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集

關燈
知業,如是知業之緣起,如是知業之差别,如是知業之異熟,如是知業之滅,如是知趣業之道。

    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業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業,……乃至……應知趣業滅之道。

    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一三 諸比丘!應知苦,應知苦之緣起,應知苦之差别,應知苦之異熟,應知苦之滅,應知趣苦滅之道。

    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愁惱亦是苦,所欲者不得亦是苦,略之則五取蘊是苦。

     一四 又,諸比丘!何為苦之緣起耶? 諸比丘!渴愛是苦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苦之差别耶? 諸比丘!苦有大、有小、有遲去、有速去。

    諸比丘!是名為苦之差别。

     又,諸比丘!何為苦之異熟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謂求于外,凡為苦所克服,為心所捕捉而憂愁、疲勞、悲哀、椎胸而哭、陷于迷亂。

    或又凡為苦所克服,為心捕捉,誰知滅此苦之一句[或]二句[之咒文]耶?諸比丘!我名為以迷亂為異熟或以求為異熟之苦。

     又,諸比丘!何為苦之滅耶? 諸比丘!渴愛之滅是苦之滅。

    即此八支聖道,是趣向苦滅之道。

    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苦,如是知苦之緣起,如是知苦之差别,如是知苦之異熟,如是知苦之滅,如是知趣苦滅之道。

    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苦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苦,應知苦之緣起,應知苦之差别,應知苦之異熟,應知苦之滅,應知趣苦滅之道。

    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諸比丘!是所謂決擇法之法門。

    ” 六十四 一 “諸比丘!如來有六種如來力,如來成就此力,自稱為最勝位者,于衆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如來于世間中,如實知處是處、又非處是非處。

    諸比丘!又,如來如實知處是處、非處是非處,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

    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于衆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三 複次,諸比丘!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及因。

    諸比丘!又,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及因,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

    如來依此力而自稱最勝位者,于衆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四 複次,諸比丘!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

    諸比丘!又,如來……乃至……此亦如來之如來力也。

    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于衆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五 複次,諸比丘!如來随念多種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行相與處俱,随念多種之宿住。

    諸比丘!又,如來随念多種宿住,所謂一生、二生、……乃至……行相與處俱,随念多種之宿住,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

    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于衆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六 複次,諸比丘!如來以超人清淨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應業而生。

    諸比丘!又,如來以超人清淨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應業而生,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

    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于衆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七 複次,諸比丘!如來由漏盡……乃至……以通慧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又,如來由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

    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于衆中作師吼、轉梵輪。

     諸比丘!此等為如來之六種如來力。

    如來成就此力,自稱為最勝位者,于衆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八 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處為處、非處為非處。

    諸比丘!如[問]處為處、非處為非處,如來如實知而證。

    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依處為處、依非處為非處而作問。

     九 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與因。

    諸比丘!如[問]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與因,如來如實知而證。

    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與因而作問。

     一〇 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

    諸比丘!如[所問]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如來如實知而證。

    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問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

     一一 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宿住随念。

    諸比丘!如[所問]宿住随念,如來如實知而證。

    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問宿住随念。

     一二 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有情生死。

    諸比丘!如[所問]有情之生死,如來如實知而證。

    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問有情之生死。

     一三 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漏盡……。

    諸比丘!如[所問]漏盡……如來如實知而證。

    如是,如來記彼以如實智問漏盡……。

     一四 諸比丘!于此中,所謂依處為處、依非處為非處,如實智是說入定者,非非定者。

    又,所謂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因與果,如實智亦說入定者,非非定者。

    又,所謂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如實智亦說入定者,非非定者。

    又,所謂宿住随念,如實智亦為入定者,非非定者。

    又,所謂有情之生死,如實智亦為入定者,非非定者。

    又,所謂由漏盡……如實智亦為入定者,非非定者。

    諸比丘!如是,定是道,非定是邪道。

    ” 攝句: 守籠那、叵求那、六生類、漏、木材商    象中脅麗、波羅延、水、決擇法與師子吼 第七 天神品 六十五 一 “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能證不還果。

    以何為六耶? 二 即: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不還果。

     三 諸比丘!若斷六法,則能證不還果。

    以何為六耶? 四 即: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者,則能證不還果。

    ” 六十六 一 “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惛沈、睡眠、掉舉、惡作、不信、放逸。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

     三 諸比丘!若斷六法,則能證阿羅漢果。

    以何為六耶? 四 即:惛沈、睡眠、掉舉、惡作、不信、放逸。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者,則能證阿羅漢果。

    ” 六十七 一 “諸比丘!比丘以惡人為友,伴随惡人陷于惡,親近奉事惡友,又堕于惡友之見,而言圓滿上進之法者,無有是處。

    不圓滿上進之法,而言圓滿于學法者,無有是處。

    不圓滿于學法而言圓滿于戒者,無有是處。

    不圓滿于戒而言可斷欲貪、或色貪、或無色貪者,無有是處。

     二 諸比丘!比丘以善人為友,伴随善人進善,親近奉事善友,又懷善友之見,而言圓滿上進之法者,則有是處。

    若圓滿上進之法,而言圓滿于學法者,則有是處。

    若圓滿于學法,而言圓滿于戒者,則有是處。

    若圓滿于戒,而言可斷欲貪、或色貪、或無色貪者,則有是處。

    ” 六十八 一 “諸比丘!比丘欣于雜處、樂于雜處、耽溺于雜處之樂,欣于衆、樂于衆、耽溺于衆之樂,而言樂遠離、獨處者,無有是處。

    不樂遠離、獨處,而言取心相者,無有是處。

    不取心相而言圓滿于正見者,無有是處。

    不圓滿于正見而言圓滿于正定者,無有是處。

    不圓滿于正定,而言斷結者,無有是處。

    不斷結而言證涅槃者,無有是處。

     二 諸比丘!比丘不欣于雜處、不樂于雜處、不耽溺于雜處之樂、不欣于衆、不樂于衆、不耽溺于衆之樂,而言樂遠離、獨處者,則有是處。

    若樂遠離、獨處,而言取心相者,則有是處。

    若取心相,而言圓滿正見者,則有是處。

    若圓滿于正見,而雲圓滿于正定者,則有是處。

    若圓滿于正定,而雲斷結者,則有是處。

    若斷結,而言證涅槃者,則有是處。

    ” 六十九 一 爾時,有一天人于後夜,容色絕妙而遍照祇多林,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

    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善言、有善友。

    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

    ”如是,彼天說已,[大]師許可。

    時,彼天思:“[大]師許可我。

    ”問訊世尊,右繞已,即消失。

     二 時,世尊是夜過後,告諸比丘言:“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于後夜,容色絕妙,遍照祇多林,來詣我所,至已,問訊于我,立于一面。

    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白我言:‘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

    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善言、有善友。

    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

    ’諸比丘!如是,彼天語已,問訊我,右繞已,即消失。

    ” 三 如是語時,具壽舍利弗問訊世尊言: “大德!我知世尊所略說之廣義。

    大德!世間有比丘,自恭敬[大]師,又稱贊恭敬[大]師:又勸請不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恭敬[大]師,又真實再三稱贊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又自恭敬法,……乃至……恭敬僧伽,……乃至……恭敬學,……乃至……善言,……乃至……有善友,又稱贊有善友,又勸無有善友之其他比丘令有善友,又真實再三稱贊有善友之其他諸比丘。

    大德!我如是知世尊所略說之廣義。

    ”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如是知此我略說之廣義。

    善哉!舍利弗!世間有比丘,自恭敬[大]師,又稱贊恭敬[大]師,又勸不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恭敬[大]師,又真實再三稱贊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

    又自恭敬法,……乃至……恭敬僧伽,……恭敬學,……善言,……有善友,又稱贊有善友,又勸無有善友之其他諸比丘令有善友,又真實再三稱贊有善友之其他諸比丘。

    舍利弗!此乃我略說之廣義,應如是知。

    ” 七十 一 “諸比丘!比丘不寂止、不勝妙、不得除滅,依一趣性而不證,然依三摩地而當受用多種神通,謂:一已為多,多已為一,……乃至……乃至梵界可轉身自在者,無有是處。

    謂:以超人清淨之天耳界,可聞天及人、遠與近之聲,無有是處。

    謂:以心觀,了知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心,[即:]以有貪心可知有貪心,……乃至……以不解脫心可知不解脫心者,無有是處。

    随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行相與處所皆可随念種種之宿住者,無有是處。

    謂:以超人清淨之天眼,可見有情,……乃至……随業而往,可見有情者,無有是處。

    謂:由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者,無有是處。

     二 諸比丘!比丘寂止、勝妙,得予除滅,依一趣性而證,且依三摩地而可受用多種神通,……乃至……乃至梵界可轉身自在者,則有是處。

    謂:以超人清淨之天耳界,可聞天與人、遠與近之聲,則有是處。

    謂:以心觀,了知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心,[即:]以有貪心可知有貪心,乃至……以不解脫心可知不解脫心者,則有是處。

    随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行相與處所皆可随念種種之宿住者,則有是處。

    謂:以超人清淨之天眼,知有情之死與生,劣與妙,好色與惡色,善趣生與惡趣生,随業而往,可知見有情者,則有是處。

    謂:由漏盡,以無漏之心解脫……乃至……作證,具足而住者,則有是處。

    ” 七十一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雖有原因,然不堪得[其]證見之力。

    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不知此等為順退分之法,如實不知此等為順住分之法,如實不知此等為順勝進分之法,如實不知此等為順決擇分之法,不恭敬而作,又不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雖有原因,然不堪得[其]證見之力。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有原因之時,則堪得[其]證見之力。

    以何為六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知此等為順退分之法,如實知此等為順住分之法,如實知此等為順勝進分之法,如實知此等為順決擇分之法,恭敬而作,又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随彼彼之事,有原因之時,則堪得[其]證見之力。

    ” 七十二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不堪得力。

    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善巧入于三摩地,不善巧住于三摩地,不善巧自三摩地起,不恭敬而作,又恒常不作,又不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不堪得力。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堪得力。

    以何為六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善巧入于三摩地,善巧住于三摩地,善巧由三摩地起,恭敬而作,又恒常而作,又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三摩地堪得力。

    ” 七十三 一 “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以何為六耶? 二 不能如實以正智見愛欲、瞋恚、惛眠、掉悔、疑及諸欲之過患。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三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以何為六耶? 四 能如實以正智見愛欲、瞋恚、惛眠、掉悔、疑及諸欲之過患。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 七十四 一 “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欲尋、恚尋、害尋、欲想、恚想、害想。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三 諸比丘!若斷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六耶? 四 即:欲尋、恚尋、害尋、欲想、恚想、害想。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 攝句: 不還、阿羅漢、友、天神、彼(比丘)    證見、力、初靜慮其他之二者 第八 阿羅漢果品 七十五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現法苦痛、困難、煩惱、苦惱,身壞死後,必堕惡趣。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欲尋、恚尋、害尋、欲想、恚想、害想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現法苦痛、困難、煩惱、苦惱,身壞死後,必堕惡趣。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現法快樂、不困、不惱、不煩、身壞死後,則必往善趣。

    [以何為六耶?] 四 即:離欲尋、無恚尋、無害尋、離欲想、無恚想、無害想。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現法快樂、不困、不惱、不煩、身壞死後,必往善趣。

    ” 七十六 一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慢、卑慢、過慢、增上慢、傲慢、卑卑慢。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

     三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則能證阿羅漢果。

    以何為六耶? 四 即:慢、卑慢、過慢、增上慢、傲慢、卑卑慢。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能證阿羅漢果。

    ” 七十七 一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過人之法,為聖,殊勝之智見。

    以何為六耶? 二 即:失念、不正智、不守護根門、于食不知量、詭詐、虛談。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能證過人之法,善為聖,殊勝之智見。

     三 諸比丘!若斷六法,則能證過人之法,善為聖,殊勝之智見。

    以何為六耶? 四 即:失念、不正智、不守護根門、于食不知量、詭詐、虛談。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能證過人之法,善為聖,殊勝之智見。

    ” 七十八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現法多安樂,且善住,又彼具備漏盡之因。

    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樂于法、樂于修、樂于斷、樂于遠離、樂于無惱害、樂于無戲論。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現法多安樂,且善住,又彼具備漏盡之因。

    ” 七十九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或得未得之善法,或不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巧來,不巧去,不巧方便,為得未得之善法而不生欲,不護已得之善法,不勤恒常所作。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或得未得之善法,或不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或能得未得之善法,或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以何為六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巧來,巧去,又巧方便,為生未得之善法而生欲,守護已得之善法,勤恒常所作。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或能得未得之善法,或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 八十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久将于諸法得大、廣之性。

    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多光明,多觀行,多歡喜,多不喜足,又于善法不舍精進,又更精勤。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久将于諸法得大、廣之性。

    ” 八十一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随附,則堕地獄。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行邪欲、虛诳語、懷惡欲及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随附堕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随附生天國。

    以何為六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行邪欲、離虛诳語、少欲及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六法者,如相偕随附生天國。

    ” 八十二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随附堕地獄。

    以何為六耶? 二 即: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及傲慢。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附随堕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附随生天國。

    以何為六耶? 四 即: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及無傲慢。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附随生天國。

    ” 八十三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

    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是不信、無慚、無愧、懈怠、無慧、顧念身及命。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

    以何為六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信、有慚、有愧、發精進、有慧、又不顧念身及命。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

    ” 八十四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退失,非增長。

    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大欲而不喜足于彼之衣服、飲食、床座、卧具、病緣藥及資具,且惆怅、不信、破戒、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退失,非增長。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增長,非退失。

    以何為六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無大欲而喜足于彼之衣服、飲食、床座、卧具、病緣藥及資具,且是不惆怅、有信、具戒、發精進、正念、具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增長,非退失。

    ” 攝句: 苦、阿羅漢果、過、安樂及得    大性、二地獄、最上法及夜 第九 清涼品 八十五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堪證無上之清涼性。

    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應抑心之時而不抑心,應勵心之時而不勵心,應歡心之時而不歡心,應平等心之時而不平等心,信解下劣,愛樂薩迦耶。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能證無上之清涼性。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堪證無上之清涼性。

    以何為六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應抑心之時而抑心,應勵心之時而勵心,應歡心之時而歡心,應平等心之時而平等心,信解勝妙,愛樂涅槃。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堪證無上之清涼性。

    ” 八十六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雖聽聞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成就業障、成就煩惱障、成就異熟障、不信、不樂欲、無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雖聽聞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于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以何為六耶? 四 即:不成就業障、不成就煩惱障、不成就異熟障、有信心、有樂欲、有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于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 八十七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雖聽聞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以惡心出如來之[身]血、破僧伽、無慧、癡呆而啞羊。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雖聽聞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于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以何為六耶? 四 即:不殺母、不殺父、不殺阿羅漢、不以惡心出如來之[身]血、不破僧伽、有慧而不癡呆不啞羊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于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 八十八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雖聽聞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以何為六耶? 二 即:如來宣說法律之時,不欲聽、不傾耳、不起解心、取無義利、舍義利、成就不随順之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雖聽聞正法,于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于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以何為六耶? 四 即:如來宣說法律之時,欲聽、傾耳、起解心、取義利、舍無義利、成就随順之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于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 八十九 一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者,則不堪證見具足。

    以何為六耶? 二 即:薩迦耶見、疑、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者,則不堪證見具足。

     三 諸比丘!若斷六法,則堪證見具足。

    以何為六耶? 四 即:薩迦耶見、癡、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堪證見具足。

    ” 九十 一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已斷此等六法。

    以何為六耶? 二 即:薩迦耶見、癡、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者,已斷此等六法。

    ” 九十一 一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生六法。

    以何為六耶? 二 即:薩迦耶見、癡、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生此等六法。

    ” 九十二 一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

    以何為六耶? 二 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大]師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法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僧伽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學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于不應近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乃不生起第八有。

     諸比丘!此等者,是不住處。

    ” 九十三 一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

    以何為六耶? 二 即: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一切行為常;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一切行為樂;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一切法為我;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作無間業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奇特瑞相為清淨: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外求應施。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

    ” 九十四 一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

    以何為六耶? 二 即: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殺母;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殺父;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殺阿羅漢;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以惡心出如來之[身]血;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破僧伽;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說餘說。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

    ” 九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

    以何為六耶? 二 即: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自作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他作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自作與他作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非自生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非他自生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非自與他自生苦樂之見。

    其何故耶?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善徹見其因,而諸法乃自因而生者。

    ” 攝句: 清淨、堪、障、說欲聽、應斷、我已斷    應生、于[大]師之所作、一切行、母與自作 第十 勝利品 九十六 一 “諸比丘!于世間中,此六種之出現是難得。

    以何為六耶? 二 即于世間中,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是難得;于世間中,說如來所宣說之法律補特伽羅,是難得;于世間中,生于聖處,是難得;于世間中,根之無缺,是難得;于世間中,為無癡無啞羊,是難得;于世間中,善法之欲,是難得。

     諸比丘!于世間中,此等六者之出現,是難得。

    ” 九十七 一 “諸比丘!此等是證預流果之六種勝利。

    以何為六耶? 二 即:于正法決定,不退法,于作彼[生死之]邊際者無苦,[于異生]成就不共之智,又,彼善徹見其因,又,[見]諸法由自因而生。

     諸比丘!此等是證預流果之六種勝利。

    ” 九十八 一 “諸比丘!謂:觀一切行是常之比丘,當成就随順忍者,無有是處。

    謂:不成就随順忍,而當入正性決定者,無有是處。

    謂:不入正性決定而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無有是處。

     二 諸比丘!謂:觀一切行是無常之比丘,當成就随順忍者,則有是處。

    謂:若成就随順忍,當入正性決定者,則有是處。

    謂:若入正性決定,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則有是處。

    ” 九十九 諸比丘!謂:觀一切行是樂之比丘,當……乃至……謂:觀一切行是苦之比丘比,……乃至…… 一百 ……謂:觀一切法是我……乃至……觀一切法是無我……乃至…… 一百一 一 “諸比丘!謂:觀涅槃是苦之比丘,當成就随順忍者,無有是處。

    謂:不成就随順忍,而當入正性決定者,無有是處。

    謂:不入正性決定,而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無有是處。

     二 諸比丘!謂:觀涅槃為樂之比丘,當成就随順忍者,則有是處。

    謂:若成就随順忍,當入正性決定者,則有是處。

    謂:若入正性決定,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則有是處。

    ” 一百二 一 “諸比丘!觀六種勝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以善生無常想。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我之一切行,不住而當盡;又,我之意,當不樂于一切世間;又,我之意,當出一切世間;又,我之意,當趣向涅槃;又,我之結,當斷;又,我當成就最上之沙門性。

     諸比丘!觀此等六種勝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無常想。

    ” 一百三 一 “諸比丘!觀六勝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苦想。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我于一切行,當現起涅槃想,猶如拔刀之殺戮;又,我之心當由一切世間出;我當于涅槃見寂靜;又,我之随眠[當]永害;又,我當作所作;又,我當以慈心奉事[大]師。

     諸比丘!觀此等六種勝利之比丘,于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苦想。

    ” 一百四 一 “諸比丘!觀六種勝利之比丘,于一切法不作限定,足以善生無我想。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我當于一切世間,而無有彼類;又,我之我[見]當滅;又,我之我所[愛]當滅;我當成就不共之智;又,我當善徹見其因;又,諸法由因而生。

     諸比丘!觀此等六種勝利之補特伽羅,于一切法不作限定,足以善生無我想。

    ” 一百五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三有,應斷;三學,應學。

    何為三有之應斷耶? 二 即:欲有、色有、無色有。

     此等之三有,應斷。

    何為三學之應學耶? 三 即: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此等之三學,應學。

     四 諸比丘!比丘已斷此等之三有,又,已學此等之三學時,諸比丘!此等之比丘可稱已斷渴愛,已解結,依慢之現觀,而已作苦之邊際。

    ” 一百六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三愛,應斷;又,[此等之]三慢,亦[應斷]。

    何為三愛之應斷耶? 二 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此等之三愛,應斷。

    何為三慢之應斷耶? 三 即:慢、卑慢、過慢。

     此等之三慢,應斷。

     四 諸比丘!比丘已斷此等之三愛,又,已[斷]此等三慢時,諸比丘!此等之比丘,可稱已斷渴愛,已解結,依慢之現觀,而已作苦之邊際。

    ” 攝句: 出現、勝利、無常、苦、無我    涅槃、三無限定、有愛等為十 五十所不攝品 第十一 三法品 一百七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以何為三耶? 二 即:貪、瞋、癡。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

    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貪,應修不淨[觀];為斷瞋,應修慈[觀];為斷癡,應修慧。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一百八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以何為三耶? 二 即: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何以為三耶? 三 即:為斷身惡行,應修身妙行;為斷語惡行,應修語妙行;為斷意惡行,應修意妙行。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一百九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以何為三耶? 二 即:欲尋、恚尋、害尋。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

    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欲尋,應修離欲尋;為斷恚尋,應修無恚尋;為斷害尋,應修無害尋。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一百十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以何為三耶? 二 即:欲想、恚想、害想。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

    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欲想,應修離欲想;為斷恚想,應修無恚想;為斷害想,應修無害想。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一百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以何為三耶? 二 即:欲界、恚界、害界。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

    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欲界,應修離欲界;為斷恚界,應修無恚界;為斷害界,應修無害界。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一百十二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以何為三耶? 二 即:常見、随我見、邪見。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

    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常見,應修無常想;為斷随我見,應修無我想;為斷邪見,應修正見。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一百十三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以何為三耶? 二 即:不樂、害、非法行。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

    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不樂,應修喜;為斷害,應修無害;為斷非法行,應修法行。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一百十四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以何為三耶? 二 即:不喜足、不正知、大欲。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

    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不喜足,應修喜足;為斷不正知,應修正知;為斷大欲,應修少欲。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一百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以何為三耶? 二 即:惡言、惡友性、心亂。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

    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惡言,應修溫順;為斷惡友性,應修善友性;為斷心亂,應修入出息念。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一百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以何為三耶? 二 即:掉舉、不律儀、放逸。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

    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掉舉,應修奢摩他;為斷不律儀,應修律儀;為斷放逸,應修不放逸。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 攝句: 貪、惡行欲恚、尋、想、界    常、不樂、喜足、惡言、掉舉名為品 第十二 品所不攝經 一百十七 一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者,則于身不堪循身觀而住。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欲愛樂、談愛樂、眠愛樂、衆愛樂、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之六法者,則于身不堪循身觀而住。

     三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者,則于身堪循身觀而住。

    以何為六耶? 四 即:欲愛樂、談愛樂、眠愛樂、衆愛樂、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若斷此等之六法者,則于身堪循身觀而住。

    ” 一百十八 一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者,則于内身……乃至……于外身……于内外身……于受……于内受……于外受……于内外受……于心……于内心……于外心……于内外心……于法……于内法……于外法……于内外法,不堪循法觀法而住。

    以何為六耶? 二 即:欲愛樂、談愛樂、眠愛樂、衆愛樂、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之六法者,則于内外法不堪循法觀而住。

    ” 一百十九 一 “諸比丘!成就此六法提謂居士,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

    以何為六耶? 二 即:佛證淨、法證淨、僧伽證淨、聖戒、聖智、聖解脫。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提謂居士,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

    ” 一百二十 一 “諸比丘!成就此六法波利居士……善施長者給孤獨……質多居士摩師山……呵多阿羅婆……摩诃那摩釋迦子……毗舍離人郁伽長者……嗢羯吒長者……須羅阿摩晝……時縛迦養童子……那拘羅父長者……多婆幹尼迦長者……富蘭那長者……梨師達多長者……散陀那長者……毗阇耶長者……跋耆夜摩伊多長者……蜜荼哥長者……婆私多優婆塞……阿利吒優婆塞……薩羅伽優婆塞,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

    以何為六耶? 二 即:佛證淨、法證淨、僧伽證淨、聖戒、聖智、聖解脫。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薩羅伽優婆塞,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

    ” 一百二十一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六法。

    以何為六耶? 二 即: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行無上、念無上。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等六法。

    ” 一百二十二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六法。

    以何為六耶? 二 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

    諸比丘!為了知于貪,應修此等六法。

    ” 一百二十三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六法。

    以何為六耶? 二 即:無常想、無常之苦想、苦之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等六法。

    ” 一百二十四 一 “諸比丘!為貪之遍知……乃至……為漏盡……為斷、為盡、為謝、為離貪、為滅、為舍、為遍棄,應修此六法…… 二 諸比丘!為了知瞋……癡、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傲、憤激、慢、過慢、憍、放逸……為遍知、為遍盡、為斷、為盡、為謝、為離貪、為滅、為舍、為遍棄……乃至……應修此等六法。

    ” 世尊如是所說,彼等諸比丘,對世尊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六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