    大德!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銳刀擊胸者苦也。

    ”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

    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塵芥者,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銳刀擊胸者好,其何故耶?其因故,諸比丘!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于身壞死後,當不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質……乃至……等于塵芥者,可是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合掌自己令樂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四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以熱着、燒着、燃燒、燒熱之鐵闆卷身,與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衣,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乃至……信施之衣較好。

    大德!有力之人以熱着、燒着、燃燒、燒熱之鐵闆卷身者是苦。

    ”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

    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塵芥者,有力之人以熱着,燒着,燃燒,燒毀之鐵闆卷身者好,其故如何耶?其因故,諸比丘!彼至死,或當受與苦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于身壞死後,當不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然而,諸比丘!彼破戒……乃至……等于塵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衣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五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以熱着、燒着、燃燒、燒熱之鐵釘,開口已将熱着,燒着、燃燒、燒熱之鐵丸插入口中,燒彼之唇、亦燒口、亦燒舌、亦燒咽喉、亦燒胃、亦通過腸或腸間膜而從[身體之]下部出,與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食,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食者較好。

    大德!有力之人以熱着、燒着、燃燒、燒熱之鐵釘,開口已将熱着、燒着、燃燒、燒熱之鐵丸插入口中,是燒彼之唇,亦燒口,亦燒舌……乃至……從[身體之]下部出者是苦。

    ”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

    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塵芥者,有力之人以熱着、燒着、燃燒、燒熱之鐵釘,開口已,将熱着、燒着、燃燒、燒熱之鐵丸插入口中,是燒彼之唇……乃至……從[身體之]下部出者是好,其故如何耶?其因故,諸比丘!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于身壞死後,當不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質……乃至……等于塵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食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六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捉頭、或捕肩,以熱着、燒着、燃燒、燒熱之鐵床,或令坐于鐵床,或令卧,與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床,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床是好,大德!有力之人捉頭,或捕肩……乃至……令卧者苦。

    ” “諸比丘!告示汝等……乃至……有等于塵芥者,有力之人捉頭……乃至……令卧者是好,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于身壞死後,當不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性……乃至……等于塵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床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七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頭之下部,投入熱着、燒着、燃燒、燒熱之鐵鍋中,彼于是起泡沫而煮沸,一度上行,亦一度下行,亦一度橫行,與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房,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房較好。

    大德!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頭之下部,投入熱着、燒着、燃燒、燒熱之鐵鍋中,彼于是起泡沫而煮沸,一度上行,亦一度下行,亦一度橫行者是苦。

    ”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

    彼破戒,為惡質……乃至……等于塵芥者,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頭之下部……乃至……亦一度橫行者好,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于身壞死後,當不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性……乃至……等于塵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房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壞死後,當生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是故應如是學。

     對于我等所受用之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因汝所作當有彼等之稱贊、大果、大贊歎。

    又此之出家者對于我等當有果,不壞之結果。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八 諸比丘!或因觀察自利者,實則完成不放逸。

    諸比丘!或因觀察他利者,實則完成不放逸。

    諸比丘!或因觀察兩利者,實則完成不放逸。

    ”世尊如是宣說,說此記說之時,六十[位]比丘衆從口吐出熱血,六十[位]比丘衆拒絕是學而退轉于劣。

    “難作,世尊!難作,世尊!”然而,六十[位]比丘不取着,心從諸漏解脫。

     六十九 一 “諸比丘!昔時有名稱為妙眼,遠離諸欲之外道師。

    諸比丘!而妙眼師有數百位之弟子,妙眼師對諸弟子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

    諸比丘!對于妙眼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不寂靜者,于身壞死後,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對于妙眼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寂靜者,于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二 諸比丘!昔時有位稱為牟犁破群那之師……稱為阿羅那之師……稱為瞿陀梨之師……稱為害提婆羅之師……稱為儲提摩麗之師……稱為阿羅迦,于諸欲離貪之外道師。

    諸比丘!阿羅迦有數百位弟子,阿羅迦師對諸弟子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

    諸比丘!凡對阿羅迦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不寂靜者,于身壞死後,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凡對阿羅迦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寂靜者,于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三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對于有此等數百之眷屬、弟子僧伽,于諸欲離貪之七外道諸師,有惡心,若加以呵責、诽謗,則彼當生多非福耶?”“唯然。

    大德!” “諸比丘!對于有此等數百之眷屬、弟子僧伽,于諸欲離貪之七外道諸師,有惡心,若加以呵責、诽罵,則彼當生多之非福,對于一見具足之補特伽羅,有惡心,若加以呵責、诽罵,則彼以是故當生更多非福。

    是故如何耶?諸比丘!我于此[佛教]之外,于同梵行者之中,如是忍,不語如是語。

    其故,諸比丘!當如是學,于同梵行者之中,不可有諸惡心。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學。

    ” 七十 一 “諸比丘!昔時有稱為阿羅迦,遠離諸欲之外道師。

    諸比丘!阿羅迦師有數百之諸弟子。

    阿羅迦師對弟子衆宣示如是法。

     二 ‘婆羅門!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

    婆羅門!譬如草上之露滴,于太陽升起之時,迅速消逝,無有長住。

    婆羅門!如露滴,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

    婆羅門!譬如天降巨大之雨時,于水中之水泡迅速消逝,無有長住。

    婆羅門!如水泡,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

    婆羅門!水中之筏,迅速消逝,無有永住。

    婆羅門!如水中之筏,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生者無有不死。

    婆羅門!譬如從山而出之遠流,急流而夾略之河,其瞬時亦無停止,其時行而轉流。

    婆羅門!如從山而出之河,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乃至……生者無有不死。

    婆羅門!譬如有力之人,持舌上之痰塊而來,當容易吐出。

    婆羅門!如痰塊,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乃至……生者無有不死。

    婆羅門!譬如投入日中熱着鐵瓶中之肉片,迅速消逝,無有永住。

     婆羅門!如肉片,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一時而…………生者無有不死。

    婆羅門!譬如被屠殺之牛,決定被屠殺之時,即于屠殺之現前,或于死之現前舉足。

    婆羅門!如牛之屠殺,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善作,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也。

    ’ 三 諸比丘!爾時,人人之壽量有六萬歲,而得婚嫁之少女為五百歲。

    諸比丘!爾時,人人唯有六病,即:寒、熱、饑、渴、糞、尿。

    諸比丘!即彼阿羅迦師如是之長壽,如是長住,于如是少病人中,向諸弟子宣示如是法:‘婆羅門!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善作,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

    ’諸比丘!今正語者當如是語,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

    諸比丘!今長生者,彼為百歲前後。

    諸比丘!又生百歲之間者,生三百季節之間,即:百冬季、百春季、百夏季。

    諸比丘!又生三百季節之間者,生千二百月之間,即:冬之四百月、春之四百月、夏之四百月。

    諸比丘!又生千二百月之間者,生二千四百個半月之間,即:冬之八百個半月、春之八百個半月、夏之八百個半月。

    諸比丘!又生二千四百個半月之間者,生三萬六千夜之間,即:冬之一萬二千夜、春之一萬二千夜、夏之一萬二千夜。

    諸比丘!又生三萬六千夜之間者,食七萬二千之食,食母乳、食障礙,即:冬之二萬四千食、春之二萬四千食、夏之二萬四千食。

    此中,此等為食障礙,怒而不食食,苦而不食食,病而不食食,布薩而不食食,不得而不食食。

    諸比丘!以上我有百歲之壽,數人壽,亦數壽量,亦數季節,亦數年,亦數月,亦數半月,亦數夜,亦數日夜,亦數食,亦數食障礙。

     四 諸比丘!哀愍故,望弟子衆之利益,為師當依哀愍而作者,我已作。

    諸比丘!此等為樹之根本,此等為空閑處。

    諸比丘!靜慮!勿放逸,勿後有追悔,此為我等之教。

    ” 攝句: 慚、太陽、城、其譬喻、知法、波利阇多伽    恭敬、修習、大火蘊以及因妙眼與阿羅迦師 第八 律品 七十一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具戒而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行、具足行、親近、見怖畏于微細之罪。

    受學學處,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于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 七十二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又彼之兩波羅提木叉者随經,亦随附屬分而能廣熟習,善分别,善轉,善決定,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于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 七十三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而住律不動,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于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 七十四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随念種種宿住,即:一生、二生……乃至……具備狀貌與處所,随念種種宿住,以超越人清淨之天眼……因應有情之業,而知行,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于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 七十五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為光耀。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具戒……受學學處,四靜慮之……乃至……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為光耀。

    ” 七十六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為于彼之兩波羅提木叉者随經,亦随附屬分而能廣熟習,善分别,善轉,善決定,四靜慮之……乃至……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 七十七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而住律不動,四靜慮之……乃至……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 七十八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随念種種宿住,即:一生、二生……具備狀貌與處所,随念種種宿住,以超越人清淨之天眼……乃至……因應有情之業而知行,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 七十九 一 爾時,具壽優波利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優波利白世尊言:“善哉,大德!惟願世尊為我略宣說法,我自世尊聽聞其法已,獨自隐遁,熾然不放逸,不惜身命而住。

    ” 二 “優波利!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諸法,如不能引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優波利!則是非法、非律、非師教,不必持。

    優波利!又,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諸法引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優波利!則是法、是律、是師教,必當持。

    ” 八十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七者,是再三生起诤論之止,導引寂靜止诤之法。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現前毗奈耶應予制立、憶念毗奈耶應予制立、不癡毗奈耶應予制立、作自言者應予制立、多人[語]者應予制立、求彼罪者應予制立、草掩者應予制立。

     諸比丘!此等之七者,是再三生起诤論之止,導引寂靜止诤之法。

    ” 攝句: 四之持律者、四持律者之光耀    優波利、因止诤于第八品教為十 品所不攝經 一 “諸比丘!比丘以破壞七法。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破壞有身見、破壞疑、破壞戒禁取、破壞貪、破壞瞋、破壞癡、破壞慢。

     諸比丘!比丘破壞此等之七法。

    ” 一 “諸比丘!沙門以止息七法為……婆羅門者除外……吉祥者令消滅……洗浴者洗浴……極智者了知……聖者破敵……阿羅漢者拒絕。

    以何為七耶? 二 即:拒絕有身見、拒絕疑、拒絕戒禁取、拒絕貪、拒絕瞋、拒絕癡、拒絕慢。

     諸比丘!阿羅漢者拒絕此等之七法。

    ” 一 “諸比丘!此等為七不正法。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此等為七不正法。

    ” 一 “諸比丘!此等為七正法。

    以何為七耶? 二 即: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發勤精進、具念、具慧。

     諸比丘!此等為七正法。

    ” 一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是世間無上福田。

    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于眼觀察無常,思惟無常,覺悟無常,常恒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洞察而住。

    彼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于現法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此乃第一之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之補特伽羅。

     三 諸比丘!又,于此有一類補特伽羅,于眼觀察無常,思惟無常,覺悟無常,常恒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洞察而住。

    彼于非前非後,漏之永盡,以及命之永盡。

    諸比丘!此乃第二之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之補特伽羅。

     四 諸比丘!又,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于眼觀察無常,思惟無常,覺悟無常,常恒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洞察而住。

    彼由五順下分結之盡,而中間般涅槃……損害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而行色究竟。

    諸比丘!此乃第七之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是世間無上福田。

    ” 一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

    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于此有一類補特伽羅,于眼觀察苦而住……于眼觀察無我而住……于眼觀察盡而住……于眼觀察衰而住……于眼觀察離貪而住……于眼觀察滅而住……于眼觀察棄而住……于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于色……于聲……于香……于味……于所觸……于諸法……于眼識……于耳識……于鼻識……于舌識……于身識……于意識……于眼觸……于耳觸……于鼻觸……于舌觸……于身觸……于意觸……于眼觸所生之受……于耳觸所生之受……于鼻觸所生之受……于舌觸所生之受……于身觸所生之受……于意觸所生之受……于色想……于聲想……于香想……于味想……于所觸想……于法想……于色思……于聲思……于香思……于味思……于所觸思……于法思……于色愛……于聲愛……于香愛……于味愛……于所觸愛……于法愛……于色尋……于聲尋……于香尋……于味尋……于所觸尋……于法尋……于色伺……于聲伺……于香伺……于味伺……于所觸伺……于法伺……于色蘊……于受蘊……于想蘊……于行蘊……于識蘊觀察無常而住……觀察苦而住……觀察無我而住……觀察盡而住……觀察衰而住……觀察離貪而住……觀察滅而住……觀察棄而住。

    ”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七法。

    以何為七耶? 二 即:念覺支……乃至……舍覺支。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此等之七法。

    ”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七法。

    以何為七耶? 二 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斷想、離貪想、滅想。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此等之七法。

    ”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七法。

    以何為七耶? 二 即:不淨想、死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此等之七法。

    ” 一 “諸比丘!為貪之遍知……乃至……為究盡……為斷……為盡……為衰……為 離貪……為滅……為舍……為棄……當修此等之七法。

     二 [為]瞋之[了知]……癡之……忿之……恨之……覆之……惱之……嫉之……悭之……诳之……谄之……傲之……憤激之……慢之……增上慢之……憍之……放逸之……為[瞋]之遍知……為究盡……為斷……為盡……為衰……為離貪……為滅……為舍……為瞋之棄,當修此等之七法。

    ” 世尊如是說,彼等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