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集

關燈


    彼于此等之諸受,觀察無常而住,觀察離貪而住,觀察滅而住,觀察棄舍而住,且于世間之任何者亦不取,無取而無怖,自無怖而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成就,所作已作,無他之存在。

    目犍連!如是比丘略盡渴愛而解脫,為究竟決定,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以究竟盡而為天人中之最勝者。

    ” “諸比丘!勿恐諸福業。

    諸比丘!此乃樂之同義語,此即是福業。

     諸比丘!我了知于長時間作諸福業,有長時間之可愛、可樂、愉快之異熟生起。

    我修七年間之慈心,修七年間之慈心已,于七成壞劫,不再來此世。

    諸比丘!世界壞劫之時,我實生于極光淨天,世界成劫之時,我生于空虛之梵宮。

    諸比丘!于是,我實為梵、大梵、勝者、無能勝者、普觀察者、自在者。

    諸比丘!又,我為三十六次帝釋天,我為多百次轉輪王。

    為正法者、法王、四方之征服者、善治國者、七寶成就者。

    諸比丘!其我乃有此等之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及第七導師寶;又,諸比丘!我更有勇健、雄邁、破敵者之千子,我以無杖、無刀,乃以法征服海邊際之地已而住。

    ” 見于望樂者     善功德異熟     諸比丘我七     年修慈心已     于七成壞劫     不再來此世     世界壞劫時     生極光淨天     世界成劫時     生空虛梵宮     因此七度我     為大梵自在     三六次天帝     為天之統治     成為轉輪王     為閻浮洲王     領納其灌頂     刹帝利人王     以無杖無刀     征服此地已     無有強制正     平等教誡之     即依法支配     此之國土已     大财大受用     富為一切欲     具足七之寶     生于此之族     諸佛能攝者     依諸佛善說     此乃大之因     依彼稱地王     我多财雜物     為殊勝之王     具神力名稱     為閻浮洲王     雖為惡生者     聞之誰不信     是故欲義利     依望威力者     正法當尊重     諸佛教憶念 五十九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于日前時分,着衣持缽,披衣而往給孤獨居士之處,至已,坐于設座。

    爾時,于給孤獨居士之住處有高聲、大聲之人群。

    其時,給孤獨居士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如是向坐于一面之給孤獨居士言:“居士!于汝住處中,人人如漁師于魚獵而高聲大聲實為何耶?”“大德!是為媳婦善生,生于富貴,彼女不侍奉姑,不侍奉翁,不侍候主人,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供養。

    ” 二 爾時,世尊謂媳婦善生曰:“來!善生!”媳婦善生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乃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媳婦善生言:“善生!此等,為七種男子之妻。

    以何等為七耶?即:等同殺人者、等同盜賊者、等同支配者、等同母親者、等同姊妹者、等同朋友者、等同奴婢者。

    善生!此等者,為七種男子之妻。

    汝為其中之何者耶?”“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說,不廣知此義。

    善哉,大德!世尊對我說如實之法,如依世尊所略說,我當廣知此義。

    ”“善生!果爾,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媳婦善生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曰: “惡心不念夫     着他輕蔑夫     财贖望殺夫     男子如是妻     為殺人者妻     主為妻努力     得财農工商     僅欲從彼取     男子如是妻     為盜賊者妻     不事懈怠食     粗暴語粗語     壓服勤夫住     男子如是妻     為支配者妻     時常念夫為     如母子護夫     從護彼蓄财     男子如是妻     稱母親者妻     如妹尊敬姊     尊敬己家主     慚心從順夫     男子如是妻     稱姊妹者妻     又友許久來     見友而歡喜     具戒妻喜主     男子如是妻     稱友人者妻     杖打脅不怒     無惡對夫忍     不怒順從夫     男子如是妻     稱奴婢者妻     此妻謂殺人     雲賊支配者     破戒粗不敬     死後行地獄     謂母姊妹友     稱為奴婢妻     住戒時自律     死後行善趣 善生!此等,為七種男子之妻,汝為彼等之何者耶?” “從今日以後,大德!世尊!我等同奴婢,存念為主人之妻。

    ” 六十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此處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願為醜。

    ’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美。

    諸比丘!此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被勝于瞋恚、執著于瞋恚,彼雖善洗浴,善塗油,剃須發,著白衣,然彼被勝于瞋恚而醜。

    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一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三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當苦痛而眠。

    ’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樂眠。

    諸比丘!此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被勝于瞋恚、執著于瞋恚,彼雖敷毛深之黑毛氈,敷白色之羊毛毯,敷有花紋之羊毛毯,敷迦達裡鹿之最勝毛毯,上具覆帳,坐于兩邊有丹枕之床鋪上,然被勝于瞋恚,彼當苦痛而眠。

    諸比丘!此乃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二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四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益利豐富。

    ’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益利豐富。

    諸比丘!彼被勝于瞋恚、執著于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受不利益已,彼以為受利益,受利益已,彼以為受不利益,此等之法相違而解,給予長時間之不利與苦痛。

    諸比丘!此乃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三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五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富者。

    ’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富。

    諸比丘!彼被勝于瞋恚、執著于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凡彼起精進而得、以臂力所集、汗額而儲、如法正當所得之财富,亦為被勝于瞋恚之諸王令入王庫。

    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四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六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有名聲者。

    ’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名聲。

    諸比丘!彼被勝于瞋恚、執著于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依彼之不放逸而得、依其名聲而戰勝于瞋恚者乃不存在。

    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五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七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朋友者。

    ’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有友。

    諸比丘!彼被勝于瞋恚、執著于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凡彼之友人同僚、親戚血族遠離彼瞋恚者而避之。

    諸比丘!此乃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第六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八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于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是不喜敵行于善趣。

    諸比丘!彼被勝于瞋恚、執著于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以身行惡,以語行惡,以意行惡;彼以身行惡行已……乃至……彼勝于瞋恚,于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七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諸比丘!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此等七法,是于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 瞋恚即醜陋     彼即苦痛眠     複取得利益     同得不利益     瞋恚即因此     身語作破壞     被勝瞋恚人     領受财亡失     醉瞋恚醉者     領受不名譽     親戚友同僚     遠離瞋恚者     瞋恚生不利     瞋恚心動搖     自内生怖畏     人即不覺彼     瞋恚不生利     瞋恚無見法     瞋恚征服人     時彼為闇冥     容易亦困難     瞋恚破壞故     彼離瞋恚時     如火燒苦盡     瞋恚之發生     彼弟子叱責     彼如火示煙     初示不快顔     彼無慚無愧     加之不恭敬     被勝瞋恚人     決無休息所     于遠離諸法     當痛惜諸業     我有所談論     谛聽如實語     瞋恚乃殺父     瞋恚乃殺母     瞋殺婆羅門     瞋恚殺凡夫     母親所養育     出現此世間     給與生命母     瞋恚殺凡夫     彼衆生等我     為己最可愛     瞋色失本心     乃殺各自我     以劍殺自己     如愚癡食毒     以繩縛自己     山落洞中死     殺他令自死     亦唯為造業     而且無覺悟     生瞋恚者亡     由是瞋恚類     魔捕心覆者     調禦慧精進     依見應可斷     賢者各如是     乃為斷不善     于法應當學     勿作嫌惡事     遠離瞋無惱     遠離貪無嫉     調禦斷瞋恚     無漏般涅槃 攝句: 無記、人趣、帝須、師子、第五護    金毗羅、七法、睡眠、七妻、瞋恚 第七 大品 六十一 一 “諸比丘!慚愧不具時,損缺慚愧者,損毀根防護之所依;根防護不具時,損缺根防護者,損毀戒之所依;戒不具時,損缺戒者,損毀正定之所依;正定不具時,損缺正定者,損毀如實智見之所依;如實智見不具時,損缺如實智見者,損毀厭背離貪之所依;厭背離貪不具時,損缺厭背離貪者,損毀解脫智見之所依。

    諸比丘!譬如損缺樹之枝葉時,其幼芽不圓滿,皮、木、心亦皆不圓滿。

    如是,諸比丘!慚愧不具時,損缺慚愧者……乃至……損毀解脫智見之所依。

     二 諸比丘!慚愧具有時,具足慚愧者,具足根防護之所依;具有根防護時,具足根防護者,具足戒之所依;具有戒時,具足戒者,具足正定之所依;具有正定時,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具有如實智見時,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背離貪之所依;具有厭背離貪時,具足厭背離貪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諸比丘!譬如具足樹之枝葉時,其幼芽圓滿,皮、木、心亦皆圓滿。

    如是,諸比丘!具有慚愧時,具足慚愧者……乃至……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六十二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毗舍離之庵婆波梨林。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大德!”世尊如是言: 二 “諸比丘!諸行是無常,諸比丘!諸行是不堅固,諸比丘!諸行是不安故。

    諸行為失,諸比丘!于一切諸行實應厭離、實應遠離、實應解脫。

    諸比丘!須彌山王長有八萬四千由旬,廣有八萬四千由旬,入于海中,從海突出者是八萬四千由旬。

    諸比丘!其時,即多歲、多百歲、多千歲、多百千歲之間,天不雨。

    諸比丘!天不雨之時,凡各種之種子類、植物類、藥草森林,幹燥而不存在。

    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堅固,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安故。

    諸行為失,諸比丘!于一切諸行實應厭離、實應遠離、實應解脫。

    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二太陽出現之時。

     三 諸比丘!從第二太陽之出現,凡小川、小池者,皆涸渴而不存在。

    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乃至……實應解脫。

    諸比丘!即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三太陽出現之時。

     四 諸比丘!從第三太陽之出現,凡大河,譬如恒河、閻摩那、阿緻羅符底、舍牢浮摩醯等河,皆涸渴而不存在。

    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

    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四太陽出現之時。

     五 諸比丘!從第四太陽之出現,是故此等諸大河之所生,凡大湖水,譬如阿耨達、斯呵波達、羅達迦拉、勘納文達、俱納拉、荼坦達、曼那吉尼等,皆涸渴而不存在。

    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

    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五太陽出現之時。

     六 諸比丘!從第五太陽之出現,于大海百由旬之水減退,又于大海二百由旬之水減退,又于大海三百由旬之水減退,……乃至……又于大海七百由旬之水減退,而于大海存七多羅[樹高]之水、又六多羅[樹高]、又五多羅[樹高]、又四多羅[樹高]、又三多羅[樹高],又二多羅[樹高]、又于大海存一多羅[樹高]之水,又于大海存七人[高]之水,又六人[高]、又五人[高]、又四人[高]、又三人[高]、又二人[高]、又一人高、又半人[高]、又唯腰[高]、又唯膝[高]、又唯踝[高]之水而存于大海。

    諸比丘!譬如秋季天之雨神降雨時,處處存有牛足迹之水。

    諸比丘!于如是之大海處處存有似牛足迹程度之水。

    諸比丘!從第五太陽之出現,于大海中如指節程度之水亦無。

    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

    諸比丘!即長時間經過,有第六太陽出現之時。

     七 諸比丘!從第六太陽之出現,此之大地及須彌山王燃燒,普遍燃燒,普遍極其燃燒。

    諸比丘!譬如陶師之窯點火而初燃,普遍燃燒,普遍極其燃燒。

    諸比丘!如是,從第六太陽之出現,此之大地及須彌山王燃燒,普遍燃燒,普遍極其燃燒。

    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

    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七太陽出現之時。

     八 諸比丘!從第七太陽之出現,此之大地及須彌王燃燒而為一炎。

    諸比丘!此之大地及須彌山王所燃燒之炎,為風所吹飛達于梵界。

    諸比丘!燃燒而壞,戰勝之大火炎聚,須彌山王百由旬之峰崩落,又二百由旬之峰……又三百由旬……又四百由旬……又五百由旬之峰崩落。

    諸比丘!所燃燒之大地及須彌山王之灰不見,炭不能見。

    諸比丘!譬如所燃之酪或油之灰不見、炭不能見。

    諸比丘!如是所燃燒之大地及須彌山王之灰不見,炭不能見。

    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堅固,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安故。

    諸比丘!諸行為失,于一切諸行,是實應厭離、實應遠離、實應解脫。

    諸比丘!此中除現見彼燃燒者外,此大地及須彌山王應時燒壞而不存在,誰預思惟、誰信耶? 九 諸比丘!昔時有名為妙眼之師,為祖師而遠離諸欲。

    諸比丘!妙眼師有數百之弟子,妙眼師于諸弟子中說梵界同伴之法。

    諸比丘!凡了解妙眼師所教說梵界同伴之法者,其身壞死後,生于善趣、梵界;凡不了解其教說者,其身壞死後,一類生于他化自在天衆之類,一類生于化樂天衆之類,一類生于兜率陀史多天衆之類,一類生于夜摩天衆之類,一類生于忉利天衆之類,一類生于四大王天衆之類,一類生于刹帝利長者之類,一類生于婆羅門長者之類,一類生于居士長者之類。

     一〇 諸比丘!爾時,妙眼師如是思惟:‘我當來與諸弟子全然同一趣,實乃不易,然而,我當修最上之慈。

    ’諸比丘!其時,妙眼師修七年間之慈心,修七年間之慈心已,于七成壞劫,不再還來此世。

    諸比丘!世界為壞劫之時,實行于極光淨天,世界為成劫之時,則生于空虛之梵天宮。

    諸比丘!于是,實為梵、大梵、勝者、無能勝者、普見者、自在者。

    複次,諸比丘!為三十六次之帝釋天,為數百回之轉輪王,為正法者、法王、四邊之征服者、善治國者、七寶具足者,彼更有千子,皆是勇健、雄邁、破敵者。

    彼以無杖、無刀之法,将海邊際之地征服已而住。

    諸比丘!我雲:彼之妙眼師即雖有如是之長壽,如是之久住,然而卻不得解脫生、老、死、愁悲憂苦惱,不得由苦解脫。

    其何因耶?不覺四法,不了解故,以何為四耶? 一一 諸比丘!即聖戒之不覺、不了解,聖三摩地之不覺、不了解,聖慧之不覺、不了解,聖解脫之不覺、不了解。

    諸比丘!聖戒之覺悟、了解,聖三摩地之覺悟、了解,聖慧之覺悟、了解,聖解脫之覺悟、了解,有愛即斷,有索乃盡,不再受後有。

    ” 世尊如是言,如是說已,善逝、師者又複如是雲: 戒與正定慧     無上之解脫     此等諸法譽     而依瞿昙覺     如是作苦邊     為般涅槃者     佛者了知法     宣示諸比丘 六十三 一 “諸比丘!當王之國境其城鎮之七種資具有所完備,四食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之時,諸比丘!此王之國境城鎮,老有外之侵略者,敵而不能征服。

    如何是城鎮有七種資具完備耶? 二 諸比丘!于此,王之國境城鎮,有柱而植下深根,能往下掘而不動,是無震動。

    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一種之資具,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三 諸比丘!複次,王之國境城鎮,有深且廣之濠溝,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二種之資具,為對内部之守護,為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四 諸比丘!複次,王之國境城鎮,有高且廣之交通路,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三種之資具,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五 諸比丘!複次,王之國境城鎮,蓄有衆多武器,弓及擲器。

    王之國境城鎮,此第四種之資具,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六 諸比丘!複次,王之國境城鎮,有衆多軍隊之止住,例如:象兵、騎兵、車兵、弓射手、旗手、參謀、食糧部隊、強王子、突入隊、大龍隊、勇士、胸甲兵、奴仆子。

    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五種之資具,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七 諸比丘!複次,王之國境城鎮,有守門将,為賢者、智者、具慮者;拒絕未知者,而令已知者進入。

    王之國境城鎮,此第六種之資具,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八 諸比丘!複次,王之國境城鎮,有高且廣,又外觀塗妝具足之牆。

    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七種之資具,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此等,是七種城鎮之資具有所完備。

    如何為四食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耶? 九 諸比丘!于此,王之國境城鎮,對内部為喜、為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衆多之草、木、水。

     一〇 諸比丘!複次,王之國境城鎮,對内部為喜、為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衆多之米、麥。

     一一 諸比丘!複次,王之國境城鎮,對内部為守護、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衆多之胡麻、黍、豆、谷物。

     一二 諸比丘!複次,王之國境城鎮,對内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有衆多之藥品,即:熟酥、生酥、油、蜜、糖霜、鹽。

    此等之四種食,亦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

     諸比丘!王之國境城鎮,此等七種之資具有所完備,此等四食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故,諸比丘!此王之國境城鎮,若有外之侵略者,敵不能有所征服。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成就七種正法,又,四靜慮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故,諸比丘!此聖弟子,謂魔不能破,波旬不能破。

    如何是成就七種之正法耶? 一三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柱而植下深根,往下掘而不動、不震動。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

    諸比丘!有信柱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一之正法。

     一四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深且廣之濠溝。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有慚而慚于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慚于行惡、不善之諸法。

    諸比丘!有慚濠溝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二之正法。

     一五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高且廣之交通路。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有愧而愧于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愧于行惡、不善之諸法。

    諸比丘!有愧交通路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三之正法。

     一六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蓄有衆多之武器。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為多聞,持有所聞,積集所聞,為初善、中善、後善之法,宣示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多聞而持有如是諸法,以語熟練,以意思惟,以見善通達。

    諸比丘!持有聞武器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四之正法。

     一七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衆多軍隊之止住,譬如:象兵、騎兵、車兵、弓射手、旗手、參謀、食糧部隊、強王子、突入隊、大龍隊、勇士、胸甲兵、奴仆子。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為斷不善之諸法,為圓滿具足諸善法,啟發精進而住,努力勇猛,負荷善法而不舍。

    諸比丘!有精進軍衆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五之正法。

     一八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是賢者、智者、具慮者;拒絕未知者,而令已知者進入。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具足念慧,憶念、随念久往以前之所住,久往以前之所說。

    諸比丘!有念門鏽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六之正法。

     一九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内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高且廣,又外觀塗妝具足之牆。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具慧,聖能決擇,正導苦盡,成就通達生滅之慧。

    諸比丘!有慧之外觀塗妝具足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七之正法。

     有成就此等七種之正法、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者,如何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耶? 二〇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内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之防禦而蓄有衆多之草、木、水。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離諸欲,離諸不善法,具足有尋、有伺、自離而生喜、樂之初靜慮而住。

     二一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内部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對外部之防禦,有蓄衆多之米、麥。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尋、伺寂靜故,具足内之等淨,心之一趣,無尋、無伺,由定而生喜、樂之第二靜慮而住。

     二二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内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之防禦,蓄有衆多之胡麻、黍、豆、谷物。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離喜貪故,舍而住,為正念正知,身受樂,具足聖者宣說于舍、念、樂住之第三靜慮而住。

     二三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内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之防禦,蓄有衆多之藥品,即:熟酥、生酥、油、蜜、糖霜、鹽。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為斷樂故,為斷苦故,已先滅喜、憂故,具足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

     此等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者,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

     諸比丘!聖弟子成就此等七正法;又,此等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者,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故,諸比丘!此聖弟子,謂魔不能破,波旬不能破。

    ” 六十四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之無上福田。

    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法、知義、知自己、知量、知時、知衆會,及知補特伽羅之勝劣。

    諸比丘!以何為比丘知法耶? 三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法,即: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

    諸比丘!若比丘不知法,即:契經、應頌……未曾有法、吠陀羅,則不可稱之為知法。

    諸比丘!若比丘知法,即:契經、應頌……未曾有法、吠陀羅故,則可稱為知法。

    如是乃為知法。

    以何為知義耶? 四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諸所說義:是此所說之義,是彼所說之義。

    諸比丘!若比丘不知‘是此所說義,是為彼所說之義’之各各所說義,則不可稱之為知義。

    諸比丘!若比丘知‘是此所說之義,是彼所說義’之各各所說義,可稱為知義。

    如是為知法、知義。

    以何為知我耶? 五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自己:我唯有依據信、戒、聞、舍、慧、辨才。

    諸比丘!若比丘不知自己‘我唯有依據信、戒、聞、舍、慧、辨才’,則不可稱之為知我。

    諸比丘!若比丘知自己‘我唯有依據信、戒、聞、舍、慧、辨才’,故可稱為知我。

    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

    以何為知量耶? 六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受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時,知量。

    諸比丘!若比丘于受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時不知量,則不可稱為知量。

    諸比丘!若于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而知量,故稱為知量。

    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知量。

    以何為知時耶? 七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時:是為說示之時,是為質問之時,是為修習之時,是為宴默之時。

    若比丘不知‘是為說示之時,是為質問之時,是為修習之時,是為宴默之時’,則不可稱為知時。

    諸比丘!比丘若知‘是為說示之時,是為質問之時,是為修習之時,是為宴默之時’,故稱為知時。

    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知量、知時。

    以何為知衆會耶? 八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衆會:是刹帝利之衆會、婆羅門之衆會、居士之衆會、沙門之衆會;于其處應如是參禮、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說、如是默。

    諸比丘!若比丘不知‘是刹帝利之衆會、婆羅門之衆會、居士之衆會、沙門之衆會;于其處應如是參禮、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說、如是默’,則不可稱為知衆會。

    諸比丘!若比丘知‘是刹帝利之衆會、婆羅門之衆會、居士之衆會、沙門之衆會;于其處應如是參禮、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說、如是默’,故稱之為知衆會。

    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知量、知時、知衆會。

    以何為知補特伽羅之勝劣耶? 九 諸比丘!于此有之比丘知二種之補特伽羅,所謂二種之補特伽羅,即:一者欲見聖,一者不欲見聖。

    不欲見聖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诃毀;欲見聖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贊。

    二種之補特伽羅,有欲見聖,一者欲聞正法,一者非欲聞正法。

    非欲聞正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故,乃應予诃毀;欲聞正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贊。

    二種之補特伽羅,有欲聞正法;一者熱心聞法,一者不熱心聞法。

    不熱心聞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诃毀;熱心聞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贊。

    二種之補特伽羅,是熱心聞法;一者聞法已而受持,一者聞法已而不受持。

    聞法已不受持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诃毀;聞法已而受持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贊。

    二種之補特伽羅,聞法已而受持,一者堅持觀察諸法之義,一者堅持不觀察諸法之義。

    堅持不觀察諸法義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诃毀;堅持觀察諸法義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贊。

    二種之補特伽羅堅持觀察諸法之義,一者知義已、知法已而得法随法;一者知義已、知法已而不得法随法。

    知義已、知法已而不得法随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诃毀;知義已、知法已而得法随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贊。

    二種之補特伽羅,知義已、知法已而得法随法,一者為得自己之利,不為他人之利;一者為得自己之利以及他人之利。

    為得自己之利,不為他人利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诃毀;為得自己之利以及他人利之補特伽羅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贊。

    諸比丘!如是比丘,知為補特伽羅之勝劣。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之無上福田。

    ” 六十五 一 “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葉枯萎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衆心生喜悅,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有葉枯萎,不久又将接連生出七葉。

    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有七葉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衆者心生喜悅,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已有七葉,不久又将接連生出花、葉之枝。

    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生出花、葉之枝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衆心生喜悅,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生出花、葉之枝,不久,又将接連生出有蕾。

    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有蕾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衆者心生喜悅,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有蕾不久,又将接連開蕾。

    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開蕾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衆心生喜悅,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開蕾,不久又将接連有花。

    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有花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衆心生喜悅,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有花不久,又将接連花朵開滿。

    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花朵開滿之時,諸比丘!心生喜悅之忉利天衆于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之根本,天四月之間,得五妙欲,具備而供奉。

    諸比丘!複次,五百由旬,花滿開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依普光而遍滿,風送百由旬之香,此乃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之威力。

     二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從家出家于非家而思惟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葉枯萎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

    諸比丘!聖弟子剃除須發,着壞色衣,從家出家于非家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有七葉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

    諸比丘!聖弟子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生出花、葉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

    諸比丘!聖弟子于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有蕾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

    諸比丘!聖弟子于離喜貪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開出有蕾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

    諸比丘!聖弟子于斷樂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擁有花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

    諸比丘!聖弟子自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花朵開滿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羅。

    諸比丘!爾時,地居天衆出聲,為某長老同住之某長老自某街或某村,從家出家于非家,自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聞地居天衆之聲已而四大王天衆……忉利天衆……夜摩天衆……睹史多天衆……化樂天衆……他化自在天衆……梵衆天衆出聲,為某長老同住之某長老自某街或某村,從家出家于非家,自漏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于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