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集
關燈
小
中
大
分結而解脫。
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二勝利。
五 複次,阿難!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又,亦不得會如來之弟子,然而如聞,如通達,以心随尋、随伺、随觀其法。
彼如聞,如通達,以心随尋、随伺、随觀其法之故,[彼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
阿難!是時時研求其義之第三勝利。
六 阿難!世間有比丘,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心于無上之依未滅盡,于心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得會如來,如來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中善……乃至……[清淨之]梵行,彼聽說法已,心于無上之依滅盡而解脫。
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四勝利。
七 複次,阿難!比丘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心于無上之依未滅盡,不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然而得會如來之弟子,如來之弟子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乃至……清淨之梵行,彼聽其說法,心于無上之依滅盡而解脫。
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五勝利。
八 複次,阿難!比丘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而心于無上之依未滅盡,不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又不得會如來之弟子,然而,如聞,如通達,以心随尋、随伺、随觀其法。
彼如聞,如通達,以心随尋、随伺、随觀其法之故,[彼]心于無上之依滅盡,而得解脫。
阿難!是時時研求其義之第六勝利。
阿難!此等乃時時聽法,時時研求其義之六種勝利。
” 五十七 一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
爾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二 “大德!富蘭那迦葉施設六生類,[謂]:施設黑生類、施設青生類、施設赤生類、施設黃生類、施設白生類、施設極白生類。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黑生類,[謂]:屠羊者、屠豬者、捕鳥者、捕獸者、兇暴者、捕魚者、盜賊、殺賊者、獄卒以及其餘一切之殘忍業者。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青生類,[謂]:黑信解之比丘以及其餘一切之業因論者、業果論者。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赤生類,[謂]:尼幹提外道,一布者。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黃生類,[謂]:在家之白衣與裸形之弟子。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白生類,[謂]:活命者、女活命者。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極白生類,[謂]:難陀互茶、吉舍删吉茶、末迦利瞿舍梨。
大德!富蘭那迦葉施設此等六生類。
” 三 “阿難!一切之世人同意富蘭那迦葉施設此等六生類耶?”“大德!不然。
” “阿難!譬如貧窮無所有之窮困人,取得人所不欲之一[肉]片:‘閣下!汝啖食此肉,而給與代價!’正如是,阿難!富蘭那迦葉施設彼等沙門婆羅門所不同意之此等六生類,宛如如此之幼稚,不明,不知适用法,同于拙作。
阿難!我亦施設六生類,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大德!唯然。
”世尊曰:“阿難!以何等為六生類耶? 四 阿難!世間有一類,為黑生類而生起黑法。
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黑生類而生起白法。
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白生類而生起黑法。
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白生類生起白法。
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雲何為黑生類生起黑法耶? 五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卑賤之家,生于旃陀羅家、或獵師家、或竹匠家、或車匠家、或補羯婆家,貧窮而缺乏飲食受用,活命困難且衣食乏少。
又,彼乃色惡,形醜,矮陋,病多,或眼眇、或手殘、或跛者、或半身不遂而不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卧具、座敷、燈明。
彼乃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
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于惡處、惡趣。
險難、地獄。
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黑法也。
又,阿難!雲何為黑生類生起白法耶? 六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卑賤之家,[生于]旃陀羅家……乃至……不得……卧具、座敷、燈明。
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
彼以身行善行已,以語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白法。
又,阿難!雲何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七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卑賤之家,[生于]旃陀羅家……乃至……又,彼乃色惡,形醜,矮陋。
彼即剃除須發,披着袈裟,由家出而趣向非家。
彼則如是出家而斷五蓋,以慧衰損心之随煩惱,心則安住于四念住,如實修七覺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又,阿難!雲何為白生類生起黑法耶? 八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尊貴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羅門大族之家,或長者大族之家,有大财富,有大受用,有衆多之金銀,有衆多之資生具,有衆多之财谷。
又,彼成就形色端正、衆所樂見、顔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卧具、座敷、燈明,彼乃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
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黑法。
又,阿難!雲何為白生類生起白法耶? 九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尊貴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乃至……且得[……]卧具、座敷、燈明。
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
彼以身行妙行已,以語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白法。
又,阿難!雲何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一〇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尊貴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羅門大族之家,或長者大族之家,有大财富,有大受用,有衆多之金銀,有衆多之資生具,有衆多之财谷。
又,彼成就形色端正、衆所樂見、顔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卧具、座敷、燈明。
彼即剃除須發,披着袈裟,自家而出,趣向非家。
彼則如是出家而斷五蓋,以慧衰損心之随煩惱,安住于四念住,如實修七覺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此等為六種生類。
” 五十八 一 “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以何為六耶? 二 比丘!世間有比丘,一切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一切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一切漏以忍受可斷者,則以忍受而斷;一切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一切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一切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耶? 三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以眼根律儀防護而住。
諸比丘!不以眼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以眼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不存在。
如理思擇,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律儀防護而住。
諸比丘!不以意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以意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不存在。
諸比丘!不以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以律儀防護而住者,則彼等諸漏與衰損之娆惱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受用衣服,唯為防寒、防熱、防蚊、虻、風、日、蛇之觸,乃至為覆蔽陰部。
如理思擇而受用飲食,不為遊戲,不為迷醉,不為莊嚴,不為莊飾,唯為此身之住,為持續,為防止傷害,為攝受梵行;又,思擇如是我昔之受可亡,又新受當不生,又我當生存,應無罪,且應住于安穩。
如理思擇而受用床座,唯為防寒、防熱、防蚊、虻、風、日、蛇之觸,乃至除去季節之侵害,為得樂宴坐。
如理思擇受用病緣藥與資具,唯為防已生惱害之受,無惱害最為第一。
諸比丘!彼若不受用其(衣、食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受用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娆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忍受可斷者,則以忍受而斷耶? 五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堪忍,[忍受]寒、熱、饑、渴,[忍受]蚊、虻、風、日、蛇之觸,[又忍受]毀嗤之語,[又忍受]已生之劇、粗、利、不悅,非可意,能忍受奪息,身之苦受。
諸比丘!彼若不能忍受其[寒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忍受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娆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忍受可斷之漏者,則以忍受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耶? 六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避兇暴之象,避兇暴之馬,避兇暴之牛,避兇暴之狗,[避]蛇、橛、荊地、坑坎、堆阜、污水處以及漂不潔物之處。
謂坐于所不應之座,謂遊于所不應之境,謂親近于所不應之惡友,有智之同梵行者深信作于惡處者,彼如理思擇而避此不應之座、或此不應之境、或此不應之惡友。
諸比丘!彼若不避其(象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避脫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娆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耶? 七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欲尋,令斷、除、遣、滅。
如理思擇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恚尋,……乃至……已生之害尋……乃至……不能忍受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除、遣、滅。
諸比丘!彼若不除遣其(欲尋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除遣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娆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耶? 八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依遠離,依離欲,依滅,以棄舍了悟修習念覺支;[又]如理思擇而[……]修習擇法覺支;[又……]修習精進覺支;[又……]修習喜覺支;[又……]修習輕安覺支;[又……]修習定覺支;[又……]而依遠離,依離欲,依滅,以棄舍了悟修習舍覺支。
諸比丘!彼若不修習其(念覺支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修習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娆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五十九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那提迦之磚瓦堂。
時,木材商之居士,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彼木材商居士曰: 二 “居士!汝曾布施于家族耶?”“大德!我曾布施于家族。
又有比丘衆住于林,托缽,着糞掃衣,或阿羅漢或已入于阿羅漢果道者,大德!如是之比丘衆,亦作布施。
” 三 “居士!汝在家而受用欲,甘于為子所煩累,使用迦屍迦之栴檀,攜帶鬘、香、塗油,愛好金銀。
欲知何者是阿羅漢,或知何者已入于阿羅漢果道者甚難。
居士!即使林住比丘,若貢高、傲慢、輕躁、多辯、語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亂、根放縱,則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诃責也。
居士!林住之比丘,若不貢高、不傲慢、不輕躁、不多辯、不語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護其根,則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贊。
居士!聚落邊住之比丘,若為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诃責。
居士!聚落邊住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贊。
居士!托缽之比丘,若為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诃責。
居士!托缽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贊。
居士!受請之比丘,若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诃責。
居士!受請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贊。
居士!着糞掃衣之比丘,若貢高、……乃至……彼依此等之[失]分,應有所诃責。
居士!着糞掃衣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彼依此等之[德]分,應有所稱贊。
居士!着居士衣之比丘,若貢高、傲慢、輕躁、多辯、語散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亂、根放縱,彼依此等之[失]分,應有所诃責。
居士!着居士衣之比丘,若不貢高、不傲慢、不輕躁、不多辯、不語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護其根,彼依此等之[德]分,應有所稱贊。
居士!汝布施于僧伽!若布施于僧伽,則汝心歡喜。
汝起歡喜心,身壞死後,當生于善趣、天界。
”“大德!我從今以後當布施于僧伽。
” 六十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波羅奈之仙人堕處鹿苑。
爾時,許多長老比丘衆由托缽而還,坐于講堂,集作阿毗昙之論。
彼時,質多羅象舍利子遮止長老比丘衆之阿毗昙論,時時[陳述][自]說。
此時,具壽大拘絺羅告于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曰:“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勿遮止長老比丘衆之阿毗昙論,時時[陳述][自]說。
具壽質多羅須待論訖。
” 如是語時,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比丘衆,語具壽大拘絺羅曰:“具壽拘絺羅不可輕視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是智者。
又,質多羅象舍利子能與長老比丘衆作阿毗昙之論。
”“諸賢!等于不知他人心之差别者,此事難知。
二 諸賢!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在師或其餘随一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謙敬,真寂靜。
惟是,彼自師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後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着,耽溺于放縱、笑談而住故,貪着心荒,彼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食苗芽之牛為繩所縛,或禁閉于欄中時,諸賢!有人如是言:‘此食苗芽之牛,可不再侵入苗芽之中。
’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食苗芽之彼牛,斷繩或破欄,有再次侵入苗芽中之理。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在師或其餘随一之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謙敬,真寂靜。
惟是,彼由師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後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着,耽溺于放縱、笑談而住故,貪着心荒,彼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于下劣。
三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初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雨天降雨而使四衢道之塵埃平息,而生泥濘時,諸賢!有人如是言:‘于此四衢道之塵埃可不再生起。
’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此之四衢道,或有人可通過,或有牛羊可通過,或有風與日可幹燥濕氣,其時,有再次生起塵埃之理。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初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四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第二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近于村落或城邑,有一大池,其處雨天降雨,而使蛎、貝、石、礫隐藏時,諸賢!有人如是而言:‘于此池中之蛎、貝、石、礫等可不再出現。
’諸賢!如是言者,謂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此池[之水]人亦可飲,或牛羊亦可飲,或風與日可幹燥濕氣,其時,有再次出現蛎、貝、石、礫之理。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第二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五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第三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有人,食勝妙之食已,不再欲前晚之所食時,諸賢!有人如是言:‘此人可不須再食。
’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食勝妙之食已,于其人之身中,養分存在之間,則不欲其餘之食;然彼養分消耗之時,即有再次欲食之理。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第三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六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斷樂故,又斷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第四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山間之湖水不動搖,乃無波浪,諸賢!有人如是言:‘彼之湖水可不再生起波浪。
’諸賢!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有從東方而來之暴風雨,于其湖水中,生起波浪;有從西方……乃至……從北方……乃至……有從南方而來之暴風雨,于其湖水中,有生起波浪之理也。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斷樂故,又斷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七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無相心三摩地而住。
彼即稱:‘我得無相心三摩地。
’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弟子相雜處。
彼則雜處,愛着,耽溺于放縱、笑談而住故,貪着心荒,彼之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王或大臣,随着四支部隊進行于大道,在某密林處渡過一夜,于其處蟋蟀之聲則因象聲、馬聲、車聲、步聲、鼓聲、細腰鼓聲、螺聲、妓鼓聲響而隐沒。
諸賢!有人如是而言:‘在此密林,蟋蟀之聲,可不再次生起。
’諸賢!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彼王或大臣離去其密林之時,蟋蟀之聲則有再次生起之理。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無相心三摩地而住。
彼即稱:‘我得無相心三摩地。
’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
彼則雜處,愛着,耽溺于放縱、笑談而住故,貪着心荒,彼之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于下劣。
” 八 此後,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棄學,歸于下劣。
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諸比丘,即詣具壽大拘絺羅之所。
至已,白具壽大拘絺羅曰:“具壽大拘絺羅以心了悟質多羅象舍利子之心,了知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幹住等至後棄學,歸于下劣。
或有天神,告曰:‘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幹住等至後棄學,歸于下劣’耶?”“諸賢!我以心悟心,了知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幹住等至後棄學,歸于下劣。
天神亦言:‘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幹住等至後棄學,歸于下劣。
’将此義告我。
”其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諸比丘,即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衆白世尊言:“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幹住等至後棄學,歸于下劣。
”“諸比丘!質多羅則不久将思念出家事。
” 九 爾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不久剃除須發,披着袈裟,自家趣向非家。
爾時,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離群獨處,不放逸,熾然精進而住。
不久,善男子等自家趣向非家,得無上梵行已,于現法自了知、知證,具足而住。
[知]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作,不再還複現狀。
如是,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亦為阿羅漢之一。
六十一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波羅奈仙人堕處之鹿苑。
時,有衆多長老比丘食後,自乞食還,坐于講堂,集作此論,謂:“諸賢!于波羅延彌德勒所問之中,世尊說: 凡知兩邊已 智慧不染中 我說彼大人 彼越世之縫 諸賢!以何為一邊耶?以何為第二邊耶?以何為中耶?以何為縫耶?” 二 如是所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邊,觸之滅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于現法苦盡。
” 三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過去是一邊,未來是第二邊,現在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于現法苦盡。
” 四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樂受是一邊,苦受是第二邊,不苦不樂受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乃至……于現法苦盡。
” 五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名是一邊,色是第二邊,識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乃至……于現法苦盡。
” 六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六内處是一邊,六外處是第二邊,識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乃至……于現法苦盡。
” 七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薩迦耶是一邊,薩迦耶之集是第二邊,薩迦耶之滅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于現法苦盡。
” 八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我等皆按照己辯才而記說。
諸賢!我等當詣世尊之所。
至已,當告此義于世尊,如世尊之所記說,我等則當受持。
”長老比丘衆回答彼比丘:“賢者!唯然。
”時,長老比丘衆詣世尊之所。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長老比丘衆,将諸[比丘]所談論之一切白世尊言:“大德!何為善說耶?”“諸比丘!汝等之異門說者悉是善,複又,我乃于波羅延彌勒所問中之所說: 凡知兩邊已 智慧中不染 我說彼大人 彼越世之縫 此事我當解。
谛聽!善思作意!”長老比丘衆回答世尊:“大德!唯然。
”世尊曰:“諸比丘!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邊,觸之滅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比丘!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于現法苦盡。
” 六十二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遊行于憍薩羅[國],與大比丘衆俱入名為檀荼迦波迦之都邑。
爾時,世尊于道外一樹下設席而坐。
又,彼諸比丘為求住處而入于檀荼迦波迦。
時,具壽阿難與衆多之比丘俱,為沐浴身體乃往阿緻羅筏底河,在阿緻羅筏底河沐浴已,上來纏着一衣,為幹支體而立。
二 爾時,有一比丘,詣具壽阿難之所,至已,白具壽阿難曰:“賢者阿難!世尊曾記說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堕于地獄,曆經一劫,不可救濟。
所言則完全存念于心耶?或者為天神所告耶?”[阿難曰]:“賢者!世尊如是所記說。
” 三 爾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世尊!我與衆多之比丘俱,為沐浴身體,而往彼阿緻羅筏底河,在阿緻羅筏底河沐浴已,上來纏着一衣,為幹支體而立。
大德!其時,有一比丘,來詣我所,來已告我曰:‘賢者阿難!世尊授記說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堕于地獄,曆經一劫,不可救濟。
所言則完全存念于心耶?或為天神所告耶?’大德!如是說時,我告彼比丘曰:‘賢者!世尊如是所記說。
’”“阿難!其比丘應為出家未久之新學,或若不然,則應為愚昧無智之長老。
我記一向之事者,何有二意之理?阿難!如是我對提婆達多完全存念于心而記說之補特伽羅亦不見。
阿難!若提婆達多有毛之尖端之白法,我不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堕于地獄,曆經一劫,不可救濟。
’然而,阿難!以提婆達多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堕于地獄,曆經一劫,不可救濟。
’阿難!譬如有[深]逾人頂之糞坑,其糞充滿邊緣,有人[落]入其中且沒[至]彼頂。
有人欲彼之利、欲益、欲安穩、欲自其糞坑救出[彼]。
其人繞行其糞坑之周圍,彼人不見有如毛之尖端不塗糞之處,可捉住其處而撈起,即不見于是。
正如是,阿難!我不見提婆達多有如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堕于地獄,曆經一劫,不可救濟。
’阿難!汝曾聞如來分别人之根智,則得信[如來]。
”“世尊!今是時。
善逝!今是時。
世尊賜予分别人之根智,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應予受持。
”“阿難!若爾,則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大德!唯然。
”世尊曰: 三 “阿難!我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善法隐沒,不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善根乃未斷,故善當生由彼善根。
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
阿難!譬如有種子,不破、不腐、不為風與熱所傷害,播種于良田——善熟、善保存、善修治之地中,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而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善法隐沒,不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善法乃未斷,故善當生由彼善根。
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法。
四 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不善法隐沒,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不善根未斷,故不善當生自彼不善根。
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
阿難!譬如有種子,不破、不腐、不為風與熱所傷,播種于善熟、善保存之大石上,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羅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隐沒,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不善法未斷,故不善當生自彼之不善根。
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根智。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五 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阿難!譬如有種子,是破、腐、為風與熱所傷,播種于良田——善修治之地中。
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 如是說時,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三類之補特伽羅外,相對三類之補特伽羅能施設耶?”“阿難!能。
”世尊曰: 六 “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善法隐沒,不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善法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
阿難!譬如有石炭之燃,熾然,置于石上之一焰。
阿難!汝了知此燃燒之石炭,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阿難!又,譬如夕暮日落之時,阿難!汝了知光明應沒,黑暗當生耶?”“大德!唯然。
”“阿難!又,譬如于中夜食時,阿難!汝了知光明已沒,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善法隐沒,不善法生起。
惟是,彼之善根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七 又,阿難!我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于彼、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隐沒,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
阿難!譬如有燃燒之石炭,熾然之一焰,欲置于枯草堆上,或薪堆上。
阿難!汝了知此燃燒之石炭,當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阿難!又如夜明,日升之時,阿難!汝了知黑暗當沒,光明當生耶?”“大德!唯然。
”“阿難!又譬如于中夜食時,阿難!汝了知光明已沒,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于彼,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隐沒,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
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八 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于彼,此補特伽羅無有毛尖端之不善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白無罪法,當于現法圓寂。
阿難!譬如冷而無火之石炭,欲置于幹燥之草堆,或薪堆之上。
阿難!汝了知此石炭,應不[燃燒]而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以心觀心,了知彼,此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不善法。
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無罪白法,當于現法圓寂。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阿難!于此中,前三類補特伽羅中之一類補特伽羅,是不退法,一類補特伽羅,是退法,一類補特伽羅,是堕于地獄。
阿難!于此中,後三類補特伽羅中之一類補特伽羅,是不退法,一類是退法,[一類]是般涅槃法。
” 六十三 一 “諸比丘!我當說決擇法之法門。
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彼等比丘衆即回答世尊:“大德!唯然。
”世尊曰: 二 “諸比丘!以何為決擇法之法門耶? 諸比丘!應知欲,應知欲之緣起,應知欲之差别,應知欲之異熟,應知欲之滅,應知趣欲滅之道。
諸比丘!應知受,應知受之緣起,應知受之差别,應知受之異熟,應知受滅,應知趣受滅之道。
諸比丘!應知想,應知想之緣起,應知想之差别,應知想之異熟,應知想之滅,應知趣想滅之道。
諸比丘!應知漏,應知漏之緣起,應知漏之差别,應知漏之異熟,應知漏之滅,應知趣漏滅之道。
諸比丘!應知業,應知業之緣起,應知業之差别,應知業之異熟,應知業之滅,應知趣業滅之道。
諸比丘!應知苦,應知苦之緣起,應知苦之差别,應知苦之異熟,應知苦之滅,應知趣苦滅之道。
三 諸比丘!應知欲,應知欲之緣起,應知欲之差别,應知欲之異熟,應知欲之滅,應知趣欲滅之道。
如是說者,是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此等五欲繩也。
[謂]:眼所識之色可愛、可樂、可喜、可意,能引諸欲,随順染着。
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能引諸欲,随順染着。
又,諸比丘!此等雖是非欲,但等于欲繩,即于聖人毗奈耶中所說: 人之分别貪為欲 世之妙者不為欲 人之分别貪為欲 為妙者唯住于世 智者于此中去欲 四 又,諸比丘!何為欲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欲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欲之差别耶? 諸比丘!色之欲是差别,聲之欲是差别,香之欲是差别,味之欲是差别,觸之欲是差别。
諸比丘!是名為漏欲之差别。
又,諸比丘!何為欲之異熟耶? 諸比丘!不論欲何者,皆生起于各類之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
諸比丘!是名為漏欲之異熟。
諸比丘!何為欲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乃欲之滅。
即此八支聖道,乃趣向欲滅之道。
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欲,如是知欲之緣起,如是知欲之差别,如是知欲之異熟,如是知欲之滅,如是知趣于滅欲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欲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欲,……乃至……應知趣欲滅之道。
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五 諸比丘!應知受,……乃至……應知趣受滅之道。
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三種受。
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
六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受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差别耶? 諸比丘!即:有染污之樂受,無染污之樂受,有染污之苦受,無染污之苦受,有染污之不苦不樂受,無染污之不苦不樂受。
諸比丘!是名為受之差别。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異熟耶? 諸比丘!不論受何者,皆生起于各類之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
諸比丘!是名為受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受之滅。
即此八支聖道,乃趣向受滅之道。
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又,比丘!聖弟子如是知受,如是知受之緣起,如是知受之差别,如是知受之異熟,如是知受之滅,如是知趣受滅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受滅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受,……乃至……應知趣受滅之道。
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七 諸比丘!應知想,……乃至……應知趣想滅之道。
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六想。
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是。
八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想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差别耶? 諸比丘!色之想是差别,聲之想是差别,香之想是差别,味之想是差别,觸之想是差别,法之想是差别。
諸比丘!是名為想之差别。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異熟耶? 諸比丘!我說:想以言說為異熟,随想而我乃如是想。
諸比丘!是名為想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想之滅。
即此之八支聖道,是趣向想滅之道。
所謂:正見、乃至……正定。
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想,如是知想之緣起,如是知想之差别,如是知想之異熟,如是知想之滅,如是知趣想滅之道。
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想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想,……乃至……應知趣想滅之道。
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九 諸比丘!應知漏,……乃至……應知趣漏滅之道。
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三漏。
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一〇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緣起耶? 諸比丘!無明是漏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差别耶? 諸比丘!有令行地獄之漏,有令行傍生之漏,有令行餓鬼境之漏,有令行人界之漏,有令行天界之漏。
諸比丘!是名為漏之差别。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異熟耶? 諸比丘!無論何者無明,生起各類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
諸比丘!是名為漏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滅耶? 諸比丘!無明之滅是漏之滅。
即此八支聖道,是趣向漏滅之道。
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漏,如是知漏之緣起,如是知漏之差别,如是知漏之異熟,如是知漏之滅,如是知趣漏滅之道。
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漏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漏,……乃至……應知趣漏滅之道。
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一一 諸比丘!應知業,……乃至……應知趣業滅之道。
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我說思業,思已而以身、語、意造業。
一二 又,諸比丘!何為業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業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業之差别耶? 諸比丘!有業受地獄,有業受傍生,有業受餓鬼,有業受人界,有業受天界。
諸比丘!是名為業之差别。
諸比丘!何為業之異熟耶? 諸比丘!我說業之異熟有三種。
[謂]:于現法[受業],于[次]生[受業],于後次[受業]。
諸比丘!是名為業之異熟。
諸比丘!何為業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業之滅。
即此八支聖道,是趣向業滅之道。
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諸比丘!聖弟子如是
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二勝利。
五 複次,阿難!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又,亦不得會如來之弟子,然而如聞,如通達,以心随尋、随伺、随觀其法。
彼如聞,如通達,以心随尋、随伺、随觀其法之故,[彼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
阿難!是時時研求其義之第三勝利。
六 阿難!世間有比丘,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心于無上之依未滅盡,于心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得會如來,如來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中善……乃至……[清淨之]梵行,彼聽說法已,心于無上之依滅盡而解脫。
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四勝利。
七 複次,阿難!比丘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心于無上之依未滅盡,不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然而得會如來之弟子,如來之弟子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乃至……清淨之梵行,彼聽其說法,心于無上之依滅盡而解脫。
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五勝利。
八 複次,阿難!比丘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而心于無上之依未滅盡,不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又不得會如來之弟子,然而,如聞,如通達,以心随尋、随伺、随觀其法。
彼如聞,如通達,以心随尋、随伺、随觀其法之故,[彼]心于無上之依滅盡,而得解脫。
阿難!是時時研求其義之第六勝利。
阿難!此等乃時時聽法,時時研求其義之六種勝利。
” 五十七 一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
爾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二 “大德!富蘭那迦葉施設六生類,[謂]:施設黑生類、施設青生類、施設赤生類、施設黃生類、施設白生類、施設極白生類。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黑生類,[謂]:屠羊者、屠豬者、捕鳥者、捕獸者、兇暴者、捕魚者、盜賊、殺賊者、獄卒以及其餘一切之殘忍業者。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青生類,[謂]:黑信解之比丘以及其餘一切之業因論者、業果論者。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赤生類,[謂]:尼幹提外道,一布者。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黃生類,[謂]:在家之白衣與裸形之弟子。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白生類,[謂]:活命者、女活命者。
大德!于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極白生類,[謂]:難陀互茶、吉舍删吉茶、末迦利瞿舍梨。
大德!富蘭那迦葉施設此等六生類。
” 三 “阿難!一切之世人同意富蘭那迦葉施設此等六生類耶?”“大德!不然。
” “阿難!譬如貧窮無所有之窮困人,取得人所不欲之一[肉]片:‘閣下!汝啖食此肉,而給與代價!’正如是,阿難!富蘭那迦葉施設彼等沙門婆羅門所不同意之此等六生類,宛如如此之幼稚,不明,不知适用法,同于拙作。
阿難!我亦施設六生類,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大德!唯然。
”世尊曰:“阿難!以何等為六生類耶? 四 阿難!世間有一類,為黑生類而生起黑法。
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黑生類而生起白法。
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白生類而生起黑法。
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白生類生起白法。
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雲何為黑生類生起黑法耶? 五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卑賤之家,生于旃陀羅家、或獵師家、或竹匠家、或車匠家、或補羯婆家,貧窮而缺乏飲食受用,活命困難且衣食乏少。
又,彼乃色惡,形醜,矮陋,病多,或眼眇、或手殘、或跛者、或半身不遂而不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卧具、座敷、燈明。
彼乃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
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于惡處、惡趣。
險難、地獄。
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黑法也。
又,阿難!雲何為黑生類生起白法耶? 六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卑賤之家,[生于]旃陀羅家……乃至……不得……卧具、座敷、燈明。
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
彼以身行善行已,以語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白法。
又,阿難!雲何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七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卑賤之家,[生于]旃陀羅家……乃至……又,彼乃色惡,形醜,矮陋。
彼即剃除須發,披着袈裟,由家出而趣向非家。
彼則如是出家而斷五蓋,以慧衰損心之随煩惱,心則安住于四念住,如實修七覺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又,阿難!雲何為白生類生起黑法耶? 八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尊貴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羅門大族之家,或長者大族之家,有大财富,有大受用,有衆多之金銀,有衆多之資生具,有衆多之财谷。
又,彼成就形色端正、衆所樂見、顔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卧具、座敷、燈明,彼乃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
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黑法。
又,阿難!雲何為白生類生起白法耶? 九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尊貴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乃至……且得[……]卧具、座敷、燈明。
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
彼以身行妙行已,以語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白法。
又,阿難!雲何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一〇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于尊貴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羅門大族之家,或長者大族之家,有大财富,有大受用,有衆多之金銀,有衆多之資生具,有衆多之财谷。
又,彼成就形色端正、衆所樂見、顔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卧具、座敷、燈明。
彼即剃除須發,披着袈裟,自家而出,趣向非家。
彼則如是出家而斷五蓋,以慧衰損心之随煩惱,安住于四念住,如實修七覺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此等為六種生類。
” 五十八 一 “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以何為六耶? 二 比丘!世間有比丘,一切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一切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一切漏以忍受可斷者,則以忍受而斷;一切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一切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一切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耶? 三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以眼根律儀防護而住。
諸比丘!不以眼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以眼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不存在。
如理思擇,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律儀防護而住。
諸比丘!不以意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以意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不存在。
諸比丘!不以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以律儀防護而住者,則彼等諸漏與衰損之娆惱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受用衣服,唯為防寒、防熱、防蚊、虻、風、日、蛇之觸,乃至為覆蔽陰部。
如理思擇而受用飲食,不為遊戲,不為迷醉,不為莊嚴,不為莊飾,唯為此身之住,為持續,為防止傷害,為攝受梵行;又,思擇如是我昔之受可亡,又新受當不生,又我當生存,應無罪,且應住于安穩。
如理思擇而受用床座,唯為防寒、防熱、防蚊、虻、風、日、蛇之觸,乃至除去季節之侵害,為得樂宴坐。
如理思擇受用病緣藥與資具,唯為防已生惱害之受,無惱害最為第一。
諸比丘!彼若不受用其(衣、食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受用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娆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忍受可斷者,則以忍受而斷耶? 五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堪忍,[忍受]寒、熱、饑、渴,[忍受]蚊、虻、風、日、蛇之觸,[又忍受]毀嗤之語,[又忍受]已生之劇、粗、利、不悅,非可意,能忍受奪息,身之苦受。
諸比丘!彼若不能忍受其[寒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忍受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娆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忍受可斷之漏者,則以忍受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耶? 六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避兇暴之象,避兇暴之馬,避兇暴之牛,避兇暴之狗,[避]蛇、橛、荊地、坑坎、堆阜、污水處以及漂不潔物之處。
謂坐于所不應之座,謂遊于所不應之境,謂親近于所不應之惡友,有智之同梵行者深信作于惡處者,彼如理思擇而避此不應之座、或此不應之境、或此不應之惡友。
諸比丘!彼若不避其(象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避脫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娆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耶? 七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欲尋,令斷、除、遣、滅。
如理思擇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恚尋,……乃至……已生之害尋……乃至……不能忍受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除、遣、滅。
諸比丘!彼若不除遣其(欲尋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除遣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娆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
又,諸比丘!雲何為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耶? 八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依遠離,依離欲,依滅,以棄舍了悟修習念覺支;[又]如理思擇而[……]修習擇法覺支;[又……]修習精進覺支;[又……]修習喜覺支;[又……]修習輕安覺支;[又……]修習定覺支;[又……]而依遠離,依離欲,依滅,以棄舍了悟修習舍覺支。
諸比丘!彼若不修習其(念覺支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娆惱當生;如是,修習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娆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五十九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那提迦之磚瓦堂。
時,木材商之居士,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彼木材商居士曰: 二 “居士!汝曾布施于家族耶?”“大德!我曾布施于家族。
又有比丘衆住于林,托缽,着糞掃衣,或阿羅漢或已入于阿羅漢果道者,大德!如是之比丘衆,亦作布施。
” 三 “居士!汝在家而受用欲,甘于為子所煩累,使用迦屍迦之栴檀,攜帶鬘、香、塗油,愛好金銀。
欲知何者是阿羅漢,或知何者已入于阿羅漢果道者甚難。
居士!即使林住比丘,若貢高、傲慢、輕躁、多辯、語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亂、根放縱,則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诃責也。
居士!林住之比丘,若不貢高、不傲慢、不輕躁、不多辯、不語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護其根,則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贊。
居士!聚落邊住之比丘,若為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诃責。
居士!聚落邊住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贊。
居士!托缽之比丘,若為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诃責。
居士!托缽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贊。
居士!受請之比丘,若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诃責。
居士!受請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贊。
居士!着糞掃衣之比丘,若貢高、……乃至……彼依此等之[失]分,應有所诃責。
居士!着糞掃衣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彼依此等之[德]分,應有所稱贊。
居士!着居士衣之比丘,若貢高、傲慢、輕躁、多辯、語散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亂、根放縱,彼依此等之[失]分,應有所诃責。
居士!着居士衣之比丘,若不貢高、不傲慢、不輕躁、不多辯、不語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護其根,彼依此等之[德]分,應有所稱贊。
居士!汝布施于僧伽!若布施于僧伽,則汝心歡喜。
汝起歡喜心,身壞死後,當生于善趣、天界。
”“大德!我從今以後當布施于僧伽。
” 六十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波羅奈之仙人堕處鹿苑。
爾時,許多長老比丘衆由托缽而還,坐于講堂,集作阿毗昙之論。
彼時,質多羅象舍利子遮止長老比丘衆之阿毗昙論,時時[陳述][自]說。
此時,具壽大拘絺羅告于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曰:“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勿遮止長老比丘衆之阿毗昙論,時時[陳述][自]說。
具壽質多羅須待論訖。
” 如是語時,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比丘衆,語具壽大拘絺羅曰:“具壽拘絺羅不可輕視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是智者。
又,質多羅象舍利子能與長老比丘衆作阿毗昙之論。
”“諸賢!等于不知他人心之差别者,此事難知。
二 諸賢!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在師或其餘随一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謙敬,真寂靜。
惟是,彼自師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後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着,耽溺于放縱、笑談而住故,貪着心荒,彼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食苗芽之牛為繩所縛,或禁閉于欄中時,諸賢!有人如是言:‘此食苗芽之牛,可不再侵入苗芽之中。
’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食苗芽之彼牛,斷繩或破欄,有再次侵入苗芽中之理。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在師或其餘随一之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謙敬,真寂靜。
惟是,彼由師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後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着,耽溺于放縱、笑談而住故,貪着心荒,彼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于下劣。
三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初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雨天降雨而使四衢道之塵埃平息,而生泥濘時,諸賢!有人如是言:‘于此四衢道之塵埃可不再生起。
’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此之四衢道,或有人可通過,或有牛羊可通過,或有風與日可幹燥濕氣,其時,有再次生起塵埃之理。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初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四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第二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近于村落或城邑,有一大池,其處雨天降雨,而使蛎、貝、石、礫隐藏時,諸賢!有人如是而言:‘于此池中之蛎、貝、石、礫等可不再出現。
’諸賢!如是言者,謂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此池[之水]人亦可飲,或牛羊亦可飲,或風與日可幹燥濕氣,其時,有再次出現蛎、貝、石、礫之理。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第二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五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第三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有人,食勝妙之食已,不再欲前晚之所食時,諸賢!有人如是言:‘此人可不須再食。
’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食勝妙之食已,于其人之身中,養分存在之間,則不欲其餘之食;然彼養分消耗之時,即有再次欲食之理。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第三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六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斷樂故,又斷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得第四靜慮。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山間之湖水不動搖,乃無波浪,諸賢!有人如是言:‘彼之湖水可不再生起波浪。
’諸賢!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有從東方而來之暴風雨,于其湖水中,生起波浪;有從西方……乃至……從北方……乃至……有從南方而來之暴風雨,于其湖水中,有生起波浪之理也。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斷樂故,又斷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彼即稱:‘我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于下劣。
七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無相心三摩地而住。
彼即稱:‘我得無相心三摩地。
’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弟子相雜處。
彼則雜處,愛着,耽溺于放縱、笑談而住故,貪着心荒,彼之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于下劣。
諸賢!譬如王或大臣,随着四支部隊進行于大道,在某密林處渡過一夜,于其處蟋蟀之聲則因象聲、馬聲、車聲、步聲、鼓聲、細腰鼓聲、螺聲、妓鼓聲響而隐沒。
諸賢!有人如是而言:‘在此密林,蟋蟀之聲,可不再次生起。
’諸賢!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
賢者!彼王或大臣離去其密林之時,蟋蟀之聲則有再次生起之理。
”“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無相心三摩地而住。
彼即稱:‘我得無相心三摩地。
’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
彼則雜處,愛着,耽溺于放縱、笑談而住故,貪着心荒,彼之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于下劣。
” 八 此後,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棄學,歸于下劣。
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諸比丘,即詣具壽大拘絺羅之所。
至已,白具壽大拘絺羅曰:“具壽大拘絺羅以心了悟質多羅象舍利子之心,了知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幹住等至後棄學,歸于下劣。
或有天神,告曰:‘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幹住等至後棄學,歸于下劣’耶?”“諸賢!我以心悟心,了知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幹住等至後棄學,歸于下劣。
天神亦言:‘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幹住等至後棄學,歸于下劣。
’将此義告我。
”其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諸比丘,即詣世尊之處。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衆白世尊言:“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幹住等至後棄學,歸于下劣。
”“諸比丘!質多羅則不久将思念出家事。
” 九 爾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不久剃除須發,披着袈裟,自家趣向非家。
爾時,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離群獨處,不放逸,熾然精進而住。
不久,善男子等自家趣向非家,得無上梵行已,于現法自了知、知證,具足而住。
[知]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作,不再還複現狀。
如是,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亦為阿羅漢之一。
六十一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波羅奈仙人堕處之鹿苑。
時,有衆多長老比丘食後,自乞食還,坐于講堂,集作此論,謂:“諸賢!于波羅延彌德勒所問之中,世尊說: 凡知兩邊已 智慧不染中 我說彼大人 彼越世之縫 諸賢!以何為一邊耶?以何為第二邊耶?以何為中耶?以何為縫耶?” 二 如是所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邊,觸之滅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于現法苦盡。
” 三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過去是一邊,未來是第二邊,現在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于現法苦盡。
” 四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樂受是一邊,苦受是第二邊,不苦不樂受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乃至……于現法苦盡。
” 五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名是一邊,色是第二邊,識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乃至……于現法苦盡。
” 六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六内處是一邊,六外處是第二邊,識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乃至……于現法苦盡。
” 七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薩迦耶是一邊,薩迦耶之集是第二邊,薩迦耶之滅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于現法苦盡。
” 八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衆曰:“諸賢!我等皆按照己辯才而記說。
諸賢!我等當詣世尊之所。
至已,當告此義于世尊,如世尊之所記說,我等則當受持。
”長老比丘衆回答彼比丘:“賢者!唯然。
”時,長老比丘衆詣世尊之所。
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長老比丘衆,将諸[比丘]所談論之一切白世尊言:“大德!何為善說耶?”“諸比丘!汝等之異門說者悉是善,複又,我乃于波羅延彌勒所問中之所說: 凡知兩邊已 智慧中不染 我說彼大人 彼越世之縫 此事我當解。
谛聽!善思作意!”長老比丘衆回答世尊:“大德!唯然。
”世尊曰:“諸比丘!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邊,觸之滅是中,渴愛是縫。
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
諸比丘!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于現法苦盡。
” 六十二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遊行于憍薩羅[國],與大比丘衆俱入名為檀荼迦波迦之都邑。
爾時,世尊于道外一樹下設席而坐。
又,彼諸比丘為求住處而入于檀荼迦波迦。
時,具壽阿難與衆多之比丘俱,為沐浴身體乃往阿緻羅筏底河,在阿緻羅筏底河沐浴已,上來纏着一衣,為幹支體而立。
二 爾時,有一比丘,詣具壽阿難之所,至已,白具壽阿難曰:“賢者阿難!世尊曾記說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堕于地獄,曆經一劫,不可救濟。
所言則完全存念于心耶?或者為天神所告耶?”[阿難曰]:“賢者!世尊如是所記說。
” 三 爾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世尊!我與衆多之比丘俱,為沐浴身體,而往彼阿緻羅筏底河,在阿緻羅筏底河沐浴已,上來纏着一衣,為幹支體而立。
大德!其時,有一比丘,來詣我所,來已告我曰:‘賢者阿難!世尊授記說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堕于地獄,曆經一劫,不可救濟。
所言則完全存念于心耶?或為天神所告耶?’大德!如是說時,我告彼比丘曰:‘賢者!世尊如是所記說。
’”“阿難!其比丘應為出家未久之新學,或若不然,則應為愚昧無智之長老。
我記一向之事者,何有二意之理?阿難!如是我對提婆達多完全存念于心而記說之補特伽羅亦不見。
阿難!若提婆達多有毛之尖端之白法,我不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堕于地獄,曆經一劫,不可救濟。
’然而,阿難!以提婆達多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堕于地獄,曆經一劫,不可救濟。
’阿難!譬如有[深]逾人頂之糞坑,其糞充滿邊緣,有人[落]入其中且沒[至]彼頂。
有人欲彼之利、欲益、欲安穩、欲自其糞坑救出[彼]。
其人繞行其糞坑之周圍,彼人不見有如毛之尖端不塗糞之處,可捉住其處而撈起,即不見于是。
正如是,阿難!我不見提婆達多有如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堕于地獄,曆經一劫,不可救濟。
’阿難!汝曾聞如來分别人之根智,則得信[如來]。
”“世尊!今是時。
善逝!今是時。
世尊賜予分别人之根智,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應予受持。
”“阿難!若爾,則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大德!唯然。
”世尊曰: 三 “阿難!我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善法隐沒,不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善根乃未斷,故善當生由彼善根。
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
阿難!譬如有種子,不破、不腐、不為風與熱所傷害,播種于良田——善熟、善保存、善修治之地中,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而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善法隐沒,不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善法乃未斷,故善當生由彼善根。
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法。
四 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不善法隐沒,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不善根未斷,故不善當生自彼不善根。
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
阿難!譬如有種子,不破、不腐、不為風與熱所傷,播種于善熟、善保存之大石上,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羅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隐沒,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不善法未斷,故不善當生自彼之不善根。
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根智。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五 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阿難!譬如有種子,是破、腐、為風與熱所傷,播種于良田——善修治之地中。
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壞死後,當生于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 如是說時,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三類之補特伽羅外,相對三類之補特伽羅能施設耶?”“阿難!能。
”世尊曰: 六 “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善法隐沒,不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善法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
阿難!譬如有石炭之燃,熾然,置于石上之一焰。
阿難!汝了知此燃燒之石炭,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阿難!又,譬如夕暮日落之時,阿難!汝了知光明應沒,黑暗當生耶?”“大德!唯然。
”“阿難!又,譬如于中夜食時,阿難!汝了知光明已沒,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善法隐沒,不善法生起。
惟是,彼之善根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七 又,阿難!我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于彼、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隐沒,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
阿難!譬如有燃燒之石炭,熾然之一焰,欲置于枯草堆上,或薪堆上。
阿難!汝了知此燃燒之石炭,當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阿難!又如夜明,日升之時,阿難!汝了知黑暗當沒,光明當生耶?”“大德!唯然。
”“阿難!又譬如于中夜食時,阿難!汝了知光明已沒,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于彼,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隐沒,善法現起。
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
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八 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于彼,此補特伽羅無有毛尖端之不善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白無罪法,當于現法圓寂。
阿難!譬如冷而無火之石炭,欲置于幹燥之草堆,或薪堆之上。
阿難!汝了知此石炭,應不[燃燒]而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
又于後時,以心觀心,了知彼,此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不善法。
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無罪白法,當于現法圓寂。
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
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阿難!于此中,前三類補特伽羅中之一類補特伽羅,是不退法,一類補特伽羅,是退法,一類補特伽羅,是堕于地獄。
阿難!于此中,後三類補特伽羅中之一類補特伽羅,是不退法,一類是退法,[一類]是般涅槃法。
” 六十三 一 “諸比丘!我當說決擇法之法門。
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彼等比丘衆即回答世尊:“大德!唯然。
”世尊曰: 二 “諸比丘!以何為決擇法之法門耶? 諸比丘!應知欲,應知欲之緣起,應知欲之差别,應知欲之異熟,應知欲之滅,應知趣欲滅之道。
諸比丘!應知受,應知受之緣起,應知受之差别,應知受之異熟,應知受滅,應知趣受滅之道。
諸比丘!應知想,應知想之緣起,應知想之差别,應知想之異熟,應知想之滅,應知趣想滅之道。
諸比丘!應知漏,應知漏之緣起,應知漏之差别,應知漏之異熟,應知漏之滅,應知趣漏滅之道。
諸比丘!應知業,應知業之緣起,應知業之差别,應知業之異熟,應知業之滅,應知趣業滅之道。
諸比丘!應知苦,應知苦之緣起,應知苦之差别,應知苦之異熟,應知苦之滅,應知趣苦滅之道。
三 諸比丘!應知欲,應知欲之緣起,應知欲之差别,應知欲之異熟,應知欲之滅,應知趣欲滅之道。
如是說者,是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此等五欲繩也。
[謂]:眼所識之色可愛、可樂、可喜、可意,能引諸欲,随順染着。
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能引諸欲,随順染着。
又,諸比丘!此等雖是非欲,但等于欲繩,即于聖人毗奈耶中所說: 人之分别貪為欲 世之妙者不為欲 人之分别貪為欲 為妙者唯住于世 智者于此中去欲 四 又,諸比丘!何為欲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欲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欲之差别耶? 諸比丘!色之欲是差别,聲之欲是差别,香之欲是差别,味之欲是差别,觸之欲是差别。
諸比丘!是名為漏欲之差别。
又,諸比丘!何為欲之異熟耶? 諸比丘!不論欲何者,皆生起于各類之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
諸比丘!是名為漏欲之異熟。
諸比丘!何為欲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乃欲之滅。
即此八支聖道,乃趣向欲滅之道。
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欲,如是知欲之緣起,如是知欲之差别,如是知欲之異熟,如是知欲之滅,如是知趣于滅欲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欲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欲,……乃至……應知趣欲滅之道。
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五 諸比丘!應知受,……乃至……應知趣受滅之道。
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三種受。
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
六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受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差别耶? 諸比丘!即:有染污之樂受,無染污之樂受,有染污之苦受,無染污之苦受,有染污之不苦不樂受,無染污之不苦不樂受。
諸比丘!是名為受之差别。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異熟耶? 諸比丘!不論受何者,皆生起于各類之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
諸比丘!是名為受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受之滅。
即此八支聖道,乃趣向受滅之道。
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又,比丘!聖弟子如是知受,如是知受之緣起,如是知受之差别,如是知受之異熟,如是知受之滅,如是知趣受滅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受滅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受,……乃至……應知趣受滅之道。
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七 諸比丘!應知想,……乃至……應知趣想滅之道。
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六想。
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是。
八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想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差别耶? 諸比丘!色之想是差别,聲之想是差别,香之想是差别,味之想是差别,觸之想是差别,法之想是差别。
諸比丘!是名為想之差别。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異熟耶? 諸比丘!我說:想以言說為異熟,随想而我乃如是想。
諸比丘!是名為想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想之滅。
即此之八支聖道,是趣向想滅之道。
所謂:正見、乃至……正定。
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想,如是知想之緣起,如是知想之差别,如是知想之異熟,如是知想之滅,如是知趣想滅之道。
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想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想,……乃至……應知趣想滅之道。
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九 諸比丘!應知漏,……乃至……應知趣漏滅之道。
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三漏。
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一〇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緣起耶? 諸比丘!無明是漏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差别耶? 諸比丘!有令行地獄之漏,有令行傍生之漏,有令行餓鬼境之漏,有令行人界之漏,有令行天界之漏。
諸比丘!是名為漏之差别。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異熟耶? 諸比丘!無論何者無明,生起各類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
諸比丘!是名為漏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滅耶? 諸比丘!無明之滅是漏之滅。
即此八支聖道,是趣向漏滅之道。
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漏,如是知漏之緣起,如是知漏之差别,如是知漏之異熟,如是知漏之滅,如是知趣漏滅之道。
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漏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漏,……乃至……應知趣漏滅之道。
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一一 諸比丘!應知業,……乃至……應知趣業滅之道。
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我說思業,思已而以身、語、意造業。
一二 又,諸比丘!何為業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業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業之差别耶? 諸比丘!有業受地獄,有業受傍生,有業受餓鬼,有業受人界,有業受天界。
諸比丘!是名為業之差别。
諸比丘!何為業之異熟耶? 諸比丘!我說業之異熟有三種。
[謂]:于現法[受業],于[次]生[受業],于後次[受業]。
諸比丘!是名為業之異熟。
諸比丘!何為業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業之滅。
即此八支聖道,是趣向業滅之道。
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諸比丘!聖弟子如是